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曦 萇 靜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保健辦(450000)
【提 要】 目的 探究欣賞式探詢構建護理組織管理新模式對冠心病患者生活質量、心功能以及運動耐力的影響效果。方法 以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于我院治療的86例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3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組織管理模式,觀察組患者則采用欣賞式探詢構建護理組織管理新模式。干預1個月后,記錄兩組患者的心功能指標和運動耐力指標,采用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coronary self-management scale,CSMS)、健康調查簡表(the medical outcomes study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36,SF-36)和醫(yī)院自制滿意度量表評價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質量及滿意度。結果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射血分數(shù)、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峰值功率水平高于對照組患者,心功能分級程度也低于對照組(P<0.05);較之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的6min步行距離更長,運動持續(xù)時間更久、最大攝氧量和無氧閾值更高,差別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各項CSMS和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滿意度比較結果中,觀察組為93.02%,對照組為72.09 %,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患者組(P<0.05)。結論 對冠心病患者采用欣賞式探詢構建護理組織管理新模式,有利于改善其心功能以及運動耐力,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質量,提升護理滿意度。此種管理模式是一種優(yōu)質的管理措施,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是世界人口死亡所占比例最大的疾病,也是我國居民發(fā)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年輕化的趨勢,冠心病已經嚴重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安全[1]。冠心病臨床常見的治療手段除基礎的藥物治療[2]以外,還有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和冠脈搭橋術等方式[3-4]。雖然患者能通過手術獲益,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心血管狹窄或堵塞癥狀,緩解心肌缺血缺氧狀態(tài),但以上治療策略均無法逆轉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和進展,患者容易復發(fā),心功能持續(xù)變差,這不僅與患者治療前冠狀動脈狹窄導致的局部缺血有關,還與治療過程中患者未有效控制其高危因素,用藥依從性薄弱,缺乏科學規(guī)范的護理引導有關[5]。護理管理是提高護理質量和工作效率為目的的過程,我國目前護理組織管理模式多以分析和解決問題為主,忽略了內在因素,難以在組織中長期有效運作。以欣賞式探尋(appreciate inquiry,AI)[6]構建的護理組織管理新模式是一種促進組織革新和發(fā)展的哲學方法論,重點關注組織內部的優(yōu)勢、潛能和積極作用,探索組織中最美好、積極的特質,在欣賞與和諧對話的關系上建立觀點,有利于促進組織的發(fā)展和轉型。目前AI構建的護理組織管理新模式已運用于國內外護理領域的各個方面。張喆等[7]報道了4D欣賞式探詢在教學管理中的應用效果,為新時代的人才培養(yǎng)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研究考察了該種模式在冠心病患者干預中的應用效果,探討其對患者心功能、運動功能、生活質量的影響,擬為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提供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1月-2020年11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86例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年齡為28~81歲,平均年齡為(52.89±4.79)歲,其中男性49例,女性37例,病程為0.24~11.68(5.28±1.63)年,疾病類型:心絞痛型43例,心力衰竭型34例,隱匿型9例。將所有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3例。對照組年齡為28~80(53.59±4.86)歲,其中男性25例,女性18例,病程為(5.68±1.34)年,心絞痛型23例,心力衰竭型16例,隱匿型4例。觀察組患者年齡為29~81(51.46±4.23)歲,其中男性24例,女性19例,病程為(5.11±1.39)年,心絞痛型20例,心力衰竭型18例,隱匿型5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同意。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符合《穩(wěn)定性冠心病基層診療指南》中關于冠心病的診斷標準[8];(2)患者詳細了解本次研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3)患者精神正常,意識清晰,溝通無障礙。(4)患者年齡大于18歲。排除標準:(1)患者伴有其他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惡性腫瘤、全身系統(tǒng)性疾病等;(2)伴有嚴重心律失常、心肌炎、缺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冠脈綜合征、病情嚴重的冠心病患者;(3)哺乳期、妊娠期患者;(4)合并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骨關節(jié)炎等嚴重影響肢體活動的冠心病患者。
兩組患者入院后接受冠心病的常規(guī)診斷和治療,如體征檢測、藥物治療等。對照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采用常規(guī)的護理管理模式,觀察者患者則進行AI構建護理組織管理新模式,具體措施如下。干預前以及干預1個月后,比較兩組患者的康復情況。
(1)常規(guī)護理管理
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如疾病發(fā)病機制、常見治療措施、治療注意事項等;鼓勵患者治療期間健康作息,適當進行功能訓練,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關注患者的心理情況,對有不良情緒的患者進行一對一的心理疏導,幫助其排解負面情緒;患者出院后每月定期隨訪,考察患者出院后的康復情況,囑咐患者定期回院復查。
(2)AI構建護理組織管理模式
所有參與研究的醫(yī)護人員提前參加關于AI模式的專業(yè)培訓,了解該種管理模式的內涵、方法和意義,完成考核后方可返崗參與研究,研究小組有1名主任醫(yī)師,1名心理專家,1名護士長,4名具有3年以上工作經驗的護理人員。該模式包含4D循環(huán),即發(fā)現(xiàn)(discovery)、夢想(dream)、設計(design)、實現(xiàn)(destiny)四個階段。①發(fā)現(xiàn)階段:組織專題啟動會,動員整個心內科系統(tǒng),所有醫(yī)護患相關人員均參與到本次干預過程中,研究正向變革的核心,呼吁并挖掘醫(yī)護人員積極工作的能力,鼓勵患者積極響應,提高依從性,主動參與到干預工作中,在全科室范圍內點燃“探究”的精神火種。②夢想階段:總結前人成功經驗,組織研究小組成員制定一個可實現(xiàn)的計劃,致力于打破傳統(tǒng)思維的限制,確定本項目的主要宗旨、具有導向性的愿景以及清晰明了的成果和目標,如以“培養(yǎng)醫(yī)護人員的護理能力,改變組織結構,提高整體綜合素質”為主旨進行變革研究。③設計階段:以發(fā)現(xiàn)和夢想階段的成果為指導,結合研究小組的優(yōu)勢,構建一個新的組織框架和規(guī)劃,并利用規(guī)劃目標放大“變革核心”,實現(xiàn)最新的夢想。如鼓勵醫(yī)護人員以寫信的形式對未來工作進行設想,規(guī)劃實現(xiàn)愿望的具體活動方案,如何利用自身專業(yè)知識和臨床優(yōu)秀經驗合理運用到護理實踐的發(fā)展中,將所有醫(yī)護人員的設計方案進行整合,合并成最優(yōu)計劃,各學科工作人員聚集一起共同探究如何將醫(yī)院現(xiàn)有的工作環(huán)境、醫(yī)療資源進行整合,凝聚所有力量,相互鼓勵,以推動研究目標的完美實現(xiàn)。④實現(xiàn)階段:強化科室的工作能力,圍繞更深層次的目標建立新的希望,在不斷學習、調整的過程中維持積極的變革和改善現(xiàn)狀的動力。具體措施有:采用欣賞式面談的方式,即小組成員和科室內醫(yī)護人員圍繞自身的工作特質、潛能、優(yōu)勢進行一對一的深度訪談,鼓勵組員大膽設計集體的愿望,重新設計科室組織結構、醫(yī)護工作流程以及個人角色分配等活動,以實現(xiàn)組織的目標。通過訪談、小組討論、觀察的方式了解醫(yī)護患之間能有效溝通需要的核心特征,即勇敢、好奇、合作、妥協(xié)、慶祝、聯(lián)系感情、考慮他人觀點,根據(jù)以上7點對患者進行宣教教育;如采用疑問-反饋的方式循環(huán)了解患者對于宣教內容的掌握程度,以加深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印象;對于患者的訴求盡量滿足,多從患者的角度出發(fā)考慮問題,耐心回答患者的疑問,積極溝通;多開展病友交流會、成功案例分享會、護患情景演練等活動,以加深醫(yī)患、護患、患患之間的感情和聯(lián)系,以上措施均能有效提高教育效果。醫(yī)護管理人員可在研究結束前邀請各界專家舉辦AI峰會,為全國各地的護士和醫(yī)生提供積極對話的平臺;并利用現(xiàn)代網(wǎng)絡技術建立交流平臺,以在線論壇的形式補充峰會的局限性,形成線上線下信息溝通的無限交互,結束后研究小組以AI的形式指導護士圍繞主題開展深入討論和經驗交流,探討科室和個體保持最佳狀態(tài)的重要因素,使科室內每個個體都能發(fā)現(xiàn)自身的潛在優(yōu)勢,從而培養(yǎng)樂觀的自我認知態(tài)度、積極工作狀態(tài)以及正向的價值觀。
(1)心功能
記錄兩組患者的心功能指標,包括射血分數(shù)(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峰值功率(peak power,PP)、美國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級。測量方法:LVEF、LVEDD、PP指標在患者靜息時,采用日本光電ECG-2350超聲心電圖進行檢測; NYHA分級[9]標準為:Ⅰ級,心臟病患者日常生活無限制,一般體力活動不會引起過度疲勞、心悸氣喘、心絞痛等癥狀;Ⅱ級,心臟病患者日常體力活動輕度受限,休息時無癥狀,一般體力活動會引起以上癥狀;Ⅲ級,心臟病患者體力活動明顯受限,休息時無癥狀,小于一般體力活動即會引起以上癥狀;IV級,心臟病患者無法從事任何體力活動,休息時也有心衰癥狀,體力活動會加重以上癥狀。
(2)運動耐受力
采用6min步行距離(6MWD)[10]、運動持續(xù)時間(exercise duration,ED)、最大攝氧量(VO2 peak)和無氧閾值(anaerobic threshold,AT)指標評價兩組患者的運動耐受力。6MWD測量時,患者在30m平直走廊里進行,每3m進行標記,中間和兩端各放置一把椅子供患者休息,在走廊盡頭準備好急救藥物和器械,測量患者在6min內以最快速度在走廊內來回行走的最遠距離。患者一旦有大汗心悸、頭暈乏力、氣短胸痛等癥狀需即刻停止試驗并立刻記錄距離和時間。采用MOXUS氣體分析系統(tǒng)測量患者運動后的VO2 peak和AT值。
(3)自我管理
采用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coronary self-management scale,CSMS)[11]評分對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日常生活管理、疾病管理、情緒管理、急救管理、心絞痛癥狀管理、心血管疾病自我管理、特異性疾病管理共7個維度,共27個項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1~5分分別表示總是、經常、有時、幾乎不、從來不,分數(shù)越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越好。量表Cronbach′s a系數(shù)為0.65~0.87,具有較好的信度。
(4)生活質量
采用健康調查簡表(the medical outcomes study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36,SF-36)[12]評價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該量表包括社會功能(social functioning,SF)、生理功能(physical functioning)、軀體疼痛(bodily pain,BP)、情感職能(role- emotional,RE)、精力(vitality,VT)、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MH)、生理職能(role-physical,RP)、總體健康(general health,GH)八個維度,共36個項目,換算得分=(分數(shù)之和-該方面可能最低分)/(該方面可能最高分-該方面可能最低分)×100。量表分數(shù)越高,患者的生存質量越好。量表Conbach′s a系數(shù)為0.72~0.87,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5)滿意度
出院前,采用醫(yī)院自制滿意度評分量表評價患者的滿意度,包括疾病干預、宣教內容、干預形式、管理模式、醫(yī)護溝通等五個方面,共20個項目,總分為20分。評分標準:15~20分非常滿意,10~14分為比較滿意,5~9分滿意,<5分為不滿意。量表分數(shù)越高,患者的滿意度越高。滿意度=(非常滿意+比較滿意)/總例數(shù)×100%。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LVEF、PP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LVEDD水平明顯更低,NYHA分級多分布在Ⅰ、Ⅱ級,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6MWD、ED、VO2 peak和AT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患者運動耐受力指標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各項CSMS評分及總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如表3所示。
表3 兩組患者CSMS評分比較分)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各項SF-36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如表4所示。
表4 兩組患者SF-36評分比較分)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滿意度為93.02%,對照組為72.09 %,對照組滿意度低于觀察組(P<0.05),如表5所示。
表5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n(%)]
近年來,醫(yī)院護理人力不足、技術資源匱乏,護士離職率高,護患關系日益緊張等問題頻發(fā),促使護理管理模式尋求新的方向和思路。護理管理活動是提高醫(yī)院護理質量和工作效率的過程,需要在其發(fā)展過程中注入新的思想和理念才能促進組織和個體發(fā)生變革[13]。20世紀80年代,護理領域提出了AI的定義,秉承精誠合作、共同發(fā)展的內涵,將組織和社區(qū)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通過系統(tǒng)發(fā)現(xiàn)并賦予組織個體中最大效率和能力各方面的優(yōu)勢,以謀求個人、組織和整體的成就[14]。AI打破了傳統(tǒng)護理管理中固有的、以問題為導向的價值觀,旨在發(fā)現(xiàn)組織在發(fā)展中的優(yōu)勢,形成一種獨樹一幟的、以未來成績?yōu)橹鲗У难芯糠较?。冠心病是全球發(fā)病率和病死率都極高的心血管疾病,病死率位居第一[15]。本研究將以AI構建的護理組織管理模式運用到冠心病患者中,取得了顯著成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心功能和運動耐力都有顯著改善,其LVEF、PP等心功能指標,6MWD、ED、VO2 peak和AT等運動耐受力指標均顯著提高,NYHA心功能等級更低(P<0.05)。分析原因如下,AI是一種關于組織變革的方法和思想,是心理學在管理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通過在團隊中無條件肯定的方式,積極和正性的態(tài)度,使參與者發(fā)現(xiàn)自身、他人和團隊的正能量,提高工作效能,促進團隊的變革。發(fā)現(xiàn)的階段,研究小組通過積極的方式、語言激勵科室內其他醫(yī)護人員,幫助同事發(fā)掘自身閃光點,為科室團隊的變革積聚能量,描繪出大家對于團隊未來的期待;夢想階段,團隊之間討論護理的愿景和目標,促使護理人員由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的狀態(tài),朝著團隊的目標不斷努力;設計階段,美好的教學愿景需要具體的護理活動和學習實踐為指導,可根據(jù)護理人員自身經驗,專家指導等方式開展工作,引導護理人員深入思考,形成具有可行性、個性化的行動方案;實現(xiàn)階段,不僅要根據(jù)已有的策略,還需要建立執(zhí)行力和方案的完善機制,護理人員之間互相鼓勵,以小組為單位,團隊之間互相支持,為方案的有效實踐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高旭等[16]報道了AI模式在新入職員工培訓中的應用效果,顯示新入職的員工能更進一步提升自身業(yè)務技能。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質量更佳,CSMS及SF-36各項評分均更高(P<0.05)。其原因在于AI構建的護理管理模式包括discovery、dream、design、destiny四個循環(huán)往復的階段,構成了獨具特色的4D循環(huán),在每一次4D循環(huán)中優(yōu)化缺點,完成方案的持續(xù)改進。AI的理論基礎以個人中心治療論、團體動力學論和建構理論為依據(jù)[17-19],鼓勵參與者表達真情實感,講述自身經驗,利用團體間的互幫互助,開發(fā)出自身開放、真誠、自然的特質,團隊之間充滿信任感和創(chuàng)造力,有利于醫(yī)護人員提高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效率;另外,醫(yī)護團隊中知識的運用是通過個體之間的磋商、交流出來的,在學習的文化氛圍中,醫(yī)護人員對知識面重新構建,對外來知識進行加工,得到外部條件的支持和幫助,最終提高個人綜合素質;醫(yī)護人員綜合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從多個維度為患者開展護理工作,幫助患者從不同角度認識自己,提高護理配合度和自我管理能力,并對生活質量產生正面影響。
另外,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分別為93.02%和72.09 %,其原因與AI構建的新型護理組織管理模式密切相關。該種管理模式運用現(xiàn)代科學的理論經驗,設計出合理的組織結構,為護理工作的開展建立了合適的工作模式,護理工作者在和諧的工作環(huán)境中互相鼓勵、凝聚力量,使人力資源得到最大優(yōu)化,和患者相互配合,完成既定目標。當然,AI的構建原則離不開所有成員的參與、探索和分析,AI峰會、線上線下交流、科室內多樣化的活動使所有參與者在積極的探尋中發(fā)現(xiàn)自身和組織的優(yōu)勢、潛能,才能進一步培養(yǎng)出積極的自我認知感、正向的價值觀念,構建出集體的夢想,在護理人員提升主人翁意識,職業(yè)認同和和歸屬感的過程中,護理文化的氛圍環(huán)境更加積極,組織凝聚力也顯著提升,使身處其中的患者對于醫(yī)院、醫(yī)護人員的滿意度也大幅提升。
然而,我國對于護理組織的管理模式尚不完善,仍處于起步階段,未來的工作應立足于欣賞式探詢理論,構建更加具有我國醫(yī)院管理特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護理管理策略,以實現(xiàn)醫(yī)院護理資源的優(yōu)化,質量管理的提升和護理科研水平的發(fā)展。綜上所述,對冠心病患者采取欣賞式探詢構建護理組織管理新模式,有利于患者心功能、運動耐力的改善,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質量,提升護理滿意度,該種護理管理模式具有重要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