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3-04-27
作者簡介:湯國娜(1997-),女,漢族,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人,內蒙古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秦漢史。
摘 要:西域,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及物產資源的豐富性而成為西漢、匈奴爭奪的焦點。匈奴較西漢先一步經營西域,在西域設置機構,收取賦稅,將西域視為資源補給站與戰(zhàn)略基地,對西漢的西北部邊疆構成巨大威脅。西漢為反擊匈奴,也開始聯(lián)絡西域,試圖將西域納入自身勢力范圍之內。西漢與匈奴爭奪西域,是西漢時期西域史的主線。對西域的爭奪,是西漢與匈奴軍事對抗、南北爭雄產生的直接結果。漢匈為經營西域,根據不同的國家情況采取多種政策與手段,如遣使、軍事威脅、納質、和親、置吏等。雙方經營西域的政策有相互借鑒的成分,但在政策的指導思想及經營西域的最終目的上有所不同,其主要的影響因素是西漢與匈奴的游牧經濟生產方式與農耕經濟生產方式的差異、漢匈各自的邊疆戰(zhàn)略與民族關系思想不同及雙方的實力對比的動態(tài)變化等。漢匈經營西域,為后世經營西域奠定了基礎,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東西方的交流。
關鍵詞:西漢;匈奴;經營西域
中圖分類號:K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3)10-0011-06
西域因其重要的戰(zhàn)略位置,長期以來一直是學者研究的重要課題。21世紀以后,伴隨著對“絲綢之路”研究的重視,學者對西域地區(qū)的研究更加全面、細致。王子今教授《匈奴經營西域研究》以匈奴為視角,闡述了匈奴對西域經營的多樣舉措及影響[1]。楊倩如教授《漢匈西域戰(zhàn)略成敗的原因——兼論大國的對外戰(zhàn)略導向與戰(zhàn)略信譽》[2]以大國的戰(zhàn)略導向為切入,闡述了匈奴“經濟導向型”與漢朝“政治導向型”的對外戰(zhàn)略對漢匈經營西域戰(zhàn)略的成敗影響,這兩篇論著促使了筆者選定此題。對漢匈雙方為經營西域所采取的政策進行比較,理清漢匈雙方經營西域政策的異同,有利于更好地了解西漢、匈奴、西域三者之間的關系,加深對西漢邊疆治理策略的認識。
一、與匈奴爭奪西域為西漢經營西域的主線
西域之名,始于西漢?!捌浞秶谥袊飞鲜怆y求得顯明之界限,隨時代之地理知識,軍事勢力,政治勢力,使節(jié)僧侶商賈之足跡,而有遠近廣狹之不同?!盵3]據《漢書·西域傳》記載,西域位于匈奴之西,烏孫之南,東以玉門關、陽關為界與漢相鄰,西至蔥嶺。西域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匈奴、西漢為爭奪、經營西域都采取了多樣的政策,漢匈爭奪西域成為西漢時期西域史的主線。
(一)匈奴經營西域
西漢初期的匈奴勢力非常強大,以至于“控弦之士三十余萬”[4],在強大的軍事實力支持下,冒頓單于大破東胡王、西擊月氏、南并樓煩、白羊河南王,奪回河南地,不斷擴大自己的疆土。早在武帝時張騫通西域之前,匈奴就已經開始經營西域了。文帝時,匈奴右賢王侵盜上郡,殺掠人民。文帝欲出兵回擊,因濟北王謀反而作罷。匈奴單于曾在給文帝的書信中曾提到,匈奴罰右賢王西擊月氏,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的諸國皆屬匈奴,此時的西域,儼然已成為匈奴的勢力范圍。文獻中也曾出現(xiàn)關于“匈奴西域”的記載:如“驃騎將軍去病率師攻匈奴西域王渾邪”[5],《漢書·地理志》記載匈奴“渾邪王”的駐地在河西地區(qū)張掖郡,故此處的西域王可能指的是匈奴統(tǒng)治范圍?!稘h書·陳湯傳》中,陳湯曾曰“西域本屬匈奴”[6]也說明了匈奴在經營西域這一戰(zhàn)略上先于西漢是不爭的事實。占據西域一方面使匈奴切斷了西漢與西北方向的聯(lián)絡,匈奴及附屬匈奴的政權從而將西漢的北部邊疆緊包緊圍住,形成其南下的踏板及軍事陣地,對西漢王朝的北部、西北部邊疆構成巨大的威脅。另一方面,西域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匈奴在此“進可攻退可守”,可以作為戰(zhàn)略基地而存在。此外,西域諸國還具有豐富的物產資源,如安息國種植稻麥,地方千里,有數(shù)百城,有交易市場,以銀為錢幣,還有車、船供人們出行使用。難兜國種五谷,有金、銀、銅、鐵。莎車國有鐵山,出青玉。西域諸國這些豐富的物產資源正好彌補了匈奴游牧經濟生產方式的不足,使匈奴可以從西域獲取巨大經濟利益,這不僅可以維護匈奴統(tǒng)治者自身的政權,還為匈奴提供了與西漢作戰(zhàn)的后備物資。在匈奴與西漢的南北爭雄中,西域作為匈奴的“右臂”而存在。
(二)斷匈奴右臂
西漢建立之初,由于經歷了秦亡及楚漢戰(zhàn)爭,經濟凋敝,軍事力量也較為薄弱。《史記·平淮書》中描寫當時的情況說:“漢興,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攘,作業(yè)劇而財匿,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7]。內部由于分封諸侯王而根基不穩(wěn),外部最大的邊患即為匈奴?!叭恢撩邦D,而匈奴最強大,盡服從北夷,而南與諸夏為敵國”[8],匈奴的強大使得西漢自漢高祖至武帝前期,都迫于自身實力無法與匈奴匹敵,除采取和親政策外,還通關市,賂遺單于。但這些舉措并沒有完全阻擋到匈奴南下劫掠的腳步。史書的記載中,經??梢钥吹叫倥舷陆俾拥淖盅?,如: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匈奴右賢王入居河南地為寇”[9],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單于十四萬騎入朝那蕭關,殺北地都尉卬,虜人民畜產甚多”[10],“匈奴日以驕,歲入邊,殺掠人民甚眾,云中、遼東最甚,郡萬余人”[11],“八蠻之寇,莫甚北虜”[12],北邊匈奴頻繁南下劫掠牲畜財物,掠奪西漢及周邊各族人口,使自身實力不斷壯大,而這對于西漢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威脅。武帝即位后,西漢經過六十余年的休養(yǎng)生息,經濟恢復發(fā)展,中央集權得到加強。漢庭一面與匈奴和親、通關市,一面積極備戰(zhàn),準備反擊匈奴,以戰(zhàn)爭手段代替和親,這不僅僅是由于西漢國力的增強,更是出于長遠考慮,消除北部邊境隱患。經營西域是西漢準備對匈奴進行軍事反擊的大背景下進行的,是其與匈奴軍事對抗、南北爭雄產生的直接結果,是漢匈戰(zhàn)爭邊境線上的延伸,西漢經營西域的一系列政策都是圍繞著“斷匈奴右臂”[13]這一國家戰(zhàn)略展開的。
(三)西漢、匈奴對于西域的爭奪
漢匈雙方對西域的爭奪以武帝派遣張騫出使大月氏拉開序幕,武帝先后兩次派張騫聯(lián)絡大月氏及烏孫,以共抗匈奴。在張騫出使西域的過程中,西漢王朝對匈奴展開了一系列的軍事行動: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擊匈奴樓煩、白羊王,取得河南地,解除了匈奴對西漢都城長安的軍事威脅;緊接著兩次河西之戰(zhàn)的勝利,使匈奴失去了從西部襲擊中原的戰(zhàn)略策源地,西漢完全占據了河西走廊地區(qū),并在此處設置“河西四郡”。河西地區(qū)的占領,不僅隔絕了匈奴與南羌的聯(lián)系,還獲得了進入西域的咽喉之地。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戰(zhàn)后,使得“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14]。西漢在反擊匈奴的幾次戰(zhàn)爭中,使得匈奴勢力范圍大減,從而更加注重西域“右臂”的位置,而西漢若不“分匈奴西方之援國”[15],北方邊境也無法得到鞏固,雙方對西域的爭奪主要圍繞著幾個重要的國家進行。
1.樓蘭、姑師
漢匈爭奪西域以樓蘭、姑師為起點。自西漢玉門關、陽關通往西域分為南北兩道,樓蘭、姑師恰好位于南北兩道之交通要沖,匈奴率先控制兩國,隔絕了西漢與西域的交通。此外,兩國還因不堪忍受漢使往來穿梭所帶來的各種負擔,遮殺漢使,充當匈奴的耳目,因此武帝派兵攻打樓蘭、姑師。為了避免匈奴援助兩國,趙破奴先攻打匈奴,“將屬國騎及郡兵數(shù)萬,至匈河水,欲以擊胡,胡皆去”[16],在解除了匈奴的威脅后,虜樓蘭王、破姑師,“漢列亭障至玉門”[17],在爭奪西域的初始階段取得了初步勝利。
2.烏孫
烏孫人數(shù)眾多,在西域諸國中實力最強,因此也是西漢與匈奴爭奪的重點。烏孫通過遣使至漢,領略到了西漢的富饒與廣大,“其國后乃益重漢”[18]。隨后,烏孫通過西漢攻打樓蘭及姑師意識到了西漢軍事實力的強大,便遣使與漢和親,漢嫁細君公主于昆莫右夫人,匈奴為了控制烏孫,也遣女為昆莫左夫人,漢匈都力爭與烏孫交好,以獲取烏孫的支持。
3.大宛
太初年間西漢征伐大宛對西漢經營西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史書記載漢武帝派兵伐大宛的主要原因在于武帝遣使者攜千金,欲取大宛的汗血馬,遭到大宛的拒絕,使者遂與大宛起了沖突,大宛“攻殺漢使,取其財物”[19],武帝命李廣利率軍征伐大宛。西漢為征伐大宛先后派兵十余萬,耗時四年,才在這場長距離作戰(zhàn)的戰(zhàn)爭中取得勝利。征伐大宛的勝利,使“西域震懼,多遣使來貢獻”[20],進一步鞏固了西漢在西域的勢力。
4.車師
漢匈在西域的爭奪以車師最為激烈。車師(即姑師)位于交通要沖,“北與匈奴接,前部西通焉耆北道,后部西通烏孫”[21]。漢欲從北道入烏孫、大宛、康居等國,必然經過此地。匈奴進出西域綠洲諸國,車師也是其重要的通道。失去車師,匈奴不僅失去控制西域諸國的據點,南部的邊境安全也受到威脅,因此車師對于漢匈來說都非常重要,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漢、匈西域爭奪的焦點地區(qū)。除為進出西域的交通命脈外,車師還因位于天山綠洲地帶,適宜發(fā)展農牧業(yè),可以作為漢匈的屯田據點存在。車師的交通及經濟要素,意味著車師的歸屬問題關系到漢匈誰能最終掌控西域,遂雙方從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至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在此陳兵數(shù)次,史稱“五爭車師”。車師伴隨著雙方的軍事實力和外交政策幾次易手,最終統(tǒng)屬于西漢。
雙方除采取軍事戰(zhàn)爭爭奪主要大國以外,還根據不同的國家情況采取多種外交政策與手段。如遣使、軍事威脅、納質、和親、置吏等。
二、西漢、匈奴經營西域政策的異同
(一)西漢、匈奴經營西域的政策
1.遣使
西漢、匈奴雙方都遣使西域。西漢自張騫開始,前往西域的使者規(guī)模和出行時間都非??捎^,使者在經營西域中起到了不可小視的作用。史書記載,西漢使者屢次遭到匈奴及親匈奴的西域政權截殺。如樓蘭、姑師“令其兵遮漢使”[22],大宛國王“攻殺漢使,取其財物”[23],莎車王弟呼屠徵殺漢使者,“匈奴奇兵時時遮擊使西國者”[24]。除遭到截殺外,漢使在西域“非出幣物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騎”[25],但出使西域的“匈奴使”所受到的待遇卻是“匈奴使持單于一信到國,國傳送食,不敢留苦”[26]。通過這些記載,漢使最初在西域的境遇處于劣勢。匈奴使在西域的活動史書記載較少,《漢書》在介紹傅介子時曾提到,傅介子至樓蘭及龜茲,責備這兩個國家遮殺漢使,途中遇到“匈奴使”從烏孫歸來,傅介子“率其吏士共誅斬匈奴使者”[27]。匈奴的使者前往烏孫的目的可以推定為匈奴聯(lián)絡、拉攏烏孫成為自己的勢力。
關于西域的很多基本情況及重要情報都由使者傳達給漢匈的統(tǒng)治者,以便對西域作出正確的戰(zhàn)略決策。西漢與匈奴以地理位置重要的國家為據點,在西域扶持親近自己的勢力。雙方勢力在西域激烈的爭奪中,使者發(fā)揮了關鍵作用。
2.軍事征服
西漢與匈奴爭奪西域時,都不可避免地動用武力,以軍事手段對西域部分國家進行征服。如匈奴在聽聞樓蘭與西漢聯(lián)系時,出兵攻打樓蘭。在烏孫與漢和親后,發(fā)兵攻擊烏孫。樓蘭因“數(shù)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漢使”[28],大宛、車師等國也因劫殺漢使而遭到西漢的征討。通過采取武力征服的手段,以討伐搖擺不定的政權,達到威懾西域諸國的目的。
3.和親
西漢、匈奴都通過和親來加強與西域國家的聯(lián)絡,通過聯(lián)姻加強對西域國家的控制。烏孫是西域諸國中擁有“口六十三萬,勝兵十八萬八千八百人”[29]的為數(shù)不多的大國,因此西漢與西域的和親對象主要是烏孫,數(shù)次嫁公主或侍者于烏孫。匈奴亦與烏孫和親,在西漢嫁細君公主時,匈奴遣女嫁烏孫為左夫人。宣帝時,車師王烏貴“與匈奴結婚姻,教匈奴遮漢道通烏孫者”[30],車師在與匈奴和親后,又轉變?yōu)橛H匈勢力,在漢匈之間搖擺不定。
在西漢擁護呼韓邪為單于時,郅支徙往康居,“康居王以女妻郅支,郅支亦以女予康居王”[31],通過聯(lián)姻,康居倚郅支之威脅諸國,郅支則多次從康居借兵以擊烏孫,二者之間的關系逐漸緊密。匈奴除與西域諸國和親外,還多次破壞漢與烏孫的聯(lián)姻,宣帝時,匈奴攻打烏孫,目的是“使使謂烏孫趣持公主來,欲隔絕漢”[32],其破壞西漢與烏孫和親的用意躍然紙上,這也從側面反映了西漢與烏孫的和親起到的作用非同一般。
4.納質
武帝曾遣趙破奴虜樓蘭王、破姑師,“樓蘭既降服貢獻,匈奴聞,發(fā)兵擊之”[33]。樓蘭在漢匈兩個強國中間難以自安,遂遣兩質子于漢及匈奴。除樓蘭外,大宛、康居等國都曾遣子質漢。匈奴同樣也采取納質的方式控制西域,宣帝時,匈奴因車師復通漢而“召其太子軍宿,欲以為質”[34]。哀帝時,烏孫卑援疐遣其子趨逯為質匈奴。西漢、匈奴都利用質子爭取各自勢力在西域的主動權,如樓蘭王死后,匈奴先得到消息,趁機立在匈奴的樓蘭質子安歸為樓蘭王,安歸“復為匈奴反間,數(shù)遮殺漢使”[35]。擁立在本國為質的繼承人為新王,有利于將此國轉化為自己的勢力,也能有效的對該國加以控制。
5.置吏
為了便于對西域諸國的管理與控制,西漢與匈奴都曾在西域設立機構及官員。匈奴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領西域,常居焉耆、危須、尉黎間,賦稅諸國,取富給焉”[36]。通過僮仆都尉,匈奴在西域征收賦稅、調用兵員、掠奪人口,加強了對西域的控制。此外,匈奴還通過設置王號,加強對所征服地區(qū)的管理[37]。而西漢在采取多種政策經營的基礎上,對西域的管理也越來越完善。除遣使、和親、納質外,也設置官員對西域進行直接管理,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設使者校尉,掌管輪臺、渠犁一帶屯田事務,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77年),屯田伊循城,設伊循都尉主管伊循屯田事務。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鎮(zhèn)撫諸國,誅伐懷集之”[38]。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始置戍己校尉,掌管屯田事務。通過在西域設置官員進行直接管理,加強了西漢對西域的經營管理,維護了西域地區(qū)的穩(wěn)定。
6.屯田
據學者考證西漢在西域屯田的地點有肱露、輪臺、渠犁、伊循、車師、赤谷、交河、焉耆、高昌、姑墨、北胥健等十處[39]。在西域的屯田積谷,不僅可以解決西漢遣往西域使者的供給問題,還可以減少軍需物資的長途運輸,解決糧草供應問題,大宛之戰(zhàn)就是生動的案例。李廣利攻大宛時,屢攻不下,傷亡甚眾,使者道出其失敗原因乃“道遠多乏食;且士卒不患戰(zhàn),患饑”[40],這場戰(zhàn)爭使西漢意識到了在西域屯田的重要性。宣帝時,鄭吉“田渠黎,積谷”[41]并以屯田地為據點征發(fā)諸國兵卒攻破車師。
匈奴在意識到屯田對于軍隊補給的重要性及政治控制的便利性后,也開始仿照西漢在西域屯田。昭帝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匈奴“發(fā)騎田車師”[42]。除車師外,漢宣帝地節(jié)四年(公元前66年),匈奴還“屯田右地”[43],以侵迫西域諸國。如同和親政策一樣,除自身在西域屯田外,匈奴還力圖破壞西漢在西域的屯田,數(shù)次遣兵攻擊西漢在車師屯田的士卒。
(二)西漢、匈奴經營西域政策的異同
西域地域遼闊、國家眾多、風俗各異。《西域傳》記載西域諸國“各有君長,兵眾分弱,無所統(tǒng)一”[44],故西漢、匈奴為經營西域都采取了復雜多樣的措施,比較西漢、匈奴經營西域的政策,二者有著高度的相似性。雙方對西域的政策有相互借鑒的成分,但也有所不同。
1.經營西域的政策相互借鑒
西域在西漢與匈奴南北爭雄的軍事格局中的作用重大,故西漢與匈奴都力爭經營西域。雙方均利用使者了解西域諸國的動態(tài),利用質子扶持自己的勢力,利用和親贏得支持,利用置吏加強對已征服地區(qū)的控制,利用屯田鞏固在西域的統(tǒng)治。有學者指出“漢王朝有關成功政策的設計,是有可能吸取了匈奴管理西域的經驗的”[45],在上文提到的西漢、匈奴經營西域的政策中,雙方的政策雖然都復雜多樣,但很多政策都有相似的成分,可以說是二者相互借鑒、相互吸收的結果。這也從側面反映出,西漢與匈奴間雖有戰(zhàn)爭沖突,但也存在著交流與融合。
2.經營西域政策的指導思想不同
漢匈經營西域的政策內容復雜,過程曲折,但政策背后的指導思想不同,匈奴以武力威脅為主,而西漢則注重恩威并施、以義屬之、以夷制夷。
匈奴在經營西域時,雖也同西漢一樣,采取遣使、聯(lián)姻、納質、屯田等政策,但其政策的主要指導思想為武力征伐。如匈奴在聽聞烏孫與西漢建立聯(lián)系并派使者前往西漢時,“怒欲擊之”[46];武帝時匈奴派兵攻打樓蘭;昭帝本始年間,匈奴率大兵侵烏孫;宣帝地節(jié)年間匈奴發(fā)兵攻車師等,對于不親附于自己的勢力,大都出兵討伐。反觀西漢,雖在西域也動用武力,但大多因其勾結匈奴,遮殺漢使,劫掠漢使財物等。西漢對西域諸國采取“羈縻”政策,即用軍事手段加以征服,用政治壓力便于控制,用經濟利益給予撫慰,其在經營西域時注重因勢利導,以夷制夷,恩威并施等諸多指導思想交替進行。在樓蘭國王被捕,并向西漢表示“小國在大國間,不兩屬無以自安”[47]時,武帝便遣樓蘭王歸其國;在烏孫被匈奴攻打時,“漢兵大發(fā)十五萬騎”[48]援救烏孫;在對親附于自己的政權進行保護的同時,還對西域諸國進行厚賂賞賜。張騫第一次通西域,曾對大宛王說道“漢之賂遺王財物不可勝言”[49];在張騫聯(lián)絡烏孫時,武帝以“牛、羊以萬數(shù),赍金幣帛直數(shù)千巨萬”[50]命張騫第二次前往西域;在細君公主出嫁烏孫時,漢庭“賜乘輿服御物,為備官屬宦官侍御數(shù)百人”[51];元帝時,西域都護廉褒賜姑莫匿等金人二十斤,繒三百匹。通過對西域采取的厚往薄來,厚賂賞賜的政策,與匈奴在西域的武力征伐及經濟掠奪形成鮮明對比,增強了西漢對于西域諸國的吸引力。此外,西漢還注重“以夷制夷”指導思想的實施。對歸附西漢的西域政權的統(tǒng)治者授予印綬,“自譯長、城長……至侯、王,皆佩漢印綬,凡三百七十六人”[52]。通過當?shù)氐脑薪y(tǒng)治者成為西漢官員的方式,運用西域諸國原有的管理體制,對西域實行內部自治與西域都護監(jiān)察相結合的管理模式。除授予印綬外,還征用“夷兵”[53],如地節(jié)元年(公元前69年),鄭吉“發(fā)諸國兵攻破車師”[54];元康元年,莎車王弟呼屠徵殺萬年及西漢使者,自立為王,與西域諸國相約背漢,馮奉世“以便宜發(fā)諸國兵擊殺之”[55]。通過征發(fā)夷兵,不僅彌補了西漢兵員的長途征戰(zhàn)及兵役負擔,還促進了西域諸國與西漢的民族交流與融合。西漢經營西域政策的恩威并施,以義屬之的指導思想,使得西域諸國“思漢威德,咸樂內屬”[56]。
3.經營西域的終極目的不同
西漢、匈奴對西域的指導思想及戰(zhàn)略價值認識不同,導致經營西域的終極目的不同。匈奴經營西域的終極目的為獲取西域的經濟利益,以及將西域視為自己的補給基地,而西漢經營西域的終極目的是將西域納入國家版圖,使天下一統(tǒng),威德遍于四海。
冒頓單于時,匈奴“諸左方王將居東方,直上谷以往者,東接穢貉、朝鮮;右方王將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月氏、氐、羌;而單于之庭直代、云中”[57],西漢的北部邊疆被匈奴的勢力緊緊包圍。西域位于西漢的西北,匈奴控制西域后,便控制了西漢與西北方向的交通線,形成“南有大漢,北有強胡”[58]的兩強對峙局面。在西漢從匈奴手中奪回“河南地”及獲得“河西地區(qū)”的控制權時,匈奴失去了重要的經濟區(qū)域與南下入侵漢朝的策源地,這使得匈奴的戰(zhàn)略重心逐漸開始轉移,“單于益西北,左方兵直云中,右方兵直酒泉、敦煌”[59],西域對此時的匈奴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生存空間。匈奴在西域通過軍事征服,設置專門機構收取賦稅,還控制西域的交通線,“設關卡,收商稅”[60]。除直接掠奪財物外,還掠奪西域的人口,調用西域的兵員[61]。通過這些措施補充匈奴自身游牧經濟的不足,穩(wěn)固自身統(tǒng)治??偟膩碚f,匈奴經營西域的終極目的,主要在于在西域獲取經濟利益,將西域視為資源補給線與后備基地。而西漢經營西域的目的更多地是以政治戰(zhàn)略作為主導。
西漢經營西域最初的目的是聯(lián)合西域共抗匈奴,即“斷匈奴右臂”[62]“分匈奴西方之援國”[63],經營西域是在與匈奴后逐漸認識到西域對于西漢西北部邊疆乃至整個西漢的重要戰(zhàn)略價值,即“欲保秦隴,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64]。若西漢得到西域,不僅可以緩解北部和西北部邊疆的威脅,守護都城長安的安全,還削弱了匈奴的勢力,擁有了進攻匈奴的踏板。在詳盡了西域對于西漢的意義后,對西域便轉變?yōu)閲覒?zhàn)略層面的經營。西漢在西域不像匈奴那樣收取賦稅,掠奪財物,反而通過屯田等政策自行解決糧草等問題,并設置西域都護進行直接管理,使西域正式納入國家版圖,進而使“廣地萬里,重九譯,致殊俗,威德便于四海”[65],不僅可以獲取汗血馬等寶物,還能傳揚漢朝聲威,確立漢朝“天朝上國,萬國來朝”的地位。
西漢、匈奴之所以在經營西域的政策上,既有相互借鑒的成分,又有很大的差異,其影響因素有三點:
一是漢匈雙方的經濟生產方式差異,是匈奴在經營西域時注重經濟利益,而漢朝更注重政治利益的原因。匈奴的游牧經濟生產方式具有單一性、脆弱性、不穩(wěn)定性等特征,在遇上頻發(fā)的自然災害或發(fā)生戰(zhàn)爭時,都會擾亂匈奴原本的生產秩序,對匈奴的經濟造成巨大的打擊。農業(yè)在匈奴的游牧經濟中不占主要地位,為了滿足必要的生活需求、應對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匈奴統(tǒng)治者對諸多部族的統(tǒng)治,匈奴需要其他的經濟活動以獲取生存資源。顯而易見的是,“游牧是一種不能自給自足的經濟生產模式,因此游牧社會人群與外在世界人群有各種的互動模式,以獲得外來資源”[66]。南下侵奪西漢與經營西域進而獲取經濟利益都是匈奴同外在世界的互動模式,都是其獲取游牧經濟必要補充的手段。而西漢較匈奴來說,具有地域廣闊、物產豐富、經濟穩(wěn)定等特點,因擅長農業(yè),在河西及西域等地運用屯田政策,解決西漢使者及兵員的供給問題,并將屯田地作為軍事?lián)c加強對西域諸國的經營,無需從西域獲取經濟利益,更注重經營西域帶來的政治效益[67]。
二是漢匈雙方的邊疆戰(zhàn)略與民族關系思想不同。在經營西域的問題上,西漢實行了武力討伐與厚賂賞賜相結合、和親與納質共同進行、屯田與設官鎮(zhèn)守雙管齊下的政策,實行“來則懲而御之,去則備而守之”[68]“招攜以禮,懷遠以德”[69]的羈縻政策。反觀匈奴,雖也為經營西域,實行遣使、納質、和親等和平手段,但大多以武力征伐為主,這和其奉行“以生存為核心價值的功利主義”[70]有關,通過對周邊民族的武力掠奪,不僅可以壯大政權力量,還在很大程度上維護了匈奴首領對匈奴各部落的統(tǒng)治。
三是漢匈雙方實力對比的動態(tài)變化,決定著漢匈雙方經營西域的政策及成效。在西漢前期,由于匈奴勢力強大,西漢本就自顧不暇,對西北邊的西域更是無暇顧及,因此匈奴搶占了經營西域的先機。在武帝時期,實力的強大使西漢具備反擊匈奴并爭奪西域的資格,遂針對西域展開多方面的經營。昭宣二世也對西域開展積極的交往政策,適逢此時的匈奴經濟上的危機及大規(guī)模的軍事戰(zhàn)爭使得政權不穩(wěn),內部也逐漸分裂,加上西漢對匈奴政策的恰當實施,匈奴全面衰落。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日逐王降漢,僮仆都尉罷設,西漢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作為西漢在西域的最高行政長官,總領西域南北兩道,西域的經營控制權終于移交到西漢手中。西漢后期,實力的衰退及錯誤的民族政策,使得匈奴、西域脫離了西漢的掌控,而匈奴經過休養(yǎng)生息,勢力也逐漸恢復崛起,“大擊北邊,而西域亦瓦解”[71],西漢的衰落使得西域的掌控權再次回到匈奴手中。
終西漢之世,西域的歸屬權伴隨著漢匈實力的強弱而幾次易手。西漢與匈奴的綜合實力強弱決定著誰能經營、統(tǒng)治西域諸國。
——————————
參考文獻:
〔1〕〔45〕王子今.匈奴經營西域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2〕楊倩如.漢匈西域戰(zhàn)略成敗的原因——兼論大國的對外戰(zhàn)略導向與戰(zhàn)略信譽[J].國際政治科學.2016(03):53-90.
〔3〕曾問吾.中國經營西域史[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4.
〔4〕〔6〕〔8〕〔9〕〔10〕〔11〕〔13〕〔14〕〔15〕〔17〕〔18〕〔19〕〔20〕〔22〕〔23〕〔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8〕〔41〕〔42〕〔43〕〔44〕〔46〕〔47〕〔48〕〔49〕〔50〕〔51〕〔52〕〔54〕〔55〕〔56〕〔58〕〔59〕〔62〕〔68〕〔69〕〔71〕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5〕〔7〕〔15〕〔16〕〔24〕〔40〕〔49〕〔57〕〔63〕〔65〕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3.
〔12〕〔21〕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39〕彭惠敏.兩漢在西域屯田論述[J].新疆大學學報.1985(01):62-68.
〔53〕上官緒智.兩漢政權“以夷制夷”策略的具體運用及其影響[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4):35-42.
〔60〕馬長壽.北狄與匈奴[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61〕王子今.匈奴經營西域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64〕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5.
〔66〕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擇[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67〕楊倩如.漢匈西域戰(zhàn)略成敗的原因——兼論大國的對外戰(zhàn)略導向與戰(zhàn)略信譽[J].國際政治科學.2016(03):53-90.
〔70〕高恒天.秦漢時代之匈奴道德生活[J].倫理學研究,2007(05):89-93.
(責任編輯 王大奎)
Comparison of the Western Han and Huns Management Policies in the Western Regions
TANG Guo-na
(School of History and Tourism Cultur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ohhot 010020, China)
Abstract: The Western Regions became the focus of contention betwee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and the Xiongnu due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its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the richness of product resources. The Xiongnu managed the Western Regions ahead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y set up institutions in the Western Regions and collected taxes. They regarded the Western Regions as resource supply stations and strategic bases, posing a huge threat to the western frontiers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n order to fight back against the Huns,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also began to contact the Western Regions, trying to bring the Western Regions into its own sphere of influence.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and the Huns competed for the Western Regions, which was the main line of the Western Regions history during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struggle for the Western Regions was a direct result of the military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Western Han and the Xiongnu and the struggle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In order to manage the Western Regions, the Han and Hungarians adopted a variety of policies and method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national conditions, such as sending envoys, military threats, accepting quality, making peace, and arranging officials. The policies of the two parties for operating the Western Regions have elements of mutual reference, but they are different in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policies and the ultimate goal of operating the Western Region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Western Han and the Xiongnu's nomadic economic production methods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 production methods, The frontier strategies of Han and Hungarian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ideology of ethnic relations, and the dynamic changes in the strength of the two sides. The Han and Hungarian manage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s laid a historical foundation for later generations to manage the Western Regions, and greatly promoted the exchang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Keywords: Western Han Dynasty; Xiongnu; Operating the Western Reg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