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木
你有沒有經(jīng)歷過自己跟朋友“過度分享”的時刻?比如,和朋友一通聊天,發(fā)現(xiàn)80%的內(nèi)容都是自己在說;認識的朋友還沒那么熟,但情緒上來了就直接跟對方交了心。事后一旦覺得“啊,這個其實不該說”,就會陷入尷尬和懊悔,恨不得撤回所有說過的話。我們該怎么放平心態(tài),把握好社交邊界呢?
首先,你要明白,講完了后不后悔,聽你分享的人很重要。我們常說,分享快樂會讓快樂加倍,分享痛苦能讓痛苦減半,然而這條規(guī)律成立的前提是,你分享給了一個“對”的人。跟別人說完心里話很后悔,很可能是傾聽者并沒有給你很好的反饋。我們深夜沮喪時分享的心里話,如果無法引起對方的同頻共振,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像個小丑。而如果一個人在分享不開心的事情后,得到了有效回應,T A就會減少難過、懊悔、失望的情緒。因此,找到能帶給自己舒適感覺的人,很重要。
接著,你應該重新界定怎樣的分享才算過度。其實這個尺度因人而異,社交焦慮更高的人,會更容易認為自己的分享過度了,陷入“這個其實不該說太多”的后悔和尷尬之中;而社交焦慮低的人則更愿意自我表露。比如,有的人會把自己想要追求的夢想和現(xiàn)在的想法大方地告訴別人,而有的人卻羞于說出口,只會在背后默默努力。因此,有可能你覺得自己過度分享的內(nèi)容,在一些人看來根本不算越界,不用為此心情忐忑。
最重要的是,建立適度依賴的心理邊界。為什么我們會在“過度分享”和“封鎖內(nèi)心”之間反復橫跳?這背后的根源也許是不穩(wěn)定的依戀模式——我們往往既需要他人的情感支持,又害怕自己被他人拒絕。其中封鎖內(nèi)心的狀態(tài),并不是因為自己不需要了,而是“假裝自己不需要”的防御機制。
其實,每個人都渴望情感獲得回應,希望自己的情緒感受被他人理解和肯定,分享本身就是一個表達情感需要的正常社交行為。因此,人在社交中最好的狀態(tài),既不是完全獨立,也不是過度索取,而是“適度依賴”。那是充滿彈性和安全感的關系狀態(tài),既能正常有效地表達自己的需要,又不會讓人覺得不適,更不會因為他人的反應而感到自責。
要達到適度依賴的穩(wěn)定狀態(tài),不妨從以下4點入手:
1.把人的行為和人本身區(qū)分開
要明白,當自己需要他人時,并不是證明自己無能,而是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需要幫助。同樣,如果別人拒絕了自己的需要,也不是針對自己,而是因為事出有因或者遇到特殊情況。
2.依靠他人時更加積極自信一些
在區(qū)分了行為和人之后,很多人可能依然會擔憂自己打擾了別人,這時不妨想想自己在向他人提供支持后,感受到的是什么,是不是幫助他人的喜悅?因此,在依靠他人時,不妨姿態(tài)更加積極自信一些,畢竟人與人就是在互相分享和支持中加深關系的,愿意分享和求助正是對對方的認可和信任。
3.適度依賴,不是讓他人幫自己解決問題
需要明確的一點是,依賴是學習成長的手段,而不是目的。適度依賴不是讓他人為自己解決問題,而是幫助自己獲得更好的成長。不論是負面情緒的傾訴,還是實際困難的求助,都是為了讓自己下一次能更好地應對。
4.分辨可以分享和需要獨立處理的事情
最后,還要學會分辨哪些事情是可以分享和求助的,哪些是應該自己獨立處理的,有些事情和想法不是別人不愿意接納,而是實在不適合表達,成年人的世界需要健康的邊界感。
現(xiàn)代社會的人際關系中,最重要的是自我的穩(wěn)定。正如約翰·鄧恩的詩寫道:“沒有誰能像一座孤島,在大海里獨踞,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連接成整個陸地?!弊詈玫臓顟B(tài),是讓自己在穩(wěn)定的自我認知和穩(wěn)定的社交關系里扎根,像泥土般連接成整個陸地。
堂堂//摘自果殼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