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力
由鄧超導演兼主演的電影《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正在熱映,影片講述了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男乒走出低谷,重現(xiàn)輝煌的故事,真實、熱血、勵志,被評價為鄧超轉型當導演后最好的作品。
1995年在天津舉辦的世乒賽決賽,是一場足以載入史冊的比賽。《中國乒乓》的聯(lián)合導演俞白眉一直對這場激動人心的比賽記憶猶新,他與“體育迷”鄧超都有過夢想——“有生之年,我們一定會拍一部體育電影。”《中國乒乓》挑選了一段男隊最艱難的時光。在1995年重回世界巔峰前,他們在1989~1993年的世乒賽中連續(xù)敗北。外界認為,中國男乒重新站起來,至少需要10年。
電影從這里展開。在意大利拿著豐厚薪水執(zhí)教的戴敏佳(原型蔡振華,鄧超飾演)臨危受命,回國擔任男隊助理教練。他特立獨行,喜歡梳油頭,穿西裝,戴金屬手表,還撂下一句狠話:兩年內讓中國隊重奪世乒賽冠軍,因此得名“戴大炮”。
表面風光下,戴敏佳是一個不被看好的小人物。原教練組背地里嘲笑他,一個從沒拿過世乒賽單打冠軍的人竟成為教練;主力球員也不服管教;2歲的兒子回國后語言系統(tǒng)紊亂,一直無法開口說話……這些都令他壓力重重。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戴敏佳發(fā)掘了著名的“國乒五虎將”,原型分別是:馬文革、王濤、丁松、劉國梁、孔令輝。一開始,他們也不被看好,影片形容這些隊員:“老的老,小的小,傷的傷,瞎的瞎?!本奶暨x的組合有多寒磣,逆襲的故事就有多熱血。
電影展現(xiàn)得最精彩的賽事不是最后的奪冠,而是1∶3輸給瑞典的哥德堡世乒賽。戴敏佳面臨“下課”危機,被逼到絕境的教練和隊員們只能拼死一搏。他們把歐洲隊員睡覺、喝下午茶、滑雪的時間,用來在冰天雪地的萬里長城上咬碎牙訓練,因為“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勤奮的民族”。
艱苦訓練、互相信任與團結一心,鑄就了1995年世乒賽上中國男隊蕩氣回腸的逆風翻盤。正如電影提到的那樣,“獻給每一個不被看好的人”,《中國乒乓》激動人心的地方也在此,拍的是國乒重回巔峰的故事,其實講的是每個平凡人的勵志之路。沒人能預知未來是什么樣,只有不停地攀登,挺過去才可能繁花似錦。
體育電影講究高度還原,電視劇《榮耀乒乓》的導演程浩曾感嘆,最難的就是打球的部分。在是否要接拍這部片子上,鄧超一開始是非常猶豫的,做和不做的理由都是同一個——這可是國球??!最終,骨子里的冒險基因,讓他決定接下這個挑戰(zhàn)。
沒想到的是,《中國乒乓》是鄧超做導演以來最難的一次。光是劇本就打磨了5年。很多體育電影都選運動員當演員,鄧超則拉著一幫“乒乓小白”演員從零開始苦練。劇組相信,怕什么,磨什么,這才是乒乓精神。
劇組邀請了18名專業(yè)教練進行教學。許魏洲、段博文等主演,事先進行了8個月的針對性訓練,經常練球到凌晨兩三點。就像片中臺詞說的那樣:“別人練了一千次,你就練夠一萬次。”
鄧超也是“乒乓小白”,剛開始練習時,感覺自己笨拙得像提線木偶。他壓力很大:“戴教練是一個傳奇球手,我同時還是這部電影的導演,我必須打個樣兒出來。而且大家都在練球,我一個演教練的打不過他們,也太丟人了?!?/p>
因為角色需要,他得把慣用手從右手改成左手。為了盡快激活左手,他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做什么都用左手,然后整個人都崩潰了。對“戲瘋子”鄧超來說,唯一方法就是玩命練,“畢竟除了練,沒有別的途徑”。有一次練了兩小時,渴到不行,他問教練渴不渴。教練一聽就說:“你少來,你是不是想喝水?你這才練到哪……”鄧超當場就懵了:“這才知道乒乓球比我想象的還要難上不知道多少倍?!?/p>
其他主演也和鄧超有同樣的感受,有演員甚至練到情緒崩潰想要退出。作為導演,鄧超這樣開導他:“電影呈現(xiàn)的時候,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精神。你們飾演的角色,就是在無數(shù)次這樣的失敗中浸泡出來的。正因為你今天崩潰,我才更高興,我覺得你能慢慢理解這個角色。”大家聽完后,轉變了心態(tài),也能更好地感悟角色,完成表演。
《中國乒乓》的海報上有這樣一句語:“獻給每一個不被看好的人?!痹卩嚦磥?,這句話不僅是對劇中角色說的,也是他對自己說的。
作為一名演員,外號“戲瘋子”的鄧超在口碑、票房上雙豐收,已足夠成功。從喜劇到懸疑劇、從家庭劇到武俠劇、從綜藝到春晚,他在各種舞臺上展示過自己優(yōu)秀的駕馭能力。然而,外界對鄧超執(zhí)著的導演夢,是充滿質疑的。在《中國乒乓》之前,他和俞白眉聯(lián)合執(zhí)導的《分手大師》《惡棍天使》口碑不佳,甚至有網(wǎng)友調侃“鄧超被俞白眉下了蠱”。
在兩個人被罵得最慘的低潮期,他們都很愛看足球。世界杯見證梅西逆襲,讓鄧超特別感動。他說:“偉大如梅西都有那么多質疑,那我們都是這么普通的人,把戲拍爛了,面對質疑是再正常不過的?!?/p>
這么有名氣的演員,為何對導演這個職業(yè)執(zhí)念那么深?鄧超認為,導演是上帝視角,能更多了解攝影、美術、演員、剪輯是怎么回事,但當導演的風險也很大,做演員還能藏拙,大家能幫你,“雖然最后只有你一個人站在舞臺上,但你知道有多少人幫你,燈光、音樂等,這就是做了導演之后學習到的,這就是區(qū)別。”
因此,面對質疑,鄧超的態(tài)度很理性:“我需要正視自己的短板,找自己最疼的地方。而且這個過程是有幸福感的,這些都是藥,能治愈你?!彼f,“我也喜歡冒險,就像我喜歡體育一樣。我覺得只有冒險才能做好這個職業(yè)?!?/p>
這種不服輸和較勁,與賽場上的體育精神不謀而合。跌入低谷不可怕,每一個為了“贏”而甘愿“輸”的時刻,才是真正的強大和自信。
(本刊原創(chuàng)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