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晴,夏龍騰,羅飛雄,楊國順,徐豐,許延帥*
(1.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園藝學(xué)院/湖南省葡萄工程技術(shù)研究中心,湖南 長沙 410128;2.永州市柑桔科學(xué)研究所,湖南 永州 425045)
葡萄一年兩收栽培技術(shù)是指一年內(nèi)生產(chǎn)兩造(兩茬、兩季)葡萄的栽培模式,分為促早栽培和延后栽培[1]。其中延后栽培是指將正常物候期推遲,實現(xiàn)果實在晚秋或初冬上市的栽培模式。世界最早有關(guān)延后果的報道是蘇聯(lián)科學(xué)家利用葡萄冬芽生產(chǎn)延后果[2]。柳子明[2]利用春季修剪主梢促使‘小白玫瑰香’夏芽副梢上的冬芽萌發(fā)3次結(jié)果,為我國葡萄一年多次結(jié)果的研究奠定了基礎(chǔ)。林守仁[3]利用‘紫玫瑰香’上的冬芽成功生產(chǎn)延后果。進入21世紀(jì),我國臺灣地區(qū)也進行了葡萄一年多次結(jié)果的技術(shù)研究,隨后廣西地區(qū)科研人員結(jié)合當(dāng)?shù)貧夂驐l件,并結(jié)合冬芽的花芽分化情況、破眠技術(shù)、一年兩收栽培技術(shù)、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的使用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形成了兩代同堂和兩代不同堂的新型栽培模式[1,4-6]。美國加州在釀酒葡萄上也應(yīng)用了延后栽培技術(shù)[7]。有研究表明延后果的總糖、花青素、可溶性固形物和還原糖含量以及固酸比等優(yōu)于一次果,而穗重、單粒重、果實縱橫徑等均低于一次果[4-6]。陳愛軍等[8]認(rèn)為剪梢促花時期過早不利于提高‘夏黑’延后果的還原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目前延后栽培技術(shù)已經(jīng)在湖南、廣東、福建、海南等南方地區(qū)有一定的應(yīng)用[9]。
糖酸是葡萄果實最重要的內(nèi)在品質(zhì)指標(biāo),也是最直觀的口感指標(biāo)。糖不僅決定著葡萄果實的甜度和風(fēng)味,而且影響著色、香氣物質(zhì)以及特殊風(fēng)味物質(zhì)的形成[10]。果實中糖組分包括蔗糖、葡萄糖、果糖、山梨醇、木糖、水蘇糖、棉子糖等[11]。成熟的葡萄果實中含量最多的糖是果糖和葡萄糖,兩者的比值接近于1,其次是蔗糖,這3種糖含量占成熟果實中可溶性糖含量的90%以上[12-13]。不同糖組分之間的甜度不同,當(dāng)蔗糖甜度為1時,果糖甜度是蔗糖的1.73倍,葡萄糖僅為蔗糖的0.74倍[14]。成熟的葡萄果實中有機酸含量很低,主要以酒石酸、蘋果酸、檸檬酸為主,酒石酸酸味較澀,檸檬酸酸味清爽,蘋果酸酸味苦澀且酸度維持時間長,3種酸的酸味強度排序為蘋果酸、酒石酸、檸檬酸。在成熟的葡萄果實中,酒石酸和蘋果酸占果實總酸的90%以上,2種酸在不同葡萄品種之間存在一定差異[15-17]。
葡萄果實中蔗糖代謝相關(guān)的酶主要是蔗糖合成酶(sucrose synthase,SS)、蔗糖磷酸合成酶(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SPS)和轉(zhuǎn)化酶(invertase,INV)。SS具有蔗糖合成活性(SSⅡ)和蔗糖分解活性(SSⅠ),既能合成蔗糖也能分解蔗糖。SPS是催化蔗糖合成的限速酶。INV催化蔗糖水解產(chǎn)生以果糖和葡萄糖為主的己糖(此反應(yīng)為不可逆反應(yīng)),根據(jù)細(xì)胞環(huán)境pH值的不同,INV又可以分為酸性轉(zhuǎn)化酶(acid invertase,AI)和中性轉(zhuǎn)化酶(neutral invertase,NI)。根據(jù)蔗糖合成來源與分解去向,上述酶可分為蔗糖合成方向酶(SSⅡ+SPS)和蔗糖分解方向酶(SSⅠ+NI+AI)[11,18-19]。
目前,延后栽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栽培技術(shù)和果實品質(zhì)等方面,而果實發(fā)育過程中糖酸變化規(guī)律相關(guān)的研究報道較少。本試驗通過比較正常栽培和延后栽培2種不同的栽培模式,研究‘夏黑’葡萄果實發(fā)育過程中果糖含量、葡萄糖含量、蔗糖含量、果糖與蘋果酸的比值以及蔗糖代謝相關(guān)酶活性的變化規(guī)律,旨在為‘夏黑’葡萄錯峰上市的延后果實的品質(zhì)提升提供理論基礎(chǔ)。
供試品種為9年生的‘夏黑’葡萄, 2012年定植于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干杉科研基地(113°11′54″E, 28°8′21″N)。栽培模式:南北走向,起壟栽培(壟高0.5 m,壟寬2.0 m),樹形為獨龍干形,葉幕為“飛鳥”形,樹干高度60 cm,株行距為2.8 m×1.8 m,鋼架型簡易小棚架避雨栽培,地面鋪設(shè)兩條滴灌帶。
1.2.1 試驗樹處理與采樣試驗分2種處理:正常栽培(對照)和延后栽培(延后果)。選定的樹體中庸、健康且一致,按照隨機區(qū)組設(shè)計,每個處理各選相鄰3株為1個重復(fù),各設(shè)3次重復(fù),共計18株。
正常栽培技術(shù)(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等)參照王華新等[20]方法并根據(jù)本地氣候情況稍做調(diào)整。水分管理:萌芽期以前需要控制水分用量,開花期開始后逐漸增加水分用量,果實膨大期水分用量達(dá)到最高,吸收根附近土壤水分含量達(dá)到75%以上,成熟期適當(dāng)控制水分,使吸收根附近土壤水分含量達(dá)到40%~50%。主要施肥情況:2種栽培模式施用基肥的時間均為2020年11月10日,施肥用量為有機肥30 000 kg·hm-2,菜枯為15 000 kg·hm-2,施肥方式為單側(cè)溝施。正常栽培與延后栽培的萌芽肥為國光-松爾肥(25-5-15)復(fù)合肥,萌芽肥的施用時間分別為2021年3月13日和2021年5月4日;膨果肥的施肥時間分別為2021年5月21日和2021年7月18日,肥料為滿是得大量元素水溶肥800倍、國光絡(luò)佳鈣1 000倍、國光磷酸二氫鉀2 000倍、拓戈新有機水溶肥800倍、根萊士含腐植酸水溶肥1 000倍,上述5種肥料混合使用;著色肥的施用時間分別為2021年6月21日和2021年8月1日,肥料為滿是得大量元素水溶肥800倍、根萊士含腐植酸水溶肥1 000倍、拓戈新有機水溶肥800倍、國光壯多微量元素水溶性肥1 500倍,上述4種肥料混合使用。
延后栽培技術(shù)參照白先進等[21]方法并稍做修改:2021年4月15日(花前3周)去除正常果實花序;當(dāng)年生枝條長放,不做任何修剪處理。2021年4月30日,在主梢第6節(jié)位進行短截,除頂端夏芽副梢保留外,其他副梢全部修剪干凈。待冬芽發(fā)育飽滿后(10 d后),去除頂端夏芽副梢,解除其對頂端冬芽的抑制,促使其萌芽并開花結(jié)果,后期栽培管理與正常栽培一致。
1.2.2 試驗樣品采集2個熟期的漿果分別從花后30 d起開始采樣,之后每隔7 d采樣1次直至果實成熟,分別為30、37、44、51、58、65、72和79 d。正常栽培對應(yīng)的采樣時期分別為:6月7日、6月14日、6月21日、6月28日、7月5日、7月12日、7月19日、7月26日。延后栽培對應(yīng)的采樣時期分別為:7月19日、7月26日、8月2日、8月9日、8月16日、8月23日、8月30日、9月6日。每次采樣隨機抽取果穗,每串分上、中、下3個部位各取2粒漿果,共計采樣500 g漿果。一部分樣品用冰盒包裹后帶回實驗室,用于漿果體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單粒重、蔗糖含量、葡萄糖含量、果糖含量的測定;另外一部分樣品液氮速凍后帶回實驗室,存放于-80 ℃冰箱,用于酶活性的測定。
1.2.3 體積的測定將葡萄果粒充分混合,從中隨機挑選9粒并用數(shù)顯卡尺測定。漿果體積近似橢圓形,體積公式[22]為:V=4/3×π×(H/2)×(R/2)2。式中:V為葡萄漿果體積(cm3);H為葡萄漿果縱徑(cm);R為葡萄漿果橫徑(cm)。
1.2.4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測定將葡萄果粒充分混合,從中隨機挑選9粒磨漿后用PAL-1糖度計測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重復(fù)3次。
1.2.5 單粒重的測定將葡萄果粒充分混合,從中隨機挑選10粒,用電子天平稱量總重后計算單粒重,重復(fù)3次。
1.2.6 單糖的測定果糖、葡萄糖、蔗糖含量測定均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參照李佳秀等[23]的試驗方法并稍做修改:將漿果充分混合,從中隨機挑選100 g,用榨汁機充分榨汁,再用醫(yī)用無菌紗布過濾得汁液,裝入試管中備用。30 ℃下,將溶液超聲20 min后取1.0 mL上清液于2 mL離心管內(nèi),10 000 r·min-1離心10 min;取上清液于0.22 μm微孔濾膜過濾,待上機檢測。Agilent 1260高效液相系統(tǒng)為美國Agilent公司產(chǎn)品,色譜柱為Agilent,ZORBAX Original 70?糖分析柱,4.6 mm×250 mm,5 μm;流動相70%乙腈,1.0 mL·min-1,柱溫40 ℃;進樣量10 μL;RID 檢測器 1260 RID,40 ℃。樣品稀釋2倍后上機測定。
1.2.7 蘋果酸、酒石酸和檸檬酸的測定蘋果酸、酒石酸和檸檬酸含量參照方海猛等[24]的方法測定,并計算果糖與蘋果酸的比值。
1.2.8 相關(guān)酶活性測定蔗糖代謝相關(guān)酶(AI、NI、SSⅠ、SPS、SSⅡ)活性均采用雙抗體一步夾心法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試劑盒由諾敏科達(dá)(武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試驗步驟:1)隨機挑選3粒葡萄果實,在液氮里充分研磨,裝試管于-80 ℃冰箱中保存?zhèn)溆谩?)稱取0.1 g樣品于研缽中,加入1 mL提取液(5種酶用5種相應(yīng)酶的提取液),冰浴勻漿后轉(zhuǎn)入離心管中。4 ℃、12 000 r·min-1離心10 min,取上清液。3)后續(xù)操作按照各試劑盒說明書進行,使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UVmlml-1280,島津儀器有限公司)在450 nm波長下檢測吸光度(D值)。
試驗采用完全隨機設(shè)計,所得試驗數(shù)據(jù)采用SPSS v20.0軟件分析其顯著性差異;用Microsoft Excel 201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和處理。
由圖1可見:正常和延后果果實均在花后44 d開始轉(zhuǎn)色,轉(zhuǎn)色期后,正常果實著色較延后果果實深?;ê?0~70 d,延后果果實大小明顯較小。
圖1 對照和延后果果實外觀的變化趨勢Fig.1 Change trend of fruit appearance in control and delayed fruits
由圖2-A可見:對照和延后果果實的單粒重在花后30~58 d呈上升趨勢,花后58 d以后趨于平緩,但各采樣時期的單粒重均為對照果實大于延后果,且差異顯著,最終分別為8.20、3.64 g。
圖2 對照和延后果果實單粒重(A)和果實體積(B)的變化趨勢Fig.2 Change trend of single grain weight(A)and fruit volume(B)in control and delayed fruits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下同。Different small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5 level. The same as follows.
由圖2-B可見:對照和延后果果實的體積在花后30~58 d呈上升趨勢,花后58 d以后趨于平緩。對照果實體積的增長符合雙“S”曲線模型,而延后果的體積增長呈線性模式。各采樣時期的果實體積始終是對照大于延后果,且差異顯著,最終分別為30.27、11.33 cm3。
由圖3可見:對照和延后果果實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總體呈增長趨勢。對照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隨著果實生長發(fā)育而逐漸增加,而延后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花后65 d以前逐漸升高,之后基本停滯。在花后 58 d以前,延后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始終高于對照果實,花后58 d以后,兩者含量相反,最終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為對照(17.6%)高于延后果(15.1%)。除花后79 d兩者有顯著性差異外,其余各采樣時期兩者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差異不顯著。
圖3 對照和延后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變化趨勢Fig.3 Change trend of the soluble solids content in control and delayed fruits
由圖4-A可見:對照和延后果果實的果糖含量在整個果實發(fā)育期呈上升趨勢。在花后44 d以前增加緩慢;花后44~65 d增加迅速,花后65 d與花后44 d相比,對照增加了160.32%,延后果增加了345.86%;花后72 d以后略有下降,隨后上升,最終果糖含量對照為62.22 mg·mL-1,延后果為59.13 mg·mL-1。對照和延后果各采樣時期的果糖含量均無顯著性差異。
圖4 對照和延后果果糖(A)、葡萄糖(B)和蔗糖(C)含量的變化趨勢Fig.4 The change trend of fructose(A),glucose(B)and sucrose(C)content in control and delayed fruits
由圖4-B可見:對照和延后果果實的葡萄糖含量的變化趨勢與果糖含量的變化趨勢相似,在花后44 d以前增加緩慢;花后44~65 d增加迅速,花后65 d與花后44 d相比,對照果實增加了127.35%,延后果增加了276.02%;花后72 d以后略有下降,隨后上升,最終葡萄糖含量對照果實為56.02 mg·mL-1,延后果為48.15 mg·mL-1。對照和延后果各采樣時期的葡萄糖含量均無顯著性差異。
由圖4-C可見:對照和延后果果實的蔗糖含量在整個果實發(fā)育期呈緩慢上升趨勢,變化相對平穩(wěn)且含量極低。延后果的蔗糖含量在花后44 d急劇上升達(dá)到1.05 mg·mL-1,在花后51 d含量下降至0.62 mg·mL-1。果實成熟時,對照果實蔗糖含量為0.97 mg·mL-1,延后果為0.86 mg·mL-1。除花后44 d外,對照和延后果其余各采樣時期的蔗糖含量無顯著性差異。
由圖5可見:在葡萄果實成熟時,延后果與對照果實的3種糖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為果糖、葡萄糖、蔗糖,果糖與葡萄糖比值接近1,兩者占糖含量的99%以上,而蔗糖含量不足1%。延后果中果糖所占比例高于對照,葡萄糖和蔗糖所占比例則是對照高于延后果。對照果實3種酸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為蘋果酸、酒石酸、檸檬酸,延后果依次為酒石酸、蘋果酸、檸檬酸。延后果與對照相比,酒石酸的比例含量大幅度上升,檸檬酸和蘋果酸的比例含量則下降,但蘋果酸下降幅度更大,從42.17%下降至21.90%。
圖5 對照和延后果成熟果實中糖組分(A)和酸組分(B)比例Fig.5 The percentage of sugar components(A)and acid components(B)in control and delayed ripening fruits
由圖6可見:對照和延后果的果糖與蘋果酸的比值隨著果實的發(fā)育不斷升高,在花后44 d以前增長速度趨于平緩,之后增長速度加快。從花后65 d以后,延后果比值一直高于對照果實;成熟時,延后果與對照果糖/蘋果酸比值分別為63.06、45.61?;ê?5和79 d,延后果與對照差異顯著,其余時期均無顯著性差異。
圖6 對照和延后果果糖與蘋果酸的比值變化趨勢Fig.6 The change trend of fructose/malic acid ratio in control and delayed fruits
由圖7-A可見:在果實發(fā)育過程中,對照和延后果果實中的酸性轉(zhuǎn)化酶(AI)活性變化趨勢基本相同,均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趨勢;在花后51 d時,兩者活性都在最低值,對照果實為3 812.75 U·g-1·h-1,延后果為4 348.81 U·g-1·h-1;在花后65 d時,兩者活性都達(dá)到最高峰,對照果實為6 564.48 U·g-1·h-1,延后果為6 416.42 U·g-1·h-1。
圖7 對照和延后果酸性轉(zhuǎn)化酶(A)、中性轉(zhuǎn)化酶(B)和蔗糖合成酶Ⅰ(C)活性的變化趨勢Fig.7 Change trends of acid invertase(A),neutral invertase(B)and sucrose synthaseⅠ(C) activities in the control and delayed fruits
由圖7-B可見:在果實發(fā)育過程中,對照和延后果果實中的中性轉(zhuǎn)化酶(NI)活性總體趨勢呈上下波動式變化;對照果實NI活性最高和最低分別出現(xiàn)在花后72 和37 d,分別為3 589.53、4 751.26 U·g-1·h-1。延后果NI活性花后30~44 d呈下降趨勢,花后44~65 d呈上升趨勢并達(dá)到最高值,在花后72 d急劇下降之后再上升。
由圖7-C可見:對照果實中的蔗糖合成酶Ⅰ(SSⅠ)活性先下降后上升最后趨于平緩,在花后44 d活性最低(459.91 U·g-1·h-1),花后72 d時活性最高(775.44 U·g-1·h-1)。延后果果實中的SSⅠ活性總體呈先下降再上升隨后下降的變化趨勢,活性最大值出現(xiàn)在花后44 d(729.32 U·g-1·h-1),活性最小值出現(xiàn)在花后65 d(418.77 U·g-1·h-1)。在花后51 d以前,延后果的SSⅠ活性始終高于對照果實,在花后51 d以后兩者活性相反。
由圖8-A可見:對照和延后果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總體趨勢呈上下式波動變化。對照果實SPS活性先下降后上升再緩慢下降,在花后37 d時活性最低,在花后44 d時活性最高。延后果的SPS活性在花后58 d前呈波動式上升,隨后下降并趨于平緩,在花后58 d時活性最高,在花后65 d時活性最低。
圖8 對照和延后果蔗糖磷酸合成酶(A)和蔗糖合成酶Ⅱ(B)活性的變化趨勢Fig.8 The change trend of 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A)and sucrose synthaseⅡ(B) activities in the control and delayed fruits
由圖8-B可見:對照果實蔗糖合成酶Ⅱ(SSⅡ)活性總體呈波動變化;活性最高及活性最低分別出現(xiàn)在花后37和65 d,分別為857.80、521.60 U·g-1·h-1。延后果的SSⅡ活性呈上升、下降、上升再下降的動態(tài)趨勢,活性最高及活性最低分別出現(xiàn)在花后5和65 d,分別為835.49和595.08 U·g-1·h-1。
葡萄的還原性總糖包括果糖、葡萄糖和蔗糖[25],有機酸主要包括蘋果酸、檸檬酸、酒石酸[15-17]。本研究中,從花后30 d至果實成熟,延后果果實中果糖、葡萄糖和蔗糖的含量在絕大部時期低于對照。溫度對光合作用及還原性糖的積累有重要的影響,因為光合效率較高的最適溫度通常在20~30 ℃,當(dāng)溫度高于35 ℃時,氣孔關(guān)閉導(dǎo)致光合作用急劇下降,光合效率低下[26],從而影響了糖分的積累。另外陳愛軍等[8]在‘夏黑’二次果的研究中表明,對主梢短截時間過早,不利于糖分(可溶性固形物)的積累。因此,本研究中延后果生長季處于七八月份,對照生長季處于六七月份,可能是修剪時間過早,延后果在湖南的生長溫度均高于對照,不利于還原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在延后栽培果實中的積累。自轉(zhuǎn)色期開始至果實成熟,果實里有機酸含量逐漸降低,高溫條件下更有利于酸的降解,當(dāng)溫度高于38 ℃時,蘋果酸的含量急劇下降[23,27-28]。
果實內(nèi)的可溶性糖和有機酸含量及其比例共同決定果實甜酸風(fēng)味[29]。其中,在葡萄果實中果糖是最甜的糖,蘋果酸是酸度最強的酸,因此,果糖與蘋果酸的比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果實的糖酸風(fēng)味。本實驗室前期研究表明,延后果在糖酸口感風(fēng)味上整體好于對照果[4,30],本研究中,葡萄成熟時,延后果的果糖比例略高于對照,而蘋果酸比例遠(yuǎn)遠(yuǎn)低于對照。在花后65 d之后,延后果的果糖與蘋果酸比值均高于對照果實,成熟時延后果的果糖與蘋果酸比值比對照果實高38.30%,推測這是延后果果實糖酸風(fēng)味在一定程度上要比對照果實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葡萄著色受花青素的調(diào)控并與果實中糖含量極顯著正相關(guān)[31-32],高溫(>33 ℃)則抑制花青素的積累[33]。本研究中,延后果果皮從肉眼上看比對照果實著色差,延后果的著色期正值8月,在湖南省屬于高溫天氣,同時延后果的還原性糖含量均小于對照,即延后果的高溫和低糖環(huán)境,可能是導(dǎo)致延后果的著色能力比對照差的原因之一。延后果的單粒重和體積均差于對照且差異顯著,這與熊榆等[4]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高溫不利于果實細(xì)胞分裂,導(dǎo)致細(xì)胞數(shù)量偏少[34]。本研究中,延后果生長季的溫度均高于對照,推測延后果中的果肉細(xì)胞數(shù)量少于對照,從而導(dǎo)致延后果的單粒重和體積明顯小于對照。延后栽培果實的生長由雙“S”變?yōu)榫€性關(guān)系,其原因可能是在花后58 d以前延后果果實生長季處在高溫環(huán)境,細(xì)胞分裂程度不夠,導(dǎo)致果肉細(xì)胞整體數(shù)量偏少,細(xì)胞的膨大和增長量不明顯,從而呈線性關(guān)系。但延后果實大小與果皮著色方面的研究還需進一步提升。
蔗糖合成酶類(SPS+SSⅡ)促進蔗糖的積累,蔗糖分解酶類(AI+NI+SSⅠ)促進己糖的積累[18]。本研究中,‘夏黑’葡萄果實中2個熟期的蔗糖分解酶類活性遠(yuǎn)高于蔗糖合成酶類活性,從而導(dǎo)致果實葡萄糖與果糖含量遠(yuǎn)高于蔗糖,這與李夢鴿等[13]研究結(jié)果一致。INV主要促進己糖的積累[19],本研究中2個熟期的AI和NI活性一直保持相對較高水平,可能與葡萄果實中的糖主要以己糖的形式存在有關(guān)。SSⅠ與SSⅡ在葡萄果實整個發(fā)育期變化較平緩[13,35]。本研究中,SSⅠ與SSⅡ活性偏低并且變化趨勢相對平緩,2個熟期間酶活性均無顯著性。在花后51 d以前,對照的SSⅠ活性高于延后果,之后二者趨勢相反,推測延后栽培能促進果實發(fā)育前期SSⅠ活性,抑制中后期SSⅠ活性。本研究中各時期的蔗糖含量極低,而SPS是合成蔗糖的限速酶[11],推測是蔗糖合成受到抑制。對照和延后果各采樣時期的各酶活均無顯著性差異,相對應(yīng)的糖在各采樣時期也無顯著性差異,說明這幾種蔗糖代謝相關(guān)酶可能同時對果實糖積累產(chǎn)生影響。
綜上所述,與正常栽培相比,延后栽培成熟果實中的果糖比例提高、成熟果實中蘋果酸比例降低、果糖與蘋果酸比值提高;延后栽培果實的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均未提高,果實體積變小、單粒重降低?;ê?0~51 d,延后栽培果實的蔗糖合成酶Ⅰ(SSⅠ)活性比正常栽培的高,花后51 d后該酶活性降低。2個栽培模式下,果實發(fā)育中的轉(zhuǎn)化酶、蔗糖磷酸合成酶、蔗糖合成酶的酶活性均無顯著性差異。另外,果糖/蘋果酸比值的升高可能是延后果糖酸風(fēng)味較好的原因之一。
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2023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