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兒童小說《大山里的活木偶》(郭海鴻著,江西高校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講述了一個祖孫三代傳承“線吊子戲”(提線木偶)的曲折故事。小說以少年德生的視角,追溯爺爺這位“神秘的木偶藝人”的學藝、傳藝生涯,以及古老珍稀的“線吊子戲”日漸式微的境遇,在駐村干部幫扶下,爺爺重新出山,開辦傳習所帶徒授藝,使提線木偶戲煥發(fā)新生。德生既是觀察者,也是參與者,小說還關注到山區(qū)留守兒童的生活、成長現(xiàn)象,德生、老鴨、秋芯等有愛心、有毅力的大山少年,和會說話的木偶一樣,傳遞給讀者滿滿的暖意與力量。
轉(zhuǎn)眼到了星期六。吃過早飯,奶奶和爺爺都換了出門的新衣服。奶奶要去鎮(zhèn)上,給女兒女婿送一筐剛挖回來的芋頭,爺爺打算去一趟縣城,他要買一支笛子。
德生心里竊喜,他今天要不留絲毫死角,挖地三尺把爺爺?shù)膶毑卣页鰜怼?/p>
德生來到了老屋子里。自從搬到新居去以后,德生很少回老屋去了。
現(xiàn)在,整個屋子就是德生的天地了,他開始了尋寶偵探行動。狗狗泰來似乎察覺了他的異樣,跟得緊緊的,時不時拿懷疑的目光看一看他。德生兇了它一句:“出去,門口待著!”他希望泰來守住大門,一是看住外人,二是防著爺爺奶奶突然回來。
泰來低下頭,搖著尾巴,不情愿地出去了。
這是客家村子最常見的圍龍屋,半月形的結構,中間一個上下堂屋,要問總共有多少間房子?德生也答不上來。
老屋的房子是分散的,并不是各家的房子整齊劃一分布,爺爺名下四間屋子,就穿插間隔在不同之處。德生當然搞不清楚老一代人是怎么分房子的,是合建的呢,還是建好了統(tǒng)一分配的呢?爺爺說,響水村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現(xiàn)存的這些老屋,長的有五六百年,短的也有百把年了。原先熱熱鬧鬧的大屋,因為新樓的興建,住的人少了,顯得冷冷清清,有些屋檐、臺階都長滿了雜草。有些人家干脆把原先的住房變成了牛欄,門口堆滿牛糞。
德生家的四間老屋,一間現(xiàn)在用來堆放柴草,木柴、竹枝以及杉木皮,分門別類,工工整整地碼放著,這都是爺爺奶奶農(nóng)閑時上山收拾的,一點點匯集而成。雖然村里人家平時都用上了電爐、煤氣灶,柴草也是少不了的,逢年過節(jié)做大菜,都要用柴火大灶,那樣才有氣氛,飯菜才有味道。
在這間屋子里,德生自然沒有發(fā)現(xiàn)他要的東西。
第二間屋子放的是農(nóng)具,犁耙、轆軸、鐵扎、釘耙、脫粒機、風車等等,墻上掛著一頂頂已經(jīng)風化的竹笠和蓑衣,還有爺爺上山習慣背著的竹簍、篾刀和不用了的鋤頭,對這些農(nóng)具,德生和所有響水村的孩子一樣,都無比熟悉,一件件叫得上名字,說得出用途。一年兩造的農(nóng)忙,學校放農(nóng)忙假,德生還跟爺爺奶奶下田插秧割禾呢。如果要說寶貝,這一屋子的也當之無愧是爺爺?shù)膶氊?,你看,木轆軸都快脫把了,犁耙也生銹了,因為這幾年大家都請拖拉機打田,機械化耕作,不再使牛下田了。
在這間屋子里,德生也沒有找到他要的東西。
第三間屋子是奶奶專用的,也是當年德生睡覺的房間,現(xiàn)在堆滿了盆啊,罐啊,還有拆下來的幾張舊床,床板上堆放著不愿丟棄的破棉絮,德生打開門的剎那,從棉絮里鉆出兩只老鼠,吱吱叫著跑了。這個房間奶奶常來,屋子里的氣味不那么陳腐。德生看到奶奶灸燒好的兩壇黃酒,她念叨的中秋節(jié)就快要到了。在這個房間,德生找得很仔細,每一個能打開,能挪動的地方,他都沒有放過,照樣一無所獲。
現(xiàn)在,德生剩下的希望,全都在第四個房間了。第四個房間隔得好遠,在中堂屋里。
這時候,德生才想起,爺爺?shù)膶毑?,也就是木偶戲的“行當”,到底是個什么樣的東西?雖然在電視上,書本上看過“木偶”,但是,放到眼前,它到底是個多大的物件?
“不論它多大多小,總不會找不見吧?!钡律胫蛠淼搅说谒拈g老屋門口。
德生聽到了一串地動山搖般的咳嗽聲。
咳嗽的老人叫作四爺爺,是爺爺?shù)男珠L輩。以前身體可好了,簡直可以上山打虎,這兩年突然弱了、多病了。他的兒子女兒都在贛南城里工作安家了,他堅決不去,寧愿自己一個人在響水村的老屋里生活。
“你們家怎么了?昨天你爺爺來,今天你這個小東西又來?”四爺爺咳舒服了,從屋子里走了出來,好像早就預料到了德生的出現(xiàn)似的。
“四爺爺,我來看看。”德生快走幾步,好像擔心被四爺爺攔截。
“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公公婆婆的兩副棺材?”四爺爺拖著兩條腿,走到德生跟前,把半握著的右手伸到德生面前,慢慢張開,德生一看,原來是一把軟糖,忙說:“我不要,你吃吧。”
“我哪還能吃?哪里還有牙齒?”四爺爺又咳嗽起來。
德生趕緊把糖從他的手窩里扒出來,心里感到暖暖的。
剛才聽到四爺爺說“昨天你爺爺來過”,德生心里有底了,似乎意外找到了通往寶庫的密碼。
沒錯,這個屋子放著兩副棺木,一副爺爺?shù)模桓蹦棠痰?。爺爺告訴他,在他們五十生日過后,就準備好了棺木,這是客家人的習俗,準備棺木是個吉利事,也叫“壽材”,給老人駁壽年。有的小伙伴害怕看見老人存放的棺木,德生一點也不怕。有一年的暑假,他和小威他們捉迷藏,還躲進過別人家的棺木里,結果都被家里揍了個半身脫皮,至今想起,德生心里還止不住笑。
四爺爺沒再糾纏德生,轉(zhuǎn)身回屋去了。德生迅速舉起鑰匙,打開了斑駁的掛鎖,“吱呀”一聲,推門進去。他一眼看到兩副漆得錚亮的棺木,兩個方形的竹箱子擺在中央。
這一定就是爺爺?shù)摹靶挟敗绷?!德生心里叫了起來?/p>
德生把門半掩上,借著透進來的一縷亮光,蹲下來,打開箱子,眼前瞬間像冒出了萬道霞光,是,就是木偶!
德生拿起了上面那一個。這是一個老婆婆的形象,德生的手有點抖,手指輕輕拭了拭她的面龐,不像木頭,也不像塑料,有點像真人的皮膚呢。德生借著亮光,看著老婆婆的臉,感覺她的雙眼好像眨了一下,想要開口說話的樣子。
德生心里一抖,放下了老婆婆。準備拿起第二個。可是,老婆婆身上的線纏住了下一個,他不得不又去把另一個拿起來。顯然,他這是徒勞的,一個一個木頭人身上的線互相纏在了一起。
“糟糕!”德生著急起來,后悔自己的魯莽,看一眼不就得了,為什么非要動手!這下完蛋了,弄不回原樣,不被爺爺罵死才怪!要是被自己弄壞了,那可是爺爺?shù)男难獙毑匕 ?/p>
德生心里越急,一根根線就纏得越緊,那不是一根線,而是一萬根線,一萬根線都在跟德生作對,即使他想到了辦法,一時半刻也理不清了。
這可怎么辦?怎么辦?在不通風的小屋里,德生身上的衣服很快就濕透了,額頭上的汗滴掉落在了土磚地面上。
要是別的小孩,面對這個局面,肯定得哭出來。德生沒有哭,他才不哭呢。他的好奇心得到了滿足,他終于知道了,吊線子戲臺上的木頭人,原來這么小,一臺大戲的所有人物,兩個箱子就裝下了。
德生沒有任何辦法,可以把糾纏成一團的木偶們分開,他不敢再強行分解了,再蠻干可能就得扯壞、弄斷這些木頭人。德生強迫自己平靜下來,把它們抱著放回箱子里,然后蓋上了箱子。
德生沒有馬上離開,他靠著爺爺那副棺材,剝了一顆糖,扔進嘴里,軟糖把他的上下牙齒粘得緊緊的,像要把他的牙齒拔掉似的。
這時,他聽到了遠處傳來奶奶的呼喚:“德生!德生!跑哪去了!”
作 家 簡 介
郭海鴻,男,1971年生,廣東蕉嶺縣人,現(xiàn)居深圳。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文學創(chuàng)作二級作家,深圳市寶安區(qū)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有小說、散文、詩歌、評論等在各級刊物發(fā)表、選載,入選多種選本,出版長篇小說《銀質(zhì)青春》《大山里的活木偶》《過關》,中篇小說集《外鄉(xiāng)人以及馬》,長篇非虛構《祠堂記:巡撫王來任的來與去》。曾獲深圳青年文學獎、廣東省有為文學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