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
從大西北來錦官城生活,已二十多年了。我曾幾次去眉山三蘇祠、青神中巖嶺、東坡讀書樓、蓉城大慈寺,尋訪蘇軾的足跡文蹤、道骨仙風,以及快意人生。
我也曾認真拜讀過林語堂與劉敬堂先生的《蘇東坡傳》《蘇東坡別傳》。臨近今春兔年佳節(jié),在“交大”老師的邀約下,我來到城內(nèi)浣花溪畔省博物院,觀看了“高山仰止·回望東坡”蘇軾主題文物特展。觀完此激動人心的展覽,我心潮澎湃,仰止于東坡先生對其磨難中的樂觀向上,平凡中的見微知著。
東坡居士的一生,雖跌宕起伏,憂患不斷,但他從未放棄對生命的贊嘆,對人生價值深邃精微的體驗與思索。悠悠歷史長河,穿越千年,他對人生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至今依然有著深刻的啟示作用。從宋代至今天,喜愛、崇拜、想要成為東坡的人依舊不勝枚舉,“蘇”粉“坡”絲,成千上萬……據(jù)博物院工作人員介紹,春節(jié)前來觀此大展的人,絡(luò)繹不絕。
林語堂先生說過:蘇軾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xué)的反對派,是瑜伽術(shù)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縱觀東坡的一生,他在二十歲時中進士,可謂少年得志;中年以后,卻因為烏臺詩案接連被貶,直到被貶到遙遠的儋州(今海南島);年老以后他明白,一切皆是浮沉,當官一時榮,詞文千古事。就是在這種大起大落、跌宕起伏、四海飄零的一生中,蘇軾卻過得有模有樣,有滋有味。身處順境,他能享受最好的;身處逆境,他能承受最壞的。青年時看遠,中年時看開,老年時看淡。詩文相隨,琴韻相伴,樂觀豁達,快樂每天。
人們敬仰他,人們崇拜他,不僅僅因為他是華夏歷史上難能有二、不可無一的天才人物,更是站在中華文化這座寶塔尖上的巨人。他的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琴韻、廚藝……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成為中華大地上,后世人們高山仰止的高峰與豐碑。
我們仰望東坡,還在于他“人間有味是清歡”的處世之道。在他的朋友圈里,既有宰相重臣、地方官吏,又有文壇盟主、藝界大師;既有高僧名道、淡泊隱士,又有鄉(xiāng)紳農(nóng)夫、村婦歌女。就像東坡自己所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他一生仕途坎坷,歷盡艱辛,但無論他走到哪里,皆會有一大批的追隨者照應(yīng)、慰問、幫扶。
人間有味,友朋清歡,正是這些來自朋友的溫暖,伴隨了他的一生。同時,通過蘇軾的朋友圈,后世人們才能一窺北宋名士們的群像風貌。
回首千年看居士,千古一人蘇東坡。
我們今天之所以仰望他、喜歡他、熱愛他,是因為他終生摯愛生活,曠達樂觀,入凡塵,接地氣;他平凡又尊貴,隨俗又清傲,普通又杰出,渺小又偉大?!叭寮蚁财渲遥兰蚁财鋾?,佛家喜其空,文人喜其雅,平民喜其義,凡夫喜其樂?!鼻О倌陙恚现廖娜四?,下達販夫走卒,他們大多喜歡東坡居士,不為別的,只因他身上始終展現(xiàn)著鮮活的生命力,為官清廉,執(zhí)法公正,造福黎民蒼生……而其詩文,又因雅俗共賞,而流芳百世。
走出博物院,我們一行來到杜甫草堂南門外,浣花溪詩歌大道處,在雕塑有蘇洵、蘇軾、蘇轍青銅像的地方,向“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的“三蘇”父子、“唐宋八大家”,投去了致敬、崇拜的目光,并輕聲吟誦起了“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拍?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詩詞。
“蘇東坡”三個字,成了高山流水,高山仰止,千里共嬋娟的圓月。他是可親、可敬、可愛的華夏文壇永恒的皎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