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鏈嬌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增加了許多傳統(tǒng)文化篇目和元素,除了古詩詞以外,還有14篇小古文被選入教材。小古文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部分,它的語言簡潔,卻意蘊深遠;表達凝練,卻形象生動,學習小古文有助于學生提高文學修養(yǎng)和審美能力,更好地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和獨特之處。不過,學生僅靠教材中14篇小古文的學習,還不足以了解小古文的魅力,因此,小古文教學可以采用“1+X”主題教學模式,“1”是教材中的主要文本或某個主題,“X”是與“1”相關的文本或資料。教師通過整合主要文本和多元化的資料,引領學生更好地理解小古文及其中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深入體會小古文背后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粹。
一、整合多樣化資料,感受人物品質
統(tǒng)編版教材中有5篇小古文是寫人物的,展現(xiàn)了他們在某一方面的卓越品質,如《司馬光》中機智果斷的司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中聰明智慧的王戎,《囊螢夜讀》中勤奮苦學的囊螢,《鐵杵成針》中刻苦堅持的李白,《楊氏之子》中機智聰慧的楊氏子。這些人物形象,僅靠單一的文本,很難讓學生產(chǎn)生共鳴。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整合多樣化資料,引導學生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質。
以《鐵杵成針》為例,教師先引入李白的古詩,如《靜夜思》《古朗月行》《望廬山瀑布》等,再介紹李白生平,進而引出《鐵杵成針》這篇小古文。
《鐵杵成針》教學片段
(出示李白的詩句)
師:同學們,這些詩句都是你們耳熟能詳?shù)模畎滓簧鷮懥司虐俣嗍自?,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他被后人稱為“詩仙”,這難道僅靠天賦?當然不是,他在詩壇上的成就,離不開他少時的勤奮學習,今天,我們學習《鐵杵成針》這篇小古文,了解小時候的李白。
小古文中這段情節(jié)的描寫僅有24個字,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學生體會李白的內(nèi)心情感,才能理解他為何“感其意”,回到山中繼續(xù)堅持學業(yè)。
史載中李白又是如何求學的呢?教師可以補充李白生平的資料。李白在《上長安裴長史書中》提及自己早年的學習經(jīng)歷:“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矣。常橫經(jīng)籍書,制作不倦,訖于今三十春矣。”李白從五歲求學,直到三十歲仍然制作不倦,正是因為他具有堅持不懈的精神,才有了日后的成就。教師把李白的求學經(jīng)歷、詩壇成就等資料與文本進行整合,學生腦海中李白的形象逐漸豐滿起來,也能更深刻地感悟他堅持不懈的求學精神。
二、整合同類表達,體會語言精妙
小古文的閱讀教學需引導學生沉浸于古文的字里行間,感受其簡約美、凝練美,但古文畢竟離學生有一定的距離,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古文的語言之美和思想之美,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勾連舊知,整合相關的詩句、成語,引導學生更好地體會小古文的精髓。
《楊氏之子》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楊氏子面對孔君平的調侃,巧妙又不失禮貌地應答“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拙铰牶笥謺鯓樱空埌l(fā)揮你們的想象,試著用文言文寫一寫。
續(xù)寫: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君平
生:孔君平捋須繼而笑曰:“汝多智乎,此乃可造之才也?!?/p>
小古文的語言表達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和獨特的審美價值,學生從理解到仿寫,逐步地感受小古文獨特的語言魅力,才能逐漸親近小古文,喜歡小古文,并把這樣一種文學體裁傳承下去。
三、整合主題文本,探尋文化精神
小古文言簡義豐,學生如果只是了解了小古文的內(nèi)容,而不知道文本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就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此,教師可整合相關主題的文本,帶領學生追溯小古文的出處,由一篇小古文閱讀走向多篇小古文閱讀,探索小古文背后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民族精神,真正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髓,獲得精神的成長。
在小古文的學習中,教師還可以通過主題文本的整合,引導學生追尋文史,進行思辨。如蘇軾《書戴嵩畫?!愤@篇小古文,文中牧童指出戴嵩《斗牛圖》的錯誤,他認為“牛斗,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
《書戴嵩畫?!方虒W片段
師:同學們,戴嵩在后來的《斗牛圖》中接受了牧童的意見,乾隆皇帝也忍不住在后來的《斗牛圖》中寫下題跋:“想是牧童指點后,股間微露尾垂垂?!蹦敲?,牧童說得對嗎?
請同學們看圖——東漢畫像斗牛圖、近代畫家所畫斗牛圖、紅牛飲料的圖片、現(xiàn)實中的斗牛情景,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牛斗時尾巴是擺動的。
師:是呀,你們還認為牧童是對的嗎?
教師再補充資料:乾隆皇帝晚年在北京順義觀看斗牛大賽時發(fā)現(xiàn),這些牛相斗時尾巴多是夾在兩股之間的,但少數(shù)時候尾巴也會翹起來。因此他第二次寫下題跋“牧童游戲何處去,獨放雙牛斗角叉”。教師把戴嵩的畫、蘇軾的文、乾隆的題跋進行主題整合,引導學生獨立思辨,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浸潤和涵養(yǎng)。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薄?+X”主題教學使得小古文的學習突破了單篇課文閱讀的局限,有效地引導學生感受母語的語言之美和思想之美,培養(yǎng)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和責任感。
(作者單位:廣東中山市小欖鎮(zhèn)東方小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