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璿
“四史”即是指中國共產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2021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在全社會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宣傳教育的通知》?!锻ㄖ窂娬{:“要突出青少年群體,把握青少年群體的特點和習慣,組織好青少年學習教育,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盵1]高等院?;钴S著大量的青年學生群體,是推進“四史”宣傳教育的重要陣地。在具體的推進中,不同學科屬性的高校有自己的具體舉措。貴州民族大學傳媒學院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當前課程思政建設的大背景和當下興起的融媒體技術,將“四史”宣傳教育與《中國電影史》課程建設相結合,作了有益的探索。
本文旨在探討“四史”有機融入《中國電影史》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高等院?!吨袊娪笆贰氛n程的教學改革提供參考和借鑒,從而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和專業(yè)建設水平。
一、“四史”融入《中國電影史》課程教學的可行性
在高校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中,將“四史”宣傳教育與《中國電影史》課程教學相結合是可行的,可以從內容的關聯(lián)性以及融媒體技術應用產生的具體實效方面來進行考察。
(一)內容的關聯(lián)性使得“四史”融入課程教學成為可能
“四史”囊括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以及中國社會發(fā)展演變的進程,其中包含的各方面內容均有相應著作和研究闡釋,可作為對青年學生進行宣傳教育的藍本。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高等院校可以發(fā)揮自身學科專業(yè)特色優(yōu)勢,將“四史”宣傳教育有機融入到課程教學當中。貴州民族大學傳媒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yè)、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影視卓越人才班等均開設了《中國電影史》課程,嘗試將“四史”宣傳教育與《中國電影史》課程的教學有機融合具有較大的可能。因為在中國電影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不同時期創(chuàng)作的電影藝術文本,其中有不少作品涉及到“四史”相關內容。在《中國電影史》課程教學過程中,梳理中國電影發(fā)展的歷史脈絡、創(chuàng)作背景、風格流派、藝術特征、視聽手段運用等方面的同時,利用具體的影片進行分析講解,在此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將涉及到“四史”相關內容的影片作為案例進行分析。一方面,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了解和把握中國電影的發(fā)展動態(tài);另一方面,又可以達到“四史”宣傳教育的目的。如電影《建黨偉業(yè)》《古田會議》等,通過分析闡釋可以讓青年學生了解和掌握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電影《鐘聲》《中國合伙人》等,通過分析闡釋可以讓青年學生了解和掌握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電影《開國大典》《建國大業(yè)》等,通過分析闡釋可以讓青年學生了解和掌握新中國成立的歷史;電影《十八洞村》《三變》等,通過分析闡釋則可以讓青年學生了解和掌握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的內容。基于此,將“四史”有機融入《中國電影史》課程的教學,是切實可行的。
(二)融媒體技術使用的便利性可以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
有研究者指出:“在當今社會中,人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活動越來越多地轉移到融媒體場域中進行?!盵2]教學活動的組織安排同樣如此,融媒體場域不斷改變著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和手段,也使得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不斷思考適應融媒體技術發(fā)展環(huán)境下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在此背景下,《中國電影史》一直作為戲劇與影視學科相關專業(yè)本科主干課程,同樣面臨著如何適應融媒體環(huán)境下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的問題。課程教學中,充分發(fā)揮融媒體技術發(fā)展帶來的便利性,通過多媒體教學和移動手機終端互動豐富教學手段。同時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上各種跟“四史”和中國電影史相關的教學資源,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更積極主動地參與。比如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云班課、學習通等平臺,教師在其中設計有關“四史”和中國電影史的調查問卷,以獲取學生對“四史”內容的知曉度、“四史”跟中國電影史的關聯(lián)度、學生學習“四史”慣常的方式、期待什么樣的方式學習“四史”等信息,便于因地制宜地開展教學活動。教學過程中學生還可以通過相應的平臺適時參與互動討論、提出問題等,以進一步提升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由于“四史”與中國電影史有著較大的關聯(lián)度,通過電影作品與“四史”相關內容的對應分析和講解,不僅能夠增進學生對中國電影發(fā)展的理解,也能普及和宣傳“四史”相關知識,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時,在融媒體環(huán)境下,融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夠拓寬教學思路,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因此,將“四史”與《中國電影史》課程有機結合是一種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方式。
二、“四史”融入《中國電影史》課程教學的優(yōu)勢
(一)以史學史,無縫銜接
將“四史”融入《中國電影史》課程教學,具有天然優(yōu)勢。通過“以史學史”的方式,自然而然地融入“四史”教育。在教學中結合具體的電影片例,巧妙地將“四史”宣傳融入課程教學的肌理中。通過《中國電影史》課程的教學,學生可以在學習中國電影史的同時,同步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這不僅省去了單獨學習“四史”的時間和努力,同時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將“四史”與中國電影發(fā)展的歷史講授相結合,以電影為媒介,通過視聽影像的方式展現(xiàn)“四史”的內容,讓學生在觀影的過程中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歷史。這不僅增強了其對“四史”的認識和理解,也提高了他們對中國電影發(fā)展歷程的掌握程度。因此,將“四史”融入《中國電影史》課程教學,不僅能夠潛移默化達到“四史”宣傳教育的目的,還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提高教學效率。這種教學方法為廣大青年學生提供了一種有意義且愉悅的學習體驗。
(二)故事化教學,沉浸式體驗
將“四史”融入《中國電影史》課程教學,除了“以史學史”和省時省力的優(yōu)勢之外,還有電影本身“故事化”帶來的重要優(yōu)勢。在慣常的“四史”學習中,以文字著述為主的學習材料雖然會結合具體的史實,但往往以相對抽象的理論陳述為主。相比之下,以電影為媒介進行故事化的講述,對廣大青年學生來說更有吸引力和可感性。
在“四史”的學習材料中,涉及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以及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的內容,電影作為載體能夠以故事化的方式將這些歷史呈現(xiàn)出來,使得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通過電影,歷史中的事件和人物被生動地呈現(xiàn)在眼前,故事情節(jié)的編排和角色的刻畫使得歷史變得更加立體、生動和鮮活。學生可以透過電影中呈現(xiàn)的故事產生情感共鳴,并感受其中蘊含的價值觀,更加深入地理解歷史的背景和內涵。
電影的故事化特點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能力。通過觀看電影,學生可以主動思考其中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形象,探索歷史背后的因果關系,從中發(fā)現(xiàn)歷史演變的規(guī)律和教訓。同時,電影作為一種藝術表達的媒介,能夠引發(fā)學生進行多元思考,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三)光影融合,視聽盛宴
電影的聲光畫電動態(tài)呈現(xiàn)本身也是“四史”融入《中國電影史》課程教學的優(yōu)勢。21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變革日新月異,新技術的發(fā)展改變了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尤其是數(shù)字化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得人類由“文字時代”步入“讀圖時代”。人們對世界的把握和認知也因此由“文字時代”以想象、聯(lián)想、抽象、概括的方式,轉變?yōu)椤白x圖時代”直觀呈現(xiàn)的方式。有研究者認為:“讀圖時代,影視、廣告、MTV、網(wǎng)絡、卡通漫畫……這些動態(tài)和非動態(tài)的圖像鋪天蓋地沖擊著現(xiàn)代人的眼球……當今時代我們的社會信息的60%到70%是圖像的方式獲得的?!盵3]進入“讀圖時代”,受眾對具象化的圖片、視聽影像等符號呈現(xiàn)的信息獲取的偏好明顯高于“文字時代”的純文字符號呈現(xiàn)。上述研究者還認為:“‘讀圖時代的到來意味著世界進入視覺表象符號作用于人類認識感官的時代,視覺方式更加凸顯出來,人們更多通過‘看(也伴隨著聽)來知覺并且理解世界。對‘看的依賴和‘看所承受的重負是這個時代的特征之一?!盵4]而且在信息傳播效果研究中,視聽影像的傳播效果在一定層面上優(yōu)于文字,甚至是優(yōu)于靜態(tài)圖片的傳播。因此,將“四史”宣傳教育融入《中國電影史》課程教學,通過“看”的方式進行,其優(yōu)勢是顯而易見的。
三、“四史”融入《中國電影史》課程教學的實踐探索
(一)案例植入:“四史”相關片例融入課堂教學
貴州民族大學傳媒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yè)、播音與主持藝術、影視人才卓越班等班級的《中國電影史》課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對中國電影的發(fā)展歷史進行梳理講解時,有意識地將涉及“四史”內容的電影作為其中的片例進行分析,有機地將中國電影史的學習和“四史”宣傳教育結合在一起。比如在教學中講到21世紀以來中國電影的發(fā)展時,結合了《建黨偉業(yè)》等影片進行講授分析。2011年上映的電影《建黨偉業(yè)》,系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的獻禮片,該片集中呈現(xiàn)了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直至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10年間發(fā)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通過分析講解,加深了青年學生對中國共產黨歷史的認識,同時也給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黨史課。比如在講到新時代以來中國電影的發(fā)展時,結合《十八洞村》等影片進行講授。電影《十八洞村》以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為背景,講述十八洞村精準脫貧的故事以及村民們思想觀念的變化。通過分析講解,加深了青年學生對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的認識。尤其是加深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圍繞脫貧攻堅和鄉(xiāng)村振興展開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的認識。
(二)影像沙龍:“四史”相關影片展映作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
長期以來,貴州民族大學傳媒學院一直注重《中國電影史》課程的建設且不斷思考如何實現(xiàn)課堂內外的有機聯(lián)動。在學院的倡導下,幾位戲劇與影視相關專業(yè)的教師共同創(chuàng)辦了名為“回”的影像沙龍活動,定期舉辦各類影片展映,每期由一位老師主持,學生和教師一同觀影并進行互動討論,同時通過手機終端撰寫微影評。在具體的活動中,有意識地選取部分跟“四史”內容相關的影片進行展映。通過影像的方式交流探討與黨史、新中國史以及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相關的影片,以作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
影像沙龍的展映選片范圍涵蓋《遵義會議》《建黨偉業(yè)》《開國大典》《建國大業(yè)》等影片,這些影片涉及到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新中國史的相關內容,既有黨史上的重要時間節(jié)點,也有新中國建立的歷時性時刻。通過觀影、討論和微影評撰寫,學生們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歷史。另外,還圍繞“四史”相關的電影作品,舉辦了一系列主題講座,包括“光影中的黨史”“光影中的新中國史”“光影中的改革開放史”“光影中的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等。這些講座以電影為媒介,通過圖像與聲音的動態(tài)呈現(xiàn),深入淺出地向學生們傳達豐富的歷史知識。通過影像沙龍的形式,學生們得以以更加直觀的方式感知歷史。影片中的歷史場景、人物形象、情節(jié)、細節(jié)等,通過視聽影像的方式重現(xiàn)在學生們面前,使其能更加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的變遷與發(fā)展。同時,影像沙龍的最大特點在于學生可以自由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與教師和同學進行交流互動,促進彼此之間的思維碰撞與相互啟發(fā)。
影像沙龍作為《中國電影史》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提供了一個融合觀影、討論與寫作等多種學習方式的平臺。通過展映影片和講座的形式,學生們不再是在課堂上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參與其中,積極思考與表達。這種參與式的學習方式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們對歷史的興趣與熱情,增強他們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三)劇目展演:“四史”相關電影片段舞臺化呈現(xiàn)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貴州民族大學傳媒學院承擔《中國電影史》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還不斷探索課程評價考核方式。在期末考查中,以“光影中的四史”為主題,把跟“四史”關聯(lián)緊密的電影中的相應片段搬到舞臺上進行話劇展演。電影以銀幕為載體,將故事、情節(jié)、細節(jié)以視聽影像的方式進行呈現(xiàn)。電影片段劇目展演,則將其中的事件和場景通過舞臺媒介的方式來呈現(xiàn),同時還通過舞臺大屏,借助于新媒體技術將相應的時代背景輔以音樂、音響呈現(xiàn)出來,營造了濃烈的氛圍,增強了代入感。在此過程中,還通過相應的新媒體平臺進行直播,實現(xiàn)了傳統(tǒng)舞臺媒介和現(xiàn)代新媒體技術的融合。
“光影中的四史”電影片段劇目展演分為“光影中的黨史”“光影中的新中國史”“光影中的改革開放史”“光影中的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等四個篇章,每個篇章選取2-3部影片,由廣播電視編導專業(yè)、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影視人才卓越學生自編、自導、自演,服裝、化妝、道具等均自主完成,相關專業(yè)教師進行藝術指導。通過舞臺表現(xiàn)的方式,從排練到展演整個過程,既是學生體驗式學習中國電影史的過程,又是對他們進行“四史”宣傳教育的過程。而且這種宣傳教育的作用不僅僅局限于參演的學生,對現(xiàn)場其他觀眾而言,通過觀看展演,同樣接受了一場活潑生動的“四史”宣傳教育。2022年至2023年,已經連續(xù)舉辦了兩次,觀演人數(shù)達1000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結語
高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培養(yǎng)專業(yè)技術人才的同時,需要隨時思考“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等重大命題?!八氖贰比谌搿吨袊娪笆贰氛n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是貴州民族大學傳媒學院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的有益嘗試,又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有力舉措,既促進了專業(yè)課程教學改革,又發(fā)揮了課程思政培根鑄魂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在全社會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宣傳教育的通知》[EB/OL].(2021-05-25)[2023-08-01].https://www.gov.cn/xinwen/2021-05/25/content_5612097.htm.
[2]白寅.論融媒體素養(yǎng)對新文科人才培養(yǎng)的意義[ J ].中國編輯,2021(06):83-87.
[3][4]于洪燕,代海峰.讀圖時代高校藝術教育探微[ J ].咸寧學院學報,2012(05):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