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霞 馬媛媛★ 崔二平 宋蕊楠 張麗麗 楊震
血管內皮損傷或炎癥反應導致的動脈粥樣硬化是出現(xiàn)頸動脈狹窄的主要原因,而狹窄部位出現(xiàn)斑塊形成等病變,會提高患者發(fā)生缺血性腦卒中的風險[1]。易損性是造成頸動脈斑塊不穩(wěn)定的原因,主要包括斑塊表面纖維變薄、脂質壞死核心豐富、斑塊內新生血管增多以及炎性細胞浸潤等[2]。血清中的炎癥因子和脂質蛋白等分子可能影響斑塊的形成與穩(wěn)定性。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屬于一種促炎因子,能夠促進炎癥反應和增加血管動脈硬化程度,且與血壓升高存在關聯(lián)性[3]。對氧磷脂酶-1(Paraoxonase-1,PON-1)是一種水解酶,能夠減少低密度脂蛋白氧化過程,進而影響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4]。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是一種糖蛋白,主要由內皮細胞或巨核細胞合成,能夠介導血小板黏附聚集,對于體內止血過程和血栓形成具有重要作用[5]。目前影像學檢查是頸動脈穩(wěn)定性的主要診斷方式[6],對于Lp-PLA2、PON-1 及vWF 等血清指標應用于檢測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相關報道較少。本研究旨在通過對血清Lp-PLA2、PON-1、vWF 水平與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為老年頸動脈狹窄患者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臨床診治提供參考。
選取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1 月滄州市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內一科102 例老年頸動脈狹窄合并頸動脈斑塊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檢查患者的頸動脈血管與斑塊穩(wěn)定性,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ntima mesosphere thickness,IMT)>1.5 mm 提示動脈斑塊形成。根據(jù)美國心臟協(xié)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改良斑塊分型標準[7]中穩(wěn)定斑塊分型與易損斑塊分型標準對患者進行分組,其中穩(wěn)定斑塊組共54 例,不穩(wěn)定斑塊組共48例。本研究已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病例納入標準:①患者年齡≥60 歲;②患者經(jīng)MRI 檢查確診為頸動脈狹窄合并頸動脈斑塊;③患者及其家屬均同意參與本研究。病例排除標準:①身體基本素質不能完成MRI 檢查者;②存在心、肺、肝、腎功能不全者;③存在嚴重凝血功能障礙者;④存在嚴重精神功能障礙者。
于入院當天采取兩組患者的靜脈血5 mL,在4℃環(huán)境下3 500 r/min(離心半徑10 cm)離心15 min,取上層清液放在-80℃冰箱內保存待檢。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Lp-PLA2、PON-1 與vWF水平,相關試劑盒購自上海酶聯(lián)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檢測操作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的步驟進行。
選擇3.0 T 德國西門子核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型號:MAGNETOM Skyra)與8 通道頭頸部線圈,對兩組患者進行頸動脈血管成像MRI 檢查。醫(yī)護人員提示患者脫下身上佩戴的與金屬相關的物品,引導患者取仰臥位,以海綿墊固定兩側頭部,將患者推進掃描機內。掃描序列包括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T1 加權成像(TI weighted imaging,T1WI)與T2 加權成像(T2 weighted imaging,T2WI)。設置掃描參數(shù):MRA:軸位,重復時間40 ms,回聲時間4.3 ms,矩陣512×512,成像視野256 mm×256 mm,層厚2 mm;T1WI:矢狀位,重復時間800 ms,回聲時間25 ms,矩陣256×256,成像視野300 mm×250 mm,層厚3 mm;T2 WI:橫軸位,重復時間2 000 ms,回聲時間90 ms,矩陣256×256,成像視野300 mm×250 mm,層厚3 mm。掃描結束后將影像學數(shù)據(jù)上傳到工作站,兩組患者的所有影像結果診斷由兩名經(jīng)驗豐富的高年資影像科醫(yī)師共同完成。
通過電子病例系統(tǒng)下載兩組患者的性別、身體質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與血清Lp-PLA2、PON-1 與vWF 水平等相關信息,自制調查問卷收集患者的高血壓病史、糖尿病病史與吸煙史等資料。
采用SPSS 24.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卡方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影響因素,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分析預測模型評估老年頸動脈狹窄患者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預測價值,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高血壓病史、糖尿病史、吸煙史、血清Lp-PLA2、PON-1 與vWF 水平均是老年頸動脈狹窄患者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影響因素,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穩(wěn)定斑塊組的血清Lp-PLA2 與vWF 水平均高于穩(wěn)定斑塊組,血清PON-1 水平低于穩(wěn)定斑塊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年齡與BMI 指數(shù)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研究對象臨床資料的單因素分析[n(%),()]Table 1 Univariate analysis of clinical data of the two groups of subjects[n(%),()]
以老年頸動脈狹窄患者頸動脈斑塊是否穩(wěn)定為因變量,將收集的相關資料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有高血壓病史、有糖尿病史、吸煙史>1 年、血清Lp-PLA2 水平升高、血清PON-1 水平降低和血清vWF 水平升高均是老年頸動脈狹窄患者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老年頸動脈狹窄患者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Table 2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carotid plaque stabilit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ROC 曲線分析顯示,血清Lp-PLA2、PON-1、vWF 水平及聯(lián)合檢測的曲線下面積優(yōu)于單一檢測(P<0.05)。見表3、圖1。
圖1 ROC 曲線分析Fig. 1 ROC curve
表3 血清Lp-PLA2、PON-1 與vWF 水平對老年頸動脈狹窄患者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預測價值Table 3 Predictive value of serum Lp-PLA2,PON-1 and vWF levels in carotid artery plaque stabilit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頸動脈狹窄是指由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動脈管腔變窄甚至閉塞,患病風險通常會隨年齡增大而升高,對老年群體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8]。頸動脈斑塊形成以及穩(wěn)定性與頸動脈狹窄或閉塞密切相關,不穩(wěn)定斑塊是發(fā)生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9]。因此,對頸動脈斑塊的穩(wěn)定性進行早期診斷與準確評估,對預防缺血性腦血管病具有重要意義。
鄧利群等[10]研究表明,高血壓與吸煙均會增加老年人頸動脈斑塊的患病率,本研究進一步驗證得出,高血壓病史與吸煙史均會提高頸動脈斑塊不穩(wěn)定的風險。謝翠華等[11]研究指出,頸動脈不穩(wěn)定斑塊的易損性高于穩(wěn)定斑塊,不穩(wěn)定斑塊容易破裂脫落形成血栓,而控制血糖水平能夠增加頸動脈斑塊的穩(wěn)定性,降低動脈粥樣斑塊出現(xiàn)破裂的風險。本研究結果提示老年頸動脈狹窄合并頸動脈斑塊患者需要合理控制血糖水平。
Lp-PLA2 主要由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合成分泌,能夠水解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刺激黏附因子和細胞因子水平生成,促進泡沫細胞形成與凋亡,進而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12]。Lp-PLA2 水解后的產(chǎn)物能夠促進白細胞介素-6 與腫瘤壞死因子-α 等炎性因子生成,使血管內皮細胞上形成大量的巨噬細胞與泡沫細胞,并在血管內皮上形成惡性循壞聚集,導致血管內皮功能失衡并形成斑塊內炎癥,引起動脈斑塊的不穩(wěn)定性[13]Lioudaki S 等[14]研究指出,PON-1 能夠以高密度脂蛋白為載體,對低密度脂蛋白進行水解氧化并降解其毒性,而且能夠水解脂質過氧化物,延緩動脈粥樣硬化進程,對于頸動脈斑塊形成具有重要影響PON-1 中內酯酶、硫內酯酶、芳基酯酶和芳基二烷基磷酸酶等多種酶活性能夠水解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而PON-1 水平下降引起的酶活性降低,會引起體內出現(xiàn)糖化或氧化應激反應,導致血液中脂質過氧化物大量聚積,進而增加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影響斑塊穩(wěn)定性[15]。頸動脈粥樣硬化會促使斑塊形成,Song Q 等[16]研究指出,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血清vWF 水平呈正相關,當頸動脈血管出現(xiàn)損傷時,機體vWF 水平會升高,參與血管內皮細胞合成。vWF 是提示血管內皮細胞受損的標志物,頸動脈斑塊患者體內vWF 水平升高跟斑塊內血管受損相關,vWF 進入血液能夠參與血小板聚集,參與形成動脈粥樣硬化病變,不利于斑塊穩(wěn)定[17]。本研究結果提示血清Lp-PLA2、PON-1 及vWF 水平均可能影響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本研究進一步探討了影響老年頸動脈狹窄患者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相關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有高血壓病史、有糖尿病史、吸煙史>1 年、血清Lp-PLA2 水平升高、血清PON-1 水平降低和血清vWF 水平升高均是老年頸動脈狹窄患者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獨立危險因素。
目前對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主要診斷方法為進行超聲、MRI 等影像學檢查,對血清指標診斷預測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相關報道較少[18]。本研究驗證了血清Lp-PLA2、PON-1 與vWF 水平對老年頸動脈狹窄患者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預測價值,結果顯示各單一指標及聯(lián)合檢測均可對老年頸動脈狹窄患者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進行預測,提示血清Lp-PLA2、PON-1 與vWF 水平可作為老年頸動脈狹窄患者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診斷指標,且聯(lián)合檢測可提高預測老年頸動脈狹窄患者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敏感度和特異度。
綜上所述,血清Lp-PLA2、PON-1 與vWF 水平可能參與了老年頸動脈狹窄患者頸動脈斑塊的形成以及影響斑塊的穩(wěn)定性,血清Lp-PLA2、PON-1與vWF 水平聯(lián)合檢測有望成為診斷老年頸動脈狹窄患者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相關檢測指標,為臨床診治與預后提供參考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