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歐,周郭軍
(海南大學 乘風書院,海南 ???570228)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教與學的環(huán)境、關系、內容等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轉變,這些都促成了一系列新的教學模式的產(chǎn)生。新的模式更加強調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及其個性化的發(fā)展,翻轉課堂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這種方式通過對傳統(tǒng)教學中師生角色定位的轉換以及對課堂安排的重新規(guī)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然而在模式的推廣實踐中,人們逐漸意識到構建“課前任務布置、課中項目展示”的教學流程容易,但要真正實現(xiàn)預期的教學效果卻絕非易事[1]。究其原因,翻轉課堂在表面上是教學環(huán)節(jié)順序的調整,實質上則是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作用,將學習責任向學生的進一步轉移。如果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切實轉化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行動,充分體現(xiàn)其主體地位,那么基于翻轉課堂的促進學習的目標將無法有效達成。
翻轉課堂作為一種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其淵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初哈佛大學教授埃里克·馬祖爾創(chuàng)立的同伴教學法。馬祖爾認為傳統(tǒng)講授式教學只是注重信息的灌輸,而對知識的理解效果不明顯,于是提出了利用同伴作用進行教學的方法。這種方法要求學生課下自學課程內容,課上則以“提問—思考—回答”等課堂互動活動為主。教師結合課程知識點情況對應提出一系列問題,如果學生不能大部分答對,就說明這些知識點并未被理解,則進行同伴討論,同伴們通過相互啟發(fā),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最后教師結合討論情況,通過重申知識重點,講解問題難點的方式進行知識鞏固[2]。這種同伴教學的方法,打破了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單維度傳輸,突出了學生之間的學習和互動,發(fā)揮了學生的自主性,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教師和學生作用的“翻轉”。隨著翻轉課堂在教育領域深入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教師接受了翻轉課堂的理念,并在課堂采用了“翻轉”的形式。
當然,要真正實現(xiàn)課堂的“翻轉”也并非易事,由于傳統(tǒng)的教師中心理念,在很多翻轉課堂實施中,教師并未轉變“教師不再是講臺上的權威,而是學生身邊的指導者”這個理念,由此也未能確認學生的核心地位。學生還是成為課堂的“被安排者”。這也導致了雖然有課前任務,但是學生也“應付了事”,課堂上“提問者寥寥”的情形,事實上并未達到翻轉課堂的效果。
簡言之,翻轉課堂就是學生在課下通過教學視頻等形式開展自主學習,課上完成作業(yè)、提問或開展項目實踐等活動。與之相對應,一個完整的課堂就應該包含課上與課下兩部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也理應是對一個“完整課堂”的改革,而不是僅限于課上。在翻轉課堂中,信息技術能夠對傳統(tǒng)的“課上”講授活動進行錄制,然后通過網(wǎng)絡轉移到“課下”進行,為實現(xiàn)翻轉課堂提供條件,為課上教學時間的重新設計和高效使用奠定基礎。當前的信息技術發(fā)展,無疑為新時期翻轉課堂的實踐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支持[2]。
較之傳統(tǒng)課堂教學,翻轉課堂的另一個關鍵就是師生的互動。師生通過討論、實踐指導等方式,以知識理解為目標,不斷增強聯(lián)系。如果說傳統(tǒng)課堂中“課下”活動是學生自主完成的,那么翻轉課堂中,無論是“課下”還是“課上”都是師生協(xié)作,相互促進并共同建構知識的過程[3]。目前,許多課程的考核仍以知識點掌握的多少為依據(jù),評價往往依靠“試卷”完成,這也導致了課上與課下學生對于知識點“記憶”的關注,而參與互動的積極性不高。因此,加強過程考核,完善任務發(fā)布、執(zhí)行的評價機制,讓課堂真正成為師生交互的過程,而非知識傳輸?shù)膱鏊?/p>
泛在學習是20世紀80年代由美國學者馬克·威士提出的“泛在計算”延伸而來的概念,是指創(chuàng)設一種學習情境,讓學習者可以自由地學習,不受時空約束,在任何時間或地點都可以進行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
泛在學習是指學習者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基于自身的需求,通過各種方式來獲得所需要的學習資料。在泛在學習狀態(tài)下,學習的需求無處不在,學習的發(fā)生無處不在,學習的資源無處不在,傳統(tǒng)學習的邊界被打破[4],這使得學習不再局限于課堂,走向了生活。這有利于促進形成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環(huán)境,學習者對學習本身具有一定的興趣,主動地學習而非強制。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并創(chuàng)設一種泛在學習的情境,讓學生主動投入其中,并基于自身需求探索學習方法,獲取知識。師生在生活的環(huán)境下重新審視學習的價值,共同建立基于課堂的學習共同體。
在泛在學習的理念和條件下,課前學習和課上討論不再是課堂的“內外”,而是課程任務的不同環(huán)節(jié),由此有效銜接了“課下”學習和“課上”討論的過程。在泛在學習的情境中,學習者并非孤立地學習,而是通過直接或間接地方式與其他學習者充分地交流。這種交流除了知識的交換,還包括學習的方法、個人的情感等多方面的交互,大家充分溝通,取長補短,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共同成長[5]。
泛在學習的技術提供了眾多形式的交流方式,促進了師生互動的進行。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以及泛在學習形式的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資源共享、交互討論平臺依托信息技術得以搭建?;谶@個平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到進一步發(fā)揮,他們可以借助泛在學習資源共享平臺,較為靈活地開展團隊溝通、選擇項目開展的時間及地點、開展信息收集,突破了課堂場地的局限,彌補了傳統(tǒng)學習中缺乏“現(xiàn)場感”和“參與感”的不足,促進個性化學習方法的形成和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6]。
明確師生作為共同主體的責任是翻轉課堂構建的前提。在形式上,翻轉課堂是對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轉變,而在本質上,翻轉課堂真正實現(xiàn)了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范式的轉變。學生承擔“學”的主體責任,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更好地“學”,進而承擔起“教”的主導責任,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共同發(fā)力,促進了課堂活動的順利進行和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這就是基于課堂建立的師生學習共同體。
基于共同學習的課堂不是教師向學生單向進行的知識傳遞,而是基于探討問題的共同學習和成長,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通過互動共同獲得新知的過程。創(chuàng)建師生學習共同體關鍵在于以下兩個方面的確定:一是,確定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指的是成員共同認可的價值追求,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活動中的成員,大家圍繞共同的課程目標組織在一起,構成課程大團隊。在共同愿景的激勵下,團隊成員們能夠團結一致,并充滿了實現(xiàn)目標的內在動力。成員分工互助,共同開展課程活動,完成學習目標。二是,確定協(xié)商關系。在課堂學習共同體中,教師和學生作為團隊中的成員,自然地形成一種平等對話的關系。教師提前發(fā)布學習資源或任務,學生在“課下”完成相關準備后進入課堂,教師精心準備課堂討論的“話題”,指導學生完成相關學習任務,并適時提供必要指導。大家進行的是交互式的合作,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共同探討問題,分享觀點,共同學習成長。
搭建技術化資源平臺是翻轉課堂構建的基礎。為了實現(xiàn)學習團隊在“課上”“課下”不同的學習場景中無縫切換,促使學習團隊在不同的學習情境中依然保持學習體驗的連續(xù)性和流暢性,這就需要搭建一個能夠突破時空限制的資源共享平臺。依托于泛在學習環(huán)境下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可結合實際,搭建圍繞課程開展的共享資源平臺。如可通過“兩空間一平臺”建設搭建共享資源平臺。一平臺即一個教學平臺(如雨課堂);兩個空間包括微信公眾號、信息共享網(wǎng)盤。教學平臺將復雜的信息技術手段融入到PowerPoint和微信,在課前預習與課堂教學間建立溝通橋梁,讓課堂互動永不下線。通過教學平臺,可以實現(xiàn)課前任務布置、課上交流互動、課后實踐答疑等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將帶有視頻、習題、語音的課前預習課件推送到學生手機,師生溝通及時反饋。實時答題、彈幕互動,為傳統(tǒng)課堂教學師生互動提供了完美解決方案。通過開設課程微信公眾號等方式,支持學生進行項目實踐及展示。同時,通過公眾號中開發(fā)小程序,將項目實踐的過程數(shù)據(jù)化及可視化,提升項目參與的競爭性與趣味性??沙浞掷眯畔⒐蚕砭W(wǎng)盤,進行任務布置、資源共享及作業(yè)交流,進一步拓展教學平臺的數(shù)據(jù)功能,鼓勵班級內信息共享及知識交流。
建立互動機制是翻轉課堂構建的關鍵。根據(jù)泛在學習的實施過程要求,結合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理論提示,教師通過搭建適當?shù)闹Ъ転閷W生學習新知識提供支撐,引導學生逐步完成學習任務,不斷地把學生的能力從一個水平提升到另一個新的更高水平。教師為學生構建學習支架就是通過其支撐作用將學生的認知發(fā)展不斷地從實際水平提升到潛在水平,使學生順利穿越“最近發(fā)展區(qū)”以獲得進一步的發(fā)展[7]。學習支架的搭建,關鍵在于突出設計的理念,圍繞課程內容,突出過程學習,聚焦于學生的自主學習,進一步確立師生之間形成教學互促的協(xié)同關系。
搭建學習支架可以通過游戲項目化的方法,即采用項目式的形式讓學生成為策劃的主體,通過游戲化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參與性。
首先,游戲項目化教學必須經(jīng)過精心的設計,并貫穿于課堂“內”“外”的各環(huán)節(jié)。一是開展小組競賽,助力游戲課堂。由學生自行組成小組,形成組間競爭、組內合作的課堂模式。成員們在小組成員的合作中獲得支持,在小組之間的競爭中獲得挑戰(zhàn)和刺激,在共同完成任務中實現(xiàn)知識和能力的增長。二是設置挑戰(zhàn)和獎勵,任務的設置要有一定難度,需要小組成員通過努力后方可完成,并且活動中要充分體現(xiàn)小組的競爭性,通過徽章、等級、挑戰(zhàn)等方式讓整個競賽活動既要保持挑戰(zhàn)性,又要激發(fā)成就感。三是及時反饋,競賽結果通過得分、級別等不同方式提供反饋,并表現(xiàn)在獎勵兌換中。四是知識嵌入和自愿參與,在提升場景真實性的基礎上,通過趣味性的環(huán)節(jié)設計,優(yōu)化學生的情感體驗,理解知識的內涵[8]。在此過程中,一方面要將知識點精心設計嵌入到游戲中,另一方面,通過激發(fā)學生的競爭性特征引導學員主動參與到活動中。通過自主設計、多種選擇等形式,給予學生更多自主選擇游戲的機會[9]。
其次,游戲化教學需要重視共同“作品”的呈現(xiàn)。在學習共同體中,知識以分布式的形式存在,學習就是學生共享智慧的過程。因此,成員“作品”的分享就顯得十分重要。這些“作品”包括策劃方案、演講、PPT展示課件、音像資料等。作品分享的方式一般通過課堂展示或討論進行,在研討的基礎上促使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并對自身觀點進行優(yōu)化和完善。在討論中,大家各抒己見,這些作品得以不斷完善并成為大家共同的成果,有利于知識的共享,實現(xiàn)組織的共同進步。
綜上,通過共同體關系確立,進一步明確學生“學”的責任,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課堂的主體。通過技術化資源平臺,打破課堂的時空限制,實現(xiàn)各環(huán)節(jié)的聯(lián)通?;趯W習支架的課程設計,推動了師生互動的協(xié)作關系,通過項目化的開展,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自主開展學習、討論,實現(xiàn)成長。由此,基于泛在學習資源共享平臺的翻轉課堂得以構建(如圖1),師生在課堂中各司其職,共同促進課程的順利進行和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xiàn)。
圖1 基于學習資源共享平臺的翻轉課堂構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