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文淵小學 (310000) 余 佳
古詩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是人文教育和語言文字學習不可或缺的資源。通過對古詩的學習,學生不僅受到藝術熏陶,獲得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還能得到審美品位和綜合素質的發(fā)展。第一學段的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共有27 首古詩,其中13 首出現(xiàn)在精讀課文中,14 首在《語文園地》中出現(xiàn)。通過細細研究,筆者發(fā)現(xiàn)第一學段的古詩以寫景和狀物為主,內容淺顯易懂。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誦讀、想象,這樣能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讓學生背誦、積累古詩。在課堂上,教師要給予學生充裕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誦讀、作畫、演繹,以喚醒學生對古詩學習的熱情,理解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古詩是古人所創(chuàng)作的,而古代距離現(xiàn)在至少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這巨大的時空差距和語言差異導致學生難以理解古詩的內容,第一學段的學生更是如此。第一學段的學生語言積累較少,生活閱歷淺,理解古詩往往難以深入,只能浮于表面。
古詩流傳至今已有兩三千年,反映了中國歷朝歷代的興衰榮辱,體現(xiàn)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和語言文化,表達了詩人內心的真實感受。不少古詩看似寫景,實則是在表達詩人對家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或表達對故國消亡的悲痛等。這些內容都與當今學生的生活相去甚遠,致使他們很難理解古詩的內涵。
梳理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的古詩,不難發(fā)現(xiàn)第一學段的古詩大多是五言或七言絕句。這意味著古詩篇幅短小,表達精煉,用詞精準巧妙,需要學生結合詩人的經(jīng)歷或當時的背景才能理解。但由于第一學段的學生語言積累較少,語文基礎淺薄弱,難以理解詩人的所思所想。
1.據(jù)圖吟詩,悟古詩特征
宋代著名文學家張舜民曾言:“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币虼?,據(jù)圖吟詩是學習古詩的一個好辦法,不僅有助于學生將古詩具象化,還能讓學生快速抓住古詩特征,加深記憶。
【案例1】在執(zhí)教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望廬山瀑布》一詩時,為了幫助學生快速理解首句所描繪的景色,筆者出示雨中香爐峰的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它和詩中描繪的景色有何區(qū)別,并說明理由。這樣,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和思維能力。有一個學生回答說:“雨中的香爐峰只有縷縷白煙,而詩中的香爐峰生出的是紫色的云煙。”同時,他說從詩歌中的“生”字推測出香爐峰的白煙是在太陽的照耀下變成紫色的。他的分析有理有據(jù),獲得了其他學生的一致好評。解決了這個難點,學生對“日照香爐生紫煙”一句的含義就理解得具體而深入了。隨后,只要一看到雨中香爐峰的圖片,學生就會自發(fā)吟誦“日照香爐生紫煙”了。這時,他們不僅能感知詩句所描繪的畫面,還明白了作者說是“紫煙”的原因。
2.和樂吟唱,品古詩味道
音樂無國界,且最能觸動人心,是一種共通的語言。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可借助恰當?shù)囊魳罚瑸楣旁姲樽?,讓學生在和樂吟唱中激起內心深處的情感。這樣,能使學生品味詩歌的內涵,理解作者表達的情意。
【案例2】在執(zhí)教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日積月累”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節(jié)選)》一詩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全面地感知詩中所含情感,筆者這樣引導學生學習。首先,筆者將整首詩都呈現(xiàn)出來,并解析學生不理解的字詞,讓學生充分理解詩人當時的境遇。其次,為了加深學生對詩中所描繪的小草生命力的頑強和詩人離別時憂傷之情的理解,筆者播放中央電視臺《經(jīng)典詠流傳》中的《賦得古原草送別》的視頻,勾起學生心靈深處的記憶,促使他們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最后,讓所有學生嘗試在音樂的伴奏中一齊吟唱《賦得古原草送別》。有部分學生情不自禁地加上了動作。從面部表情、語音語調和肢體動作中可知,他們已經(jīng)充分理解了小草頑強的生命力和詩人的思想情感。由此可見,配樂吟唱古詩,能引起學生的心靈共鳴,這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
3.經(jīng)典朗誦,品古詩韻味
自古以來,朗誦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一環(huán),古詩教學亦不例外。在古詩教學中,筆者先深入淺出地講解詩歌的內容,再引導學生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朗誦,使學生深入感知古詩的內涵,品味古詩的韻味。
【案例3】在執(zhí)教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日積月累”的《憫農 (其二)》一詩時,為了讓學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農民的辛苦,筆者通過言語引導,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義,并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誦加深學生的記憶。以下是課堂教學實錄片段。
(教師先出示一組反映農民年辛勤勞作的圖片,再引導)
師:是呀,不管是嚴寒酷暑,還是風霜雨雪,農民伯伯都在田間辛苦勞作,真辛苦呀!看到農民伯伯辛勤勞動的場景,詩人想到了什么?請用詩中原句回答。
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p>
師:是啊,我們碗里的每一粒米飯都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兩句詩。 (師生對讀、小組賽讀、學生表演讀、齊讀)
師:那下次,我們看到周圍有同學剩飯,我們就能怎么勸說他?
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p>
……
師:如果有同學吃飯時把米粒兒弄得到處都是呢?我們又該如何勸?
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師:看來,你們已經(jīng)將這句詩牢記在心中了,還能活學活用,真了不起!
經(jīng)過上述引導,學生已將農民伯伯辛苦勞作的畫面牢記于心,對詩中所表達的珍惜糧食的思想有了深刻的感悟。
1.漫畫古詩,讓古詩傳神
第一學段的學生年齡較小,普遍喜歡涂涂畫畫。因此,古詩教學中,讓他們將無形的詩變成有形的畫,他們都很樂意。這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詩熱情,而且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可謂是一舉兩得。
【案例4】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靜夜思》一詩時,筆者讓學生嘗試以漫畫的形式反映詩歌的內容,學生都興致盎然。下面是課堂教學實錄片段。
師:你們認為該畫些什么才能讓人一看就知道畫的是《靜夜思》這首詩呢?
生1:應該把詩人李白也畫上去,因為是他在望月。
生2:此時的月亮應該是圓的,因為這是詩人在九月十五日看到的。
……
師:從回答中,老師知道你們已經(jīng)掌握了這首詩的精髓。那接下來,就趕緊動筆畫一畫吧!
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的想法層出不窮且都有理有據(jù),這讓筆者驚喜。從學生的回答中,筆者知道他們已經(jīng)完全掌握了古詩大意,而且對詩人的情感也有了體悟。最后,筆者讓他們看著漫畫講故事,他們都講得很精彩。
2.手繪古詩,讓古詩達意
古詩中的“詩眼”意蘊深遠,是作者思想情感的集中體現(xiàn)。它往往就是課堂教學的重難點。如何突破這一重難點呢?手繪古詩就是一個好方法。
【案例5】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詩時,筆者將“窗含西嶺千秋雪”中的“含”字作為理解的難點,引導學生學習感悟。在學生理解全詩的內容之后,筆者引導學生手繪詩句的內容,取得較好的效果。下面是課堂教學實錄片段。
師: (先畫岷山)同學們,這么高的一座山,你們認為杜甫在家里能全部看見嗎?
生: (異口同聲)能。
師:你們怎么這么肯定?誰能說說自己的理由?
生1:“含”字說明是一個東西被包進去了,用在這兒就說明窗把岷山都包進去了,因此杜甫能全部看見。
生2:“含”本意指的是銜在嘴里,不吐出也不咽下。這里指的是窗把岷山包含起來,可見詩人能看清岷山全貌。
師:你們說的都對!透過這小小的窗框就能將岷山全貌盡收眼底,可真厲害!
通過簡單手繪,加上語言引導,學生能輕而易舉地理解“含”字的精妙。此時,手繪成了教師突破教學重難點的一扇門,打破了時空距離,引導學生深入淺出地體會古詩語言的精煉。
3.創(chuàng)畫古詩,悟古詩韻味
“詩是流動的畫,畫是靜止的詩。”在古詩教學中,天馬行空的想象、積極大膽的創(chuàng)造性繪畫,不僅能幫助學生加深對古詩的理解,還能提升他們的審美品位,讓他們更好地感受古詩的韻味。
【案例6】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一年下冊第六單元的《小池》一詩時,筆者首先讓學生圈畫出詩中所描繪的景物——泉水、樹蔭、荷花、蜻蜓;其次,讓學生分析這些景物的特點——無聲、柔和、嬌嫩、調皮;再次,讓學生用上“ (形容詞)+ (名詞)”句式描述詩中景物;最后,讓學生在輕音樂中自由繪畫,想象詩歌描繪的場景。在這過程中,筆者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適時加上其他內容,使畫面更為豐富、飽滿。這樣,學生自然而言就將詩中景物和畫面牢記于心,講述詩文大意便水到渠成。
1.設作品展
有一位教育家說:“成就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奠基石。”因而,在古詩教學中,筆者通過設立作品展這一途徑讓學生獲得成就感,提升他們學習古詩的自信心。
【案例7】在執(zhí)教《小池》之時,筆者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為詩歌繪制插圖或漫畫,并在教室外的墻板上展示出來。這樣,學生對《小池》所描繪的畫面就能熟記于心。這一形式,不僅能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和榮譽感,還能促進學生不斷地學習古詩,獲得形象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2.辦古詩會
讀詩是古詩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舉辦古詩會,不僅能大大提升學生讀詩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
【案例8】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日積月累”的《詠鵝》一詩之后,筆者利用一節(jié)語文活動課的時間舉辦了一次古詩會,意在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課余時間自主讀詩、學詩的好習慣。第一學段的學生對此類讀詩活動是很喜歡的,且表現(xiàn)欲極強,呈現(xiàn)的形式也豐富多樣。這樣,不但有助于增強學生對古詩的學習興趣,還能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和表演力。
3.演穿越劇
在課堂上進行角色扮演一直是第一學段學生十分喜愛的一項活動。角色扮演不僅能大大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還能讓他們身臨其境地感知古詩的內容和詩人情感,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案例9】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日積月累”的《小兒垂釣》一詩時,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小兒“遙招手”的急切和“不應人”的嚴肅,筆者請兩個學生分別扮演路人和小兒。他們活靈活現(xiàn)的演繹,讓學生記住了小兒的天真可愛。學生對角色扮演活動的興致很高,紛紛搶著扮演,并努力將所扮演的人物形象展現(xiàn)出來。這樣,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對詩歌內容產(chǎn)生了深刻的理解。
運用上述方法,將學詩與作畫、吟唱相結合,不僅能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古詩學習熱情,還能提升學生的朗讀水平,增強學生對古詩學習的信心。同時,通過誦讀,喚起學生心靈最深處的記憶,引發(fā)他們的情感共鳴。
運用上述方法,將古詩內涵用表演、繪畫等形式呈現(xiàn)出來,不僅豐富了課堂活動,體現(xiàn)學生是課堂主體的教學理念,還促進學生不斷地進行思辨,挖掘古詩的豐富內涵,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