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桃紅
在我家書房的抽屜里,珍藏著一本家譜,那是2020 年的除夕,公公發(fā)給我們的。
這本家譜沒有華麗的外表,也沒有什么特別的紙質(zhì)材料,它只是用二三十張白紙和兩個螺絲簡易裝訂而成的冊子,其封面和內(nèi)容都是由公公親筆寫成的。
家譜的第一頁,是一段前言,概述了家譜的來歷和作用。家譜的第二頁,是公公修正后的幾條家訓(xùn):“一要遵紀守法,這是做人的根本,要成就一番事業(yè),就得先立人;二是要勤勞致富,只有靠自己雙手,才能獲得幸福;三是一定要給后人盡可能提供好的教育資源,只有學(xué)以致用,往后才能對家庭、集體乃至國家作貢獻;四是親人之間、鄰居之間一定要和睦相處;五是以德治家,以儉持家?!弊詈蠊偨Y(jié)道:“孝為先,和為貴,勤為本,學(xué)為恒。”家譜的后面是每個家庭成員的詳細記載,有個人的出生年月、身份、學(xué)習(xí)成長、工作經(jīng)歷、創(chuàng)業(yè)過程等等。
每當看到這本冊子,我似乎看到公公婆婆及我們家人經(jīng)歷過的艱苦歲月。
公公婆婆均出生于1942 年,那時條件艱苦,我們的爺爺奶奶在老家種地,后相繼患病,他們花光了所有積蓄,生活過得每況愈下,爺爺只好讓作為長子的公公承擔起養(yǎng)家的重任,并讓他娶個媳婦幫忙照應(yīng)一家老小。后來,公公早早與從廣東逃荒到江西,在他們村落腳的婆婆成了親。那一年,公公剛高中畢業(yè),國家政策規(guī)定,已婚男女不能報考大學(xué),公公為了家庭,失去了上大學(xué)的機會。
成親后,公公婆婆吃苦耐勞,他們不但要養(yǎng)育先后出生的五六個兒女,還要贍養(yǎng)他們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四位老人,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要養(yǎng)活這一大家人,談何容易?特別是小女兒長到六歲的時候,得了腎炎,因為沒錢治病,最后夭折了,她的離世成了公婆一生的痛。
公公覺得還是要靠知識改變命運!他除了勞動,就是讀書,在鄉(xiāng)鎮(zhèn)選拔老師的時候,他被選上成了當?shù)氐拿褶k教師。婆婆為了支持公公的事業(yè),為了整個大家庭的生活,干起活來更是拼命,那時她參加隊里的集體勞動掙工分,一個弱女子,憑著自己的一身韌勁,掙的工分與村里的男人不相上下。但是家里人口多,勞動力少,分回來的口糧還是遠遠不夠,她又開墾自留地,種上紅薯、芋頭才勉強度日。
直到1980 年國家實行生產(chǎn)責任制,田地包干到戶,那種食不果腹的日子才算結(jié)束。婆婆帶著幾個孩子,又承擔了十幾畝的責任田,長期繁重的體力活,讓婆婆的身體不堪重負,四十多歲的她,全身落下了許多毛病。公公那時也很不容易,他一邊教書,一邊利用周末幫著婆婆種地,那種艱辛難以言說。值得一提的是,在自家都吃不飽穿不暖的窮苦時期,公公遇上家庭困難的學(xué)生,總會慷慨解囊,為學(xué)生墊付學(xué)雜費,那點微薄的工資,常常只夠自己一個人的開支。婆婆了解后不但沒有怨言,還贊成他的做法。
后來,公公也轉(zhuǎn)成了公辦教師身份,大哥高中畢業(yè)后就下海了,二哥考上了師范學(xué)校,其他兄弟也長大成才了,家里的日子越過越紅火。1997 年,大哥下海掙了錢,在縣城郊區(qū)買下一塊地,建了一棟四層樓房,全家從老家遷到了縣城,生活從溫飽進入了小康。兩位老人總是閑不住,又在房子附近開墾了一塊荒地種菜,公公每天看看報、喝喝茶,傍晚的時候就和婆婆一起去菜地,侍弄著他們倆精心栽種的蔬菜……
責任編輯:黃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