劉發(fā)建 吳忠豪
一、未成曲調先有情
(師生互動:教師讓學生說說為什么學習《好的故事》這篇課文。略。)
二、摸準學情搭好脈
師:同學們預習過這篇課文,談一談你對課文有什么感受。
生:我覺得這篇課文很美。
生:我感覺這篇課文有點難,魯迅好像從睡夢中醒來,講了一連串的夢中故事。
生:我覺得《好的故事》表達了魯迅先生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師:同學們太厲害了,這篇課文老師還沒開講,大家就已經(jīng)讀懂一半了。接下來,就從大家現(xiàn)在對課文理解的基礎上,再往前走,老師依然不講。大家邊讀邊思考,你們會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
(點評:準確把握學情是提高教學有效
性的前提。開頭這個環(huán)節(jié)看似隨意,平淡無奇,花了不多的時間,但搭準了學生的脈搏,反映出教師的匠心和高超的評價藝術。接下去教師如何在這個基礎上領著學生“再往前走”,往哪個方向走,且往下看。)
三、聽讀感受耳目新
師:今天劉老師教大家讀魯迅文章的一些基本方法。首先聽老師朗讀全文,(板書:聽讀)一邊聽,一邊做批注,特別有感覺的句子,畫上波浪線;有疑惑的詞語和句子,打上問號。波浪線,就像我們的心電圖;問號,就像我們的腦電波。聽讀,也要用腦、用心。
(點評:聽老師讀,不是泛泛而聽,而是要用心聽,動腦筋。怎樣才能讓學生真正做到聽讀時用心、動腦?老師沒有停留在口頭提要求上,而是給出具體的學習方法—— 一邊聽,一邊做批注,并明確批注的具體要求,言簡意賅,這樣就將如何聽讀的方法落到了實處。)
(師朗讀全文,生專注傾聽。)
師:老師讀得怎么樣?
(生鼓掌)
師:老師讀得好,是因為魯迅文章寫得好。好的文章就這樣讀,就這樣聽,就是學習。
師:邊聽故事,還要邊思考?!逗玫墓适隆窂摹盎璩恋囊埂遍_始,到“昏沉的夜”結束。那么魯迅在故事開始和結束的中間寫了什么呢?(在板書兩處“昏沉的夜”中間畫一條橫線)
生:好的故事。
生:是魯迅先生睡著了之后夢到的故事。
生:是美麗,幽雅,有趣的好的故事。
(請發(fā)言學生在黑板上板書)
(點評:劉老師在黑板上板書了兩處“昏沉的夜”,中間留下一條橫線,學生通過聽老師讀一遍課文,邊聽邊思考,用最少的時間理清了文章的結構,讀懂了文章大概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梳理文章結構和內容只花了不到1分鐘時間,惜時如金。)
師:只聽一遍,大家就明白文章大概的意思了。聽完之后,對這篇文章有好感的同學請舉手。(生全體舉手)閱讀文學作品,這種第一感覺非常重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直覺。剛才聽了一遍,現(xiàn)在回想起來,是否有一兩個句子,在你的腦海中印象特別深刻?請再朗讀這個句子,盡可能模仿老師,甚至超越老師,比老師讀得更好。
生:(朗讀)這故事很美麗,幽雅,有趣。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錯綜起來像一天云錦,而且萬顆奔星似的飛動著,同時又展開去,以至于無窮。
生:(朗讀)帶織入狗中,狗織入白云中,白云織入村女中…
師:一個同學讀的是靜態(tài)的美,一個同學欣賞的是動態(tài)的美。
生:(朗讀)現(xiàn)在我所見的故事清楚起來了,
美麗,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無數(shù)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見,一一知道。
師:大家在讀的過程中,會有印象深刻的句子,那是否對一些詞語句子的意思比較疑惑,不太明白的,請舉手,現(xiàn)在我們只問不答。
生:“邊緣都參差如夏云頭,鑲著日光,發(fā)出水銀色焰。凡是我所經(jīng)過的河,都是如此。”這里我有點不明白它是什么意思。
生:“我就要凝視他們……。我正要凝視他們時……”中的“凝視”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凝視?
師:這個詞很有意思,抓得很好。
生:“我真愛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還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边@里我不懂“碎影”是什么,為什么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
(點評:這時安排朗讀,至少有兩個功能,一是留給學生再思考的時間,甄別判斷自己找的句子是否真的印象深刻;二是促進學生記憶,讀熟并內化這些印象深刻的語句。這個環(huán)節(jié)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相比課文結構和內容梳理,教師對發(fā)現(xiàn)和積累課文中印象深刻的語句更加重視,留出了比較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朗讀,讓學生交流,可見教師在語言積累上很舍得花時間。)
四、潛心朗讀悟真情
師:同學們真會讀書,真會思考。剛才聽老師讀了一遍,接下來我們要自己朗讀。聽讀是一種感覺,朗讀才是一種體驗。像劉老師一樣,從頭到尾朗讀課文,讀通每一句話,體驗一下朗讀魯迅文章的味道。邊讀邊做批注,讀完之后你又會有新的波浪線出來,也會有新的疑問。請放聲朗讀。
(生讀)
師:用心聽了,用心讀了。接下來請大家把書本合上。我要問大家,這篇《好的故事》,你們朗讀體驗之后,你現(xiàn)在的感覺和剛剛聽讀的感覺有沒有什么不同?讀完以后你是不是更喜歡魯迅的文章了呢?
生:我的感覺是仿佛身臨其境。
生:自己朗讀后感覺更有意境。
生:我覺得自己讀了之后,更能體會到魯迅強烈地表達了自己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掌聲)
師:同學們太厲害了。聽是一種嘗一嘗的感覺,沉下心來讀就是一種吃大餐的感覺。朗讀就是吃書?,F(xiàn)在大家閉上眼睛回憶一下,《好的故事》中有沒有哪些句子在你的腦子里忽閃忽現(xiàn)?
生:(朗讀)我就要凝視他們……。我正要凝視他們時……
生:(朗讀)但我總記得見過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生:(朗讀)我無意識地趕忙捏住幾乎墜地的《初學記》,眼前還剩著幾點虹霓色的碎影。
生:(朗讀)青天上面,有無數(shù)美的人和美的事……
生:(朗讀)帶織入狗中,狗織入白云中,白云織入村女中……
生:(朗讀)鞭爆的繁響在四近,煙草的煙霧在身邊:是昏沉的夜。
……
師:同學們讀的時候,魯迅的文字就悄無聲息地進入到了你們的生命里。讀魯迅的文章,還有什么東西比魯迅的文字進到生命里更加重要呢?忽然有一天,相信這些文字就會從我們的筆尖流瀉出來。我相信還有很多同學心里有些忽閃忽現(xiàn)的句子。請你打開書,找到那些你心里忽閃忽現(xiàn)的句子,再美美讀上一遍。一會兒就請同學來讀這段文字,而且要回答,為什么這段文字會在你的腦海里忽閃忽現(xiàn)。
(生自由朗讀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
(點評:本環(huán)節(jié)用意非常清楚,就是讓魯迅的文字悄無聲息地進入到學生的生命里。至于“真實的體驗魯迅文章的味道”,只是蜻蜓點水,一筆帶過。魯迅文章到底是什么味道?這是說不清道不明的,不是通過一篇文章就能體會到的,因此教師沒有花時間深入討論。這樣處理非常智慧。)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讀這些句子,如果能夠說出來理由,則更好。說不出來,讀給大家聽,也可以。
生:“這故事很美麗,幽雅,有趣。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錯綜起來像一天云錦,而且萬顆奔星似的飛動著,同時又展開去,以至于無窮?!蔽覐倪@段話中感受到有很多好的事情,在“我”腦海里像星星一樣無窮無盡。
生:從“我就要凝視他們……。我正要凝視他們時……”我感受到,魯迅先生想表達的是對未來幸福生活的憧憬。
師:你在閱讀中已經(jīng)能感受到這種美好的生活不會出現(xiàn),他是在夢境中看到的,他希望在夢醒之后也能看到。給他掌聲。
生:“鞭爆的繁響在四近,煙草的煙霧在身邊:是昏沉的夜?!蔽覐倪@句話中能夠感受到當時的環(huán)境很惡劣,這也就反映了魯迅先生心中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我無意識地趕忙捏住幾乎墜地的《初學記》,眼前還剩著幾點虹霓色的碎影?!蔽覐倪@里感受到了魯迅剛剛做了個夢,感受到了魯迅很想留住美好的事物。
師:很想留住美好的事物。也就是你剛剛讀出的美麗,幽雅,有趣,好的故事,僅僅只是一個夢境。他希望這個夢境能夠永遠留住變成現(xiàn)實。
生:“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蔽覐倪@里體會到魯迅要把這些美好的故事寫下來,希望這些美好的事情真正發(fā)生在這個世界上。
(點評:劉老師在文章思想內容理解上持非常寬容的態(tài)度,“能夠說出來理由,則更好。說不出來,讀給大家聽,也可以”。其實糾纏于課文思想內容的感悟,課堂上花再多的時間,學生的理解也很難再進一步。這是小學生認知水平使然,而非取決于教師對文本內涵的解讀。)
五、讀讀抄抄入我心
師:剛才我們讀完文章之后,對魯迅文章有了更深刻的體驗。接下來第三個方法,聽讀、朗讀之后,接下來需要“抄讀”——我們需要把魯迅的文字給摘抄下來。摘抄是最高境界的朗讀。摘抄的時候,老師有要求: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也不涂改。給大家練習的時間5分鐘。然后還要思考:為什么要抄這一段文字。在摘抄之前,要保證做到——以逗號為單位,只能看一眼,看了就記住,再進行抄寫。
(生靜靜地摘抄5分鐘)
師:時間已經(jīng)到了。抄好了之后,請你把抄寫的文字大聲讀一遍,現(xiàn)在開始。
(生讀句子)
師:讀完之后,前后四個人一組交流,分析為什么你抄寫這些。分析之后,請來讀一讀你所摘抄的句子,并說說理由
生:“我就要凝視他們……。我正要凝視他們時……”“我真愛這一篇好的故事。”我知道魯迅先生很向往這種幸福的生活。
師:大家都感受到了魯迅對美好生活的向
往。(師拿走學生的摘抄本,該生當場背誦出剛才朗讀的句子。師板書: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現(xiàn)在我所見的故事清楚起來了,美麗,幽雅,有趣,而且分明?!薄拔揖鸵曀麄儭!蔽腋惺艿紧斞赶壬胍衙篮玫膲艟沉粼诂F(xiàn)實中,且想通過努力去實現(xiàn)它。
(師拿走摘抄本,該生背誦剛才朗讀的句子。)
……
(點評:摘抄與交流花了十幾分鐘,教學重心和教師的價值取向可見一斑。)
六、迷戀魯迅永無盡
師: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在聽讀、朗讀、抄讀中,有一個活動一直沒有停止——思考。(板書:思考)大家把書合上。魯迅這篇《好的故事》,他從“昏沉的夜”開始,到“昏沉的夜”結束,中間是一個“夢境”。(板書:夢境)現(xiàn)在看看同學們能不能也用兩個字,概括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昏沉的夜”。
生:我覺得是“現(xiàn)實”。魯迅先生在半夜看書,看著看著就進入了夢境。從夢中醒來,卻發(fā)現(xiàn)夢境中美好的生活沒有出現(xiàn),所以他想讓夢境中美好的生活留在現(xiàn)實中。
師:中間是一個美好的夢境,前面是昏沉的現(xiàn)實,最后又回到昏沉的現(xiàn)實。(板書兩個“現(xiàn)實”)
師:這位同學講到了現(xiàn)實。大家來講一講現(xiàn)實是——
生:昏沉的夜。
師:夢境是——
生:美麗,幽雅,有趣的好的故事。
師:最后這一切都沒有了,我們又回到了——
生:昏沉的夜。
師:我們從美好的夢境當中感受到了魯迅——
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師:現(xiàn)在老師要追問一句,魯迅在文中除了表達了他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外,1925年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你還感受到他會有怎樣的心情?
生:激動的。
生:悲哀,對現(xiàn)實的悲哀。
師:魯迅在文中既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
往,也表達了他對現(xiàn)實的悲哀。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學們能感受到;從夢醒之后回到昏沉的夜,這是說美好的東西是破碎的,虛幻的。現(xiàn)實的東西是什么樣的?
生:殘酷的。
師:昏沉的。魯迅沒有用“殘酷”。
師:我們用“聽、讀、抄”的方法,魯迅的文字就進入到我們生命里了。魯迅這篇《好的故事》,今天我們只能感受到1%的好,還有99%的好需要同學們以后到了初中、高中、大學,甚至一輩子的時間去反復聽讀、朗讀、抄讀,這才是魯迅先生文章的魅力。希望同學們有更多的時間去閱讀魯迅的文章,你會看到更多美好的事物和昏沉的事物。因為生活就是由美好的事物和昏沉的事物結合在一起的。即使美好的事物破滅掉了,我們依然要在昏沉當中看到美好的東西。魯迅的文章,真的是常讀常新。下課!
(點評:讀魯迅的這篇課文,重點不在學生的理解有多深,而在能認識魯迅,初步激發(fā)起學生閱讀魯迅文章的興趣,其次是積累部分語言經(jīng)驗,這才是關鍵所在。)
教學總評
研讀劉發(fā)建老師《好的故事》,談幾點粗淺的觀課體會。
一、中小學生讀魯迅文章難度很大。《好的故事》選自魯迅散文集《野草》,語言優(yōu)美雋永,情感表達深邃含蓄。文章寫于1925年,時值軍閥統(tǒng)治時期,現(xiàn)實世界黑暗昏沉,因此一般教學參考書中都將文章主題概括為“表達對黑暗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反映出對美好事物、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這當然不錯,其實那個時候的魯迅,除了對黑暗現(xiàn)實不滿,自己煩心事也不少,剛剛被免去了教育部僉事的職位;在剛剛過去的1924年,和弟弟關系決裂,這讓魯迅非常郁悶;這一年魯迅認識了許廣平,而這時魯迅原配妻子是朱安……這一系列的不如意像一堆亂麻,是否也是令魯迅心煩意亂,感到“眼前是昏沉的夜”的原因?因此通過寫夢中所見的美好境界,夢醒后美好境界的幻滅,反映美好理想與黑暗現(xiàn)實的不可調和的矛盾。他希望夢境中“美好的人和事”早點到來,但一覺醒來,現(xiàn)實還是現(xiàn)實,眼前還是“昏沉的夜”。所以有人概括文章的主旨:昏暗的現(xiàn)實給予他的只有絕望和虛無,孤獨和寂寞;美的東西只存在于短暫的夢境中。表達的是魯迅先生關于社會現(xiàn)實與人生理想的哲學思考。這樣從更高層面概括文章的主旨當然更加深刻,也最有可能接近魯迅想要表達的情感。不過要達到這樣的理解深度,必須以大量閱讀魯迅的作品,熟悉魯迅的生平事跡,加上自身有豐富的人生世態(tài)的閱歷為前提,對剛剛涉世的小學生而言是不可能理解的。因此劉老師教學《好的故事》,沒有將寶貴的課堂時間花在課文思想情感內容的深度理解上,而是將指導重點放在學習方法指導上,課文語言經(jīng)驗積累上,以及激發(fā)學生閱讀魯迅文章的興趣上。這樣選擇教學重點是非常智慧的。
二、讀完這個教學實錄,大家一定會非常愕然,語文課可以這樣上?的確,劉老師的語文課與通常老師們熟悉的語文課截然不同。很多教師上《好的故事》,將教學重點放在課文思想內涵的挖掘上,放在文章表現(xiàn)手法的分析上。教師的愿望很美好,希望通過深入的講解分析,學生能夠像教師那樣理解課文。但結果往往成為教師的一廂情愿,因為讀懂一篇文章與分析一篇文章是兩碼事。小學生認識了一定量的漢字,就能夠讀懂安徒生童話,讀懂中國民間故事等讀物,但是要求學生分析文章主題思想和寫作特點等等,那就會難倒絕大部分學生了?,F(xiàn)代語文教學其實混淆了“讀懂課文”和“分析課文”的關系,因此語文教學總是不能走出教師講讀分析為主的怪圈,而分析文章嚴重超越了小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不是小學生能夠學會的。
劉老師整堂課中沒有刻意去抓關鍵語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也沒有分析課文中的語文知識和表達形式,而是采用以讀為主的教學方法,將教學重心落在課文語言經(jīng)驗的積累上,引導學生在積累印象深刻的語句上進一步,再進一步。因而整堂課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就變得非常簡單:聽讀—大聲朗讀—學生摘抄。我仔細統(tǒng)計了這堂課的時間分配:課前談話加上檢查學生預習,用了約7分鐘;聽老師范讀,交流聽讀時批注的印象深刻的句子和疑問,花了13分鐘;學生大聲朗讀課文,繼續(xù)批注印象深刻的句子和疑問,再美美地朗讀這些句子并全班分享,花了16分鐘;學生抄讀,把印象深刻的句子一字不改地抄寫下來,再小組交流,全班分享,花了14分鐘;最后是總結全文,約5分鐘。去掉課前談話,整堂課上了約50分鐘。其中用于聽讀、朗讀、抄讀及交流分享的時間多達43分鐘。劉老師將這種極簡的教學方法概括為“五磨教學法”:聽讀—朗讀—品讀—摘抄—仿寫。當然這堂課由于時間關系,沒有安排仿寫環(huán)節(jié)。
這樣的課堂教學設計,語文課會變得非常簡單,更加有效,事實證明也更受學生的歡迎。
三、以積累語言經(jīng)驗為中心,改變了語文課以語文知識教學為中心。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第一條是“語言運用”,2022年版課標指出語言運用是思維能力、文化自信、審美創(chuàng)造的基礎。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必須有兩個基本要素:一是大量語言材料的積累,語言材料越豐富,語言建構能力越強。就像造房子,磚頭、木頭等建筑材料越多,房子就能造得越大、越高;二是語言建構和運用的經(jīng)驗,通俗講就是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經(jīng)驗。當下閱讀學、寫作學對篇章方面知識研究比較深入,因此語文課堂上教師花大量時間進行謀篇布局等概念性知識的講授分析,其實對小學生學習母語來說,感性的語言經(jīng)驗積累相比理性的語文知識學習更加重要。因此我一直認為小學生學習一篇課文,最有價值的是課文中的語言經(jīng)驗,特別是遣詞造句的經(jīng)驗,因為小學生處于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期,是過了這個村沒有這個店的。正如劉老師所說,要將魯迅的文字悄無聲息進入到學生生命里。讀魯迅的文章,還有什么東西比魯迅的文字進到生命里更加重要呢?因此他的語文課牢牢抓住學生語言經(jīng)驗積累的關鍵問題,第一就是反復朗讀,聽老師讀,自己朗讀,在朗讀過程中加深印象;第二是將印象深刻的句子一字不落地抄寫下來,強化記憶;第三是抓住交流環(huán)節(jié),通過伙伴間分享,提高學生積累語言經(jīng)驗的質量。整個積累語言經(jīng)驗的過程,引發(fā)學生主動思考,將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滲透其中。有了這樣的語文教學觀,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語文課以教師講解分析為主的教學樣態(tài),才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因為這符合小學生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
四、結合聽讀、朗讀、抄讀,在實踐中領會正確的學習方法。劉老師教學板塊設計非常簡單,但無論是聽老師讀,學生自己朗讀,還是學生抄讀,在學習方法上都進行了精心設計,每一步都提示了具體的學習方法。怎樣讓學生聽讀時用心動腦,劉老師給出的具體方法是“一邊聽,一邊做批注”,批注的具體要求是“特別有感覺的句子,畫上波浪線;有疑惑的詞語和句子,打上問號”。朗讀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要從頭到尾朗讀課文,讀通每一句話,“邊讀邊做批注,讀完之后你又會有新的波浪線出來,也會有新的疑問”。有了這樣具體的操作方法,學生就容易將正確聽讀、朗讀的方法落到實處。還有抄寫,不是看著書一字一詞地抄,而是要“以逗號為單位,只能看一眼,看了就記住,再進行抄寫”。用這樣的方法抄寫句子,學生就必須開動腦筋,認真理解,努力記憶,當然就更加有利于將魯迅的語言真正融入進生命之中。
劉老師在學生完成每一個學習任務時,都適時留出時間讓學生交流,或者是四人伙伴交流,或者是全班分享。值得注意的是,劉老師花在學生交流分享的時間甚至超過聽讀、朗讀、抄寫的時間。其實交流分享是檢驗學生是否有真正學習行為發(fā)生的重要手段。老師提出了具體的聽讀、朗讀、抄讀的要求,學生是否真正按照老師的方法或要求去做了呢,最簡便的檢測手段就是讓學生交流,這樣能最真實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質量。學生抄讀時能否真正做到看一句記住再抄寫,而不是一字一詞抄寫呢?劉老師在交流時將學生的抄寫本收掉,看學生能否真正記住抄寫的印象深刻的句子。這個細小的動作,其實蘊涵著老師的良苦用心。同時伙伴之間的交流,對每個學生而言也是一種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過程,這是一種智慧的碰撞,對有些學生來說,交流時獲得的收獲甚至會超過聽讀、抄讀本身。
(注:本課實錄由湖南郴州湘南學院附屬小學陶泳吉整理)
(作者單位:浙江寧波市鄞州藍青小學/上海師范大學)
責任編輯 張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