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文偉
(沂水縣馬站人民醫(yī)院影像科 山東 臨沂 276403)
肝癌在臨床惡性腫瘤疾病中并不少見,肝癌的出現(xiàn)與病毒性肝炎、酗酒、進食發(fā)霉食物以及遺傳等因素有關[1]。因該病的病情具有極強的隱匿性,在患病初期癥狀普遍不具備典型性,易被忽略。通常檢出時多數(shù)患者已經(jīng)進展至癌癥的中晚期,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治療難度大[2-3]。若未及時采取干預治療手段,隨著病情進展肝功將逐漸衰竭,癌細胞擴散,死亡率高,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梢娫缙谠\斷,盡早治療對于獲得良好的疾病預后意義重大。臨床主要以手術病理檢驗方式準確鑒別肝癌,是目前肝癌診斷的“金標準”,但該方法具有有創(chuàng)性,且費用較高,患者的接受度低[4]。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fā)展,MRI、增強CT 等影像學手段在疾病診斷中得到應用。其中增強CT 掃描速度快,操作便捷,但具有一定輻射性傷害,對于微小病灶存在漏診可能[5]。MRI 能夠實現(xiàn)多序列掃描,具有較高的空間分辨率,對于微小病灶也可清晰顯現(xiàn)[6]。因此,為進一步觀察肝癌疾病診斷中增強CT 和MRI 的應用價值,以2020 年4 月—2023 年4 月期間收治的100 例疑似肝癌患者為對象展開本次研究,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4 月—2023 年4 月期間于沂水縣馬站人民醫(yī)院就診的疑似肝癌100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68 例,女性32 例;年齡39~67 歲,平均年齡(57.72±3.54)歲。本次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中的倫理準則。
納入標準:①就診時癥狀表現(xiàn)為低熱、肝區(qū)疼痛、乏力消瘦等,經(jīng)臨床初步檢查為疑似肝癌患者;②患者年齡大于18 歲;③臨床資料完整;④患者了解研究內(nèi)容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對于檢查時使用的對比劑存在過敏史;②明確診斷其他部位惡性腫瘤;③存在CT檢查及MRI 檢查的禁忌證;④妊娠期婦女;⑤存在精神疾病、認知異常等無法正常溝通的患者。
所有患者均接受增強CT 檢查和MRI 檢查并以手術病理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
肝臟增強CT 檢查:在檢查前8 h 叮囑患者分多次飲用1 000 mL 溫水或禁食禁水。檢查時輔助患者在檢查床上調(diào)整至平臥位,選取西門子多層螺旋CT機(SOMATOM Spirit)展開檢查。先對肝區(qū)展開平掃,設置CT 參數(shù)如下:管電流與管電壓分別是150 mA 和120 kV,層間距和層厚分別設為1.5 mm 和5 mm,矩陣512×512,掃描周期0.8 s。平掃完成后實施增強掃描,經(jīng)肘靜脈以3~4 mg/s 的速度將80~100 mL 的碘海醇注射液予以靜脈輸注。在注射碘海醇的第25 s 完成動脈期掃描,60 s 完成靜脈期掃描,180 s 完成延遲期掃描,在檢查過程中指導患者配合屏氣及呼吸。
肝臟MRI 檢查:選取西門子超導磁共振成像儀(MAGNETOM SymphonyP)。在檢查前6 h 叮囑受檢者禁食禁水,以平臥位躺在檢查床上,選取體部相控和腹部相控陣列圈,設定如下參數(shù)實施常規(guī)序列掃描:層間距和層厚分別為2 mm 和5 mm,設置梯度場強度:45 mT/m,T1WI 時采取GRE 序列,其中TE 1.2 ms,TR=220 ms,F(xiàn)OV 30 cm×30 cm;T2WI 時采取FSE-XL 序列,其中TE 86 ms,TR 5 600 ms,NEX=2,F(xiàn)OV 40 cm×30 cm;DWI 實施SE/EPI 序列,其中TE 66 ms,TR 6 500 ms,NEX=6,F(xiàn)OV 40 cm×30 cm。常規(guī)掃描完成后實施動態(tài)增強掃描,經(jīng)肘靜脈以1.5~2.0 mL/s 的速度對釓塞酸二鈉對比劑予以注射,在第25 s 完成動脈期掃描,60 s完成靜脈期掃描,180 s 完成延遲期掃描。
檢查完成后,由2 名醫(yī)院影像科醫(yī)師通過雙盲法檢查影像,將二者所獲得的一致性結果作為最終診斷結果。意見不同時邀請第3 位醫(yī)師加入,討論得到最終結果。
①分別統(tǒng)計手術病理、增強CT 以及MRI 對肝癌疾病的檢出情況;②比較增強CT 以及MRI 對肝癌疾病的診斷效能,包括靈敏度、特異度、準確率;③比較不同診斷方法對腫瘤直徑≤2 cm 和腫瘤直徑>2 cm 的檢出情況;④比較不同診斷方法對肝癌類型的檢出率。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提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jīng)過手術病理活檢,100 例疑似患者中陽性70 例,陰性30 例。經(jīng)增強CT 檢查,真陽性52 例,真陰性18 例;經(jīng)肝臟MRI 檢查,真陽性67 例,真陰性27 例。肝臟MRI 診斷肝癌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率分別為95.71%、90.00%、94.00%,較增強CT 更高(P<0.05),見表1。
表1 兩種診斷方法的診斷效能比較[%(n/m)]
經(jīng)過手術病理活檢,70 例陽性患者中肝細胞型29 例、混合型16 例、膽管細胞型25 例。經(jīng)增強CT 檢查,檢出肝細胞型肝癌21 例(72.41%),混合型肝癌12 例(75.00%),膽管細胞型肝癌19 例(76.00%);經(jīng)肝臟MRI 檢查,檢出肝細胞型肝癌28 例(96.55%),混合型肝癌16 例(100.00%),膽管細胞型肝癌24 例(96.00%)。肝臟MRI 診斷不同肝癌類型檢出率均高于增強CT(P<0.05)。見表2。
表2 兩種診斷方法對肝癌類型的診斷準確性比較[n(%)]
經(jīng)過手術病理活檢,70 例陽性患者中48 例腫瘤直徑 ≤2 cm,22 例腫瘤直徑>2 cm。經(jīng)增強CT 檢查,腫瘤直徑≤2 cm 的病灶檢出34 例(70.83%),腫瘤直徑 >2 cm 的18 例(81.82%);經(jīng)肝臟MRI 檢查,腫瘤直徑≤2 cm 的46 例(95.83%),腫瘤直徑>2 cm 的21 例(95.45%)。MRI 檢查腫瘤直徑≤2 cm 的檢出率明顯高于增強CT(P<0.05);腫瘤直徑>2 cm 的檢出率比較,兩種方法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3。
表3 比較兩種診斷方法對腫瘤大小的檢出情況[n(%)]
肝癌作為惡性腫瘤疾病其臨床發(fā)病率高,病情危急,死亡率高[7]。及早治療能夠阻斷癌細胞生長、擴散進程,促進癥狀緩解,優(yōu)化預后。但肝癌在發(fā)病早期癥狀并不明顯,患者主要表現(xiàn)出惡心嘔吐、腹脹腹瀉、食欲下降等消化道癥狀,不具有典型性,多數(shù)患者會以此而忽略。而隨著疾病進展,當患者出現(xiàn)肝區(qū)持續(xù)性疼痛、勞累后加重、持續(xù)發(fā)熱、黃疸、腹水等肝癌典型癥狀時,多已經(jīng)發(fā)展至中晚期,此時不僅治療難度大且難以獲得理想的預后[8]。因此,對于疑似肝癌患者應當盡早就醫(yī)診斷、明確病因、科學治療,優(yōu)化預后。
臨床診斷肝癌的金標準方法為手術病理檢查,其結果可靠,可以為臨床治療提供準確指導。但由于存在明顯的創(chuàng)傷性,并且醫(yī)療費用也較高,因此患者接受度較低,難以作為首選肝癌篩查方法。在影像醫(yī)學發(fā)展背景下,MRI、CT 等影像學技術在疾病診斷中作出了巨大貢獻,彌補了手術病理的有創(chuàng)性缺陷[9]。
在本次研究中,對100 例疑似患者均采取MRI 和增強CT 檢查,在診斷效能方面,MRI 的靈敏度95.71%、特異度90.00%、準確率94.00%,較增強CT 更高(P<0.05)。這一結果和賈易璇等[10]在研究中所獲得的結果具有較高的一致性。說明在肝癌診斷效能方面,MRI 較增強CT 更具優(yōu)勢。分析原因:增強CT 可通過參數(shù)設定可對肝臟血流以及病灶形態(tài)予以清晰顯現(xiàn)。首先,通過CT 平掃對肝區(qū)供血狀態(tài)的圖像予以獲取,此時可見健康肝臟組織密度較病灶組織高。借助于肝區(qū)平掃規(guī)避因運動干擾所形成的干擾,保證圖像分辨率,利于分辨肝區(qū)病變組織[11]。平掃后,經(jīng)肘靜脈注射對比劑予以增強掃描,進一步了解肝區(qū)病灶的血供情況,此時病灶的血供量會影響病灶顯示的清晰度,若血供量較小則漏診、誤診的風險將進一步升高。例如,若肝臟腫瘤已出現(xiàn)淋巴結或遠端轉移,病灶位置血供減少,因此無法準確診斷遠處轉移情況。此外,因為肝癌腫瘤多處于松散狀態(tài),病灶密度小且信號低,增加了增強CT 檢查的漏診和誤診風險。而MRI 檢查通過參數(shù)設置可實現(xiàn)多角度、多方位的不同序列成像,清晰顯現(xiàn)肝臟的代謝情況、生理狀況、病理形態(tài),進一步分析軟組織形態(tài),從解剖學角度對病灶予以成像[12]。相比于增強CT,MRI 的優(yōu)勢還在于具有豐富的采集信號的較高的分辨率,收集到更多肝臟其周圍組織的影像學信息,為醫(yī)師診斷提供可靠參考,進一步提高診斷效能。
本次研究中,增強CT、MRI 檢查直徑>2 cm 的肝臟腫瘤檢出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肝臟MRI 對于直徑≤2 cm 的腫瘤的檢出率明顯高于增強CT(P<0.05)。說明對于微小肝癌腫瘤,MRI 具有更明顯的診斷優(yōu)勢。分析原因:微小肝癌血供相應較少,行增強CT 檢查時漏診風險更高。而MRI 可實現(xiàn)多序列、多角度對病灶進行觀察成像,對于微小病灶的邊界也可清晰成像,從而提高微小肝癌的檢出率[13]。對于不同肝癌類型診斷符合率方面,MRI 高于增強CT(P<0.05)。分析原因:MRI 檢查序列信號更多,具有較強的軟組織分辨率,且多序列、多方位成像,便于醫(yī)師診斷。此外,在加強信號強度方面,T2信號具有較高的強度,T1信號強度稍低,通過增強掃描對門動脈變化予以顯示,重點觀察門脈期高峰,病灶信號下降至等密度和低密度時,表現(xiàn)出快進快出的影像學特點,影像醫(yī)師可分析肝臟組織不同強度的密度及信號變化,準確區(qū)分不同肝癌類型。
綜上所述,與增強CT 相比,在肝癌疾病診斷中肝臟MRI 技術更具優(yōu)勢,能夠準確檢出微小肝癌,具有良好的診斷效能,同時可以鑒別區(qū)分不同肝癌類型,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參考,適合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