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炱?/p>
70年前的一天,35歲的大齡博士生克里克“飛一般”地跑進劍橋一家酒吧,用就餐的人都能聽到的聲音大聲宣布,他已經掌握了“生命的秘密”。
就在這天上午,克里克和一個23歲的菜鳥博士后沃森發(fā)現(xiàn)了D N A的雙螺旋結構,這是20世紀最重大的科學發(fā)現(xiàn)之一。自此,生命科學的黃金時代徐徐展開。時至今日,由雙螺旋結構催生的生物技術產業(yè),從產前篩查、腫瘤的靶點藥物到基因編輯,處處都影響著我們的生與死。
70年前,大幕即將拉開時,人們已經知道,一個名叫“基因”的東西不但是活細胞的關鍵組成部分,更是打開人類生命密碼的鑰匙,要想搞清楚什么是生命,就必須先搞清楚基因是如何發(fā)揮作用的。
當時一種主流觀點認為,基因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蛋白質,而對于存在于所有細胞染色體中的D N A,沒人知道它有什么用途。那是20世紀50年代初,正是那項偉大發(fā)現(xiàn)的前夜,太多的人在蛋白質上花費了太多時間,只等大家掌握的這些工具轉向D N A,改變便將發(fā)生。問題只在于,誰是扣動扳機的人。
這是一場激烈的暗戰(zhàn)。在英國的劍橋、倫敦和美國的加州,至少有3個各有優(yōu)勢的團隊圍繞在圣杯身側。然而,最終居然是三個團隊中最奇怪的組合,即上述那對“怪人”組合,兩個門外漢,在一個主要目標是研究蛋白質的實驗室里,贏得了DNA研究的圣杯。
小人物逆襲大科學家,門口的野蠻人贏得了一切,這在今天聽起來不可思議。然而,它確確實實發(fā)生了。
時間往前推兩年,1951年春天,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生物學家威爾金斯,在那不勒斯的一次學術會議上公布了自己的新發(fā)現(xiàn),他拍出了當時最清晰的DNA樣本X射線衍射照片。
會后,一位年輕人找上了他,這位年輕人20歲出頭,衣著隨便,拉著他便開始大講自己對DNA如何感興趣。但威爾金斯沒有對他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對話無果而終。
1951年年底,在劍橋大學的卡文迪許實驗室附近,威爾金斯再次見到這位年輕人,這一次,他的好友,35歲跨專業(yè)讀博的大齡博士克里克向他介紹,這位年輕人是美國來的沃森,到劍橋做博士后。
克里克在1949年就來到劍橋卡文迪許實驗室讀博,但他的狀況有些尷尬。年齡是第一個問題,他的學業(yè)曾經被“二戰(zhàn)”打斷,戰(zhàn)后,來到卡文迪許實驗室時已經33歲“高齡”。要知道,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布拉格獲得諾貝爾獎時,只有25歲。
不僅是大齡,還是跨專業(yè)讀博??死锟嗽瓉硎茄芯课锢淼模趹?zhàn)后他的興趣逐漸轉向了生物。這意味著他要從零開始重新學習生物,而且?guī)缀跏亲詫W。
同事對克里克的態(tài)度也很微妙,幾乎沒有人否認他百科全書一樣的淵博知識,但他的作風卻讓大家不太喜歡。克里克性格爽朗,愛說愛笑,聲音還特別洪亮,這讓有些同事備感窒息??死锟诉€很愛進入其他同事的研究領域,更直白一點的說法是,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上攵?,他的同事關系并不太好。
沃森則是畢業(yè)太早,獲得博士學位時只有22歲。對于DNA研究,沃森是半路出家,還得感謝威爾金斯那場講座的引路。當時的威爾金斯表示,X射線衍射照片證實D N A能夠結晶。沃森意識到,這意味著D N A結構是規(guī)律的,可以用簡明的模型來解釋。
沃森急切地想和威爾金斯合作,會后他跑去和威爾金斯搭訕。他甚至期盼威爾金斯看上自己的妹妹,這樣他就能和威爾金斯建立私交,和他的X射線工作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可威爾金斯只是禮貌地點點頭就離開了。也難怪,威爾金斯當時已經做出了最前沿的DNA研究成果,而沃森還只是一個小透明。
當沃森來到劍橋見到克里克,一切都改變了。兩人一見如故,于是,一個奇怪的組合誕生了。一位大器晚成的大齡博士,穿著考究,大吵大鬧;一位少年得志的美國博士后,衣著隨便,幾乎不擦鞋、不系鞋帶,說話輕聲細氣。兩人每天在辦公室、在酒吧、在飯桌上,時刻不停地討論DNA。
沒有同事預料到,這兩個人會在DNA研究上有所建樹。無論沃森還是克里克,DNA研究都不是他們的項目。當時,DNA研究的資金給了威爾金斯所在的倫敦國王學院,劍橋卡文迪許實驗室的項目則與蛋白質相關。無論是DNA樣本還是更先進的X射線機器都在倫敦,劍橋根本就沒有研究條件。
在沃森加入劍橋的同一年,X射線晶體學專家富蘭克林加入了國王學院,開始從事DNA的相關研究。她不僅掌握了拍攝更高精度照片的技術,還擅長解釋X射線晶體學的數(shù)據(jù)。參與研究不久,她和研究生高斯林就區(qū)分出了DNA的兩種構型,細長的A型和短粗的B型。
在一次國王學院內部會議上,富蘭克林展示了新的照片和數(shù)據(jù),新的證據(jù)更加支持DNA是螺旋形結構。一直關注DNA的沃森也在場,回到劍橋后,沃森把記住的內容復述給克里克,兩個人只花一周就做出了一個模型:三螺旋模型。
是的,他們出錯了。沃森剛剛學習晶體學知識幾周,他搞錯了富蘭克林講座中的術語,把DNA的含水量也搞錯了。
當沃森和克里克興奮異常地邀請威爾金斯、富蘭克林來劍橋時,富蘭克林一下子就戳破了這兩個人的幻想,指出模型完全錯了。如果真按這個模型運作,DNA會解體。
菜鳥們出丑了。更糟的是,沃森和克里克在卡文迪許的老板發(fā)現(xiàn)他們沒有專注于蛋白質研究,而是在“摸魚”研究DNA,還是利用其他實驗室的數(shù)據(jù)做研究。這從工作和學術倫理的角度都說不過去,于是兩人被禁止再進行DNA相關的研究。
沃森和克里克停止了DNA研究,這對威爾金斯是個好消息。他的研究本來就走在前面,如今富蘭克林又加入其中,應該能做出更多成績,但他們仍然錯失了這次機會。
DNA雙螺旋結構發(fā)現(xiàn)多年后,威爾金斯在一次采訪中遺憾地表示,如果他當時能夠注意到堿基配對的問題,而富蘭克林能夠分享數(shù)據(jù),雙螺旋或許會和“威爾金斯-富蘭克林”聯(lián)系在一起,而不是“沃森-克里克”。
然而,歷史沒有如果?!拔覀儚囊婚_始就輸?shù)袅吮荣悾驗槲覀儧]有一起工作?!蓖柦鹚拐f。
沃森和富蘭克林是在同一年加入各自團隊的,但產生了相反的后果。沃森和克里克一拍即合,也成了生活中的朋友。威爾金斯和富蘭克林卻互相排斥,幾乎連最基本的合作都無法維持。
從一開始,威爾金斯和富蘭克林的合作就出了問題。招募富蘭克林時,實驗室的創(chuàng)始人蘭德爾許諾她獨立進行DNA項目研究,并且把過去跟著威爾金斯的研究生高斯林劃給她,而還在度假的威爾金斯根本毫不知情。
兩人的關系越來越僵,甚至不再說話。威爾金斯表示這樣一個女權主義者最好還是讓她另找工作,甚至還叫她“黑暗女士”。富蘭克林同樣不滿,在她的視角里,自己是DNA項目的全權負責人,是威爾金斯硬要摻和進來。這份工作不順心的不只是辦公室人際關系,20世紀50年代的英國還相當保守,校園里很多休息室僅僅為男性準備,女性是不能進去喝咖啡的。
為了工作能進展下去,蘭德爾決定讓兩個人各做各的,這更削弱了兩個人接近答案的可能。本來應當合作的兩個人,最終卻相互隔絕。
倫敦的進展停滯不前,美國的競爭者又開始蠢蠢欲動。
加州理工大學的鮑林是化學方面的權威,沃森和克里克在第一次搭建DNA模型時,兩個化學半吊子還特意去書店買了一本鮑林的名著《化學鍵的本質》。在生物方面,鮑林同樣做出了巨大成就。在蛋白質肽鏈問題上,鮑林在1951年發(fā)現(xiàn)了α螺旋,完勝了同樣在這個課題上發(fā)表過文章的布拉格。這當然掃了布拉格本人和卡文迪許實驗室的面子,布拉格一直惦記著報這一箭之仇。
沃森和克里克一直關注著鮑林,怕這位大科學家成為探索DNA結構的競爭者。
過去,鮑林對DNA研究并不上心,蛋白質一直是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但鮑林已經在逐漸收集DNA研究的信息了,他曾厚著臉皮寫信給國王學院的蘭德爾,要求查看他們的數(shù)據(jù),蘭德爾婉拒了他的要求。
鮑林曾計劃參加1952年5月英國皇家學會在倫敦舉辦的學術會議,但當時熱心反核事業(yè)的他遭到了麥卡錫主義的審查,護照被扣,于是鮑林錯過了重要的時機。10周后,他才拿到護照去往歐洲,但他沒有直接見到國王學院團隊的成員,也就失去了了解新數(shù)據(jù)的機會。
鮑林確實有不著急的底氣,威爾金斯和富蘭克林的化學知識無法與他相比,而沃森和克里克更是無名小卒。他沒有意識到這場競爭的激烈程度,這種三心二意的態(tài)度是致命的。
1952年年底,鮑林的兒子彼得來劍橋卡文迪許實驗室學習。實際上彼得成了父親在英國的“眼線”,父親要求他追蹤沃森和克里克在DNA模型上的進展。鮑林的陰影給沃森和克里克帶來了緊迫感,但也幫了他們大忙。實驗室主任布拉格不希望在DNA競賽上再輸給鮑林,解除了他們的DNA研究禁令。
更順利的是,富蘭克林從國王學院離職了。威爾金斯拿到了富蘭克林的數(shù)據(jù),當沃森去找威爾金斯討論鮑林的論文時,威爾金斯把自己掌握的資料展示給了沃森。
這是一張B型DNA的清晰照片,也是日后非常出名的“照片51”,這是解密DNA雙螺旋結構的關鍵線索,由富蘭克林和高斯林完成。沃森說:“看到這張照片的那一刻,我的嘴巴張得大大的,脈搏開始加速?!彼f自己很快判斷出DNA是雙螺旋結構。
離解出雙螺旋模型只差最后一步了。在這個關鍵點上,又是鮑林幫了忙,他的弟子多納休正在劍橋訪問,大概也是帶著“了解敵情”的任務。但多納休好心地糾正了沃森從化學教科書上學來的錯誤,胸腺嘧啶和鳥嘌呤應該是酮式結構。這是雙螺旋的最后一塊拼圖。
當鮑林終于在4月來到劍橋時,雙螺旋模型已經建成了。
1953年4月25日,《自然》期刊同時發(fā)表了三篇論文,順序是以沃森與克里克為先,接著是威爾金斯等人,最后是富蘭克林。沃森與克里克在論文中提及,他們發(fā)現(xiàn)DNA雙螺旋結構是受到威爾金斯與富蘭克林等人的啟發(fā),但當時并未詳細說明。沃森與克里克也因而被稱為“DNA之父”。
得知沃森和克里克發(fā)現(xiàn)了DNA結構,老好人威爾金斯發(fā)火了,他感到“相當震驚”和痛苦。沃森和克里克本是他的朋友,卻“偷”了他的研究。沒有威爾金斯和富蘭克林的研究,就不會有雙螺旋的發(fā)現(xiàn)。解出雙螺旋結構之前,沃森和克里克甚至從來沒碰過DNA樣本,更不用說做實驗了。按照現(xiàn)在的學術出版?zhèn)惱?,出版方會要求作者給出原始數(shù)據(jù),但當時嚴格的數(shù)據(jù)和倫理審查無從談起。
富蘭克林的反應則更平靜一些,或許因為她不知道沃森和克里克的成就多么依賴她的數(shù)據(jù),或許是她已經擺脫了這份糟糕的工作,不想回頭看了。她的貢獻被掩蓋最多,1962年,沃森和克里克因發(fā)現(xiàn)DNA的雙螺旋結構,與威爾金斯一起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遺憾的是,富蘭克林由于卵巢癌在1958年英年早逝,時年38歲,錯失了被諾獎提名的機會。
諷刺的是,正是因為日后沃森在暢銷書《雙螺旋》中對富蘭克林的描寫,讓她的朋友和一些作家決定為她正名,發(fā)掘出她的關鍵貢獻?,F(xiàn)在提到雙螺旋的發(fā)現(xiàn),富蘭克林要比威爾金斯更為出名,她的研究成果幾乎沒有像其他女科學家那樣被掩蓋。
DNA結構的發(fā)現(xiàn)是一個傳奇。事實上,科學發(fā)現(xiàn)的過程充滿各式各樣的不確定性,也包括各種人際間的沖突——這里有制度、文化的因素,亦包括科學家的個性。
蘇格蘭沒有底//摘自知識分子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