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超市的柜臺上擺滿了包裝精美、形狀各異、香甜誘人的月餅,如火腿的、蓮蓉的、蛋黃的、五仁的、水果的等,彌漫著濃濃的中秋味。買來幾盒與家人品嘗,卻吃不出小時候的味道,可能是缺乏親身做月餅這一環(huán)吧。
記得我小時候,每逢中秋臨近時,母親便會忙起來。她早早起床,趕著毛驢去磨白面;回家后,又去找保管好的紅棗、核桃、花生、芝麻、桂花等東西;再去田里摘茴香、花椒等鮮貨,放在太陽下曬干;又到市場去買白糖、桂圓、孜然等缺貨。一切材料備齊后,就到中秋前一天了,父母和大姐便開始做月餅。他們首先把干酵母面用溫水泡開,倒在已準備好的大盆干面里,用手攪勻,和成面團,蓋上白布,放在太陽下暴曬。半天后,松軟的面團,用手一按,發(fā)出撲哧撲哧的聲音,代表發(fā)面成功了。大姐把早已準備好的各種原料調(diào)和在一起,放在一個大碗里;母親把發(fā)好的面團從盆里挖出,放在案板上,加入少許堿水,反復搓揉,待面團變得又軟又密后,將其揪成若干小團,搟成面片,包上餡料封口,在表面沾上芝麻,壓成圓餅。從個頭兒上看,一個比一個大一圈,共做十二個,再做一個玉兔,如果把它們壘起來,像一個寶塔。制作完這些,供品就算完成了。剩余的面,就捏一些小貓、小狗、小鼠、小蛙、小蛇等動物,給孩子們吃。月餅等面食全部做成后,父親便在柴灶上架一口大平鍋,倒進已用過多次的小石頭,用大火將石子燒熱,把捏好的月餅放在石頭上干烤,將一面烤黃,再烤另一面。沒多久,高低不平、又香又脆的農(nóng)家月餅就出鍋了。這種月餅的形象和香味都十分誘人。第一鍋拿出后,我就喊著要吃,大姐把我拉出房外說:“前面烤的都是供品,不能吃,等媽媽捏的小動物烤熟后,就是你的了,要耐心等待啊!”我只好點頭忍耐。
農(nóng)歷八月十五的晚上,亮汪汪的月光如水一樣灑落在我家院子里,顯得比白天更亮堂。我們把桌子搬到院子中間,將月餅供在上面,周圍加上香瓜、葡萄、美酒等供品,由父親領(lǐng)頭,開展祭拜禮,整個過程叫作“獻月”。完后,母親將最底層的大月餅切成八塊,分給大家吃。水果根據(jù)個人意愿去選擇。這時,父親會給我們講嫦娥、后羿、白兔等故事。我們一邊吃東西,一邊聽故事,一邊看月亮,好像能看到嫦娥和玉兔在起舞,那種天上與人間互動的感覺是用語言無法形容的。
今年的中秋即將來臨,兒子和兒媳早早就在海鮮店預訂了中秋晚宴,但我的孫女和兩個曾孫不能回來一起過節(jié)?!懊糠昙压?jié)倍思親”這是人之常情,雖然對一家人不能團聚過節(jié)有些遺憾,但在如今的信息化時代,我們隨時都可以視頻,天天都能見面。最后,就照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詩句那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