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筠
明月悠悠,清風浩浩,獨自一人立于橋頭,清風灌滿袖口。這一刻,生命的圓滿和孤寂包裹住你,兩種矛盾的情感使你飛往審美之境、哲思之境。此處的橋,不僅是載人過河的橋,更是文人墨客渡心渡己的情感載體。
“獨立小橋滿風袖”,主體是人,客體是橋,正是主體賦予了客體意義,才使客體煥發(fā)出生機。可見,物質(zhì)是精神的載體,主觀精神讓客觀物質(zhì)增光添彩。
古人云:“文以載道?!逼鋵?,器也能載道,器除了本身的實用作用外,更能體現(xiàn)我們豐盈的內(nèi)心、情感的溫度、對美的追求、別樣的情懷。
縱觀浩浩蕩蕩千年文化,物質(zhì)和精神聯(lián)結(jié)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無數(shù)大師用器、用身邊所及之物,把對自然和社會的思考表達出來,使美滲透到器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薩福激情創(chuàng)造“抒情詩”,為古希臘小島增一絲旖旎多情;瀟湘妃子種下素凈的翠竹,為瀟湘館添一分雅致清潔;三星堆出土的文物璀璨瑰麗,為此,我們贊嘆的不僅是黃金面具的精巧工藝,還有那代代相傳的傳統(tǒng)文化所帶來的溫度;古代園林設計師們也懷揣著脈脈溫情,以洞窗、漏窗等巧思,將普通的場景設計為“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人文風景。景由心生,境由心造,當代建筑師、畫家曾仁臻創(chuàng)作繪本,用一座園林、一片山水、幾葉花草營造出充滿童趣的小人國。
外物還能寄寓、象征我們對理想的孜孜追求??柧S諾在《樹上的男爵》一書中寫到,主人公柯西莫不隨流俗,反抗世俗的壓迫,選擇一輩子生活在樹上。樹讓他遠離眾人,保留自我的個性;但也正是樹,為他提供了一個向世界播撒溫情的棲居地。“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是詩人鄭思肖以寒菊來表達高尚的節(jié)操;“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是于謙借烈火中的石灰表明自己不怕犧牲的志愿;“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虞世南用蟬來表明自己雍容不迫的氣度……凡此種種,托物言志,亦是將平常的器物化身為人格的表征。
觀乎物質(zhì),以察世界;觀乎精神,以化成天下。在快節(jié)奏的時代里,我們莫要失去對美的追求,莫舍棄物質(zhì)背后的精神內(nèi)涵,把自己物化成一個個冷冰冰的、只知吞名吞利的器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