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是漢語的初始形態(tài),亦是中華文化的精華。古文中的成語則是其中沉淀著智慧與歷史的一顆顆璀璨明珠。一則寥寥數(shù)字的小成語,展示著史上那些大人物的獨特風采,給讀者豐富的人生啟示。“小成語·大人物”欄目攜手作家魏德勇,在歷史長河中擷取古人智慧,通過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故事,演繹小成語背后那些大人物的傳奇人生。
公元327年夏,東晉皇帝的大舅哥,掌握朝廷重權的庾亮代表朝廷向冠軍將軍(古時將軍名號)兼歷陽內(nèi)史蘇峻發(fā)出調(diào)動函,讓他入朝任大司農(nóng)。
歷陽即今天的安徽和縣,是東晉國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市)的門戶,地位十分重要。蘇峻作為歷陽的一把手,手握重兵,在“有槍便是草頭王”的年代,自是無比威風。調(diào)入朝廷在皇帝眼皮底下做大司農(nóng),這種明升暗降、收取兵權的做法,蘇峻自然不能接受。見朝廷猜疑,蘇峻就學之前的荊州刺史王敦,聯(lián)合豫州刺史祖約,打著“誅殺庾亮”的旗號造反,兵鋒直指建康。
江州刺史(今江西和浙江部分區(qū)域的一把手)溫嶠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立刻在駐地武昌城里給好友庾亮寫信,希望帶兵進京勤王。
按理說,遇到這種事情,朝廷都巴望各地帶兵支援,但見識不甚高的庾亮收信后眉頭皺得老高:我讓你駐扎武昌,本意是防范手握重兵的征西將軍陶侃。你帶兵來京師,要是陶侃作亂怎么辦?想到這里,庾亮立馬給溫嶠回信:“我擔憂西邊勝于東邊的蘇峻。希望您原地待命,切不可越過雷池一步?!彼胖械奈鬟?,自然是指威震一方的陶侃。雷池在今天的安徽省望江縣一帶,離建康三百多公里,是晉朝西邊的屏障之一。
溫嶠收到庾亮的書信,只能望天興嘆。
其實,當時稍有政治頭腦的人都知道,陶侃雖然有些吝嗇,說話有時不分輕重,但為人忠直,曾主持討伐流民,參加平定王敦叛亂,為東晉政權在江南的建立和穩(wěn)固立下汗馬功勞。而缺乏政治經(jīng)驗的庾亮硬是像防賊一樣,計劃等削掉蘇峻的軍權后就對付陶侃。
“庾亮誤國,建康必破!之前不聽我言強征蘇峻入朝,現(xiàn)又不讓我進京。唉!”既然“不能越雷池一步”,溫嶠只得做好補救措施:一是操練兵馬,以備不時之需;二是和陶侃搞好關系,必要時請他出面平定蘇峻之亂。
計議停當,溫嶠便給陶侃寫信,信中無非說蘇峻進攻建康,自己受命防備西邊的成漢,希望陶侃主動帶兵勤王。當然,他沒提那句著名的“不能越雷池一步”,以免陶侃生疑。
陶侃本來就對庾亮持有很大意見,自然不愿出兵。
事實朝著溫嶠預料的方向發(fā)展。第二年,由于兵力不足、指揮失當?shù)仍颍琢令I導的朝廷軍隊失敗,蘇峻帶兵攻入建康,燒殺搶掠,大失民心。庾亮帶著極少數(shù)人逃到溫嶠的軍營。
國難顯擔當。面對不聽勸的老朋友,溫嶠不但沒有責備,還推掉了朝廷的升官任命(其實是庾亮的主意),并把自己先前操練的軍隊分了一部分給庾亮掌管。軍隊組織起來后,溫嶠推薦戰(zhàn)爭經(jīng)驗豐富的陶侃為西邊討叛平逆軍的盟主,共同討伐蘇峻。
見陶侃不應允,溫嶠幾番寫信相勸,甚至用其兒子陶瞻為叛軍所殺的家恨來刺激陶侃。陶侃就任盟主后,溫嶠又主動調(diào)解他和庾亮的關系,彌補“不能越雷池一步”戰(zhàn)略失誤所帶來的損失。各方軍隊到位后,溫嶠發(fā)揮超一流的演講特長,設壇場激勵士氣。他平靜地朗讀祝文,語氣時高時低,激昂處響徹廣場,動情處淚流滿面。三軍將士深受感染,一個個都不敢抬頭觀看,有人甚至低聲抽泣。
在溫嶠的主持下,陶侃、庾亮同心同德,花兩年時間平定了蘇峻之亂。
作為東晉初期有名的政治家和謀略家,溫嶠在平定蘇峻之亂過程中所顯現(xiàn)出的敢于擔當、善于擔當、樂于擔當?shù)木裰档煤笕藢W習。在工作或生活中,當領導或老師提出不好理解的安排時,我們在“不能越雷池一步”進行執(zhí)行的同時,也要弄清楚領導或老師安排的原因。如果領導或老師真的錯了,要向他們勇敢地提出,或做好補救措施。切不可聽之任之,或隨波逐流。
不敢越雷池一步
【解釋】原指不要越過雷池,后比喻不敢越過某一界限。
【出自】《晉書·庾亮傳》:“亮并不聽,而報嶠書曰:‘吾憂西陲過于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