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威偉
小學語文集人文性、工具性為一體,是生活與交際的重要工具,也是人類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小學語文教材越來越新穎,越來越貼近學生的生活。為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教師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快樂因素,找準快樂課堂的切入點,構建快樂課堂,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積累更多的語文素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應該讓學生更多地接觸語言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小學語文教材突出了語文學科的特點,教師基于語文教材構建“開心課堂”,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要改變教學理念,找準課程改革的突破口,充分研讀語文教材,構建活躍的語文課堂,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積累語文素材,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诖?,筆者闡述了“開心課堂”的內涵和語言積累的意義,分析了學生語言積累的現(xiàn)狀,提出了構建“開心課堂”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的方法,以供參考。
一、“開心課堂”的內涵
語文學科是“百科之母”,是小學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階段,為了幫助學生打好語文基礎,教師要構建“開心課堂”。這里的“開心課堂”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是能讓學生感到開心的課堂。在新課改的背景之下,教師要還原教育本質,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引導學生體會文章作者的情感,享受閱讀的樂趣,讓學生主動積累語言。在教材更新?lián)Q代之后,教材的內容越來越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內容,構建充滿活力與快樂的課堂,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此外,教師還要根據(jù)學生的性格特征,在教學過程中找準課堂的切入點,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活躍課堂氛圍,以提高教學質量。
二是能開拓學生思維的課堂。語文是一門最接近生活的學科,它的內容豐富多彩,有助于促進教師改變教學思維,讓語文課堂重新?lián)碛猩鷻C與活力,使課堂成為學生求知的樂園,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學習語文的樂趣,開拓學生的思維。因此,語文教師要構建“開心課堂”,充分挖掘教材的元素,鍛煉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內在潛力,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語言素材,并為學生今后的發(fā)展打好基礎。
二、語言積累的意義
首先,語言積累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沒有積累就難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難以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而語言積累關系到理解、鑒賞與運用語文知識。在教學過程中,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是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關鍵一環(huán)。例如,在寫作文的過程中,如果學生沒有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那么寫出的文章就顯得蒼白沒有靈魂。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其次,語言積累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感。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關鍵階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做好語言積累,幫助學生構建自己的語言體系,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不僅能夠體會文本中所蘊含的感情,還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感和審美能力。此外,語感是以感性認識為基礎的,語感的形成離不開學生的博覽群書和大量的語言刺激。教師只有讓學生主動思考與感悟語言素材的內容,幫助學生養(yǎng)成語言積累的好習慣,才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感。
最后,語言積累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從學生發(fā)展的角度來看,語言積累關乎學生思想水平、認知水平、文字表達能力等方面。以寫作為例,語言積累就是把學生平常積累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用文字表達出來,如果學生缺乏語言積累,就會出現(xiàn)無法下筆的情況,使得寫出來的文章過于單調、空泛,內容過于狹隘。在多樣化的語文課堂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幫助學生體會語文學習的樂趣,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有話可寫,充分調動自己的感官,在潛移默化中動耳、動手、動眼、動腦,滿足學生的語文學習需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三、小學生語言積累的現(xiàn)狀
(一)課外閱讀量少,語言積累途徑有限
在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只注重教材內容講解,沒有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豐富自身的閱讀量,使得學生無法在課外閱讀中積累語言素材,無法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同時,部分教師只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積累語言素材,并沒有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如網(wǎng)絡等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在寫作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出現(xiàn)言不達意、蒼白無力等現(xiàn)象。
(二)過于重視結果,忽視學習習慣養(yǎng)成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主要通過背誦課文、抄寫、朗讀等方式,積累語言素材。部分教師認為語言積累就是讀、寫、背轉化的過程,忽視了學生對語言素材積累的運用,導致學生無法準確使用積累的素材,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語文課堂中,還有部分教師忽視了學生的需求,過于重視學生的考試結果,甚至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直接要求學生背誦模板,這樣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語言積累的廣度,無法培養(yǎng)學生自我學習、自我積累的意識。因此,教師要摒棄功利性思維,改變語文教學的方法,讓學生重視語言積累,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
(三)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語言積累不僅強調了學生自身的理解、鑒賞、感悟與運用,還直接關系到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交際。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做出示范,教導學生如何積累語言素材,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但部分教師認為語言積累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在日常教學中往往引導學生采取背誦、抄寫、朗誦等方式,幫助學生實現(xiàn)語言積累。這樣的教學方法較為單一,教師長期使用這樣的教學方法會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并培養(yǎng)學生主動思考的習慣與能力,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開心課堂”視域下語言積累的途徑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豐富知識儲備
情境創(chuàng)設是構建“開心課堂”的方法之一。小學生正處于認知能力、學習能力尚未發(fā)展成熟的階段,在課堂上極易出現(xiàn)走神等現(xiàn)象。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教師要主動創(chuàng)設優(yōu)質的教學情境,與學生平等交流,根據(jù)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并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要從情境出發(fā),將學生的感受與需求放在首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實現(xiàn)構建“開心課堂”的目的。為了讓學生全身心地參與教師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教師要充分剖析教材,利用好教室內的硬件、軟件等設備,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幫助學生更好地在“開心課堂”中進行學習。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大自然的聲音》這一課時,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與課本內容相關的教學情境,將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海浪、蟬鳴等自然界的聲音,并鼓勵學生將自己聽到的聲音用語言描述出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與大自然相關的圖片,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手邊的道具,模仿大自然的聲音,如用草稿紙在空中揮舞模仿風的聲音等,營造快樂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想象力。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朗讀課文,幫助學生解決生字難詞,并借助課文段落,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內涵,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在課堂的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閱讀鏈接”部分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另外,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自然等,親自感受大自然的聲音,并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把自己的感受記錄下來,通過感受大自然的美妙,豐富學生的體驗,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向往之情,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的寫作準備充足的語文素材。由此可見,教師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挖掘教材中可拓展的內容,還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
(二)改變教學方式,積累語言素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jīng)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guī)律,培養(yǎng)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由此可見,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對于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師要使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積累語言素材,以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以自己為主體,仍采用單一、機械化的教學方法進行授課,在積累語言素材方面只讓學生死記硬背教材中的內容,并沒有充分挖掘教材中可拓展的內容,使得學生無法在學習過程中發(fā)揮自身的學習主動性。因此,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應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并引導學生充分挖掘教材中可拓展的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積累語言素材,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構建“開心課堂”做準備。
例如,在講解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富饒的西沙群島》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在開展教學前,教師可以錄制一段微課,將其提前發(fā)放給學生,并要求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工作,讓學生積累自己喜愛的句子,初步感受文章的情感。在開展教學時,教師可以以教材文本為抓手,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鼓勵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句子。教師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完成語言的積累與運用,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三)開展多樣活動,閱讀課外讀物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了積累的重要性,規(guī)定了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和背誦篇數(shù),并對各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提出了基礎的要求,如“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yōu)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 5 萬字”等?;诖耍處熆梢蚤_展“教材主人公與課外讀物主人公相遇”的活動,以教材內容為載體,以課外讀物為輔助,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想象力,試著寫出“教材主人公和課外讀物主人公相遇時發(fā)生的故事”,以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積累語言素材。
小學生正處于價值觀情感形成時期,優(yōu)秀的課外讀物能夠啟發(fā)學生的心智,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舉辦“優(yōu)秀讀物推薦會”,鼓勵學生主動閱讀大量的課外讀物,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對課外讀物的理解,向同學推薦自己喜愛的課外讀物,并通過投票的形式,讓學生選擇自己心目中最優(yōu)秀的課外讀物,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閱讀與記憶是語言積累的重要途徑,而寫作是語言積累的核心目標之一。寫作能讓學生自然流露出內心情感,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主題寫作活動,讓學生通過閱讀課外讀物、寫日記、班級點評、展示閱讀筆記、辦主題板報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除此之外,口語表達也是語言積累的重要方法。例如,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開展了“課前三分鐘”活動,鼓勵學生按照名單順序脫稿完成演講活動,演講的內容可以是介紹最近閱讀的一本課外讀物等。由此可見,教師開展口語表達活動,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夠幫助學生在演講過程中完成語言的積累。
結語
快樂課堂的建構符合心理學的要求,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必然條件,也是提升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關鍵一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將學生的需求放在首位,要充分研讀語文教材,為學生構建愉快的、有趣味性的語文課堂,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自覺做好語言積累并主動運用積累的素材,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生今后的發(fā)展打好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師范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