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頻
《狂瀾之下:左宗棠的十張面孔》是“左宗棠系列”六部中首部再版升級的新作,也是我第一次在家鄉(xiāng)的湖南文藝出版社向讀者朋友們捧出自己的作品,既感到親近,亦心懷期待。回看自己從2007年開始著手研究寫作左宗棠,時間已足足過去了十六年。
自我研究寫作“左宗棠系列”以來,十六年里接受媒體的采訪不可計數(shù)。我日益發(fā)現(xiàn)一個特別突出的共同現(xiàn)象,我不得不直面一個“左宗棠研究者”才會遭遇到的提問:左宗棠是否確實“情商低”“性格差”、做人“忘恩負義”?
每次遭遇此類提問,我既不當面反駁,也不順著話題來以軼史傳聞加以印證。我相信這樣簡單的偏失議論,讀者看了我的作品后,自然而然會得出自己的判斷。但我發(fā)現(xiàn)自己顯然高估了事實本身的力量,原因是,一些人僅因為先入為主的軼史傳聞印象,對左宗棠主題干脆束之高閣、退避三舍。雖然閱讀了解作品是打破先入為主的主觀刻板印象,得出自己公允、可信判斷的唯一方法,但人性都有出于本能的弱點,讀過不少不堪軼史傳聞的讀者,在潛意識中會努力維護先入為主的固有印象。
追溯造成對左宗棠產(chǎn)生的刻板印象的來源,主要渠道有二:其一,不少人誤將左宗棠當成曾國藩的學生,稱曾國藩識拔并舉薦左宗棠入仕,左宗棠卻在功成之日舉報曾國藩,是為做人忘恩負義。再加之稱左宗棠晚年經(jīng)常在部下面前罵已經(jīng)去世的曾國藩,完全有失做人的體統(tǒng)跟厚道。
其二,郭嵩燾曾在咸豐皇帝面前極力保舉左宗棠,對他有救命之恩,左宗棠卻在郭嵩燾擔任廣東巡撫期間遭遇軍事緊急情況而不派兵相救,其后又向朝廷申請罷免了郭嵩燾的巡撫官職,這不但是做人忘恩負義,也是情商低、性格差的證明。何況,《郭嵩燾日記》里記載了不少他私下責怪左宗棠的文字,可以對照坐實。
起初,我并沒有在意這些完全屬于道聽途說的提問,因為我的作品里都有詳細解讀。但遭遇的次數(shù)多了,讓我不得不思考其中的原因。畢竟,他們印象中的左宗棠,不說跟學術界研究的左宗棠形象反差巨大,就是跟我在讀了四五千萬字的古籍跟幾百本晚清人物相關主題書籍后得出的判斷,也大相徑庭。
研究者普遍的盲區(qū)是,其本人因對正史充分信任,對軼史傳聞的影響力明顯遠遠大于正史這點,往往視而不見、充耳不聞。
左宗棠1885年去世,距2023年才一百三十八年,可謂近時。但左宗棠卻沒有諸葛亮的幸運,因為時代變易,信息傳播加速,一經(jīng)帶偏,偏偏相疊,糾偏愈難。
七百七十萬字的《左宗棠全集》,除了極少數(shù)專業(yè)研究者通讀過,其他作者只是在寫作前翻查瀏覽。當越來越多的作者,尤其是名家,根據(jù)抽取的內容作出并非穩(wěn)當?shù)脑u價,后來年輕的研究者無論聲望、資歷還是影響力都遠遠不夠,對于前代遺留下來的偏失,既無正名的信心,也難有推翻的勇氣,于是只能聽任其以訛傳訛。幾代人之后,人物身上真正的價值,很有可能從此被永久掩埋。
2022年是左宗棠誕辰二百一十周年,我應邀去湘陰參加了紀念活動。據(jù)說這是歷年來紀念左宗棠最盛大的一場活動,應邀參會者多達三百余人,在媒體界掀起了一股“左宗棠熱”。
紀念活動的另一大亮點,是葉文智先生策劃將兩棵左公柳從甘肅肅州移栽到湘陰柳莊。紀念會的又一項重要內容,是邀請四位嘉賓制作直播文化節(jié)目,錄制下來后作為紀念活動的資料備存。我作為主講嘉賓,錄制了六期節(jié)目。
我只是一名作家,最初出版?zhèn)饔浶≌f《左宗棠:帝國最后的“鷹派”》,只是想通過文學的方式來寫作歷史,讓今天的讀者得以認識左宗棠,看到他對當代讀者的價值作用。
因為其后一直致力于挖掘左宗棠真正內涵跟價值的緣故,我似乎將文學寫作做成了歷史研究。無論正史記載,還是軼史傳聞,我都花了大量時間去考證、去核對,盡量追求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左宗棠。原本的文學創(chuàng)作,因此弄得像學術寫作。因此,六七年前,媒體開始將我稱作“左宗棠專家”。從作家變成專家,這不是我的本意跟追求,我也無意走專家這條道路。我始終堅持自己只是一名作家。
左宗棠去世后,羅正鈞最先搜集、整理出版的《左宗棠年譜》,左宗棠四子左孝同接力搜集、整理結集而成的《左宗棠家書》,同為保存左宗棠研究史料起到了啟后的作用??箲?zhàn)期間,山河破碎,國民流離,秦翰才多年搜集整理的資料毀于戰(zhàn)火,其費盡一生精力,用盡畢生心血整理而成的作品,在去世前依然沒有能夠如愿出版,永留遺憾。他這種執(zhí)著努力的精神、不為名利所動搖的心態(tài),跟他搜集、整理的左宗棠資料,對后世有著同樣的精神價值。
就我的閱讀視野來看,美國作家貝爾斯出版的《左宗棠傳》、左宗棠四世孫左景伊出版的《我的曾祖左宗棠》,都是能讓人耳目一新的開卷有益之作。貝爾斯以西方文化的思維、價值觀念來觀照左宗棠,讓讀者可以在比照中看出左宗棠在國際視野里的真正價值;左景伊則以左氏后人的身份,為后世讀者提供了不少關于左氏家族內部的隱秘歷史。秦翰才的不同之處在于,他的主要工作雖然為搜集、整理,但他在兀兀窮年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左宗棠遺跡,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產(chǎn)品,一旦流失,便會永久消失。秦翰才數(shù)十年執(zhí)著努力,淡泊名利搜集、整理的成果,除了中華書局這部六十六萬字的《左宗棠全傳》,我記憶中還有一部《左宗棠逸事匯編》。
岳麓書社的《左宗棠全集》出版后,六七代學者搜集、整理的獨家資料,已經(jīng)成了有心者隨時可以讀到的普及內容。如今我們不能輕視,而尤其應該心懷感激,因為沒有他們當年踏破鐵鞋追尋到的獨家史料來補充、完善,今天便不可能有如此豐富、立體的普及版本供我們做參考資料。
經(jīng)歷十六年風風雨雨、酸甜苦辣過來,我也從青年步入中年。在科技改寫一切的時代寫作,挺過所遇風雨變幻,頗有物是人非之感。青年時代總感到時日漫長,未來漫無際涯,“人生”不過是一個寫在紙上的名詞,但到2018年秋,遭遇父親因病突然去世,我第一次切身地體驗到,什么是人完整的一生。
每一代研究者的寫作都只能在自己所處的時間河道里有限書寫,盡力表達。后來者的作品,前面的人永遠看不到了,能讀到作品的,只是同代的讀者,以及后來無法謀面的人們。逝者如斯,沉舟側畔,正因為人生苦短,文化跟精神才彰顯出永恒的魅力、無限的價值。
左宗棠晚年跟家人預測身后事,曾經(jīng)這樣說道:“吁嗟沒世名,寂寞身后事,古人蓋見及矣。爾母在日,曾言我不喜華士,日后恐無人作佳傳。我笑答云:自有我在,求在我不求之人也。”
早在寫第一部作品時,我就看到這句話。人到中年再次想起來,突然有一種眼淚盈眶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