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祖
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要充分調用自己的數學思維,來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識內容,數學語言作為數學思維的重要載體,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做好對數學語言的靈活運用,通過數形結合、使用數學符號等方式輔助開展教學活動,在幫助學生理解所學內容的同時,做好對其數學思維能力的鍛煉,助力其更加高效地完成對數學知識的學習,進而取得更好的發(fā)展。
一、引導學生掌握方法
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活用數學語言,同時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讓其對所學內容展開自主探索和研究,并將自己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要結合所學內容自主探索出計算或解題的方法,對其自主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升有積極作用。以該種方式展開教學,能夠探索出很多新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對教學目標的達成和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都有著積極意義。此外,學生對于憑借自己努力和思考所得出的結論會有更加深刻的印象,這對于其充分掌握數學知識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例如:在講授統(tǒng)編版五年級上冊《小數乘法》時,教師在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可以向學生展示3個與小數乘法相關的情境:幫助小明同學計算臥室的面積、幫助小剛計算購買文具的總價格、幫助張奶奶計算購買青椒的總價格。結合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情境,能夠將學生的興趣充分激發(fā)出來,讓其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當中。教師要讓學生嘗試著運用已經掌握的整數乘法的知識完成對習題的計算。小明同學的臥室長2.5米,寬2米。經過計算學生能夠得出小明同學的臥室面積是5平方米。此時,教師要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是怎樣得出上述結論的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總結出:小明同學的臥室是長方形,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是長乘寬,將題干中的信息代入,可以得出正確的結果。經過一道簡單的計算,學生的信心能夠被樹立起來。借著學生的熱情,教師要引導其展開更加深入的學習:每本筆記本的價格是3.50元,小剛要購買語數英3個科目的筆記本,一共要花費多少元?經過學生的計算,可以得出10.5元這一結果。此時,教師要再次向學生提出問題:關于這道題同學們是怎樣完成計算的呢?最終得出:已知單價和數量求總價,需要用單價乘數量進行計算,結合之前所學習的整數乘法的法則,可以得出10.50元這一結果,因為是計算價格,所以小數末尾的0可以忽略不計。經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探究,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小數乘法的運算規(guī)律,為保證其對知識的充分吸收,教師要帶領其展開進一步的學習:市場上青椒的價格是4.5元每千克,張奶奶想要購買1.5千克青椒需要多少元?由于涉及到了小數乘小數的計算,很多學生在計算過程中會遇到困難,不知道小數點后應該有幾位數。此時,教師要帶領學生共同完成計算:4.5×1.5=6.75(元)。在完成計算后,教師要提出問題:比較以上三個乘法算式,同學們可以發(fā)現怎樣的規(guī)律?經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夠總結出小數乘法的運算法則:“因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積就有幾位小數?!痹诖嘶A上,教師要進一步總結出小數乘法的計算方式:“一算、二數、三點點?!?/p>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起到表率作用,確保自己對數學語言使用的準確性和嚴謹性,以助力學生能力的更好發(fā)展。
二、帶領學生發(fā)現規(guī)律
掌握變化規(guī)律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效率,對教學目標的達成和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有積極作用。在帶領學生探索規(guī)律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其運用數學思維和數學語言展開思考和討論,助力其完成對知識的充分吸收。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讓其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對知識的探索,為其提供深入思考和表達想法的機會,進而實現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為其全面發(fā)展提供基礎保證。在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過程中,為了保證全組的整體進度,學生要更加專注、更加積極,其思維會一直處于活躍的狀態(tài),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同時能夠充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講授統(tǒng)編版五年級下冊《分數的加法和減法》時,教師首先要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出一個簡單的問題:王叔叔在春天承包了一塊菜園,其中? ? ?種了黃瓜,? 種了西紅柿,請問種黃瓜和西紅柿的面積一共占這塊菜地的幾分之幾?一道簡單的問題,教師可以直接讓學生進行口頭回答:將王叔叔的菜園平均分成五份,其中黃瓜占了一份,西紅柿占了兩份,所以? +? =? 。在聽過學生的回答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計算過程和規(guī)律進行總結:兩個分數相加、減,分母不變分子相加、減。在聽過學生的回答后,教師要做出補充:在同分母狀態(tài)下,可以直接將分數的分子相加、減。通過對數學語言的靈活應用,學生能夠對分數的加減法有初步的了解。在此之后,教師要將學生進行分組,讓其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探索出異分母分數相加減的規(guī)律。同樣要出示一道簡單的習題:“小明和小紅共同吃一塊蛋糕,小明吃了蛋糕的? ,小紅吃了? ,請問兩人一共吃了蛋糕的幾分之幾?”在出示習題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計算,并讓每組派出一名代表將計算結果寫在黑板上。經過小組的討論能夠得出以下幾種結果:第一,? +? =? ;第二,? +? =0.5+0.25=0.75=? ;第三,? +? =? +? =? 。在看過學生的答案后,教師不要急于給出對或錯的結論,而是讓同學自己準備一張紙,將其對折再對折,分成大小相等的四份,再用手中的筆分兩次分別在? 部分和? 部分畫出陰影,讓其進行觀察,得出? 的結論。在此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共同總結出異分母分數相加減的規(guī)律,并為其介紹約分、通分的概念,最終實現對分數加減法知識的充分理解。
通過巧妙使用數學語言,學生能夠直觀地了解到異分母分數相加減的計算方式,實現了對其數學思維的鍛煉,有助于其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
三、幫助學生理解概念
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會涉及很多抽象的概念,學生在理解過程中會存在一定的困難,對此,教師要靈活運用數學語言,幫助其完成對概念的深入理解,進而促進其數學水平和數學思維能力的提升。數學概念具有較高的嚴謹性和規(guī)范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好對學生的引導,讓其對相關概念有充分的認識和理解,并能夠合理運用,進而實現數學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講授統(tǒng)編版六年級下冊《圓柱與圓錐》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將一個長方形繞它的一條邊旋轉360度就可以得到一個圓柱。通過分析可以得出: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的高,圓柱有無數條高,長方形的寬就是圓柱底面的半徑等結論。運用多媒體設備進行展示,能夠讓學生對圖形的變化過程有直觀的了解。在此之后,教師要進行進一步的展示和講解,讓學生了解到圓柱的底面、高、側面等知識內容。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借助多媒體設備,并合理運用數學語言進行細致地講解,讓其對圓柱的特點有充分的認識。在學生對圓柱的特點有了全面的了解后,教師要帶領學生對圓錐的性質和特點進行研究和分析。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引導學生類比圓柱的特點,對圓錐的特點進行自主探究,進而得出以下結論:將一個直角三角形繞其一條直角邊旋轉360度,可以得到一個圓錐;圓錐只有一條高,是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在此之后,教師要帶領學生展開進一步的學習,借助教具為其介紹圓柱和圓錐表面積、底面積和體積的定義,并引導其總結出相應的計算方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板書或多媒體設備展示具體的圖形,以數形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完成對公式的推導,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讓其對所學習的內容有更加直觀的了解,以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同時實現對數學思維的培養(yǎng)。在講解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自己對數學語言應用的準確性,為學生做出正確的引導,以幫助其理解數學概念,并為后續(xù)完成其他知識的學習打好基礎。與此同時,要讓學生清楚的認識到數學學科的嚴謹性,讓其在學習過程中更加細致認真。
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做好對數學語言靈活運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內容。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在講解知識的過程中為其傳授正確的學習方法并引導其總結出其中的規(guī)律,在傳授新知時帶領其完成對數學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分析,逐步實現對其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其數學素養(yǎng)的提升。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