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靖,羅 婕,劉凱軍,茍小霜,李 晨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特色醫(yī)學中心,重慶 400042)
幽門螺桿菌(HP)感染與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癌及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瘤等多種消化系統(tǒng)疾病密切相關[1],是70%~80%胃潰瘍和90%以上十二指腸潰瘍的病因,根除HP 可使絕大多數(shù)消化性潰瘍獲得治愈機會,顯著降低潰瘍復發(fā)率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全球約2/ 3 的人口被HP 感染,尤其是在發(fā)展中國家,目前HP 已成為威脅人類消化道健康的危險因素之一[3]。有效的酸抑制是根除HP 的關鍵,持續(xù)和充分的酸抑制可使HP 處于對抗菌藥物敏感的復制狀態(tài),提高胃內pH 可提高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抗菌藥物的穩(wěn)定性和血藥濃度[4-5]?;谫|子泵抑制劑(PPI)的三聯(lián)方案(1 種PPI + 2 種抗菌藥物)是一線治療HP 感染的“金標準”[6-8]。近年來,隨著抗菌藥物耐藥率的逐年升高及PPI 的酸抑制效果逐漸不足,基于PPI 的三聯(lián)方案治療失敗率在部分國家(或地區(qū))持續(xù)上升,《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以下簡稱《共識》)推薦新增鉍劑的四聯(lián)方案作為主要的經驗性根除HP治療方案,推薦療程為10 d或14 d[9]。因此,迫切需要找到優(yōu)秀的酸抑制劑和適合的治療方案以根除HP。
伏諾拉生(VPZ)屬新型鉀離子競爭性酸阻滯劑(P-CABs),可長時間停留于胃壁細胞部位以抑制胃酸的生成,比PPI 作用更快、更強、更持久,且不受飲食和基因多態(tài)性的影響[10]。自2015年1月在日本上市以來,基于VPZ 的三聯(lián)治療方案已在日本和亞洲部分其他國家被批準用于根除HP[11]。目前已發(fā)表的Meta分析數(shù)據(jù)絕大部分來自日本,患者群單一,代表性不強,且納入的隨機對照試驗(RCT)較少,納入文獻質量參差不齊,循證證據(jù)結果質量較低。因此,本研究中通過全面檢索相關數(shù)據(jù)庫,納入RCT,以HP 根除率及藥品不良反應(ADR)發(fā)生率為結局指標,系統(tǒng)評價VPZ 根除HP 的有效性與安全性,以期為臨床用藥提供循證依據(jù)和參考?,F(xiàn)報道如下。
檢索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ClinicalTrials 及中國知網(CNKI)、萬方(Wan-Fang)、維普(VIP)等數(shù)據(jù)庫,檢索時限為各數(shù)據(jù)庫自建庫起至2023 年1 月。中文檢索詞為“伏諾拉生”“沃諾拉贊”“鉀離子競爭性酸阻滯劑”“幽門螺桿菌”“幽門螺旋桿菌”“隨機對照試驗”“質子泵抑制劑”等;英文檢索詞為“vonoprazan”“takecab”“TAK438”“TAK - 438”“potassium - competitive acid blocker”“proton pump inhibitors”“Helicobacter pylori”“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等。
納入標準:研究類型為國內外公開發(fā)表的RCT。研究對象為HP 感染患者,經13C 尿素呼氣試驗、活檢/細菌培養(yǎng)、組織學檢查、快速尿素試驗、幽門螺桿菌IgG 抗體檢測、糞便抗原試驗等檢驗中的1 個或多個確診。試驗組及對照組患者分別給予基于VPZ 或基于PPI 的三聯(lián)或四聯(lián)治療方案。三聯(lián)方案為另加2 種抗菌藥物,四聯(lián)方案為三聯(lián)方案+含鉍黏膜保護劑。
排除標準:動物實驗;非RCT(回顧性研究、隊列研究、觀察性研究);系統(tǒng)綜述、文獻綜述、Meta 分析、病例報告、社論、會議摘要;重復發(fā)表及數(shù)據(jù)不完整。
結局指標:療效指標為HP 根除率;安全性指標為ADR發(fā)生率。
由2名研究者獨立檢索并篩選文獻,提取資料并交叉核對,若有爭議則通過討論解決或由第3名研究者裁定。提取資料包括作者姓名、發(fā)表年份、所在國家(或地區(qū))、試驗信息、研究時間、干預措施、結局指標等。療效指標和安全性指標均采用意向性治療(ITT)分析數(shù)據(jù)。
使用Cochrane 偏倚風險工具2.0(ROB 2.0)對每個納入研究的主要結果進行偏倚風險評估。該工具含5個領域:1)隨機化過程;2)偏離預期干預措施;3)缺少結局數(shù)據(jù);4)衡量結果;5)選擇所報告的結果。各領域均分為低偏差風險、有一定風險、高偏差風險。最后根據(jù)上述5個領域的結果總體評估各研究的偏倚風險,結果分為低風險、有一定風險、高風險。由2名研究者獨立評估,并對結果進行交叉復核,若有爭議,則通過討論解決或由第3名研究者裁定。
采用RevMan 5.4.1 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檢驗水平為α=0.05。二分類變量采用相對危險度(RR)及95%置信區(qū)間(CI)為效應指標。采用χ2檢驗分析研究結果的異質性,結合I2值定量判斷異質性大小。若P≥0.10、I2≤5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反之,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并通過敏感性分析判斷結果的穩(wěn)定性。以倒漏斗圖分析發(fā)表偏倚。
經文獻檢索共獲得相關文獻384篇,篩選后最終納入11項RCT研究,涉及2 644例患者。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見圖1,納入文獻的基本信息見表1。表中,-為未提及;bid為每日2次;UBT為呼氣試驗;HPSA為幽門螺桿菌抗原;伏為伏諾拉生,蘭為蘭索拉唑,雷為雷貝拉唑,埃為埃索美拉唑,奧為奧美拉唑,艾為艾司奧美拉唑,阿為阿莫西林,克為克拉霉素,甲為甲硝唑,西為西他沙星。
表1 納入文獻的基本信息Tab.1 Basic information of included literature
圖1 文獻篩選流程Fig.1 Flowchart of literature screening
在隨機化過程,所有研究均報告了隨機化分組方法及分配方案的隱藏且基線數(shù)據(jù)無顯著差異,為低偏倚風險;偏離既定干預措施,除1項研究因不清楚盲法的相關信息評為“有一定風險”外,其余10項均為偏倚低風險;結局數(shù)據(jù),可獲取全部(或幾乎全部)受試者的結局數(shù)據(jù),為低偏倚風險;有5篇文獻為開放性標簽研究,結局測量者雖知道受試者接受哪種干預措施,但對結局測量的結果影響較小,故該5項研究結局測量指標均為低偏倚風險。因此,大多數(shù)研究總體偏倚風險等級為“低風險”。所有研究均完整記錄了失訪、退出試驗原因和結局指標。納入研究偏倚風險評估的總體結果見圖2、圖3。
圖2 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評價Fig.2 Bias risk assessment of included studies
圖3 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條形圖Fig.3 Bar chart of bias risk of included studies
2.3.1 HP 根除率
總體根除率:納入11 項RCT[12-22]。各研究間有統(tǒng)計學異質性(P= 0.004,I2= 61%),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結果顯示,試驗組HP總體根除率顯著高于對照組[87.92%比77.96%,RR= 1.12,95%CI(1.05,1.19),P=0.000 6]。詳見圖4。
三聯(lián)方案根除率:納入8項RCT[12-16,19-20,22],各研究間有統(tǒng)計學異質性(P= 0.003,I2= 68%),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結果顯示,試驗組三聯(lián)方案HP 根除率顯著 高 于 對 照 組[88.47% 比78.07%,RR= 1.13,95%CI(1.04,1.22),P=0.004]。詳見圖5。
圖5 兩組三聯(lián)方案HP根除率比較的Meta分析森林圖Fig.5 Forest plot of Meta-analysis for comparing the HP eradication rate in the triple treatment regime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四聯(lián)方案根除率:納入2 項RCT[17-18],各研究間有統(tǒng)計學異質性(P=0.10,I2=64%),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結果顯示,兩組間四聯(lián)方案HP 根除率無顯著差異[85.06% 比78.28%,RR= 1.01,95%CI(0.80,1.28),P=0.93]。詳見圖6。
圖6 兩組四聯(lián)方案HP根除率比較的Meta分析森林圖Fig.6 Forest plot of Meta-analysis for comparing the HP eradication rate in the quadruple treatment regime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不同國家或地區(qū):5 項[12-14,20,22]RCT 試驗人群來自日本,各研究間無統(tǒng)計學異質性(P=0.12,I2=45%),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結果顯示,試驗組HP 根除率顯著高于對照組[89.64%比73.89%,RR= 1.21,95%CI(1.14,1.29),P<0.000 01]。納入1項RCT 試驗人群來自歐美國家[15],試驗組HP 根除率顯著高于對照組[84.73%比78.82%,RR= 1.07,95%CI(0.99,1.17),P=0.08]。5 項RCT[16-19,21]試驗人群來自亞洲(除日本外)其他國家(或地區(qū)),各研究間無統(tǒng)計學異質性(P=0.11,I2=47%),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結果顯示,試驗組HP 根除率顯著高于對照組[87.81%比81.36%,RR=1.08,95%CI(1.02,1.14),P=0.004]。詳見圖7。
不同療程:7 d 療程比較,納入5 項RCT[12-14,20,22],各研究間無統(tǒng)計學異質性(P=0.12,I2=45%),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結果顯示,試驗組HP 根除率顯著高于 對 照 組[89.65% 比73.87%,RR= 1.21,95%CI(1.14,1.29),P<0.000 01]。14 d 療程比較,納入4 項RCT[15,17-18,21],各研究間無統(tǒng)計學異質性(P= 0.24,I2= 29%),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結果顯示,試驗組HP 根除率顯著高于對照組[85.64%比78.15%,RR=1.10,95%CI(1.04,1.16),P= 0.000 8]。7 d 與14 d 療程比較,納入2 項RCT[16,19],各研究間無統(tǒng)計學異質性(P= 0.16,I2= 48%),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結果顯示,試驗組7 d HP 根除率與對照組14 d HP 根除率無顯著差異[90.55%比88.17%,RR= 1.03,95%CI(0.96,1.10),P=0.47]。詳見圖8。
圖8 不同療程兩組HP根除率比較的Meta分析森林圖Fig.8 Forest plot of Meta-analysis for comparing the HP eradication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ith different treatment courses
2.3.2 安全性
納 入5 項RCT[12-13,18,20-21],均 提 供 了 治 療 期 間ADR 發(fā)生率的詳細信息,各研究間有統(tǒng)計學異質性(P= 0.04,I2= 61%),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結果顯示,試驗組與對照組ADR 發(fā)生率無顯著差異[29.72%比38.73%,RR=0.75,95%CI(0.52,1.09),P=0.14]。詳見圖9。
圖9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的Meta分析森林圖Fig.9 Forest plot of Meta-analysis for comparing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以兩組的總體HP 根除率為指標繪制倒漏斗圖。結果顯示,各研究散點在倒漏斗圖兩側均勻分布且基本對稱,提示本研究無顯著發(fā)表偏倚風險。詳見圖10。以其余指標進行的發(fā)表偏倚分析所得結果均提示存在發(fā)表偏倚的可能性較小,故圖略。
圖10 總體HP根除率的發(fā)表偏倚倒漏斗圖Fig.10 Inverted funnel chart of publication bias of the total HP eradication rate
近年來,關于VPZ 對比PPI 用于根除HP 有效性與安全性的Meta 分析報道不斷涌現(xiàn),但由于多數(shù)研究的側重點、文獻質量及樣本量不盡相同,故先前研究得出的結論所提供的循證證據(jù)參差不齊。與以往Meta 分析相比,本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首先是納入分析的研究數(shù)量更多,文獻質量更高,且均為RCT,與已發(fā)表的的系統(tǒng)評價[23-26]相比,本研究中囊括了現(xiàn)已發(fā)表的全部RCT,對現(xiàn)有研究分析更加全面徹底,得出的結果循證證據(jù)等級更高;其次,本研究中還對不同治療方案(包括三聯(lián)和四聯(lián)方案)分別進行系統(tǒng)分析,從而找出更優(yōu)的聯(lián)合治療方案;再次,本研究中還首次對同一療程(7 d、14 d)及不同療程(7 d與14 d)進行了亞組分析,力求發(fā)現(xiàn)基于VPZ 治療方案根除HP 的最佳療程;此外,本研究中還對不同國家或地區(qū),尤其是對除日本外的亞洲部分國家及歐美國家進行了亞組分析,以判斷VPZ的高HP根除率是否受地域影響。
本研究結果表明,基于VPZ 治療方案的HP 根除率顯著高于基于PPI 的治療方案。將HP 根除率分為5 個等級:A 級(優(yōu)秀),ITT >95%;B 級(良好),ITT 90%~94%;C 級(可接受),ITT 85%~89%;D 級(差),ITT 81%~84%;F 級(不可接受),ITT <80%[27]。本研究中,基于VPZ 的治療方案總體HP 根除率為C 級,而基于PPI的治療方案為F級。此外,通過敏感性分析和去除小樣本,該結果仍穩(wěn)健。另外,基于VPZ 和PPI的治療方案的ADR 發(fā)生率無顯著差異,提示前一治療方案安全性不劣于后一治療方案。
目前,PPI 與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PPI- AC)組成的三聯(lián)方案仍是全球許多國家(或地區(qū)),如歐洲、南美洲、東南亞、太平洋地區(qū)、日本、澳大利亞等最常用的一線治療方案,且日本HP 感染管理指南[28]推薦PPI(或P - CABs)+ 阿莫西林+ 克拉霉素(或甲硝唑)三聯(lián)方案為根除HP 標準治療方案。本研究與多項Meta 分析[23-24,29-30]均顯示,在三聯(lián)方案中VPZ 組HP 根除率高于PPI 組?;赩PZ 三聯(lián)方案的HP 高根除率優(yōu)勢可能在于其持續(xù)、強大的酸抑制作用增加了酸敏感性抗菌藥物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等的穩(wěn)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并防止抗菌藥物降解和增加其在胃黏膜中的血藥濃度[31]。隨著HP 對克拉霉素、甲硝唑和左氧氟沙星耐藥率(包括多重耐藥率)的上升,傳統(tǒng)三聯(lián)方案在大部分地區(qū)已不再適合作為一線HP 根除方案?!豆沧R》[9]中推薦含鉍劑四聯(lián)方案作為根除HP 主要的經驗性治療方案。2021 年5 月,世界胃腸病學組織(WGO)更新了幽門螺桿菌指南[32],也推薦在克拉霉素耐藥率高的地區(qū),最佳治療方案為PPI、鉍劑、四環(huán)素聯(lián)合甲硝唑(PPI - BTM)。本研究中四聯(lián)方案的VPZ 組HP 根除率與PPI組無顯著差異,可能由于鉍劑需在酸性環(huán)境中形成保護膜,而VPZ 的抑酸作用快速、持久,影響了鉍劑發(fā)揮殺滅HP作用。其次,目前僅有2項關于含鉍劑四聯(lián)療法的RCT 研究,尚需更多的臨床試驗驗證,這與YANG 等[29]的研究結論一致。也有學者認為,大多數(shù)患者通過VPZ-阿莫西林二聯(lián)方案可成功根除HP,可減少抗菌藥物的不必要使用,降低抗菌藥物的耐藥風險,如FURUTA 等[33]研究發(fā)現(xiàn),基于VPZ 二聯(lián)治療方案的HP 根除率(92.90%),與基于VPZ 常規(guī)三聯(lián)方案(91.90%)無顯著差異。但目前仍缺乏大量RCT 對比VPZ 與PPI 在二聯(lián)方案療效間的差異,因此VPZ-阿莫西林二聯(lián)方案是一種潛在及可提倡的新型治療方案,其有效性值得進一步研究。
本研究結果表明,在日本,VPZ組HP根除率顯著高于PPI 組,而在亞洲其他國家和歐美國家無此情況。這可能與VPZ 首先于2015 年1 月在日本獲批上市,目前僅在亞洲部分國家被藥品監(jiān)管部門批準使用,開展的嚴謹RCT 較少,且VPZ 相關的臨床試驗大部分在日本完成,而在不同地域、人群之間的療效可能存在差異,特別是在歐美地區(qū)、非洲地區(qū)、大洋洲地區(qū)尚缺乏相關RCT,因此VPZ 在日本和亞洲部分國家的高HP 根除率方案推廣到全球尚需更多大樣本、多中心、高質量的RCT。
關于根除HP的療程,多倫多共識[34]中幾乎所有方案均推薦14 d,美國胃腸病學會良性肛門直腸疾病的臨床管理指南(ACG指南)[8]中絕大部分方案均為10~14 d,《共識》[9]中也推薦經驗性鉍劑四聯(lián)治療方案療程為10 d 或14 d。而在日本,HP 的標準根除治療方案是PPI(或P-CABs)+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或甲硝唑)三聯(lián)治療7 d[28]。目前,關于VPZ 用于根除HP 的療程相關Meta 分析較少,循證證據(jù)不足,故本研究對納入的RCT進行了比較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基于VPZ治療方案7 d療程HP 根除率等級能達到C 級及以上,與基于PPI 治療方案7 d 根除率(F 級)有顯著差異?;赩PZ 治療方案14 d療程對比基于PPI治療方案14 d療程HP根除率(C 級比F 級)結果與7 d 療程類似。然而基于VPZ 治療方案7 d 療程HP 根除率與基于PPI 治療方案14 d 療程HP 根除率之間無顯著差異,可能因為VPZ 具有良好的藥物代謝動力學和藥物效應動力學特性,可使藥物作用起效迅速且維持時間更長,而PPI 由于起效較慢,需要14 d療程才能達到VPZ 7 d療程的治療效果。7 d療程不僅能提高患者依從性,減少抗菌藥物的使用,延緩耐藥性,還可減少治療相關不良事件,大幅降低患者的用藥支出,減輕其醫(yī)藥負擔。
綜上所述,基于現(xiàn)有RCT 證據(jù),含VPZ 三聯(lián)治療方案(另含2 種抗菌藥物)7 d 治療療程用于治療HP 感染療效優(yōu)于PPI 方案,且不會增加ADR 的發(fā)生,是一種潛在的替代PPI 的治療方案。然而,由于納入的部分RCT存在異質性,且缺乏其他地區(qū)和人群臨床研究結果,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未對克拉霉素、甲硝唑等抗菌藥物在敏感或耐藥情況下的HP 清除率進行比較;其次,三聯(lián)方案未對抗菌藥物組合進行亞組(如克拉霉素+甲硝唑、克拉霉素+四環(huán)素、阿莫西林+四環(huán)素等)比較;另外,納入的RCT 絕大部分在日本和亞洲其他部分國家開展,而在歐美國家開展的研究僅1個,不能代表歐美所有人群;最后,納入研究對象絕大多數(shù)為成年人(≥18 歲)。上述不足有待后續(xù)研究進一步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