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昆明市博物館 嵩明縣文物管理所
〔內(nèi)容提要〕 2007年11月—2008年4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嵩明縣楊橋鄉(xiāng)的鳳溪山古墓群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清理墓葬133座,墓葬均為土坑豎穴墓,出土青銅器、陶器和銅鐵合制器等遺物,時代為戰(zhàn)國至西漢時期。
鳳溪山古墓群位于嵩明縣楊橋鄉(xiāng)上禾村的鳳溪山麓,距離縣城3千米,地理坐標北緯25°18′72″,東經(jīng)103°01′29″,海拔1944米,為嵩明壩子西北高出盆地較為突出的山丘(圖一)。
1995年,上禾村委會在鳳溪山修建水池時曾挖出多件青銅器。此后,修建昆曲高速公路和上禾小學時,也曾出土過青銅器、陶器等。2005年,鳳溪寺管理委員會在建鳳溪寺圍墻開挖基溝時,發(fā)現(xiàn)了一些青銅器殘件、陶片和陶紡輪等。隨后,嵩明縣文物管理所會同昆明市博物館前往實地踏勘,確認該地為一處古墓群。為了弄清該墓地的埋藏情況和墓葬的分布規(guī)律,昆明市博物館報請國家文物局進行搶救性發(fā)掘。2007年11月至2008年4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博物館和嵩明縣文物管理所組成聯(lián)合考古隊,對嵩明鳳溪山古墓地進行了搶救性清理發(fā)掘。重點圍繞盜洞分布密集的三個區(qū)域展開,共清理墓葬133座。
2015年,應嵩明縣文物管理所的請求,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工作人員對該批墓葬資料進行了整理。因墓地的發(fā)掘始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4月才結束,墓葬的編號均為順序編號,在墓號之前冠以07、08以示發(fā)掘年份之區(qū)別,如編號07SFM33、08SFM70。其中,S為嵩明的簡稱、F為鳳溪山的簡稱。為了報道這次發(fā)掘的收獲,現(xiàn)挑選了6座出土器物比較豐富且較有代表性的墓葬進行介紹。
清理的133座墓葬全部為豎穴土坑墓,未發(fā)現(xiàn)墓道。
墓坑平面皆呈圓角梯形,一端略寬、一端稍窄。大部分墓葬底部平坦,僅有少數(shù)墓葬墓底有一定的傾斜度,個別墓葬有二層臺。
墓葬均未發(fā)現(xiàn)明顯的葬具,僅在個別墓葬底部發(fā)現(xiàn)有朱紅色漆皮和白灰面,出土時顏色較為鮮艷,推測應為木棺腐朽的殘留物。葬式不明。墓中遺骸均腐朽嚴重,僅在M95中發(fā)現(xiàn)數(shù)枚牙齒。但從大部分墓坑的尺寸看,單人仰身直肢葬的可能性較大。
鳳溪山是1座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的小山丘,西、北土層較深,東、南部土層較淺。多數(shù)墓葬開口于耕土層下。墓葬之間的疊壓和打破現(xiàn)象較為常見,疊打關系比較復雜。發(fā)掘區(qū)域內(nèi)共發(fā)現(xiàn)22組疊壓和打破關系(注:→表示打破關系)。
M3→M4、M8→M9、M16→M76、M20→M21、M23→M24→M25、M30→M31、M38→M39、M43→M44、M47→M52、M50→M51、M56→M55、M61→M65、M62→M60、M64→M57、M70→M81、M79→M80、M84→M18、M91→M95、M93→M128、M109→M122、M114→M120、M124→M125。
在133座墓葬中有隨葬品的墓葬106座,墓葬的隨葬品多寡不勻,最少的為1件,最多的達35件。有27座沒有任何隨葬品。
大部分墓葬隨葬品數(shù)量少,形制單調(diào),擺放位置隨意,似無規(guī)律可循。少數(shù)墓葬隨葬品放置在墓底的兩端,部分墓葬可見隨葬品成堆擺放的情況。
位于T2西北部,開口于耕土層下。墓口長2、寬0.7、深0.6米,墓向48°。填土灰白色,土質(zhì)松軟細膩,填土內(nèi)有零星素面夾砂灰黑陶片。未見葬具及人骨。墓內(nèi)出土隨葬器物12件(組)(圖二;圖三)。
圖二 07SFM33平、剖面圖1.銅器殘件 2.扣飾 3.銅骹鐵矛 4.陶紡輪 5.鐵爪鐮 6.鐵削 7.銅柄鐵劍及劍鞘 8.銅銎鐵斧 9.銅箭鏃 10.礪石 11.環(huán)首鐵削 12.方銎銅斧
圖三 M33(北→南)
M33∶1,銅器殘件。整體呈條形,器物形制難以辨認。
M33∶2,青銅扣飾。圓形,正面上凸,正面半球形突起較高,中央再往上凸起,背面為一橫梁。素面,邊緣已殘。通高2.4、刺高0.9厘米(圖四,1)。
圖四 M33出土器物1.銅扣飾(M33∶2) 2.銅鏃(M33∶9) 3.鐵爪鐮(M33∶5) 4.銅銎鐵斧(M33∶8) 5.陶紡輪(M33∶4) 6.銅掛鉤(M33∶7-3) 7.礪石(M33∶10) 8.銅骹鐵矛(M33∶3) 9.方銎銅斧(M33∶12) 10.銅柄鐵劍及劍鞘(M33∶7-1 M33∶7-2)
M33∶3,銅骹鐵矛。銹蝕嚴重,矛身一側略有殘缺,圓形狀骹,近柳葉形矛身,骹兩側各有一條縱向凸棱,近骹的末端有三周凸棱,矛身橫截面位菱形。殘長24.7、刃殘長15、骹徑2厘米(圖四,8)。
M33∶4,陶紡輪。夾砂陶,算珠形,中部有穿孔,邊緣中部出脊。直徑4.7、高1.8、孔徑0.6~0.8厘米(圖四,5)。
M33∶5,鐵爪鐮。整體呈方形,槽狀。無孔,殘長9.2、寬5厘米(圖四,3)。
M33∶6,鐵削。整體呈長條形,殘成數(shù)段。
M33∶7-1,銅柄鐵劍??招臋E圓柱莖,稍束腰,接首、格兩端收細,劍身斷面略呈菱形。劍柄一面有兩道米粒紋,另一面飾以小乳丁紋。兩側突出五齒,有對頂三角齒紋。與劍鞘一起出土。劍身銹飾嚴重。長72、莖長7.5、格長4~4.5、劍身寬4厘米(圖四,10)。
M33∶7-2,劍鞘。與M33∶7-1銅柄鐵劍共出,正面有兩長方形和倒三角形,內(nèi)各有圖案,圖案由上到下依次為三個三角紋,兩個勾連云紋和太陽紋,背中間有一脊,穿有三孔。上有木柄連接。形如尖峰。通高9.2、寬4、厚0.4厘米(圖四,10)。
M33∶7-3,銅掛鉤。與M33∶7-1銅柄鐵劍共出,長4厘米(圖四,6)。
M33∶8,銅銎鐵斧。銎部銅質(zhì),刃部鐵質(zhì)。銎斷面呈方形,弧形雙面刃。刃兩側下端略收,似束腰狀。銎口附近有兩條突出的棱線。長9、刃寬3.2、銎寬2.7、銎高2.3厘米(圖四,4)。
M33∶9,銅鏃(6件)。鏃身較寬,前鋒弧刃,后鋒側分成兩翼,空心鋌,中脊兩側血槽后端貫連,有關。6件大小一致,其中幾件已殘。其中1件保存較完整,鋌部殘存木柲。通長6.4、翼殘長4.9、鋌徑0.5厘米(圖四,2)
M33∶10,礪石。灰褐色,砂巖。整體呈長條形,通體磨光,近底緣處逐漸變薄,近頂部有一對鉆的圓形穿孔。長14.5、穿孔直徑0.6厘米(圖四,7)。
M33∶11,環(huán)首鐵削。殘碎嚴重。
M33∶12,方銎銅斧。銅質(zhì),銎斷面呈方形,斧身中部收束,弧形雙面刃,刃較窄。銎中央一面有一孔。近銎口處有兩道突出的棱線。銎口內(nèi)殘存木柲。長17.8、刃寬7、銎寬4.6、銎高4.4厘米(圖四,9)。
位于T12中部北側,墓口長1.84、寬0.56、深0.6米。墓向69°。填土灰褐色。墓室內(nèi)未見葬具及殘骨。墓內(nèi)出土隨葬器物8件(圖五;圖六)。
圖五 07SFM64平、剖面圖1.陶罐 2.木簪 3.銅削 4.帶蓋豆 5.陶盒 6.銅錛 7.玉管 8.銅鐲
圖六 M64(東→西)
M64∶1,陶罐。泥質(zhì)灰褐陶,直口微斂,高領,鼓肩,腹部斜收,平底。肩部飾刻劃的網(wǎng)格紋,網(wǎng)格紋上附3個乳丁紋。口徑9、高17厘米(圖七,1;封二,3)。
圖七 M64隨葬器物圖1.陶罐(M64∶1) 2.陶盒(M64∶5) 3.帶蓋陶豆(M64∶4-1 M64∶4-2) 4、6.銅鐲(M64∶8-1 M64∶8-2) 5.銅錛(M64∶6) 7、8.玉管(M64∶7-1 M64∶7-2) 9.銅矛(M64∶9) 10.銅削(M64∶3)
M64∶2,木簪。整體呈長條形,殘碎嚴重。
M64∶3,銅削。扁圓銎狀,內(nèi)凹呈鴨嘴形張開狀,單刃扁平,前端尖,刃背與柄背略呈直線相連接,柄中部下側附有半環(huán)單耳,通體磨光,柄飾勾連云紋、弦紋、三角齒紋等組合圖案,刃鋒已殘,殘長12.1、刃殘長5.5厘米(圖七,10)。
M64∶4,帶蓋陶豆。由器蓋和陶豆兩部分組成。M64∶4-1,陶豆。泥質(zhì)褐陶,斂口,鼓腹,圜底,喇叭狀空心豆柄。足部有3個鏤空三角形??趶?.1、最大腹徑8.8、圈足底徑6.2厘米(圖七,3;圖八)。M64∶4-2,器蓋。泥質(zhì)褐陶,蓋中部整體往下凹,邊緣外扣,可與豆吻合,紐位于中央,似拱橋狀突出。直徑5.8、高1.9厘米(圖七,3;圖八)。
圖八 帶蓋陶豆(M64∶4)
M64∶5,陶盒。泥質(zhì)褐陶,斂口,上腹圓鼓,下腹內(nèi)凹斜收,平底。口徑5.2、高5.4厘米(圖七,2;圖九)。
M64∶6,銅錛。銎斷面呈半圓形,單面弧形刃,刃尖端殘,兩端外翹。起刃平面高且寬,銹蝕嚴重,紋飾不清。銎口中央有一孔,長9、刃寬2.6、銎寬2.6厘米(圖七,5)。
M64∶7,由乳白色和紅色的玉管構成,斷成五節(jié),修復后為2件。根據(jù)玉管顏色不同,分為7-1和7-2。M64∶7-1,管狀,乳白色,長2.3、直徑0.7厘米(圖七,7)。M64∶7-2,管狀,紅白色,殘長5、直徑0.8厘米(圖七,8)。
M64∶8-1,銅鐲。整體呈圓環(huán)狀,斷面呈半圓形,素面。外徑7.8、內(nèi)徑7厘米(圖七,4)。
M64∶8-2,銅鐲。整體呈圓環(huán)狀,斷面呈半圓形,表面有齒狀突起的紋飾。外徑8、內(nèi)徑7.1厘米(圖七,6)。
M64∶9,銅矛。斜直刃,背厚向刃部變薄、骹部殘。殘長15.2厘米(圖七,9)。
位于T11西北角,西部延伸探方外。墓口上部擾亂較大,打破M81。墓口長1.9、寬0.84、深1.1米。墓向84°。填土褐色,沙質(zhì)土。墓室內(nèi)無葬具及人骨,墓內(nèi)出土隨葬器物6件(組)(圖一○;圖一一)。
圖一○ 08SFM70平、剖面圖1.銅鐲 2.銅錛 3.銅削 4.帶蓋陶盒 5.陶缽 6.陶豆
圖一一 M70、M81(北→南)
M70∶1,銅鐲。斷面呈橢圓形,表面有齒狀突起紋飾。外徑8.1、內(nèi)徑7.1厘米(圖一二,4)
圖一二 M70隨葬器物圖1.陶缽(M70∶5) 2.銅削(M70∶3) 3.帶蓋陶盒(M70∶4) 4.銅鐲(M70∶1) 5.陶豆(M70∶6) 6.銅錛(M70∶2)
M70∶2,銅錛。銎口斷面呈半圓形,兩側收束,弧形單面刃,刃尖部分殘缺。正面中央有兩道平行的橫向凸棱,底部凸棱紋外側連接一凸棱圍成的弧邊三角形。兩道凸弦紋,下面飾三角紋。長7.8、刃寬3.3、銎寬2.5厘米(圖一二,6)。
M70∶3,銅削。直背、弧刃,柄后銎部殘缺。柄飾勾連云紋、弦紋、三角齒紋等組合圖案。殘長13、刃殘長8.4厘米(圖一二,2)。
M70∶4,帶蓋陶盒。由盒身和器蓋兩部分組成。M70∶4-1,盒身。泥質(zhì)褐陶。斂口,上腹圓鼓,下腹向內(nèi)斜收,平底。有覆豆形蓋??趶?.7、高6.3厘米(圖一二,3;封二,2)。M70∶4-2,器蓋。覆豆形,敞口,折腹,高柄,圈足。柄部中央有竹節(jié)狀突起??趶?.3、高7.2厘米(圖一二,3;封二,2)。
M70∶5,陶缽。夾砂陶。尖唇,弧腹,下腹斜直內(nèi)收,平底。一側邊緣向內(nèi)卷曲內(nèi)凹,疑似流口??趶?2.2、高4.9厘米(圖一二,1;圖一三)。
圖一三 陶缽(M70∶5) 圖一四 陶豆(M70∶6)
M70∶6,陶豆。泥質(zhì)褐陶。斂口,圓鼓腹,平底,高圈足。足部有3個三角形鏤孔??趶?.8、最大腹徑8.9、圈足徑6.8、高7.9厘米(圖一二,5;圖一四)。
位于T11西北角,西部延伸探方外。墓口上部擾亂較大,墓西部被M70打破。墓口長1.74、寬0.74、深1.01米。墓向84°。填土褐色,沙質(zhì)土。墓室內(nèi)無葬具及殘骨,墓內(nèi)出土隨葬器物3件(圖一一;圖一五)。
圖一五 08SFM81平、剖面圖1.陶罐 2.玉玨 3.殘?zhí)掌?/p>
M81∶1,陶罐。泥質(zhì)灰褐陶。直口微斂,高領,束頸,肩部較鼓、近折,斜直腹,平底。肩部飾以3個乳丁紋和網(wǎng)格狀刻劃紋??趶?.7、高12.5厘米(圖一六,1;圖一七)。
圖一六 M81隨葬器物圖1.陶罐(M81∶1) 2.殘?zhí)掌?M81∶3)
圖一七 陶罐(M81∶1)
M81∶2,玉玨。僅存殘段。
M81∶3,殘?zhí)掌?。僅存口沿殘片,可能是釜或罐一類器物形制,殘存部分口沿和肩部。侈口,尖唇,束頸,鼓肩。殘高6.2厘米(圖一六,2)。
位于T2南部偏東。墓口長2.12、寬0.66、深1.52米。墓向58°。填土為紅褐色花土。墓室內(nèi)無葬具及人骨,墓內(nèi)出土19件隨葬品,位于墓葬一端。墓內(nèi)出土隨葬器物19件(對)(圖一八;圖一九)。
圖一八 08SFM124平剖面圖1.陶罐 2.扣飾 3、4、6.銅矛 5.銅鑿 7、8、10.銅戈 9.銅斧 11.銅鑿 12.銅錛 13.臂甲 14.卷刃器 15.銅削 16.銅鐲 17、18.銅劍 19.殘銅器
圖一九 M124(北→南)
M124∶1,陶罐。泥質(zhì)黑褐陶。直口微敞,高領,束頸,鼓肩,上腹較鼓,下腹斜直內(nèi)收,平底。肩部兩側飾3個乳丁紋,肩部飾網(wǎng)格狀刻劃紋??趶?0.5、高23厘米(圖二○,1)。
圖二○ M124隨葬器物1.陶罐(M124∶1) 2、4.銅矛(M124∶3 M124∶6) 3、10.銅鑿(M124∶5 M124∶11) 5.銅卷刃器(M124∶14) 6、7.銅鐲(M124∶16-1 M124∶16-2) 8.銅斧(M124∶9) 9.銅錛(M124∶12) 11.殘銅器(M124∶19)
M124∶2,銅扣飾。殘損嚴重,僅可大致辨認器物形制。
M124∶3,銅矛。扁圓筒狀骹,骹口內(nèi)凹呈張開的鴨嘴狀。矛身呈三角形、較短,前鋒略殘。有脊,但不明顯。骹下端飾有菱形套嵌紋飾。通長14.2、矛身長6.5、矛身寬2.7、骹徑0.9~2.7厘米(圖二○,2)。
M124∶4,銅矛。扁圓筒狀骹,刃狹長,后鋒直短,與前鋒呈直角相接,刃脊明顯,兩側對稱半圓形,骹兩面有對稱釘孔,骹口內(nèi)凹,骹上刻有勾連云紋、三角紋、弦紋、回旋紋、壁虎紋等組合,壁虎尾連接勾連云紋。通長13.99、刃長6.2、刃寬0~3、骹徑1.5~3厘米(圖二一)。
圖二一 銅矛(M124∶4)
M124∶5,銅鑿。銎口為橢圓形。整體偏長,銎口至刃部逐漸內(nèi)收變窄,雙面直刃。銎部左側有一大半環(huán)形耳。銎內(nèi)殘留木柄。銎部飾凹弦紋、三角紋、勾連云紋及绹紋組合成的紋飾。器身有兩對橢圓形鏤孔,飾弦紋、勾連云紋及疑似壁虎形象的組合紋飾。長15.5、刃長4.5、銎寬2.8厘米(圖二○,3;圖二二)。
M124∶6,銅矛。圓筒狀骹,矛葉較短,三角形葉,葉身扁平無脊,骹口平直,近口部兩側有對稱分布的一對穿孔,骹中部鑄有一面飾以菱形,菱形內(nèi)平分成4個小菱形,菱形圖案上面有一近“幾”字形凸棱線。通長16.2、刃長5.5、刃寬2.1、骹徑2.2厘米(圖二一,4;圖二三)。
圖二三 銅矛(M124∶6)
M124∶7,銅戈。直援、方內(nèi)、有胡,帶翼。援身窄長,兩條凹槽沿上援和胡向前延展,方內(nèi),近闌處有近圓形穿,胡上有4個長條形穿,翼為長條形,胡上刻有勾連云紋和直條紋。內(nèi)前端有紋飾,紋飾不清晰。通長24、援長18.5、闌寬12厘米(圖二四)。
圖二四 銅戈(M124∶7)
M124∶8,銅戈。三角援、無胡、方內(nèi)。援直,援身中段鑄有太陽紋,其后鑄有五蛙人圖案,近闌處有兩長條形穿。方內(nèi),近援處有方形穿孔,內(nèi)上鑄有二蛙人圖案。通長25、援長19.2、闌寬8.5厘米(圖二五)。
圖二五 銅戈(M124∶8)
M124∶9,銅斧。銎斷面呈橢圓形,弧形、雙面刃,銎側面有單耳。耳側兩面皆鑄有勾連云紋。銎內(nèi)殘留木柲。長12、刃長4.5、銎寬3.3、銎高2.9厘米(圖二○,8)。
M124∶10,銅戈。無胡,方內(nèi)。援身平直略彎,至前段略向下彎曲,前端收縮成三角援。援后近闌處有2個長方形穿孔。內(nèi)尾飾有卷云紋、中部有橢圓形穿。通長22、援長17、闌寬8.3厘米(圖二六)。
圖二六 銅戈(M124∶10)
M124∶11,銅鑿。長條形,刃部殘。銎口斷面呈橢圓形。銎口往刃逐漸收窄,單面弧刃、素面。銎內(nèi)殘留木柄。殘長9.9、銎寬2厘米(圖二○,10)。
M124∶12,銅錛。長條形、銎口呈半圓形,器身兩側收束,刃部較寬、單面弧形刃,刃兩端外翹。銎末端有一橢圓形穿孔,銎內(nèi)殘留木柄。長9.4、刃寬2、銎寬2.6厘米(圖二○,9)
M124∶13,臂甲。桶型,腕部一側明顯收束,并有數(shù)個小穿孔,因腐朽厲害,無法取出繪圖。
M124∶14,銅卷刃器。長條形、橢圓形銎,銎口內(nèi)凹,呈張開的鴨嘴狀。刃部卷曲,呈勺狀。身與刃部連為一體。飾以勾連云紋、雷紋、弦紋、“之”字紋等圖案組合,中間刻有人形圖案,人手相連。銎內(nèi)殘留有木柄。通長21.5、銎長6.2、銎徑0.7~1.5厘米(圖二○,5)。
M124∶15,銅削。背略外弧,弧形刃,刃尖殘。銎口內(nèi)凹呈張開的鴨嘴狀,斷面呈橢圓形。銎末端似有一穿孔。銎部飾以勾連云紋、弦線紋、三角紋、“之”字形紋等組合紋飾。長20.3、刃殘長11.7、銎徑1~1.8厘米(圖二七)。
圖二七 銅削(M124∶15)
圖二八 銅斧(M124∶9)
M124∶16-1,銅鐲。整體呈圓環(huán)狀,不閉合,斷面呈橢圓形。素面。外徑8.1、內(nèi)徑7厘米(圖二○,6)
M124∶16-2,銅鐲。整體呈圓環(huán)狀,斷面呈菱形。表面飾齒狀突起的紋飾。外徑8.2、內(nèi)徑7.5厘米(圖二○,7)。
M124∶17,銅劍。一字格,殘甚。莖首斷面呈圓形,空心,劍身扁平,剖面呈菱形。莖部紋飾不清,接近格處有直三角齒紋和羽狀紋。身后段飾有云紋和曲線組成的圖案。劍鋒已殘。殘長29、莖長8.6、身寬0.9~3.9厘米(圖二九)。
圖二九 銅劍(M124∶17)
M124∶18,銅劍。蛇首、無格。莖首斷面呈扁圓形,空心。稍束腰,莖首端較寬,中間半圓形向上突出首,首頂端上下分開,如張開的蛇口。劍身扁平,剖面呈菱形。莖首飾有三角紋和直條線紋組合的圖案。莖部刻有線條紋,莖首處略作2個三角形,其間下凹,如蛇雙眼。保存良好。通長32、8.5、臘寬0.5~3.5厘米(圖三○)。
圖三○ 銅劍(M124∶18)
M124∶19,殘銅器。形似喇叭,空心。殘長6.6厘米(圖二○,11)。
位于T11正西南角處,墓口長2.13、寬0.7、深1.05米。墓向56°。填土深褐色,近墓底土較黏。墓室內(nèi)無葬具及人骨。墓東南角頂部被M93打破。同時部分被M91疊壓。墓內(nèi)出土隨葬器物4件(圖三一;圖三二)。
圖三一 08SFM128平、剖面圖1.帶蓋陶盒 2、3.陶缽 4.陶壺
圖三二 M128(北→南)
M128∶1,陶盒。由盒身和盒蓋兩部分組成。M128∶1-1,盒身。泥質(zhì)褐陶。斂口,上腹圓鼓,下腹內(nèi)凹,平底??趶?.5、高5.4厘米。陶盒由盒身和蓋組成。M128∶1-2,盒蓋。圓形,蓋中部整體下凹,紐位于中央,橋狀。蓋邊緣外翹,與盒很好地扣合。直徑7.5、高1.4厘米(圖三三,1;圖三四)。
圖三三 M128隨葬器物圖1.帶蓋陶盒(M128∶1-1 M128∶1-2) 2、3.陶缽(M128∶2 M128∶3) 4.陶壺(M128∶4)
圖三四 帶蓋陶盒(M128∶1)
M128∶2,陶缽。泥質(zhì)褐陶。斂口,尖圓唇,鼓腹,圜底。素面??趶?.32、高6.5厘米(圖三三,2;圖三五)。
圖三五 陶缽(M128∶2)
M128∶3,陶缽。泥質(zhì)褐陶。侈口,圓唇,折沿,鼓腹、假圈足。肩部之間有一道寬凹槽??趶?1.7、高6.9厘米(圖三三,3;封二,1)。
M128∶4,陶壺。泥質(zhì)黑陶。直口微敞,圓唇,長頸、圓肩,上腹較鼓,下腹斜直內(nèi)收,平底。肩上部飾刻劃網(wǎng)格紋在網(wǎng)格紋的上面飾有3個乳丁??趶?2.1、高26厘米(圖三三,4;封二,4)。
鳳溪山墓地是嵩明盆地內(nèi)清理的第二處青銅時代墓地。距離嵩明城北的鳳凰窩墓地①,直線距離約4千米。從出土的器物組合看,兩個墓地應該是屬于同一時期,分布在嵩明盆地北邊和西邊的兩處具有同一文化性質(zhì)的墓地。由于兩處墓地事前都沒有進行過系統(tǒng)的考古勘探,難以判斷墓地的規(guī)模大小,但從已有跡象看,無論是鳳溪山墓地,還是鳳凰窩墓地,其規(guī)模都是相當大的。從已發(fā)掘清理的墓葬看,這兩個墓地都有中等規(guī)格的墓葬,至于是否有更高規(guī)格的墓葬,因發(fā)掘面積有限,尚難做出結論。
從出土的銅器和銅鐵合制器看,器類、器物形制及紋飾元素等均和滇池盆地的石寨山文化(俗稱“滇文化”)遺存別無二致。其中,銅矛、銅斧、銅鑿、銅錛、銅戈、銅削等都是該文化墓地中的常見類型,鳳溪山M124∶5銅鑿、M124∶15銅削分別與羊甫頭M758∶4②、M113∶18③幾乎一模一樣。此外,該墓地M64、M81、M124、M128中出土的陶罐與羊甫頭Ba型、Bb型陶罐④存在相似之處,出土的陶盒與羊甫頭Ab型陶盒⑤器物形制一致??傮w來看,鳳溪山是一處分布在嵩明盆地的石寨山文化性質(zhì)的墓地,其整體的文化面貌呈現(xiàn)出石寨山文化的特色,文化特征與羊甫頭墓地更為接近。但與羊甫頭墓地墓葬隨葬陶器組合不同的是,鳳溪山墓地和鳳凰窩出土的陶器中,均沒有發(fā)現(xiàn)陶釜一類的炊器,這可能是嵩明盆地的區(qū)域特色。
由于發(fā)掘年份早,該墓地沒有進行相關的測年工作。但是,從墓葬出土的器物看,未出土銅鐵合制器的墓葬年代應和羊甫頭墓地一期和二期墓葬相似,年代大致相當于中原地區(qū)的戰(zhàn)國中、晚期。出土銅鐵合制器的墓葬年代應和羊甫頭墓地第四期相似,為西漢中晚期。
鳳溪山墓地的發(fā)掘?qū)φJ識嵩明盆地青銅時代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義。從發(fā)掘情況看,盡管以鳳溪山和鳳凰窩為代表的文化遺存整體上屬于石寨山文化的范疇,但又具有自身的地域特色,是否可以命名為新的文化類型?是否為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中記載的“靡莫”的遺存?還有待更多資料的發(fā)掘和研究,但至少該墓葬資料的出土,豐富了我們對石寨山文化內(nèi)涵的認識,同時,也為我們進一步探討古滇國的社會面貌提供了新視角。
注 釋:
①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博物館:《嵩明鳳凰窩古墓葬發(fā)掘報告》,《云南文物》2003年第1期。
②③④⑤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博物館、官渡區(qū)博物館編著:《昆明羊甫頭墓地》(卷1),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43頁;第60頁;第94、95頁;第1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