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粽葉和采茶、采桑、采菱一樣,頗有《詩經(jīng)》中采薇、采葛的浪漫風情和古典意蘊?!安士|碧筠粽,香粳白玉團?!惫蕡@端午彌漫醇厚粽香,潑灑濃郁風情。家鄉(xiāng)的河灘上蘆葦密布,蘆葦葉柔軟寬長,稱之為粽葉。端午風情便在綠色的粽葉間蕩漾開來。
水鄉(xiāng)女子,劃著小船打粽葉來了。常見窈窕村姑穿行于葦叢中,伸出靈巧的手指,把粽葉掐下,放進船上水桶里。剛采下的粽葉,青翠欲滴,新鮮碧澄,散發(fā)出幽幽清香。等到殘陽如血、牧笛輕吹時,她們才蕩起小舟、沐著夕暉而歸。
第二天清晨破曉時,天空是澄澈的天青色,仿若古鎮(zhèn)的染坊。水色淋漓中,有俊俏村姑擔一籃粽葉在小巷里脆生生地叫賣。她們軟軟的步子,水蒲般的腰肢,一副青竹扁擔在圓肩上直晃悠。青碧的粽葉養(yǎng)在水桶里,甜脆的吆喝聲回蕩在大街小巷,音韻綿長。
新采的箬葉浸泡入水,瞬間水暈染成淡淡青色,翡翠般透明,嫩嫩的綠惹人憐愛。粽葉煮燙后香味濃,有韌性。
裹粽子講究技巧,祖母和母親都是裹粽子的巧手。我們喜歡蹲在旁邊看著、學著、裹著。濃郁的柳蔭下,她們先把翠綠的粽葉燙煮干凈,在雪白的糯米里摻上赤豆、蠶豆、紅棗、花生米或肉末,拌勻了待用。
母親把粽葉卷成錐狀后,用勺子把拌勻的原料灌入,緊接著麻利地將粽葉包扎、打結(jié),一個棱角分明的粽子就誕生了。一縷夕光涂抹在母親身上,如鑲了一層錦。
母親會裹好幾種粽子,有犄角對稱的菱米形的、細挑女人的小腳形的、犀利峭拔的斧頭形的、粗放簡樸的草把形的。小粽子拎在手中,像一件精細的工藝品,玲瓏別致,凝聚了水鄉(xiāng)的韻致和素婉。
裹好的粽子放在鐵鍋里蒸煮,隨著灶膛里豆秸噼噼啪啪的燃燒聲,沸水也咕嘟直響,滿灶間都是裊裊的水汽和撲鼻的清香,直潤肺腑。我們盯著鍋沿,垂涎欲滴。煮熟的粽子撈出鍋,養(yǎng)在涼水里,天天換水,可儲存十來天。那口鐵鍋將端午的清涼與滋味深蘊其間,粽子湯水融進親人的絲絲呵護。裊裊水汽中,各式粽子逐漸在沸騰的水里敞開溫軟的胸懷。母親手底下似有千年萬年時光,耐心絕佳地守在黝黑的灶臺邊熬煮粽子。
煮好的粽子清香撲鼻。剝開粽葉,里面的糯米晶瑩透亮,如雅致的宋瓷。蘸點白糖,咬上一口,又甜膩又軟糯,紫紅的大棗和赤豆就露出頭來,那香、那甜、那糯,游弋在唇齒間,令人滿臉春色,感覺歲月靜好,塵世的幸福伸手可觸。
裹粽子的配料不同,口味也不盡相同,各有風味,總有自己的擁躉。摻進紅豆、綠豆的粽子,彌漫著濃郁的豆香味;摻了豆沙的粽子,甜膩爽口,入口輕滑;包了火腿的粽子,咸香誘人;肉末粽子,浸著米香而不油膩;咸鴨蛋黃包在粽子里,口感鮮咸而粉糯,與粽子的軟糯相得益彰。
如今粽子花色品種則根據(jù)各地特產(chǎn)和風俗而定,有肉粽、桂圓粽、蜜餞粽、紅豆粽、板栗粽、蓮蓉粽等,貴州的酸菜粽、浙江的火腿粽、蘇北的咸蛋粽、四川的辣粽等,令人心向往之。然而,撇開浮華,總覺少卻了從前滋味,少卻了浸泡在細碎日子里的芳香綿長。
端午粽子,氤氳古典氣息,浸潤田園詩情,維系著自然和人文情思??v然世事如煙,人生涼薄,端午粽香足以慰藉鄉(xiāng)愁。
編輯|龍軻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