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珠
幣的歷史由來已久。我國是世界上使用貨幣最早的國家之一。從可見文獻記載,至今最少已有三千六百多年的歷史。
從已知的錢幣史研究資料看,我國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就已經(jīng)在使用實物貨幣進行交易了。當時,最常見的貨幣是自然海貝殼,稱為貝化(貨),以朋為計算單位。后來,自然海貝殼來源不足,逐漸出現(xiàn)了骨、石、珧(蚌殼)等人工仿制貝幣。隨著冶煉金屬技術的發(fā)展,金屬貨幣出現(xiàn)。春秋戰(zhàn)國時期,金屬鑄幣取代貝等實物貨幣的地位,成為當時普遍流通的貨幣。自此,金屬鑄幣成為我國古代貨幣的主體。
早期貨幣的印記
在山西博物院《方圓世界》展廳,處處可見貨幣在山西的印記。其中,展示的三千六百多年前商代的貝幣,就有著非常典型的代表意義。
有關資料顯示,僅1959 年至1988 年間,山西就在侯馬、靈石、洪洞、保德4 個縣市5 處商、西周古墓葬中,發(fā)掘清理出土了300 多枚早期的實物貨幣——自然海貝。山西博物院陳列的展品中,就有山西洪洞縣坊堆出土的,公元前1046—前771 年西周時期,作為貨幣使用的部分海貝實物。
貨幣是歷史性的東西,是人類在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中,隨著生產(chǎn)和交換的發(fā)展,自發(fā)演變形成的。最初是以物易物,充當貨幣的是一般商品。后來,商品生產(chǎn)發(fā)展,交換范圍和交換規(guī)模逐步擴大,物與物的交換不能適應人們經(jīng)濟活動的需要,逐漸從眾多的商品中分離出一種或幾種固定起一般等價物作用的特殊商品。這些特殊的商品就成了貨幣。
曾經(jīng)充當過一般等價物或者說早期貨幣的商品很多。牲畜、糧食、玉、刀、鏟、弓、箭、皮、布帛、貝、銅塊等等,都在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使用過。使用過程中,大件的、不便攜帶的、不便計量的、容易毀損的,便逐步被淘汰。換之以小巧的、便于攜帶的、不易毀損的、便于計量的。逐漸地,貝便走上了最前沿,成了最早的貨幣。
有關文獻和考古資料及出土文物,特別是青銅器的銘文記載,商代甲骨文與金文中都可見到“貝”字及“貝”的印記。貝在商周時期已經(jīng)成為最具代表性的物品交換媒介。銘文顯示,帝王賞賜的物品中,貝也最常見。
可見的西周銘文中,有不少關于貝的記載。貝的計數(shù)單位是“朋”。其中,多見賜貝的記載,有幾朋、十幾朋、幾十朋、百朋等。山西博物院院藏義尊上,就明確記載有周武王時期賜貝的情況。
古代中國,當作貨幣使用最普遍的是齒貝。齒貝,作為貨幣使用的年代、范圍最廣,又被稱為“貨貝”,甚至“寶貝”。因其特殊商品的作用,漢字中眾多與財富有關的文字中便出現(xiàn)了“貝”的組成部分,如貧、貴、賤、貪、賞、貨、財、賜、貢、賀等等。
金屬貨幣的印記
最早的金屬貨幣一般分為兩種,銅鑄幣和金餅。銅鑄幣,形式較多,廣泛使用。金餅是由黃金鑄成。
歷史上,金屬貨幣的存在和使用,在山西的印記也一樣非常深刻。在山西博物院“方圓世界”展出的實物中,山西出土的金屬實物貨幣非常豐富。
銅鑄幣由最初的實物——銅塊轉(zhuǎn)化而來。大體分四類,布幣、刀幣、環(huán)幣和蟻鼻錢。因流通區(qū)域的不同而不同,形成了以布幣、刀幣、圜錢、楚幣為代表的先秦時期四大貨幣體系。
布幣的前身是一種鏟形工具,也叫“镈”“錢”。脫胎于古代的工具“镈”“錢”,形狀、功用接近。镈、錢樣式的貨幣,統(tǒng)稱為布幣。從錢而來的布幣,肩平足鈍,稱為平足布。從镈而來的布幣,肩略高、足略尖,稱為尖足布。布幣還有空首布一說,因其上首空圓、較長而得名。后來,又出現(xiàn)了上首平而實的布幣——平首布。
布幣的使用,大致自西周起到戰(zhàn)國止。
刀幣形狀像刀,由古代叫銅削的漁獵工具變化而來。刀幣有大小兩種,俗稱大刀、小刀。
在布幣、刀幣基礎上,后來又出現(xiàn)了圜幣。圜幣的形狀已和刀幣、布幣完全不同,其形狀圓圓的,中有圓孔,稱為圜錢。
圜錢由紡織工具中的紡輪演變而來。最早期的紡輪由石頭磨制而成。中間鉆孔,插入木棒,用手轉(zhuǎn)動,紡繞絲麻。后改用陶制、銅制。銅制紡輪是圜幣的前身,兩者形狀、大小基本相同。
圜幣中間有孔可以穿繩,圓形不易折斷,逐漸成為更受歡迎的貨幣,取代了布幣和刀幣。
戰(zhàn)國時期,圜幣已經(jīng)成為普遍使用的貨幣。
戰(zhàn)國時期的貨幣單位已經(jīng)分成等級。尖足布、方足布、圓足布都有大小兩種。布幣、刀幣、圜幣,主要在中國北方流通。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流通的多種型制的布幣、刀幣、圜錢,在山西都有大量存世。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漢代至清代各個王朝時期的錢幣山西應有盡有。山西存世的古代貨幣,幣材包羅萬象,各種金屬鑄幣琳瑯滿目。低金屬鑄制的銅幣、鐵幣、錫幣都有,貴金屬鑄制的金幣、銀幣也都有。相當多的貨幣實物,都是稀世珍寶。
資料顯示,1959 年至1995 年間,山西在西侯馬、壽陽、運城、稷山、太原、翼城、榆次7 個縣市8 處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和錢窖中,發(fā)掘清理出土了晉國不同型制的空首布幣1300 多枚。由空首布幣發(fā)展來的平首布幣,是春秋晚期至戰(zhàn)國時期韓、趙、魏的主要流通貨幣。平首布幣,1050 年至1990 年間,在山西39 個縣市49 處也清理出土了28100 多枚。
鑄有鑄幣城邑邯鄲等名字的“直刀”——趙國仿燕國貨幣“明”字刀幣,1935 年也在太原出土過。當時,共清理出土了7 枚,分別是“晉化”“晉陽化”“晉陽親(新)化”“晉半”四品。近幾十年出土的更多,僅趙國刀幣就有100 多枚,燕國“明”字刀幣250 多枚。
鑄行時代較晚的,戰(zhàn)國晚期魏國的圓形圓孔圜錢,在山西也有不少出土。僅1973 年至1982 年間,在山西的四個縣市五處就發(fā)掘出土了705 枚。按面文不同,有“共”“垣”“共屯赤金”三品。
圓形方孔秦國“半兩錢”,在山西也有出土。1982年至1984 年間,在山西的5 個縣市5 處發(fā)掘清理出土620 多枚。
圓形方孔錢,起始于戰(zhàn)國中期秦惠文王初鑄的“半兩”錢。秦統(tǒng)一六國以后,統(tǒng)一貨幣,成為唯一的金屬鑄幣。這種金屬鑄幣形式,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兩千三百多年,無論朝代如何變化,錢文的名稱如何變化,這種金屬鑄幣的型制始終沒有變化。
這樣型制的金屬鑄幣,在山西發(fā)掘出土的更多??梢娰Y料顯示,從漢代至清末的各樣各類圓形方孔錢,至少已經(jīng)在山西19 個縣市20 多處古墓葬和錢窖發(fā)掘出土過超過50 萬枚,品類超過100 種,涵蓋了20多個朝代。
史書記載,漢代自發(fā)行五銖錢后,錢幣得到了更加廣泛的使用,流通的渠道更多,流通的范圍更廣了。漢以前,官府的官吏薪俸,都是以谷和粟等實物支付。西漢時,名義上是多少石,實際發(fā)付時,有的發(fā)一半谷粟、一半銅錢,有的則完全發(fā)錢。東漢時,名義上也已改為一半錢、一半谷粟。錢幣的用處更加凸顯,人們對錢幣的追求也更加強烈。漢代錢范上,很多能夠看到“日入千金”“日入千萬”“大利千萬”等字樣。這些,從另一個側面也對錢幣的作用有所映襯。及至后來,錢幣使用范圍越來越廣,用來賞賜、借貸、稅捐、薪俸、租金、賄賂、診費、學費、文稿酬金等越來越普遍,作用越來越大,人們的認知也更加深刻。
外圓內(nèi)方的錢形在中國歷史上長期存在和流通,民間對其認知已經(jīng)上升擴展到了更多的層面和角度。其中,也包含了人們對貨幣、對“錢”的作用的認識,包括負面的。如“有錢能使鬼推磨”等認知,“孔方兄”的稱呼也逐漸出現(xiàn)并沿用至今。
貴金屬金銀鑄幣,在山西發(fā)掘出土的也不少。資料顯示,1961 年至1988 年間,僅在山西5 個縣市6 處發(fā)掘出土就達2020 枚。漢代餅形金幣,唐代金鋌,北齊的“常平五銖”包金錢,宋代的“淳化元寶”“政和通寶”“宣和元寶”,明代的金錠,清代錢莊票號自鑄的金條金磚,都有一定數(shù)量發(fā)掘存世。這些,山西博物院多有展出。
不僅如此,山西還有不少中外商貿(mào)往來見證的外國銀幣存世。1987 年,在山西左權縣,和隋朝300 枚“五銖”錢一起出土了一枚波斯薩珊王銀幣。其后,太原、大同也先后出土了同類銀幣。波斯銀幣和隋五銖錢同時存在,同一處同時出土,是山西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就已經(jīng)和波斯等國往來和商貿(mào)交流的有力例證。
紙幣的印記
紙幣在山西也有較深較早的印記。目前看,多在元、明時期。
人們都知道近代山西商業(yè)興盛,山西商人縱橫天下,聲名遠揚。盛于清,先經(jīng)商、后金融。開發(fā)匯兌業(yè),錢莊票號云聚,興旺發(fā)達。晉商、西商、山賈說的都是山西商人,俗稱“山西幫”。殊不知,晉商的形成更早。有關資料顯示,晉商早在宋代就已經(jīng)開始形成,明代已“富于新安(指安徽)”了。
山西造紙業(yè)的歷史也很悠久,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已經(jīng)聲名遠揚,明清時期造紙業(yè)依然是山西重要的手工業(yè)之一。錢莊票號的票帖多用山西自產(chǎn)紙張。目前,存世的紙幣、票帖都有,一些還是珍品。
紙幣在山西最重大的考古發(fā)現(xiàn),是1986 年在山西定襄發(fā)現(xiàn)的元代紙幣——至元通行寶鈔和中統(tǒng)元寶交鈔。這兩件紙幣是山西首次重大發(fā)現(xiàn),中統(tǒng)鈔是繼陜西咸陽之后我國的第二次新發(fā)現(xiàn)。兩件元代紙幣,都是在山西定襄縣一處山崖洞穴中發(fā)現(xiàn)的。
至元通行寶鈔,是忽必烈的年號幣。鈔面文字分上中下三部分,分別印有“至元通行寶鈔”、“貳貫”、八思巴豎書“至元寶鈔”“諸路通行”等字,并注有“奏準印造至元寶鈔宣科差發(fā)內(nèi)并行收受不限年月諸路通行”等,還有“偽造者處死首告者賞銀五錠”等字樣。
中統(tǒng)元寶交鈔,也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年號幣。印有諸如“中統(tǒng)元寶交鈔”“壹貫文者”“中統(tǒng)元寶”“諸路通行”“中書省”“中書省提舉司”等字,背面鈐及“至正印造元寶交鈔”方印。
明代鈔幣名稱一直使用“大明通行寶鈔”,從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八年(1375 年)起印制,終明一朝,一直使用洪武一個年號,沒有改變,這在我國紙幣史上也是唯一的?!按竺魍ㄐ袑氣n”在山西省內(nèi)存世較多,各地都有。山西博物院、山西省錢幣學會、太原市錢幣學會、崇善寺及各地相關文物單位均有收藏,民間業(yè)余愛好者收藏也不少。
1974 年,山西還在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內(nèi),發(fā)現(xiàn)了明永樂二十年(1422 年)的鈔發(fā)布告。這一鈔發(fā)布告是明代維護鈔法的公告,也是紙幣在山西印記中最為珍貴的鈔法實物。公告書27 行,計276 字。內(nèi)容大致是:洪武年間鈔法流通不分新舊昬軟,一般使用軍民十分便當。如今街市上做買賣的有等潑皮無藉之徒,不肯接鈔及有接鈔的只接新鈔。拒收昬軟舊鈔,造成了阻滯鈔法,好生無禮。都察院便出榜曉喻眾人,新舊昬軟鈔貫要一般使用,不許阻滯。敢有違者所在有司拿問。重者處死,戶下追鈔,全家發(fā)邊充軍。若有因行鈔法將鋪面關閉不做買賣和倚恃鈔法于街面并客商強買強賣的拿住都一般治罪不饒。布告由“山西等處提刑按察司奉都察院為鈔法事永樂二十年九月十五日本院左都御史劉觀同戶部等衙門官于豐田門圣旨”公布。極其珍貴。
清朝通用的兩種紙幣,都是咸豐三年(1853 年)印發(fā),分別是銀票(戶部官票)和錢鈔(大清寶鈔)。銀票以銀兩為單位,面額分一兩、三兩、五兩、十兩、五十兩五種。錢鈔以制錢為單位,面額初為二百五十文、五百文、一千文、一千五百文、兩千文五種,后又增加五千文、十千文、五十千文、百千文四種。這兩種紙幣,在山西都有鈔幣實物,太原市南十方寺院就藏有一件千文大清寶鈔。
山西境內(nèi)出土的銅鈔版、鑄錢作坊遺址和錢范
新中國成立之后,山西不僅發(fā)掘清理出土了大量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青銅鑄幣,秦半兩,西漢、唐宋元明清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貴金屬鑄幣,還發(fā)掘出土了不少的造幣場所和工具。
近幾十年,山西還出土了一件極其珍貴的金代銅鈔版,發(fā)掘清理了晉國的鑄幣作坊遺跡和大量的鑄錢陶范、范芯,在全省各地出土了一大批鑄錢的陶范、鐵范、銅范、石范。
1978 年,在山西新絳縣梁村發(fā)掘出土了一件極其珍貴的金代五十貫貞祐寶劵銅鈔版,品相極佳。這個銅鈔版,銅制,長方形,版面上方是五組錢串組成的圖案。中間文字分別有“貞祐寶劵”“伍撘貫八十足陌”
“偽造者斬賞”“奏準印造平陽太原府兩路通行寶劵并同見錢行用不限年月許于平陽太原府路管庫倒換錢劵”“尚書戶部句當官”等字樣。這一銅鈔版,為金宣宗貞祐四年(1216 年)鈔版,是國內(nèi)金代鈔版中難得的稀世珍品。
山西還發(fā)現(xiàn)了大量與錢幣鑄制相關的珍貴文物。
在山西侯馬晉國文化遺址發(fā)掘中,清理出了大量鑄造空首布幣的陶范和布首銎內(nèi)的范芯。發(fā)掘清理出了幾十萬件范芯,其中,有些范芯中還有未取出的空首布幣。還清理出了煉銅使用的殘銅渣和坩堝等物品。考古學家考證,這一發(fā)掘?qū)贂x景公十五年(公元前585 年)遷都新田后大量鑄造空首布幣的鑄幣遺址。
上世紀70 年代以來,在山西夏縣禹王城一帶持續(xù)發(fā)掘,清理出土了大量漢初的“半兩”和“五銖”錢陶范,總計近一百方。其他地方,也有陸續(xù)發(fā)現(xiàn)發(fā)掘。
在定襄縣發(fā)掘出土了漢代“五銖”錢鐵范和陶范,山陰縣出土了“五銖”銅范,洪洞縣出土秦“半兩”錢石范。
不同朝代大量各種質(zhì)地的鑄錢范和多地出土的豐富的各種歷代古錢幣實物,充分佐證了山西錢幣鑄造歷史的悠久和貨幣流通、政治經(jīng)濟的繁榮。
山西境內(nèi)出土的貨幣珍品
山西境內(nèi)現(xiàn)在存世的古錢幣不僅數(shù)量多、歷史跨度大,涵蓋的朝代廣度都是極寬的。
不僅如此,存世有大量的稀世珍品,有些還是同類貨幣的孤品,相當多的貨幣實物都是稀世珍寶。
春秋中晚期的晉國鑄幣作坊遺址和空首布幣陶范,在國內(nèi)極其少見。山西榆次貓兒嶺古墓葬出土的五枚袖珍式空首布,是存世晉國空首布中的孤品。還有一千四百五十多年前北齊的包金幣,都是極其珍貴的。
1983 年,在山西朔州北旺莊漢墓群出土的一枚小型“宋子”三孔幣和1986 年公安緝獲的走私文物小型無終三孔布,都是我國近二百年來首次發(fā)現(xiàn),填補了以往錢譜著錄有圖無實物之缺。與“無終三孔布”同時緝獲的平首圓肩方足弧襠“共半釿”布幣,也是罕見的珍品,填補了近幾十年來只見有“一釿”“二釿”布幣,沒有“半釿”布幣之缺。
1973 年,在山西聞喜縣錢窖一次出土的700 枚圓形圓孔圜錢“共”字幣,也是我國百年來首次所見。專家還發(fā)現(xiàn),700 枚錢幣中,只有一枚面文“共”字鑄在左側,七百分之一比例的珍品,也是百年不遇。
在山西懷仁、五臺、夏縣發(fā)現(xiàn)王莽新朝鑄行的“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步三百”“序布四百”“壯布七百”“弟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黃千”八種布幣,除“大布黃千”外,其余全是珍品。
20 世紀80 年代初,在山西山陰縣錢窖中發(fā)現(xiàn)的一枚背文“永”字的“會昌開元”,也是唐朝“開元通寶”中極其罕見的。這種錢幣是會昌年間因幣材匱乏,毀廟取銅鑄錢。當時,錢幣的背面都鑄有鑄錢監(jiān)地名,共23 品。背文“永”字的“會昌開元”,百年難得一見。山陰縣錢窖同時發(fā)現(xiàn)的一枚唐高宗乾封元年鑄造的“乾封泉寶”,也存世極少,也是百多年來首次面世。
唐史記載中,唐肅宗乾元二年鑄行的重輪“乾元重寶”,只鑄于絳州,山西境內(nèi)出土發(fā)現(xiàn),也是僅見。
五代十國后蜀鑄行的一枚“廣政通寶錢”,山西偏關出土,罕見存世。
遼代時期,鑄錢品種不少,數(shù)量不多,存世的更少。歷來,錢幣學界就有“遼錢半可得半不可得”一說。山西山陰縣錢窖發(fā)現(xiàn)了一枚極其罕見的遼錢“統(tǒng)和元寶”,為遼圣宗統(tǒng)和年間鑄行,屬半不得之品。
山西出土的遼道宗鑄幣錢文“壽昌元寶”,同樣極其珍貴。以錢正史,糾正了《遼史》載遼道宗紀年為壽隆年號之誤。
太原東太堡西漢墓出土的五枚餅形金幣,共重1205 克。幣面刻有“令止”,正是《漢書·武帝紀》“麟趾”餅形金幣的另一稱謂,是山西首次發(fā)現(xiàn),在全國也是少見,極為珍貴。類似的還有,1970 年山西平魯出土的唐代唐肅宗時期的82 件金鋌和4 件金餅,其中一件銘文為“乾元元年步僧錢兩全貳拾兩”。
1988 年,在五臺山北臺修葺中發(fā)現(xiàn)出土的2000 多枚金幣,錢文為宋太宗書“淳化元寶”。鑄有佛像和紀念數(shù)字,屬佛教中供奉的供養(yǎng)錢或廟宇錢。廟宇錢出土和傳世有,但數(shù)量極少。五臺山發(fā)現(xiàn)的“淳化元寶”數(shù)量多,鑄造精良,鑄有佛像和紀念數(shù)字,舉世罕見。
同類的,還有應縣佛宮寺發(fā)現(xiàn)的宋徽宗時期“政和通寶”“宣和元寶”金錢各一枚。
鎏金錢,也叫包金錢,難得一見,在山西也有存世。1973 年,在祁縣出土的四枚北齊“常平五銖”,也是國內(nèi)存世中極為罕見的?!侗笔贰R本紀》有載“天保四年春正月巳丑,鑄新錢,文曰‘常平五銖,重如其文,其錢甚貴,且制造甚精”。天保是北齊文宣帝高洋的年號,天保四年即553 年。國內(nèi)其他地方出土過同一時期的同樣“常平五銖”,卻未見包金幣。可查資料顯示,戰(zhàn)國時期的包金幣曾有少量出土,此外再無發(fā)現(xiàn)。
1972 年,在太原明晉王墓園,還發(fā)現(xiàn)兩件明初縮腰形金鏈,面文“五十兩”,并清楚標有來龍去脈及相關官吏和檢驗鑄造匠人名。這也是前所未有的珍貴文物。
銀錠在山西也有存世。年代較早的有1181—1183 年金大定時期的解州鹽稅五十兩銀錠3 件,泰和三年解鹽稅五十兩銀錠1 件。
銀圓存世可見山西省造“宣統(tǒng)元寶”僅有一枚。鑄有“山西省造宣統(tǒng)元寶庫平一錢四兩”字樣。
山西鑄錢局、鑄行錢幣和古錢幣學家
山西使用貨幣的歷史悠久,主管錢幣鑄造、印制的專門機構設置較早,一直存在,鑄行的鈔幣較多。一些古錢幣學家,較有影響。
有史料可查的專門機構,應自隋朝起,隋、唐、宋、金、明、清均有設置。
隋開皇十八年(598 年)在并州設五爐鑄造“五銖”錢。唐代設置變動比較頻繁。唐武德四年(621 年)并州等置監(jiān)。唐開元二十六年(738 年)絳州三十爐鑄錢。唐肅宗時(756—762 年在位)復命絳州諸爐鑄“重輪乾元錢”,唐河東節(jié)度使王鍔置爐。唐大歷前(766年)太原等“雜鉛鐵以通用”。唐大歷四年(769 年)設絳州、汾陽鑄錢兩監(jiān)。唐元和四年(809 年)在河東鑄錫錢,唐少府監(jiān)在絳州(山西新絳)設鑄錢監(jiān)。宋代也反復設置變更多次。宋慶歷元年(1041 年)命河東鑄大錢。宋慶歷末(1048 年),河東小鐵錢停鑄。宋熙寧二年(1069 年)詔置交子務于潞州。宋熙寧八年(1075年),詔河東鑄錢。宋元祐二年(1087 年)河中府置鑄錢監(jiān)二,又鑄大鐵錢于晉、澤二州,后罷河東鑄大錢,復晉、澤、石三州及威勝軍鑄小錢。宋紹圣元年(1094年)罷河東鑄大錢。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 年)置河東等四監(jiān),宋大觀四年(1110 年)罷。宋政和元年(1111年)詔河東等復鑄夾錫錢,同年復罷;太原府設鑄錢監(jiān)二,一為大桶一為永利,絳州、垣曲有銅錢一監(jiān),汾陽、河西有永利西監(jiān)。金代同樣反復變化。金大定十八年(1178 年)代州立監(jiān)鑄錢。大定二十年(1180 年)代州定名“阜通”,設監(jiān)員、副監(jiān)、丞、勾當官、從齊全,品級更高,正五品至八品。河東等路,后復鑄大錢一直十,與鈔同行。金泰和六年(1206),復許各路鑄行小錢,河東南路于平陽,河東北路于太原、汾州。明嘉靖六年(1527 年)派員赴各省鑄錢,采絳州、垣曲、聞喜諸州縣銅錫。清順治二年(1645 年)先后開山西、陜西、大同鑄局,六年移大同局于陽和,八年停鑄,十年復開。清乾隆六十年(1795 年)停保晉局鑄錢。清咸豐九年(1859 年)清戶部設寶泉分局于平定州鑄鐵錢。
在山西鑄行的錢幣主要有:隋代的五銖錢,唐代的開元通寶、夾錫錢、夾鉛鐵錢、乾元重寶,宋代的大銅錢、夾錫鐵錢、小鐵錢,金代的大定通寶、泰和重寶、雜青銅鑄錢,明代的銅錢、夾錫銅錢,清代的順治通寶、康熙通寶、雍正通寶、乾隆通寶、嘉慶通寶、道光通寶、咸豐通寶、咸豐重寶、同治通寶、同治重寶、光緒通寶、光緒重寶等銅錢和鑄鐵錢。
山西的古錢幣學家,比較有名的是宋葆淳和劉師路,兩位都是清代人。宋葆淳是山西清安邑(今運城鹽湖區(qū))人,乾隆朝舉人,官居解州學正。劉師路是山西洪洞人,光緒朝庶吉士,官至羈昌道。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
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山西燦爛的華章不可或缺。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貨幣印記,山西也一樣不可或缺。
原載《映像》2023 年第9 期
責任編輯:蔣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