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云飛,李雪梅
(1.朝陽師范高等??茖W校中文系,遼寧朝陽 122000;2.朝陽師范高等??茖W校政經系,遼寧朝陽 122000)
如何修訂我們的課程教學大綱,深入挖掘其中豐富的思政元素,并將這些思政元素應用于我們的教學之中,革新我們的教學方法,建立多元化的考評機制,最終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我們進行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需要著重思考的問題。針對師專院校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本文將從教學大綱中課程目標的制定、課程內容的選定、教學方法的革新、考評機制的改進等方面,探究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建設的實現路徑。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1]。2020年,教育部印發(fā)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專業(yè)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要深入梳理專業(yè)課教學內容,結合不同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其中,文史哲課程“要結合專業(yè)知識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2]。
作為師專院校小學語文教育專業(yè)的學生,他們畢業(yè)之后的主要工作崗位是小學教師,在他們的身上同樣承擔著立德樹人的重擔和責任。為了讓學生更快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工作崗位,成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我們在專業(yè)課教學過程中就必須要加強思政教育,除了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之外,還要深入研究師專院校師范專業(yè)的育人目標,深度挖掘提煉專業(yè)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
而作為師專院校小學語文教育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具有知識含量大,課程思政元素豐富的特點。在“課程思政”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之下,古代文學課程改革因此也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師專院校的學生培養(yǎng)質量將對我國基礎教育師資隊伍素質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為小學語文教育專業(yè)的核心課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舉措與成效自然也關乎著基礎教育師資質量的優(yōu)劣。其次,蘊含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和思想的古代文學課程思政改革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自覺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意識。再次,將思政教育融入到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改革當中,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課程大綱是根據學科內容和教學計劃編寫的指導性文件,規(guī)定了課程的教學目標、任務以及教學方法及進度等。其中,教學目標一般設置了三個維度,即知識與能力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其中,知識與能力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我們以往的教學過程中都受到了重視,而對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則為我們所忽視。課程思政的開展要求我們必須重新審視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中所蘊含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重新選定我們授課的課程內容,并從其中分析和提煉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符合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思政元素,并最終實現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3]。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系統講授了從先秦至五四之前的古代文學發(fā)展演變的歷史,包括先秦文學、秦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隋唐五代文學、宋元文學、明清文學、近代文學。該課涉及文學、史學、哲學等多學科知識,課程思政元素十分豐富。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內容無論是課堂教學內容還是課后閱讀內容,作家作品都是其主要部分。所以,我們在選擇課程內容的時候可以先考慮分析和提煉幾個主題,然后根據分析和提煉的主題再去選擇合適的課程內容進行匹配。關于主題的分類,因為分類的角度不同,可以有多種多樣的分法。比如,我們可以將其中的思政元素歸類為家國情懷、人文關懷、思想智慧、修身立德等幾個大的方面,而課程內容的選擇也要與這些思政元素相匹配。根據課程思政的教學要求,我們應該去選擇那些主題與思想情感積極進取或健康向上的作家作品。
下面我們以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中的“先秦文學”部分為例作一個說明:
“先秦文學”部分主要包括原始歌謠與神話傳說、《詩經》、先秦說理散文、先秦歷史散文、《楚辭》等教學內容?!对娊洝分械摹稛o衣》和《載馳》等篇章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楚辭》中的《離騷》也同樣表現了詩人的愛國主義精神。雖然這些對于國家的情感并不完全相同,但我們仍然可以將這些感情統一歸類為家國情懷這一思政元素。《論語》和《孟子》之中,儒家思想中的積極因素,即使在當前也具有現實意義,對學生品德的養(yǎng)成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可以歸為修身立德這一思政元素。原始歌謠與神話傳說部分蘊含著明確的厚生愛民的意識,以及先秦歷史散文中的《左傳》和《戰(zhàn)國策》中“民本”思想,則體現了人文關懷這一思政元素。先秦說理散文中,雖然諸子的學說主張各異,但是都展現了古人的哲學與倫理思想,可以歸為思想智慧一類。雖然“先秦文學”部分還有很多其他的教學內容,但是在進行作家作品講解的時候,我們會優(yōu)先選擇其中與我們預先歸納的思政元素相匹配的文學作品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
傳統的教學模式比較固定,一般是按照作家生平介紹、作品的思想內容分析、作品的藝術特色或者文學價值、對后世影響或者文學史上的地位這樣的流程來開展教學。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側重于專業(yè)知識的傳授,學生處于一種被動的地位,學習積極性得不到調動,因而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和要求。盡管很多教者采用了多媒體手段作為教學輔助,但是本質上依然是以講授為主,教學效果還是不夠理想。為了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落實課程思政目標,教師就必須要變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充分吸收最新教育教學研究成果,采取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與手段[4]。
中國古代文學雖然是一門基礎理論課,帶有一定的研究性質,但要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思考,落實課程思政目標,僅僅通過課堂知識傳授和作業(yè)考查是不夠的,因而無論從教學效果還是目標達成的角度來看,都有必要設置一定數量和合理形式的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實踐教學的安排和設置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感性認識,加深學生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理解,引發(fā)學生對文學研究的興趣,也能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設置適量的實踐教學對學生在將來更好地適應越來越注重研究和實踐的小學語文教學,也是一種有益的引導和鍛煉。實踐形式上,我們可以采取資料的查閱與整理、社會調查、古跡參觀、課堂討論、影視作品的欣賞與講座、論文寫作等方式,而實踐結果則以筆記、調查報告、心得、小組論文等形式反映。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教育技術也在進行不斷地改進。如何利用信息化技術整合、拓展教學內容,實現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和課程思政目標是值得我們進行深入思考的。其中,利用信息技術平臺建構“交互式”課堂教學,并通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實現課程思政目標的一個很有效的途徑。
教師在課前布置思考題,學生帶著具體學習任務,充分利用線上的優(yōu)秀課程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完成教師的作業(yè);課上,教師借助學習通、問卷星等軟件,采用主題辯論、小組學習等教學方法,建構“交互式”課堂,組織“互動式”課堂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問題以及成員之間協作的能力;課后教師要及時在課程平臺分享課程資源,布置課后作業(yè)。其中,作業(yè)題目與內容要具有開放性和獨創(chuàng)性,避免學生通過互聯網直接搜索作業(yè)答案,保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作業(yè)形式也要盡可能豐富,保證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可通過微信群、QQ群等實時交流工具對學生的問題做到及時回復,對學生的作業(yè)詳細反饋。
例如,在《論語》章節(jié)教學活動開展之前,教師布置的課前任務是觀看《論語》的微課內容,初步了解孔子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思想主張,并在新媒體平臺展示學習成果。這一階段,教師要幫助學生按任務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學習。教師可通過課程平臺及相關軟件,查看學生觀看微課的情況,對于學生遇到的問題,通過QQ群或微信群進行解答。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論語》中《侍坐》一篇作為講解的內容,并采用主題辯論、小組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對孔子和曾皙等人物形象進行分析,掌握《論語》的文學藝術特色,并對文中孔子“吾與點也”這句話進行深入思考。最終,教師對學生的答案進行中肯的點評,引導學生向更深的層面進行探究。課后,教師在課程平臺布置作業(yè),要求學生閱讀《論語》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進一步了解孔子的思想,并以學習心得的形式提交,達成我們的課程思政目標。
為了適應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改革,考核方式也要相應地發(fā)生變化。目前,大部分院校采取的考評方式基本還是以傳統的試卷考評為主。傳統的試卷考評方式可以對學生做出課程結業(yè)評定,但是目前在進行思政建設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之下,卻顯得過于單一,不夠客觀公正。采用試卷的考評方式是考查學生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一種比較有效的手段,可是卻無法對學生接受思政教育的效果做出一個有效的評價。因而,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考評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考評方式,注意加強過程性評價,以適應目前的課程思政建設。多元化的考評方式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為了考查思政教育的效果,我們可以在試卷命題的過程中,在考試的題型中多設置一些主觀題型,適當減少客觀題型在試卷中所占的比重。填空題和選擇題等客觀題型側重考查學生對相關專業(yè)知識點的掌握,而分析題和詩詞賞析題這類主觀題型則最適宜考查教學目標中的技能目標。我們可通過這些主觀題型的設立考查學生的語言表達、分析以及鑒賞等綜合運用能力,同時也可以通過這些主觀題的設置與回答考查出課程思政教學的效果。
例如,教師可以屈原的《離騷》為題,讓學生談談學習的體會。此類考題不設標準答案,而是根據學生的具體分析和表述給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獲得一定的分數。我們通過考試可以評定學生對屈原詩歌中表達的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感的理解程度,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考查了思政教育的效果。
除了在試卷命題類型中加大主觀題型的比例之外,我們還可以將考核模式多元化。所謂考核模式多元化是指除傳統的試卷考試的方式之外,再適當采取其他的考核方式,加強過程性評價的占分比。學生學習的過程與學習的心得評價都應納入課程的考評中。學生的課前預習、課堂表現、課后筆記、調查報告、心得、小組論文等學習過程和體會都是考核的內容。加強過程性評價一方面能夠有效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另一方面,過程性的評價方式也更適合用來測量思政教育的教學效果。
目前在古代文學的考試中,我們通常都會采用筆試和日常表現相結合的方式來確定學生的成績。但是,各個院校的平時成績和試卷成績的成績構成比例都是不盡相同的。為了實現加強過程性評價的這個目標,我們就需要調整平時成績和試卷成績的成績構成比例,加大平時成績在最終成績中的占比,由 2∶8(平時成績占20%,期末試卷成績占80%)轉變?yōu)?∶6(平時成績占40%,期末試卷成績占60%)或者5∶5(平時成績占50%,期末試卷成績占50%),以此來提高學生平時學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
師專院校若能以“課程思政”作為教學改革的契機,革新傳統的教學方法,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提煉課程中的課程元素,運用全新的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多元化的考評機制,必定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對經典作品的領悟能力和感知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感受歷史上偉大作家的人格魅力,陶冶學生情操,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而這正是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所追求的育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