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陽
一、宋元詞曲之源流
關于宋元詞曲之源流,大致有兩種觀點:詞曲相承和詞曲同源。
“中國古代歌曲,大分之有文人歌曲與民間歌曲兩條脈絡、兩個傳統(tǒng)”(李昌集《關于“詞曲遞變”研究的幾個問題》),即雅與俗脈絡。過往詞史,多是雅詞史,關于詞曲相承的論述,也多基于雅詞。然雅詞的創(chuàng)作風格、題材與元曲天壤之別,“雅詞在宋末由于內容趨于空洞僵死、徒留形式的雕琢而走進形式主義的死胡同”(趙成林、張忠智、莊桂英《詞曲傳承關系芻議》),難以成為曲的直接源頭,從雅詞的角度論證詞曲相承是行不通的,必須從俗詞入手。
任中敏認為,“固無一不種遠因于詞,無一不芻形于詞,無一不從詞中轉變增衍而出者”(《散曲研究》),他在論述詞的淵源時說:“唐之中葉,邊地胡樂,漸入中土,當時所盛行之七言絕詩樂府,至是大受影響,混合雜糅,而令成新音,非七言絕詩之文字所能附,于是歌者詠者,均按新譜,多填實字,以傳泛聲,而長短句興矣?!边@與學界主流觀點認為詞源于唐俗文學,并汲取唐詩藝術經驗相同,可見詞實源于唐俗文學,終宋一代始終沿雅、俗兩條線索各自發(fā)展。
《人間詞話》云:“唐五代北宋之詞家,倡優(yōu)也?!北彼沃自~甚興。在宋金時期由俗文學發(fā)展而來的北曲,當與北宋俚詞承遞。曲對俗詞的繼承有二,即內容和語言。
在內容風格上,俗詞多寫風月、戲謔或日?,嵤拢乇苌羁袒蛑卮笾黝}。例如,歐陽修的《醉蓬萊·見羞容斂翠》、黃庭堅的《歸田樂引·暮雨濛階砌》、周邦彥的《紅窗迥·幾日來》三首愛情俗詞,雖為文人創(chuàng)作,但都回避了嚴肅的愛情描寫,轉寫輕松、戲謔之愛情,體現出鮮明的民間化特征。陳郁的《念奴嬌·雪》亦可為一例:“沒巴沒鼻,霎時間、做出漫天漫地。不論高低并上下,平白都教一例。鼓動滕六,招邀巽二,一任張威勢。識他不破,至今道是祥瑞。都恨鵝鴨池邊,三更半夜,誤了吳元濟。東郭先生都不管,關上門兒穩(wěn)睡。一夜東風,三竿暖日,萬事隨流水。東皇笑道,山河原是我底?!贝嗽~雖寫牢騷苦悶,但輕松戲謔,無文人詞之矯揉造作,可見曲的影子。
在語言上,則是口語化。一種文體,總是由口傳到書面,或從民間到文人嬗變發(fā)展的。曲有明顯的口語化特征,而北宋俗詞亦復如是,試看以下三例:
定風波
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
柳永
自春來慘綠愁紅,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鶯穿柳帶,猶壓香衾臥。暖酥消,膩云亸,終日厭厭倦梳裹。無那!恨薄情一去,音書無個。
早知恁么,悔當初、不把雕鞍鎖。向雞窗,只與蠻箋象管,拘束教吟課。鎮(zhèn)相隨、莫拋躲。針線閑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陰虛過。
定風波
庾吉甫
思情迤邐秋來到,正露冷風寒,微雨初收,涼風兒透冽襟袖。自別來愁萬感,遣離情不堪回首……你道是強似你那模樣兒的呵,說道我也不能夠。我道來勝似你心腸兒的呵,到處里有。
以上三首,分別是雅詞、文人創(chuàng)作俗詞,以及元北曲中的《定風波》,后兩者雖都經過一定程度的文人雅化,但仍有較明顯的口語化傾向。由此可見,在語言風格上,北曲和俗詞亦有密不可分的聯系。
綜上,元曲似乎源于北宋俗詞,但僅憑內容和語言風格相近,只能證明曲在發(fā)展中吸收了俗詞的藝術要素。《定風波》作為詞牌、曲牌,在唐曲中便已有。李昌集在《中國古代散曲史》中整理了大量唐曲、宋詞、元曲中共有的詞牌和曲牌。唐曲作為一種俗文學,其題材和語言風格都有明顯的民間化、口語化傾向。因此,若溯詞曲之源,當以唐曲為重。
元曲的真正源頭是民間曲藝。在這個維度上,宋詞與元曲實為類同,《宋元戲曲史》提及:北宋已有被稱為“傳踏”“轉踏”或“纏達”的民間曲藝,它們“恒以一曲連續(xù)歌之。每一首詠一事,共若干首則詠若干事。然亦有合若干首而詠一事者”;又有“曲破”,“此在唐五代已有之,至宋時又藉以演故事”;“大曲”,結構復雜、體制宏大,常有數百解,是為敘事之便,“即有故事,要亦為歌舞戲之一種,未足以當戲曲之名也”。宋民間曲藝、民歌俗曲之興盛,當為曲之源流;而同為俗文學的俚詞,則可視為唐曲在宋元發(fā)展時俗文學一脈的分支或階段,正如俞平伯在《詞曲同異淺說》所說:“最初之詞、曲雖同為口語體,同趨于文,而后來雅俗之正變似相反也。換言之,即詞之雅化甚早,而白話詞反成為別體;曲之雅化較遲,固已漸趨繁縟,仍以白話為正格也?!?/p>
詞曲同源異流,并在雅和俗、文人和民間創(chuàng)作中同步發(fā)展,只不過在文學史書寫中往往以雅為宗,而掩蓋了俗。兩者之別,實質上是詞成型、興盛、雅化在前,曲在金元時才逐漸興起,至元才完全興盛,讓后人因時間先后而認為曲是承遞詞而產生的。
二、宋元詞曲之相互影響及元末“雅正”文學觀
宋元詞曲,在源流上“同源異流”,在發(fā)展過程中亦相互影響。
宋元時期,曲影響詞的創(chuàng)作,文人詞已出現了曲化傾向,這種傾向在明清更加明顯,但在宋詞中已能見其端倪。宋詞的曲化有三個方面:敘事性增強;體例重疊歌詠;語言自由,有口語化傾向。歐陽修《采桑子》十首,回環(huán)往復,顯然是對北宋民間曲藝的模仿;趙德麟的【商調】《蝶戀花》亦復如是,“重疊此曲,以詠一事”(《宋元戲曲史》)。辛棄疾和宋末蔣捷的部分詞作亦體現出口語特征?!皰亝s山中詩酒窠。卻來官府聽笙歌。閑愁做弄天來大,白發(fā)栽埋日許多。新劍戟,舊風波。天生予懶奈予何。此身已覺渾無事,卻教兒童莫恁么。”(辛棄疾《鷓鴣天·三山道中》)“新春景,明媚在何時。宜早不宜遲。軟塵巷陌青油幰,重簾深院畫羅衣。要些兒,晴日照,暖風吹。一片片、雪兒休要下。一點點、雨兒休要灑。才恁地,越愆期。悠悠下趁梅花到,匆匆枉帶柳花飛。倩黃鶯,將我語,報春歸。”(蔣捷《最高樓·催春》)可見,詞曲在宋代已發(fā)生一定的交融,并影響了文人雅詞的創(chuàng)作。
曲對北宋俗詞的借鑒,前已論過,此處不再贅述。文人雅詞同樣影響了曲的創(chuàng)作,這是經由文人創(chuàng)作的元曲實現的。宋末以來,由于社會變遷等外部因素,連同雅詞趨于僵化而無法承載“詩緣情”“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傳統(tǒng)的文學內部因素,文人更多轉向元曲創(chuàng)作,推動了北曲的雅化。語言上,雅化后的元曲口語化程度相對降低,曲的格律和體例逐漸成形,改變了俗曲相對粗糙的藝術形式;內容上,亦出現了超越風月戲謔、關涉內心情感的作品;此外,曲還吸收了長短句、詞牌等要素,迅速發(fā)展。
作為一種文體,曲的藝術成就在元初達到頂峰。例如,關漢卿的【雙調】《沉醉東風·別情(節(jié)選)》:“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時間月缺花飛。手執(zhí)著餞行杯,眼閣著別離淚。剛道得聲,保重將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萬里!”再如,白樸的【雙調】《沉醉東風·漁夫》:“黃蘆岸白蘋渡口,綠柳堤紅蓼灘頭。雖無刎頸交,卻有忘機友,點秋江白鷺沙鷗。傲殺人間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睆倪@兩曲可以看出,元初散曲已呈現出明顯的雅化趨向,也依然保留了“以俗為雅”的特征,舒暢淋漓,自由活潑,一掃宋末文壇之低沉壓抑,展現了“詞靜而曲動,詞斂而曲放,詞縱而曲橫,詞深而曲廣”(任半塘《詞曲通義·性質》)的詞曲之別。
北曲達到頂峰后,雅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并走向衰落,這與元中后期以來“雅正”的文學思潮息息相關?!把耪闭摦a生于南宋末年,由于文學內外的多方面變動,“雅正”在元中后期再次興起,這在文論和曲藝創(chuàng)作中均有體現。
《中原音韻》中寫道:“予曰:言語一科,欲作樂府,必正言語。欲正言語,必宗中原之音……韻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語。字暢語俊,韻促音調……彼之能遵音調,而有協(xié)音俊語可與前輩頡頏,所謂‘成文章曰樂舟也?!薄朵浌聿尽分袑懙溃骸吧w文章政事,一代典刑,乃平昔之所學。而歌曲詞章,由乎和順積中,英華自然發(fā)外者也。自有樂章以來,得其名者止于此,蓋風流蘊藉,自天性中來。若夫村樸鄙陋,固不必論也?!逼渲械摹皹犯睂崬閼蚯?梢姡泻笃谝詠?,曲論追求雅正風格的勢頭風行一時,而曲的創(chuàng)作也如此。例如,《倩女離魂》第二折的【調笑令】寫道:“向沙堤款踏,莎草帶霜滑,掠濕湘裙翡草紗,抵多少蒼苔露冷凌波襪。看江上晚來堪畫,玩冰壺瀲滟天上下,似一片碧玉無瑕?!比褶D雋永,近于宋末清雅詞。再如,汪元亨的【雙調】《折桂令》:“二十年塵土征衫,鐵馬金戈,火鼠冰蠶。心不狂謀,言無妄發(fā),事已多諳。黑似漆前程黯黯,白如霜衰鬢斑斑。氣化相參,讒詐難甘,笑取琴書,去訪圖南。”此兩曲已大不同于元初散曲,語言雅化,風格內斂,且多描寫文人題材。以此為代表,“雅正”論下,元曲逐漸脫離了民間文學,改變了其原有的民間特質,雅化、文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從風格、題材、語言等多方面向詩詞等傳統(tǒng)雅文學靠攏。從商業(yè)化、民間、市井中興盛起來的北曲,在雅化的過程中雖然出現了一個雅與俗相對平衡的極盛時期,但一旦其完全脫離民間根系,那么它的衰落就是必然的了。
三、“一代有一代文學”背后的文學史規(guī)律
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開篇說道:“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逼涿鞔_提出了“一代有一代文學”論。此論雖為王國維首先提出,但其思想亦經歷了長期的積累。
元代羅宗信在《〈中原音韻〉序》中提到“世之共稱唐詩、宋詞、大元樂府,誠哉”,已將朝代和文體相聯系,出現了唐詩、宋詞、元曲的劃分方法。而后持類似觀點的學者,亦多為曲家,頗有為元曲正名之意?!耙淮幸淮膶W”論,就其源流來講,源自曲論。
過往對于“一代有一代文學”論的批評,大抵將其所描述的朝代與文體的關系視作絕對、普遍對應的。實際上,王國維所描述的只是各個歷史時期文學創(chuàng)作總體上的主流,而非形而上的結論。
“一代有一代文學”論的真正問題在于—其只概括總結了既有的文學現象,沒有揭示現象背后蘊含的文學史規(guī)律。
由前兩個部分可知,詞與曲的發(fā)展都經歷了俗文學雅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詞與曲先后為文人所青睞,由民間進入文人創(chuàng)作,迎來了一個全盛時期,而后便走向衰落,但衰落只是相對于其頂峰而言的,無論詞曲,在明清兩代都有新的發(fā)展。
將視角前移,則可發(fā)現傳統(tǒng)詩詞大抵如此:《詩經》與樂府為文人采風改編發(fā)展而來;楚辭之創(chuàng)制是屈原等人吸收楚地民謠;漢大賦源于詩騷,小賦則承楚辭;五七駢語可被視為前代文學之融合發(fā)展,加之吸收南北朝民歌。以上種種與詞曲之發(fā)展并無本質區(qū)別。明清戲曲與小說亦大致類同。
在雅文學史上,一種新體式的創(chuàng)成與發(fā)展總是源自民間,率先以俗文學的姿態(tài)誕生的。俗文學在發(fā)展的過程中被文人關注,經由文人之手而雅化,在雅化的過程中經歷極盛與衰落,此后以不溫不火的狀態(tài)繼續(xù)發(fā)展下去。王國維的“一代有一代文學”論,真正想描述的正是各體式的“極盛”時代。
由此可見,俗文學的發(fā)展不得忽視。過往的文學史描述中,俗文學往往是被割裂的:俗文學雅化之后,原有的俗文學就消失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前兩部分的論述中也提過,宋詞的發(fā)展便有雅俗雙線,而其他詩歌文體也大抵如此,只是由于資料的缺失和文學史的傾向而常常將其忽略,僅偶爾出現在視野中。它們在民間獨立發(fā)展,偶爾吸取雅文學的藝術經驗,為雅文學提供了大量的藝術素材,在中國古典文學的發(fā)展中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說:“余謂律詩與詞,固莫盛于唐宋,然此二者果為二代文學中最佳之作否,尚屬疑問。若元之文學,則固未有尚于其曲者也。元曲之佳處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薄端卧獞蚯贰分须m看到了宋代勾欄瓦舍的文學創(chuàng)作,但并未給予足夠重視,只看到了其作為雅文學質料的作用與雅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