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維熙
朱自清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學者,富有成就的作家。他出身于士大夫家庭,童年和少年時代受到書香氣息的熏陶,創(chuàng)作風格莊重而典雅。郁達夫曾在《新文學大系·現(xiàn)代散文導論》中評論說:“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但是他的散文仍能夠貯滿那一種詩意?!敝熳郧宓淖髌窂摹洞骸返健侗秤啊吩俚健逗商猎律罚绊懥藥状x者。他的散文作品,不僅帶給我們語言藝術上的享受,也帶給我們真切的情感體驗。
本文將對朱自清的經典散文《荷塘月色》《背影》進行賞讀,以使我們體會其作品的語言美、情感美。通過具體分析《荷塘月色》中疊詞、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我們可品味其措辭的精妙,以見其散文的語言美;通過著重解讀《背影》中的色彩描寫和細節(jié)描寫,我們可感受“背影”后深沉的父愛,以見其散文的情感美。
一、《荷塘月色》的語言美
朱自清散文總的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辭藻雖不華麗,但表現(xiàn)真切,情感到位,語句優(yōu)美。優(yōu)美的意境要通過精妙的語言來營造。朱自清極其注意遣詞造句的準確貼切,擅用疊詞描摹景物,比喻新奇?!逗商猎律肥乾F(xiàn)代散文中的精品,當我們品讀這篇美文,體會其中的意境時,仿佛沉醉在文章大家所獨創(chuàng)的“那一個”世外桃源般的荷塘中。
(一)散文中的疊詞
文章中使用疊詞最多的是第四段,開頭是這樣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薄扒壅邸笔请p音形容詞“曲折”的重疊形式,也是“曲折”的比較級,并帶有喜歡的感情色彩?!扒壅邸币话阌脕硇稳菪÷?,作者用它來寫荷塘,除了說明荷塘邊緣的客觀形態(tài)外,還表明了作者對它的主觀欣賞態(tài)度。作者將“田田的葉子”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其實也暗示荷花枝干的挺拔。作者為何要用“亭亭”一詞呢?為何不換作“挺拔”呢?“亭亭”和“挺拔”有什么區(qū)別?顯然作者選用“亭亭”是賦予荷葉一種女性化的特質,使本來為物的荷葉具有了人的氣息—仿佛作者這天晚上出門見到的不是平日里看到的真的荷葉,而是邂逅了一位美女!文學既是寫實,也是虛構—這種以物為人的創(chuàng)造,既是作者對大自然審美的“通感”使然,同時也拉近或消弭了人與物的距離。這種創(chuàng)造方式使得人與物之間不再懸隔,從而顯得格外親和。荷葉不是一個平面,有弧度;裙子不是一般女性的,而是一位“舞女”的裙。后面深藏的潛臺詞可能是:作者對“舞女”這個階層比較熟悉,似乎也透露出他對這類處于社會底層人物的同情、欣賞。這個比喻細致入微,刻畫出荷葉的婀娜和在微風中的搖曳的動感,使其形象生動真切;而“亭亭”又是疊詞,聽起來婉轉清亮,富有音樂感,帶來聽覺上的愉悅??此坪唵蔚谋扔?,同時具有畫面美和音韻美,“一箭雙雕”,展示了語言的神奇效果,有助于形成文章優(yōu)美的意境。
文章接著寫道:“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边@一組句子,詞匯方面使用了疊音詞,修辭上運用了比喻、擬人,句式上用的是排比句。作者筆下的形容詞似乎用得不經意,細讀起來卻覺得沒有比這更貼切自然的了?!皩訉印笔橇吭~重疊,相當于“一層層”,但下文有“一粒?!保跃瓦x用了“層層”,避免了構詞上的重復,可見作者文心之細密。用“層層”寫荷葉,可見葉子很多,很茂密,長勢良好,同時表現(xiàn)出葉子的層次感。下文的“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寫出了葉子你“擠”我、我“擠”你,互不相讓的生機勃勃的景象?!叭~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密密麻麻的葉子下面是“脈脈的流水”。流水沒有聲音、感情,作者使用“脈脈”一詞,既符合整篇文章語言的悠揚韻律,又讓人覺得月光下的荷塘,連流水都飽含深情。“脈脈”出于東漢末年的《古詩十九首》:“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痹谠娭?,“脈脈”是寫天上的牽牛、織女二星隔著銀河彼此相望的含情神態(tài),作者拿來寫人,賦予無生之物的水以有情—既見得朱自清對前代作品的精熟,又見其點化之妙!
(二)散文中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
作者寫荷塘時有個句子:“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這句話乍看起來沒有什么深度,稍加留意,就可體會出作者對荷塘的喜愛。這從“點綴”一詞可以看出。什么時候用“點綴”一詞會比較恰當?用什么點綴什么?自然是用“美物”點綴“美物”:被點綴的本身是美好的事物,用來點綴的也是美好的事物,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作者其實讓我們看到,荷葉就算沒有荷花點綴,也是極好看的;再加上荷花的點綴,更是美不勝收!一詞之用,就能夠看出朱自清的文學語言雖樸實無華,其實是頗有斟酌,含有深趣的,他善于用平淡的語言傳達出細微的感情。用來點綴的荷花,有開著的,也有嬌羞地打著朵兒含苞待放的。這幾句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荷花比作人,婉約風華立見。荷花開得“婀娜”,而且“害羞”,宛然見出荷花的千姿百態(tài)?!版鼓取辈皇且环N凝固、刻板的姿態(tài),而是一種動感、鮮活的姿態(tài),作者用這一詞來傳達荷花多樣的風采。也許是嬌羞的“婀娜”,又或是展現(xiàn)自己,亭亭玉立的“婀娜”。含苞時的“害羞”,作者又賦予荷花一種青春期小姑娘的懵懂和癡態(tài)。兩句話將荷花的“身姿”和“心思”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加上后面將荷花比作“剛出浴的美人”,我覺得此時荷塘里面的不是荷花,倒像是一個個剛出浴的,風姿綽約的,含羞的少女!
作者的比喻清新別致、干凈利落,如將荷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在月光的照耀下,荷花真的如此引人注目嗎?星星和明珠都是帶有光亮的存在,那作者為何突發(fā)奇想,賦予荷花這樣的比喻?可以試作猜測:雖是晚上,但是荷花潔白純凈,在月光下依舊顯眼,是夜晚中獨特的存在;明珠在夜晚才會散發(fā)光芒,星星也是夜空的專屬,有了夜空的襯托,它們才會更美麗。其中內含著另一個獨特的暗喻—將荷塘比作夜晚和夜空。一系列的比喻,既新奇,又貼切,將荷花的美展示了出來,反襯出月色的美,美得恰到好處??此齐S隨便便的比喻,其實運思極其精巧,值得玩味。
由此可見,作者善用比喻,頗具巧思,用平淡樸實的文字寫出荷塘獨特的美,功底深厚。重疊詞的使用,讓我們在閱讀時不僅感受到文字的視覺美,又能感受到悠揚的音韻美。朗誦著悠揚的文字,在心里“觀賞”這美麗的荷塘,我們仿佛和作者一樣沉浸在這醉人的荷塘月色中了!
二、《背影》的情感美
《背影》是朱自清抒情散文的代表作,我在中學時代已經賞讀過,現(xiàn)在以成年人的身份再去品讀時,更有一番感悟。當時的我年紀尚小,涉世未深,學過這篇文章后印象不深,只知道寫的是作者與他父親之間的父子深情?,F(xiàn)在我與當時的作者一樣的年紀,重讀名作,頗能體會出作者父親雖言語不多卻如同大海般深沉的愛來。
朱自清年輕的時候和他的父親有過感情沖突。1917年,朱自清去北京大學求學的第二年,他父親的差事卸任了,家里沒有了經濟支撐,生活日漸困頓。到了1920年,作者從北大畢業(yè),主動承擔起家里的經濟重擔。1921年,朱自清回到揚州教學,他稍顯專斷的父親又私自支取了他的工資,這讓他再也不能忍受,于是他憤然離家,去了外地教書。自此父子之情越來越疏遠。有些事情總是很無奈,表面上看是由于工資領取問題,但是從深層來說,是個性解放和傳統(tǒng)觀念造成的矛盾。朱自清想要自由支配自己的工資,而父親專斷,管教嚴格,認為兒子就應該對作為父親的自己言聽計從—這導致他們父子關系逐漸破裂。那這對父子間就因為這種摩擦而喪失感情了嗎?表面上是如此,但是父子之情依然留在心中。父親的專斷雖對朱自清造成了很多傷害,但他并沒有忘卻父親對自己的愛,且歷久彌新。所以,在1925年時,朱自清收到父親的信,信中父親說到自己肩膀和胳膊疼得厲害,拿筷子或者提筆寫字的時候,很不方便,覺得自己將不久于人世。這封信喚醒了作者心底的回憶和思念,于是寫下了這篇情感真摯的名文。
(一)用色彩對比營造氛圍
文中記述的是家里的事變—作者回家與父親處理完祖母的后事,要繼續(xù)回北京求學,父親去車站送他的場景。父親當時處境艱辛,加之父子分別,文章營造出了一種傷感、頹敗的氛圍,這些都見于文章中的敘事和描寫?!白婺杆懒恕薄案赣H的差事也交卸了”“光景很是慘淡”“禍不單行”“滿院狼藉”“簌簌地流下眼淚”“還了虧空”“借錢辦了喪事”,從這些詞句中我們能看出作者的悲傷和頹唐。此外,作者通過使用特定色彩的詞匯,也烘托出暗淡、清冷的感覺。文中父親戴“黑布小帽”,穿“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黑色、深青色都是冷色調,給人一種沉悶之感,正符合文章前面所敘述的家里的頹敗,增加了悲愴的情調。往后,在描寫父親為自己買橘子這一事件時,色彩發(fā)生了變化—父親抱的是“朱紅”的橘子。朱紅是介于紅色和橙色之間的顏色,似朱砂,屬暖色調。父親將朱紅色的橘子放到作者的“紫毛大衣”上。紫色相比黑色、深青色也是暖色調。這兩個暖色調在清冷沉悶的氛圍中與冷色調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具有畫面感。至此,文章里包含的情感側重點有了微妙的變化:由家境的頹敗轉到了父子之情的流露,所以詞的色調也發(fā)生變化—朱紅色的橘子似乎被賦予某種“感情”。盡管眼下家境慘淡,但是父子之間親情仍在。通過這種色彩的微妙對比,顯示出作者的匠心獨運,增強了語言的表現(xiàn)力。
(二)用白描的手法,于細節(jié)中見深情
朱自清常選取的是一個常見的生活片段。在車站送別的事件中,父親為作者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父親要去南京謀事,本來已經說好不送作者去車站,再三叮囑讓自己信得過的一個茶房去送,但是最終不放心別人,怕茶房辦事情不周全,躊躇了良久,他還是決定親自去送作者。而當時作者已經二十歲,且北京來往過好幾次,是沒有什么問題的。但父親心意已決,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從這簡單的一句話,就可以體會出父親對兒子的愛來?!霸偃凇弊约骸靶诺眠^”的茶房去送,但是終究不放心。這個細節(jié)飽含深情,包含著父親的多少擔心和放心不下!從“躊躇”“終于”等詞可以看出父親對作者的擔憂、猶豫、糾結的心理過程—但是最終他還是決定自己去!朱自清通過描寫這件瑣事,表現(xiàn)了父親對自己的關懷。第二件事就是父親為“我”買橘子。作者通過詳敘這一事件,刻畫出了一個艱難的背影。先不去討論父親買橘子時翻越鐵柵欄的不便,我們簡單分析一下父親為什么要自己去買,而不是讓兒子去買。這對父子馬上就要分別,父親能再為孩子做點兒什么呢?他想給孩子力所能及的最好的東西!父親回頭望見有賣橘子的,便執(zhí)意自己去買;可父親身材臃腫,要穿過鐵道去買橘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文中描寫:“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边@有點兒“滑稽”的一幕,我覺得應該出現(xiàn)在十多歲頑皮的孩童身上,可寫的卻是一個上了年紀的父親。想想看,作者說到父親年輕時外出謀生,做了很多大事。那父親應該是個高傲的人,竟然愿意在人來人往的火車站露出艱難的背影去為自己的孩子買橘子。父親放下了高傲的架子,正是通過這種小事的刻畫,使得父子之愛自然流露,更能打動人心。我想,作者父親給作者買的橘子必定又大又新鮮吧!
父親將橘子買來之后,全放在“我”座位的大衣上,然后輕輕拍拍身上的土,假裝自己很輕松—這肯定是父親不想讓作者看出自己的難堪。走的時候父親又叮囑作者到了那邊來信。作者所措意的是送別這件事中的一些細節(jié)。整個過程父親只說了五句話,話不多但情意濃。整篇散文都讓我們在細枝末節(jié)里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朱自清的抒情敘事散文善于用細節(jié)和簡單樸實的語言去表達感情且能達到極好的效果。
朱自清的散文從清秀到質樸再到富含哲理,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顯示出他獨特的語言風格和審美情趣。他的創(chuàng)作表明“舊文學之自以為特長者,白話文學也并非做不到”(魯迅《小品文的危機》),顛覆了舊思想中“白話不能創(chuàng)作出美文”的認知,為培養(yǎng)散文創(chuàng)作的文學青年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發(fā)展過程是他思想改變的展現(xiàn),也是“歷史的鏡子”。他的散文作品意蘊深厚,其中包含的“語言美”“情感美”時讀時新,值得我們不斷學習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