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 婧,賀宇晗,賈曉敏,裴 豐,趙秀敏,李風學,李 亮
(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高血壓病是臨床常見的一種臨床綜合征,具有很高的發(fā)病率和致殘率[1],但是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目前高血壓病的控制率很低。大量的臨床研究證實,通過有效的血壓管理可明顯降低高血壓患者中風、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并且能降低高血壓患者總體的死亡風險[2]。由于生活方式、飲食結構的改變,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以及競爭壓力的加大,中青年高血壓患者明顯增多;且當中許多患者伴隨焦慮、抑郁癥狀,這些患者發(fā)生心血管疾病相關死亡的風險相對普通高血壓患者更高[3-4]。據(jù)研究顯示我國現(xiàn)在約有2.45億高血壓患者[5],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焦慮和抑郁的發(fā)生率分別為11.72%和9.20%[6]。心理心臟病學最早由James W. Jefferson提出,即雙心醫(yī)學模式,主要研究心理疾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關系[7-8]。精神心理健康障礙與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之間存在關聯(lián)[9-11],然而關于合并心理障礙青中年高血壓患者管理的研究相對較少。本研究探討了雙心醫(yī)學模式干預中青年高血壓合并心理障礙患者的價值。
1.1納入標準 ①符合《2019中青年高血壓管理中國專家共識》中高血壓病的診斷標準;②NYHA心功能分級Ⅰ~Ⅱ級;③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50分或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53分;④入選前未使用抗焦慮或抗抑郁藥物。
1.2排除標準 ①繼發(fā)性高血壓或者合并心、腦、腎功能損害及糖尿病的患者;②NYHA心功能分級≥Ⅲ級者;③接受過抗焦慮或抗抑郁藥物治療患者;④拒絕治療或中途退出治療者;⑤有認知功能障礙者。
1.3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月—2022年1月在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心血管內科診治的中青年高血壓合并心理障礙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50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24例; 年齡24~59(42.2±1.3)歲;病程 1~15(6.1±1.1)年。觀察組中男27例,女 23例;年齡21~60(42.1±1.5)歲;病程1~12(6.5±1.3)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2019-R090)。
1.4治療方法
1.4.1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降壓治療。①降壓健康教育:強調不良飲食和生活習慣對血壓及預后的負面影響,引導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樹立治愈的堅定信念;告知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堅持長期服用降壓藥。②運動與飲食干預:根據(jù)患者的實際血壓水平,制定運動與飲食計劃;讓患者了解運動和飲食對血壓控制的影響,并養(yǎng)成堅持運動的習慣,同時家人做好監(jiān)督;控制飲食中攝入鈉鹽和脂肪的量,少食多餐。③降壓藥物指導:基于其基本狀況及合并癥特點,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包括鈣離子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ARB)、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等,如有必要則靜脈滴注硝普鈉。
1.4.2治療組 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采用雙心醫(yī)學模式治療。①心理治療:采用勸導、鼓勵、傾聽等方式與患者交流,緩解其抑郁、焦慮等消極心理;建立家庭支持制度,鼓勵家庭成員多陪伴患者,引導患者積極接受治療,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減少負面情緒。②心理健康教育:醫(yī)務人員一對一地對患者進行教育,耐心介紹疾病相關知識、常用降壓方案、注意事項以及焦慮抑郁型高血壓的發(fā)病機制,并告知他們過去的成功經驗案例;幫助患者充分掌握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減少因疾病引起的焦慮、抑郁、恐懼等負面情緒。③藥物治療:對焦慮、抑郁癥狀嚴重者,給予艾司唑侖片、鹽酸帕羅西汀膠囊或氟哌噻噸美利曲辛口服。連續(xù)服用1個月。
1.5觀察指標 每周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測量患者血壓,了解患者使用降壓藥物、其他用藥情況及心理情況。記錄2組干預前及干預后1個月的血壓和SAS評分、SDS評分,SAS評分≥50分為存在焦慮,SDS評分≥53分為存在抑郁,且得分越高表示焦慮和抑郁越嚴重。
2.1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比較 治療前2組收縮壓、舒張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治療后2組收縮壓、舒張壓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治療組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2組中青年高血壓合并心理障礙患者治療前后血壓比較
表2 2組中青年高血壓合并心理障礙患者治療前后焦慮抑郁評分比較分)
2.22組患者治療前后SAS評分、SDS評分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治療后2組患者SAS、SDS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治療組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 2。
高血壓病是威脅我國居民健康最常見的心血管病,是健康中國行動所面臨的重大阻礙之一[12]。高血壓病因復雜,雖然存在遺傳、環(huán)境、年齡、藥物、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但心理社會因素對觸發(fā)高血壓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13-14]。當今社會中青年人群面臨過快的生活節(jié)奏和激烈的競爭壓力,這些因素可引發(fā)過度恐懼、憤怒、焦慮、無聊和孤獨感,危及正常的日常生活與社交節(jié)奏,這將進一步升高血壓,并導致抑郁焦慮癥狀的進一步惡化。
高血壓與心理障礙之間可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甚至互為因果。心理因素可能引起高血壓,而高血壓發(fā)生后,由于經濟、社會、日常生活等限制,使生活的重點過度地向疾病轉移,患者的自我關注、自我暗示增強,這往往會加重患者焦慮、抑郁等心理障礙,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15-16]。研究表明,焦慮與高血壓顯著相關,焦慮通過增加心率、全身血管阻力、交感神經活性和血漿腎素活性來升高血壓[17],同時由于壓力和焦慮導致不健康生活方式也會增加高血壓的患病風險。長期的抑郁、焦慮是一個獨立的危險因素,高血壓合并抑郁癥和焦慮癥的患者心血管疾病相關死亡風險很高[3,18]。
高血壓病臨床治療的目標是長期、平穩(wěn)將血壓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并且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風險,傳統(tǒng)的治療方案通常為口服降壓藥為主的單一治療模式,隨著當代生物醫(yī)學逐漸向生物-心理-社會的模式轉變,新的治療模式逐步被臨床關注、接納及應用。雙心護理模式應用于老年高血壓患者的結果顯示,該模式能緩解患者的心理障礙,提高預后效果,可促進醫(yī)患、護患關系更為和諧[19]。本研究對于合并焦慮和抑郁的中青年高血壓患者在給予常規(guī)飲食干預、運動干預、減壓指導、藥物治療等多方位干預的同時,采用雙心醫(yī)學模式,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導,提高患者對高血壓伴心理疾病的認知程度,督促其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及服藥的依從性。本研究結果表明,采用雙心醫(yī)學模式治療合并焦慮抑郁的中青年高血壓患者,可明顯改善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并且可以進一步降低血壓。提示雙心醫(yī)學模式干預對伴焦慮抑郁的中青年高血壓患者是有益的。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