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惠民縣淄角鎮(zhèn)中心小學(251716) 劉吉德
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育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具體來說,任務驅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布設學習任務,學生圍繞任務進行拓展研究,促使學生在解決任務的過程中生成體驗和感悟,完成知識的吸收和內(nèi)化。任務驅動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建構探索、思考、實踐、運用的自主學習體系,對學生多元能力的提升有積極作用。
英語屬于印歐語系,與漢語存在較大的差異,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读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要求教師“針對不同能力水平、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設計不同難易程度的學習任務”,促使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快速識記知識,遷移和運用知識,實現(xiàn)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以任務驅動的形式構建英語自主課堂,教師要從任務的布設、執(zhí)行、優(yōu)化、檢驗、延伸等方面入手,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處在生成和發(fā)展時期,布設適當、適量的學習任務是十分有必要的。任務驅動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是任務呈現(xiàn)。缺乏任務呈現(xiàn),學生的學習沒有頭緒,學習效率自然不高。要想構建高效的自主學習課堂,教師要從任務布設著手,找準學生的認知起點,為后續(xù)學習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在布設具體任務時,教師要對任務的難度系數(shù)、任務的系統(tǒng)性、學生的興趣點等不同方面進行考量。
例如,教學人教PEP 版英語教材五年級下冊Unit 2 My favourite season 之前,為了找準學生的興趣點和認知起點,筆者先進行學情調(diào)研活動,以便對學生有整體性的了解和把握。收集和整理了相關信息后,筆者發(fā)現(xiàn)五年級的學生依然喜歡聽故事,不喜歡一上課就拼寫單詞、練習對話。了解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認知基礎和學習需求后,筆者從單元主題出發(fā),對學習任務進行綜合考量和設計,基于“season”這一主題創(chuàng)編了一個小故事,用講述故事的形式導入課堂,并在學生聆聽故事之前,提出具體的問題作為指引——“Which season does Lily like best?”“What about George?”“Why doesn’t Wang Hua like winter?”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學生需要在教師講述故事的過程中提取到相關信息,難度還是比較大的。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全神貫注,聽得格外仔細,嘗試說出答案:“Lily likes summer best, because she can wear beautiful skirts in summer.”“George also likes summer because he can play by the sea every day.”……從教學效果來看,教師布設的任務是恰當?shù)?、科學有效的,快速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探究的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激活學生學習內(nèi)驅力的強大力量。學生對課堂學習感興趣,自然能夠全身心投入學習中。在布設學習任務時,教師不能只考慮文本內(nèi)容的特點,還要從趣味性角度出發(fā),找準學生的認知起點,讓學生在興趣的助推下主動探索知識,挖掘文本的深層內(nèi)涵。
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教師占據(jù)課堂的中心地位,擁有絕對的權力,教師怎么講、如何指引,學生就要順著這個方向前進。這導致課堂上留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很少,使得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無法有效發(fā)揮。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進行身份轉換,要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價值。作為教學的指引者、服務者和輔助者,教師要明確自身定位,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平臺,而非操縱整個課堂。教師要讓學生在任務的指引下實現(xiàn)自主思考,獨立實踐,切實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
例如,教學人教PEP 版英語教材五年級下冊Unit 6 Work quietly!時,筆者引導學生閱讀“Let’s talk”板塊的內(nèi)容,并以問題為抓手,幫助學生感知文本內(nèi)容,實現(xiàn)自主思考,突破學習難點。筆者提出問題:“What do you see in the picture?”這樣的問題讓學生成為討論和探究的主體,學生基于自己觀察到的內(nèi)容來回答:“There are pandas, elephants and monkeys in the picture.”“There are two girls and a boy in the picture.”“They may be discussing the food that animals eat.”這樣,以布設任務的形式引導學生發(fā)揮自身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投入課堂討論中。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生順利完成了學習任務,對知識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意識,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的提升。學習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助推器。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探究文本的內(nèi)涵,實現(xiàn)對新知的學習和運用。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主動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新的理解與感悟。
在布設學習任務時,教師往往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任務已經(jīng)制訂得很詳細了,卻在實施的過程中遇到各種各樣的突發(fā)狀況,導致所布設的任務完成度不高,達不到教學目標。其實這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受多重因素影響,學生個體存在較大差異,他們的英語學習基礎各不相同,接受度也不一樣。因此,任務驅動教學方法的應用需要教師不斷調(diào)整任務、優(yōu)化任務,只有一次次的反思與改進,才能更好地發(fā)揮這一教學方法的作用。教師要對自身能力和學生的差異性有清晰的認知,在監(jiān)督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及時調(diào)整任務內(nèi)容和施教策略,確保課堂教學順利推進。
例如,教學人教PEP 版英語教材五年級下冊Unit 5 Whose dog is it?時,筆者深入研究文本內(nèi)容,從單元主題出發(fā),布設學習任務。在備課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這一單元的學習內(nèi)容難度系數(shù)相對較大,學生是否感興趣、能吸收多少知識、掌握知識的速度如何等問題,都是未知的。因此,本單元學習任務的設計必須考慮多重因素,要布設具有探索價值的學習任務。起初,筆者針對單元構成,將多個板塊組合在一起進行教學,設計的問題也比較多。但在實施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在單詞拼寫方面存在困難。因此,筆者優(yōu)化任務設計,抓住“Let’s spell”這一板塊,引導學生進行單詞學習。筆者圍繞這一板塊的內(nèi)容將學習任務細化為三步——“聽讀—朗讀—應用”。首先,筆者播放本單元的單詞錄音,讓學生在聽單詞錄音的同時,在課本上圈出自己聽到的單詞:“Look at the words in the textbook and circle what you hear.”其次,筆者讓學生自主拼讀自己圈出的單詞:“Read out the words you circled loudly.”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筆者實時關注并糾正學生的發(fā)音。最后,筆者為學生提供句型支架,讓學生利用填空的方式將單詞填入句型支架當中,實現(xiàn)對新學單詞的應用。這樣,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單詞,在借助句型支架應用單詞的過程中實現(xiàn)對本單元重點單詞的識記。
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存在著諸多不確定的因素。因此,教師布設的學習任務不能過于死板,要更加靈活。教師要善于根據(jù)教學的現(xiàn)實需要和實施情況,對學習任務進行適當調(diào)整,當發(fā)現(xiàn)原先設定的學習任務無法順利進行時,就要及時調(diào)整學習任務的內(nèi)容或形式,優(yōu)化學習任務。靈活多變的學習任務更加契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高效課堂在學生的自主探索中逐漸生成。
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完成任務之后,教師要及時進行檢驗和反饋?!读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對單元評價提出要求:“重點評價在學生核心素養(yǎng)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其語言知識與技能發(fā)展、文化知識建構、核心策略與方法掌握和運用的程度,以及思維能力表現(xiàn)等。”學習任務完成的過程是否出現(xiàn)問題、學習任務完成的質量是否達到預期,這些都是教師在進行任務檢驗時要關注的內(nèi)容。檢驗學習任務,視角的選擇是關鍵。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共性特征著手進行剖析,也可以從學生的個性化特征著手展開挖掘。具體評價時,教師要運用多重評價手段,給學生以正確的指引,激勵他們反思過程,主動探索,從而凸顯自主課堂屬性。
例如,教學人教PEP 版英語教材五年級下冊Unit 3 My school calendar 時,為了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就同一問題展開個性化表述,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表述過程不僅是學生呈現(xiàn)思維的過程,更是學生綜合能力的具體體現(xiàn)。在個性化表述的過程中,有的學生的思維認知方向是正確的,有的學生出現(xiàn)了認知偏差,這時,教師就要及時發(fā)揮引導作用,矯正學生的錯誤思維,并對學生的表達進行評價——“Although your expression is very organized, it deviates from the theme.”“Your view is unique.”“Although your expression is not so smooth, you express your heart sincerely.”……在教師的多元化評價中,學生對自身的認知更加清晰,學習的主動性也會隨之增強。
學生的個性差異比較顯著。教師的評價考察方向也要更廣泛,不能單純看正確率,而是要從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思維力等不同層面進行考量。這樣的評價才是中肯的、有意義的。對學習任務的檢測是教學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掙脫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束縛,將評價融入任務檢測中,更好地發(fā)揮任務教學法的助學效果。
小學英語課堂任務驅動教學主要服務于學生對英語新知的探索學習。因此,在基于教材進行教學的基礎上,教師還要具備較強的拓展性教學能力,根據(jù)學生的英語學習狀況,將課堂學習任務進行有效延伸,促使學生參與到更多應用性、實踐性強的探索活動中,鍛煉學生的英語思維靈活性,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延伸性教學任務一般設置在新知教學環(huán)節(jié)之后。教師要關注學生對詞匯、句型、語法等基礎知識的學習動態(tài),在確保學生扎實掌握相應的基礎知識后,再投放延伸性學習任務,引領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解決更多的學習任務,以強化學生的英語知識應用意識,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
例如,人教PEP 版英語教材五年級下冊Unit 4 When is the art show?中,涉及“first”“second”“third”“fourth”“fifth”等次序類詞匯。這類詞匯知識點明確,而且構詞方式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教學時,筆者做好課堂新知剖析講解后,引導學生從這些詞匯的構詞方式、語音特點來識記詞匯,深化學生對英語新知的理解,夯實學生的英語學習基礎。新知教學結束后,筆者布置了延伸性學習任務,列出“four—fourth”“five—fifth”“twelve—twelfth”等多組詞匯,引導學生進行類比學習,對比這些詞匯在結構、意思等方面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要求學生將所學知識遷移應用到新知探索中,舉一反三,去思考“第二十”“第二十六”“第三十一”等詞的英語表達。以延伸性學習任務驅動學生發(fā)散學習思維,圍繞單元詞匯知識展開創(chuàng)造性學習,能夠幫助學生理解這些英語單詞的拼寫、讀音特點,鞏固學生的課堂學習成效。
這樣,教師從教學知識表象出發(fā),引導學生深入發(fā)掘、探尋英語詞匯在構詞、發(fā)音方面的特點,待講解新知后再設置拓展性學習任務,延展學生英語認知的思維寬度,從而鍛煉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學習能力。教師在設計延伸任務時,要充分發(fā)揮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獨特優(yōu)勢,做好多重教學目標對接融合,強化學生英語語言綜合能力,助推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具體、明確的學習任務是驅動英語課堂順利推進的重要載體,也是英語教學的法寶。學生在教師的幫助和指引下,以任務為切入點,展開相關的學習探索活動,這樣的設計更能凸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能夠讓學習活動更加科學、高效。構建任務驅動下的英語課堂教學,教師要從任務的布設、執(zhí)行、優(yōu)化、檢驗、延伸等不同層面著手,對教學資源進行深度鉆研探索,以更好地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認知,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在動能,讓學生自主投入對知識的探究中,讓英語自主課堂在潛移默化中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