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靈靈
(陸軍第七十三集團軍醫(yī)院,福建 廈門 361000)
胃腸道手術是胃腸道疾病患者的重要治療方法,切口感染是該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可直接影響手術效果。為加快切口愈合,促進預后,需給予患者手術期間適當?shù)淖o理。常規(guī)護理的措施對切口感染的干預不足,難以達到理想效果[1]。手術室護理能夠強化手術期間護理人員的護理行為,其通過加強手術室的綜合管理、器械設備的消毒處理力度發(fā)揮作用,可彌補常規(guī)護理的不足[2]。為進一步探究手術室護理應用于胃腸道手術的價值,選取行胃腸道手術的患者,給予手術室護理干預,分析對其身體恢復情況、切口愈合、并發(fā)癥的影響。
1.1一般資料:選取陸軍第七十三集團軍醫(yī)院2020年10月~2021年9月98例行胃腸道手術的患者,依照其入院時間先后進行分組:將2020年10月~2021年3月入院的49例患者納入對照組;將2021年4月~2021年9月入院的49例患者納入觀察組。納入標準:符合胃腸道手術指征;檢查記錄、臨床資料完整;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其他嚴重全身疾病;伴有代謝性疾病;存在姑息性手術、手術失敗等情況;腹部手術史;語言、意識障礙,無法配合研究者。對照組男28例,女21例;年齡21~70歲,平均(45.27±12.38)歲;體重51~80 kg,平均(65.12±7.48)kg;胃腸道疾病類型:4例腹外疝,6例急性腹膜炎,14例腸梗阻,11例闌尾炎,4例直腸癌,10例胃癌。觀察組男25例,女24例;年齡23~71歲,平均(46.77±12.14)歲;體重49~81 kg,平均(66.73±7.25)kg;胃腸道疾病類型:6例腹外疝,4例急性腹膜炎,12例腸梗阻,10例闌尾炎,8例直腸癌,9例胃癌。兩組胃腸道疾病類型、體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1.2方法
1.2.1給予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
1.2.1.1術前:①健康指導:詳細向患者介紹手術室環(huán)境、麻醉方式、相關注意事項,如術前2 h禁水,術前12 h禁食;對患者進行睡眠指導,以保證其獲得充足的休息。②心理護理:為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狀態(tài)接受治療,護士應加強溝通,對于存在不良情緒的患者,采用和藹的語氣進行心理疏導;及時解答患者的疑問,向其講解手術方法、步驟、預后良好的案例,以消除緊張、焦慮心理,維持良好、穩(wěn)定的情緒。③生理護理:為排除手術禁忌證,結合患者的過敏史、病史等評估其全身狀況;提前進行藥敏試驗;充分處理術區(qū)毛發(fā),清潔消毒皮膚;對手術設備進行常規(guī)消毒;對患者進行胃腸減壓。
1.2.1.2術中: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協(xié)助醫(yī)生開展手術。
1.2.1.3術后:①體位護理:為減輕傷口疼痛和利于引流,將床頭抬高30°,使患者保持半臥位。②胃腸道護理:為盡快恢復胃腸道功能,指導麻醉清醒后患者做足背伸運動;囑咐患者嚼口香糖,以促進消化液分泌。③導管護理:由于胃腸道手術后患者營養(yǎng)狀況較差、機體處于應激狀態(tài),導致免疫力低下,其長期接受抗生素藥物易使菌群紊亂,誘發(fā)導管性感染,對此,護士應注意嚴格消毒導管,保持導管穿刺處皮膚干燥,每日更換外接管道系統(tǒng),采用密閉式輸液裝置,每日更換透氣貼膜。④飲食護理:術后≤3 d給予患者營養(yǎng)液,3 d后給予其流質食物,依照患者胃腸道和恢復情況,逐步給予正常飲食。⑤康復護理:術后第1天為患者戴上運動指環(huán),協(xié)助其下床進行活動,活動量依據(jù)運動指環(huán)計數(shù)和患者耐受力進行調整;運動期間關注各項體征指標情況、傷口,若出現(xiàn)異常,及時給予相應措施,干預至患者出院。
1.2.2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手術室護理
1.2.2.1消毒改進護理:以計劃切開的皮膚范圍作為依據(jù),充分消毒由切口中心向外擴展20 cm的區(qū)域,對消毒后皮膚覆蓋保護膜;胃腸道切開前使用聚維酮碘對胃腸道斷端進行消毒,采用保護墊保護切口周圍;為避免糞便、細菌等污染切口,待腹腔完全打開,使用全層保護器、潔凈袋保護切口;待切口縫合,覆蓋切口,使用的材料為強吸附性敷料。
1.2.2.2強化無菌操作:保持手術室空氣的潔凈度,于手術間隙加強消毒手術室環(huán)境、器物;為避免交叉感染,依據(jù)手術切口類型對手術順序、手術時間進行合理安排;責任護士對進入手術室人員的手衛(wèi)生進行檢查,使每位醫(yī)護人員嚴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限定穿好手術衣后醫(yī)護人員的行動區(qū)域,使其只能活動于無菌區(qū)域;器械、刀片等銳器經(jīng)使用應立即廢棄;手套若被銳器刺破,應立即進行更換,并更換銳器;腹腔關閉前,為醫(yī)生更換無菌手套;待手術完成,及時沖洗切口,使用的沖洗材料為聚維酮碘溶液,充分沖洗肌層組織、皮下組織、切口皮膚;若患者行腫瘤手術,則對術野采用滅菌注射用水進行浸泡,保持浸泡液的溫度為38 ℃,持續(xù)浸泡5 min,后沖洗3次;對殘余的藥液采用吸引器進行處理,使用聚維酮碘溶液、0.9%NaCl溶液多次沖洗皮膚和皮下組織,待消毒完成,縫合切口。
1.2.2.3強化手術室管理:嚴格控制手術室內濕度、溫度儀,給予術中患者保暖措施;保持手術室內環(huán)境表面清潔、正壓通氣;嚴格管理手術室門的開放,手術期間嚴控人員進出,保持參觀人員<2人,禁止相互串手術間;若患者有特殊感染疾病,待完成手術,應采用含氯消毒劑嚴格消毒地面和手術室內器物;若有連臺手術,護理人員應在手術間隙對手術室進行消毒,保持手術間隙>30 min。
1.3觀察指標:統(tǒng)計兩組住院、切口愈合、肛門排氣、胃管拔除時間及便秘、脹氣、切口感染發(fā)生例數(shù)。干預1 w后采用《病案首頁手術切口分類及愈合等級的界定標準》[3]評估兩組切口愈合等級。依照相關文獻的界定標準,若患者切口未能愈合,因積液、血腫等并發(fā)癥,需進行切開引流,則定為丙級;切口愈合不佳,切口出現(xiàn)積液、血腫等并發(fā)癥,則定為乙級;切口愈合良好,無積液、血腫等并發(fā)癥,則定為甲級。
1.4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3.0進行t、χ2檢驗及秩和檢驗。
2.1兩組住院、切口愈合、肛門排氣、胃管拔除時間比較:觀察組住院、切口愈合、肛門排氣、胃管拔除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住院、切口愈合、肛門排氣、胃管拔除時間比較
2.2兩組切口愈合等級比較:觀察組切口愈合等級(丙級1例,乙級15例,甲級33例)優(yōu)于對照組(丙級13例,乙級16例,甲級20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10.632,P=0.000)。
2.3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4.08%(2/49),便秘1例,脹氣1例]較對照組低[20.41%(10/49),便秘4例,脹氣4例,切口感染2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078,P=0.014)。
胃腸道手術過程中對胃腸道的暴露,可致術后胃腸功能紊亂,引起肛門停止排氣排便、嘔吐、腹脹。同時胃腸道易滋生細菌,手術可致機體抵抗力降低,誘發(fā)切口感染[4]。切口感染可引起切口滲液、開裂,誘發(fā)切口紅腫、發(fā)熱和機體體溫升高、疼痛,延長切口愈合時間[5]。實踐表明,手術室操作與腸胃道手術切口感染關系密切。常規(guī)護理的措施缺乏針對性,其對醫(yī)護人員的規(guī)范性管理不足,難以滿足患者的需要[6]。手術室護理作為一種針對性強的護理方法,其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規(guī)范手術期間的干預措施,通過強化消毒措施、無菌操作,可預防手術不良事件,促進預后[7]。
本研究表明,對胃腸道手術患者應用手術室護理干預有助于其身體恢復。在手術室護理的措施中,消毒由切口中心向外擴展20 cm范圍的皮膚,能夠保證消毒措施的徹底、充分;覆蓋保護膜于消毒后皮膚,可避免皮膚因再次暴露而感染;胃腸道切開前,使用聚維酮碘對胃腸道斷端進行消毒,能夠避免胃腸道細菌感染胃腸道斷端;待腹腔完全打開,使用全層保護器、潔凈袋保護切口,能夠避免糞便、細菌污染切口;使用強吸附性敷料覆蓋經(jīng)縫合的切口,能夠減少敷料與切口間空隙,避免切口表面發(fā)生感染[8-9]??祻妥o理的措施通過術后早期指導患者下床活動,能夠促進血液循環(huán),有助于切口愈合。飲食護理能夠改善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提高抗病能力,有助于患部正常生理功能的恢復。導管護理能夠減少導管性感染的發(fā)生,避免因切口感染延長患者的治療時間,有助于其身體恢復[10]。
本研究結果表明,對胃腸道手術患者應用手術室護理干預有助于其切口愈合。手術室護理措施通過強化無菌操作,維持手術室空氣潔凈度,在患者腹腔打開后,能夠減少外部細菌進入,避免發(fā)生切口感染,有助于切口愈合。手接觸作為細菌傳播的途徑,可致腹腔內、切口感染。責任護士對進入手術室人員的手衛(wèi)生進行檢查,限定穿好手術衣后醫(yī)護人員的行動區(qū)域及嚴格管理銳器、手套,能夠切斷細菌的傳播途徑,減少感染發(fā)生,縮短切口愈合時間[11]。充分清洗腹腔、肌層組織、皮下組織、切口皮膚,能夠減少術區(qū)血液、殘存組織的殘留,可促進切口組織的修復。通過健康指導,提升患者對手術的認知,能夠提高其配合度。生理護理和心理護理,可提升其術前生理、心理狀態(tài),有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配合手術室護理的切口感染預防性措施,可促進良好預后,有助于切口愈合[12]。
本研究表明,對胃腸道手術患者應用手術室護理干預有助于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在強化手術室管理的措施中,保持手術室內環(huán)境表面清潔、正壓通氣,能夠減少空氣的細菌,可減少手術期間腹腔暴露時進入術區(qū)的細菌量。充分清潔患有特殊感染疾病的胃腸道手術患者的手術室,能夠減少交叉感染的發(fā)生;嚴格管理手術室門的開放,禁止相互串手術間,能夠減少手術期間外部細菌進入室內,減少術后切口感染的發(fā)生[13-14]。胃腸道手術患者由于疼痛、手術牽拉腸管、麻醉等因素刺激,導致其術后胃腸功能減弱,引可發(fā)便秘、脹氣。指導麻醉清醒后患者做足背伸運動,能夠刺激胃腸道,促進胃腸道運動。術后進行運動可促進胃腸道功能恢復,預防相關并發(fā)癥。囑咐術后患者咀嚼口香糖,利用“假飼”的原理,刺激唾液分泌,增加胃腸道反射運動,能夠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減少便秘、脹氣等并發(fā)癥,配合手術室護理的措施,可提升患者住院期間的護理質量,有助于預防胃腸道手術后相關并發(fā)癥[15]。
綜上所述,對胃腸道手術患者應用手術室護理干預有助于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利于其切口愈合和身體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