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 華,劉 麗,夏繼績,徐 陳,唐思祎,李 穎*
(1.上海理工大學科技發(fā)展研究院 技術轉移中心,上海 200093;2.上海理工大學 材料與化學學院,上海 200093)
唾液酸(SA),又稱N-乙酰神經氨酸,是一種通常存在于人體血清中的生物標志物,因其在腫瘤細胞表面過度表達,SA 也被認為是一種腫瘤標志物,SA 濃度的變化與卵巢癌的發(fā)生高度相關[1-3]。因此,血清中釋放的SA 的濃度可能表明卵巢的健康狀況。到目前為止,科研人員們已經研究出了一些用來檢測SA 的方法,例如等離子體共振法[4]、比色法[5-6]和光電化學法[7]等,但是這些診斷和治療方法不夠靈敏且成本高昂,可能導致診斷延誤。因此,迫切需要開發(fā)出一種操作簡單、價格低廉且靈敏度高的SA 檢測方法。熒光檢測分析法因其設計能力強、響應時間短、靈敏度高以及成本低等優(yōu)勢而倍受關注[8-11]。
稀土離子由于具有獨特的電子結構和對環(huán)境的高度敏感性,常被用作分析生物材料的熒光探針成分[12-14]。稀土Eu3+離子具有豐富的能級,因其f→f 躍遷產生的發(fā)射光譜窄、發(fā)光色純度高等優(yōu)勢,常被用作熒光探針中的活性發(fā)光離子。Eu3+與有機配體進行配位得到稀土配合物后,有機配體可以通過天線效應將能量傳遞給Eu3+,從而提高其發(fā)光效率[15-16]。然而,SA 與有機配體之間存在對光的競爭吸收,使配體吸收能量的過程遭到抑制,進而使配體和Eu3+之間的能量傳遞過程受到影響,導致Eu3+的熒光發(fā)生猝滅。Eu3+功能化的聚合物熒光探針同時結合了聚合物良好的穩(wěn)定性和稀土元素優(yōu)異的光學性能[17],這為其進行生物標志物SA 的檢測提供了可能機制。
本文設計了一種Eu3+功能化的稀土聚合物熒光探針Eu(BFA)3@PMMA,并將其用于對SA 的傳感檢測應用研究。
稱取0.648 g 4,4,4-三氟-1-苯基-1,3-丁二酮(BFA)放入三口燒瓶中,加入20 mL 乙醇超聲分散均勻;然后稱取0.12 g NaOH 放入燒杯中,隨后加入5 mL 乙醇將其溶解后倒入上述三口燒瓶內,在65 ℃油浴下反應4 h;繼續(xù)加入0.366 g EuCl3·6H2O 并且磁力攪拌2 h;反應結束后,將該混合溶液靜置2 h,倒去上清液,并且在干燥箱內干燥15 h 后得到稀土配合物Eu(BFA)3白色粉末。
稱取0.03 g Eu(BFA)3、0.012 g AIBN、0.3 g MMA 放入25 mL 圓底燒瓶內,再加入15 mL 丙酮,將該混合溶液放于65 ℃油浴鍋中磁力攪拌2 h,之后通過旋轉蒸發(fā)操作除去溶劑丙酮,最后將得到的產物干燥12 h 后得到Eu(BFA)3@PMMA 黃色粉末[18-19]。
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采用美國Nexus 912 AO446 光譜儀分析測定;熒光強度由日本RF-5301PC 分光光度計測定,以氙燈作為激發(fā)光源;所有儀器測試均在室溫下進行。利用Eu-(BFA)3@PMMA 探針分子優(yōu)異的熒光特性進一步研究其對SA 的傳感性能。
在同一條件下制備了兩份濃度相同的Eu-(BFA)3@PMMA 水溶液。然后,往其中一份加入一定量的SA,并且超聲處理10 min,使SA 均勻溶解于溶液中。最后,通過熒光光譜儀測試樣品添加與不添加SA 時溶液的熒光強度來檢測Eu-(BFA)3@PMMA 對SA 的熒光傳感響應。
圖1 為Eu(BFA)3和Eu(BFA)3@PMMA 的紅外光譜。從圖中可以觀察到,位于2 346 cm-1和2 343 cm-1處的吸收峰是由于苯環(huán)上C—H 鍵的伸縮振動導致的。其中,位于3 579 cm-1處出現(xiàn)的吸收峰歸因于與羰基連接的亞甲基的伸縮振動。此外,從圖中可以觀察到位于3 060 cm-1處的吸收峰移動到了2 996 cm-1處,這表明與羰基連接的O—H 鍵發(fā)生了變化;同時,位于1 959 cm-1和2 021 cm-1處的吸收峰可歸因于C=O 雙鍵的伸縮振動,該吸收峰的位置也發(fā)生了變化。這些結果都表明了Eu(BFA)3@PMMA 已成功制備。
圖1 Eu(BFA)3和Eu(BFA)3@PMMA 的紅外光譜Fig.1 FT-IR spectra of Eu(BFA)3 and Eu(BFA)3@PMMA
在不同激發(fā)波長下的Eu(BFA)3@PMMA 的熒光發(fā)射光譜如圖2 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當依次用305,315,325,335,345,355 nm 的波長進行激發(fā)時,Eu(BFA)3@PMMA 的發(fā)光強度呈現(xiàn)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當激發(fā)波長為325 nm 時,Eu(BFA)3@PMMA 的發(fā)光強度最強,這說明雜化材料Eu(BFA)3@PMMA 的最佳激發(fā)波長為325 nm。因此,本文進一步研究了Eu(BFA)3@PMMA在最佳激發(fā)波長條件下對SA 的傳感性能。在同一條件下制備了兩份濃度相同的Eu(BFA)3@PMMA 水溶液,向其中一份添加一定量的SA,并且超聲處理10 min,使SA 均勻溶解于溶液中。通過熒光光譜儀測試樣品在接觸SA 前后溶液的熒光強度,熒光發(fā)射譜如圖3 所示。結果表明,當加入SA 后,Eu(BFA)3@PMMA 的熒光強度明顯降低,產生了熒光猝滅。
圖2 Eu(BFA)3@PMMA 在不同激發(fā)波長下的熒光發(fā)射光譜Fig.2 The emission spectra of Eu(BFA)3@PMMA at different excitation wavelengths
稱取一定量Eu(BFA)3@PMMA 樣品配制成相同濃度的水溶液,隨后加入不同干擾物質(包括NaHCO3、L-半胱氨酸(L-Cysteine)、肌酸(Creatine)、KCl 和SA),考察了Eu(BFA)3@PMMA 對它們的熒光響應效果,如圖4 所示,在Eu(BFA)3@PMMA 樣品水溶液中添加不同化學物質后,在激發(fā)波長為325 nm 下,Eu3+的5D0→7F2的特征紅色發(fā)射峰逐漸減弱。值得注意的是,SA 的加入可以顯著降低Eu(BFA)3@PMMA 的熒光強度,表現(xiàn)出明顯的熒光猝滅效果。
圖4 Eu(BFA)3@PMMA 對不同化學物質的熒光響應Fig.4 The fluorescence response of Eu(BFA)3@PMMA to different chemicals
為了進一步探討SA 濃度對于探針分子Eu-(BFA)3@PMMA 的熒光猝滅效果,測試了SA 濃度分別為0,5,10,15,20,25 μmol/L 的Eu(BFA)3@PMMA+SA 的熒光發(fā)射強度。如圖5(a)所示,隨著SA 的濃度從0 μmol/L 增加到25 μmol/L,Eu-(BFA)3@PMMA 的熒光強度逐漸降低。圖5(b)為I0/I與SA 濃度之間的線性關系擬合曲線(R2=0.969),當SA 水溶液的濃度在0~25 μmol/L 范圍內時,Eu(BFA)3@PMMA 中Eu3+的發(fā)光強度與SA的濃度之間的線性關系十分理想,由此計算得到KSV為0.173,表明SA 對Eu(BFA)3@PMMA 具有良好的熒光猝滅效果。根據(jù)IUPAC 3σ標準(D=3σk-1,D為檢測限,σ表示進行多次空白實驗得到的標準偏差,k為線性曲線的斜率),計算出SA 在Eu(BFA)3@PMMA 水溶液中的檢測限D=0.027μmol/L。
圖5 (a)Eu(BFA)3@PMMA 浸入不同濃度SA 水溶液中的發(fā)射光譜(λex=325 nm);(b)I0/I 與SA 濃度的擬合曲線。Fig.5 (a)Emission spectra of Eu(BFA)3@PMMA immersed in aqueous SA solutions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λex=325 nm).(b)Fitted curves of I0/I vs.SA concentration.
同時,為了研究Eu(BFA)3@PMMA 在水溶液中的酸堿穩(wěn)定性和光致發(fā)光穩(wěn)定性,我們稱取等量的Eu(BFA)3@PMMA 樣品依次加入到pH 值為4.0~8.0 的水溶液中,將其超聲分散均勻后通過熒光光譜儀測量這些不同pH 溶液的熒光光譜,以此探討Eu(BFA)3@PMMA 在模擬pH 環(huán)境內的穩(wěn)定性。如圖6 所示,結果表明,在不同的pH 環(huán)境下,Eu-(BFA)3@PMMA復合材料均具有較為穩(wěn)定的熒光性能,Eu(BFA)3@PMMA的熒光強度變化也極小。
圖6 Eu(BFA)3@PMMA 在不同pH 環(huán)境下的熒光強度Fig.6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Eu(BFA)3@PMMA in different pH environments
本文通過配位反應合成稀土配合物Eu(BFA)3,然后將其與單體MMA 進行聚合制備得到Eu-(BFA)3@PMMA 雜化熒光探針。所制備的Eu-(BFA)3@PMMA 不僅具有良好的穩(wěn)定性和熒光性能,還對SA 表現(xiàn)出高靈敏度和優(yōu)異的選擇性,檢測限低至0.027 μmol/L。因此,Eu(BFA)3@PMMA可以作為一種檢測SA 的潛在傳感器,有望用于生物醫(yī)學領域中對腫瘤的早期診斷。
本文專家審稿意見及作者回復內容的下載地址:http://cjl.lightpublishing.cn/thesisDetails#10.37188/CJL.2023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