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永福?谷悅
摘 要 中華民族是熱愛學習和讀書的民族。中國的先賢們留下有極其豐富的讀書文化遺產(chǎn)。讀書須先立志、讀書須先正心,就是中國先賢們總結(jié)并提倡的正確的讀書心態(tài)。中國的先賢們提倡讀書人確立高尚、大公、長遠的讀書志向,深諳“志不強者,智不達”的道理。中國的先賢們提倡讀書人確立正心誠意的讀書心態(tài),要求讀書人做到心公、心虛、心定。中國先賢們提倡的讀書心態(tài),對當今的讀書人仍然具有歷久彌新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關(guān)鍵詞 讀書心態(tài);先賢智慧;中國
分類號 G792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3.09.001
Reading Must be Determined and Centered: the Reading Mentality of Chinese Sages
Jiang Yongfu, Gu Yue
Abstract The Chinese nation is a nation that loves learning and reading. Chinese sages have left an extremely rich cultural heritage of reading. To read, one must first make a determination, and to read, one must first correct one’s mind. This is the correct reading attitude summarized and advocated by Chinese sages. Chinese sages advocated that scholars establish noble, noble, and long-term reading aspirations, and understood the truth that “wisdom cannot achieve without establishing aspirations”. Chinese sages advocated that scholars establish a sincere reading attitude, requiring them to be open minded, sincere, and determined. The reading mentality advocated by Chinese sages still has enduring reference and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oday’s scholars.
Keywords Reading mentality. Wisdom of ancients. China.
0 引言
眾所周知,印度圖書館學家阮岡納贊提出的圖書館學五定律,其第一定律就是“書是為了用的”。所謂“書是為了用的”,其實是在說“書是用來讀的”,因為“讀”是“用”的最基本方式和表現(xiàn)。毋庸置疑,如果沒有人類對讀書(“讀書”的廣義概念為“閱讀”)的需要,圖書館便不會產(chǎn)生。由此我們可以說,圖書館是供人們讀書的公共平臺。范并思先生近期撰文指出,“圖書館為閱讀而生,圖書館學理論與閱讀行為密不可分。……圖書館需要為讀者獲取閱讀資源提供服務(wù),豐富他們的閱讀資源并改善他們的閱讀環(huán)境?!谌耖喿x階段,圖書館的基本定位是推動、引導、服務(wù)全民閱讀”[1]。近十多年來,我國的圖書館服務(wù)已進入到“為全民閱讀服務(wù)”的階段,其基本的服務(wù)方式就是閱讀推廣。閱讀推廣實踐的全面深入開展,要求理論界對相關(guān)基本問題及時做出理論闡釋,以期為閱讀服務(wù)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在這“相關(guān)基本問題”中,就包括“人們應(yīng)該如何讀書”“人的讀書行為有哪些基本規(guī)律”等問題。對這些基本問題有一個“具體的形上學”(而不是“抽象的形上學”)意義上的把握,才能為閱讀服務(wù)實踐提供更加理性的、自覺的理論指導。
中國人自古就知道讀書的重要價值,所以諸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jīng)勤向窗前讀”等贊美讀書之語廣泛流行。在現(xiàn)代社會,讀書的人越來越多,幾乎無人不讀書,但真正知道讀書規(guī)律的人并不很多,此即《周易》所言“百姓日用而不知”現(xiàn)象。中華民族是熱愛學習和讀書的民族,中國的讀書文化源遠流長,由此留下有極其豐富的“讀書之道”——關(guān)于讀書的思想智慧與方法。其中,讀書須先立志、讀書須先正心,就是中國先賢們總結(jié)并提倡的讀書心態(tài)方面的基本要求。這兩方面的讀書心態(tài)要求,不僅適用于古代人的讀書實踐,也適用于現(xiàn)代人的讀書實踐。
1 讀書須先立志
立志,即確立志向。讀書為了什么?這一問,其實是在問讀書志向是什么。這是任何讀書人都要面對的“第一問”,也是讀書人應(yīng)該邁好的“第一步”,有的人能夠邁好這第一步,有的人則不能。能不能邁好這第一步,關(guān)涉到讀書之旅的成敗。這就是讀書志向的重要性所在。
如果一個人讀書是為了取得文憑(包括古代的科舉考試中舉),那么得到文憑就是他的讀書志向;如果是為了出名,那么出名就是他的讀書志向;如果是因為“書中自有黃金屋”而讀書,那么求得黃金屋就是他的讀書志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至此,我們可以提出的問題是:諸如上面所舉的讀書志向,是高尚的志向,還是卑微的志向?是大公的志向,還是自私的志向?這說明,讀書志向有一個高尚與卑微、大公與自私的分別。還可以進一步提問的是:求得文憑之后,還讀不讀書?出了名之后,還讀不讀書?得到黃金屋之后,還讀不讀書?這說明,讀書志向還有一個久久為功與中途而止的分別問題。顯然,上面所舉的那些讀書志向,要么是卑微的,要么是自私的,且都有難以持之以恒或半途而輟的弊病,因而是要不得的。確立大公無私的志向還是卑微自私的志向,這涉及到一個人的未來發(fā)展取向問題,甚至涉及到一個人的品質(zhì)問題。一個人立什么志,就專什么行;專什么行,就成什么人。誠如王陽明所言“志輪而輪焉,志裘而裘焉,志巫醫(yī)而巫醫(yī)焉”[2]。正因如此,中國古人篤信“觀人觀其志”的說法,即“不觀其事而觀其志,可謂能觀人矣”[3]。王夫之則提出了“以志觀意”(觀察一個人的志向就能觀察其意念)和“以志御意”(用志向駕馭意念)的觀點。他在《張子正蒙注·中正》中說:“惟庸人無志耳,茍有志,自合天下之公是,意則見己為是,不恤天下之公是。故志正而后可正其意,無志而唯意之所為,雖善不固,惡則無不為矣?!倘苏咧疽夤街畡e,不爭于私之已成,而唯養(yǎng)其虛公之心,所謂‘禁于未發(fā)之謂預’也。”這段話的中心意思是“志正而后可正其意”,即志向端正以后,意念才會端正;沒有正確的志向的引導而只是按照主觀意念行動,即令有善行也不會鞏固;所以,教人首先要教其立志正,志正則意正,志不正則意亦不正。這就表明,通過考察志向的正與不正,就可以觀察意念的善與不善,而且,想正其意,須先正其志。
讀書的志向是“為公”還是“為私”,是區(qū)分君子之學與小人之學的根本標準。朱熹說:“古人讀書,將以求道,不然讀作何用?”[4]在朱熹看來,讀書是為了求道,求道是讀書人應(yīng)該確立的正確目標,不然的話,讀書將偏離正確方向,成為求私利的工具,無益于“公序良德”之理想目標的實現(xiàn)。明代人薛瑄更是以嚴厲訓斥的口氣說:“為學而不學道,則無天理人倫矣,果何學乎?”[5]在薛瑄看來,不以學道為志向的學習,必然偏離“存天理”“正人倫”的正確方向,這樣的學習有害無益。當然,薛瑄的這段話是站在程朱理學的立場上而言的,其“天理”內(nèi)容必然是“三綱五?!睘橹髦嫉姆饨▊惱?,這與現(xiàn)代讀書人所追求的求知求真的志向不可同日而語。這一點我們不能不察。不過,把為學的目的確立為“學道”是不必質(zhì)疑的,只不過我們應(yīng)該把“學道”的內(nèi)容轉(zhuǎn)變到追求知識、追求真理的正確方向上來。
那么,我們應(yīng)該確立什么樣的讀書志向?毋庸置疑,我們要確立高尚、大公、長遠的讀書志向。“為探索真理而讀書”“為修齊治平而讀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改造自己而學習”“為充實自己而讀書”“為成為明理善斷的人而讀書”等等,就是確立高尚、大公、長遠的讀書志向的表現(xiàn)。確立高尚的讀書志向,才能使自己遠離卑鄙與低俗;確立大公的讀書志向,才能使自己走出狹隘與淺陋;確立長遠的讀書志向,才能使自己始終保持讀書的精氣神而不為眼前的得失所困擾。
在思想方法上,確立讀書志向,最不可要的是所立之志過于具體。很多中國人年幼時大多曾立下“我要當解放軍”“我要當警察”“我要當科學家”之類的志向。想當解放軍或警察或科學家,固然是高尚、大公的好志向,可是有幾人長大后真的成為解放軍、警察、科學家?事實上必然是少之又少。一個人小時候所立志向,之所以長大后大多無法實現(xiàn),成為空中樓閣,就在于這種志向過于具體,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huán)境中往往無法或無力兌現(xiàn)。這就告訴我們,確立讀書志向,最好要宏遠一些,而切勿過于具體。當然,所謂宏遠志向,亦非指虛無縹緲的、盲目攀比的、不切實際的烏托邦式的目標,而是指具有“下學而上達”(孔子語)之可能性的、切合自身興趣與能力的目標。
在確立讀書志向上,中國的先賢們有很好的傳統(tǒng),值得我們現(xiàn)代人借鑒和學習??鬃诱f:“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保ā墩撜Z·憲問》)意思是說,以前的人們是為了充實和完善自己而學習,現(xiàn)在的人們是為了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己而學習。宋明理學家們主張的讀書志向,概括地說就是“讀書以窮理”,所以大多數(shù)儒家文人們確立的讀書志向是“讀書以明道”。從內(nèi)涵上說,理即道,所以“讀書以窮理”和“讀書以明道”是一個意思。如果去除其中的“窮天理,滅人欲”的封建糟粕,那么這種“窮理”或“明道”的讀書志向,亦可適用于現(xiàn)代人。所謂“讀書以窮理”或“讀書以明道”,用現(xiàn)代的話來說就是:讀書為了多明白道理。這里所言“道理”,包括物理、事理、人理。這種“多明白道理”的讀書志向,已經(jīng)包含了高尚、大公、長遠之義,且避免了過于具體的弊病。
讀書之所以要先立志,是因為立志能夠解決讀書的動力問題。所以,“讀書須先立志”與“讀書須有動力”具有等價意義。讀書的動力,往往表現(xiàn)為持之以恒、刻苦勤讀的毅力,在此意義上說,讀書的動力也就是讀書的毅力。毋庸置疑,沒有或缺乏毅力的讀書,難免持恒不足、半途而廢的結(jié)局。諸葛亮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志無以成學”。讀書要有淡泊之志,沒有這樣的淡泊之志,讀書學習就難免掉入急于求成的短視陷阱,便不能久久為功,鍥而不舍。墨子說“志不強者,智不達”(《墨子·修身》),一個人如果志向不堅定,那么他的智力和智慧的潛能便因缺乏毅力而得不到充分的開發(fā)。一些人天賦智商很高,但真正發(fā)揮且成功的人卻不多,之所以如此,“志不強”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反過來,很多人天賦智商不高,但卻依靠堅強的毅力,刻苦勤讀,勉力拼搏,最終取得輝煌成就。所以,人們常說“有志者事竟成”,這是千古經(jīng)驗的總結(jié),無可否認。這就是“讀書須先立志”的重要性所在。
2 讀書須先正心
“正心”是一個動詞,指的是端正心態(tài),其結(jié)果表現(xiàn)為“心正”。正心之“正”,與“歪”“邪”對立?!白x書須先正心”與“讀書須先立志”緊密相關(guān)。立志解決的是動力問題,正心解決的是動力的方向問題。正心如同方向盤,保證動力駛向正確的目標。一旦方向錯誤,必然造成“滿盤皆輸”的結(jié)局。
《中庸》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睗h語成語“正心誠意”由此而來。在這段話中,實際上隱含著兩個使動詞——使心正和使意誠。通過使心正和使意誠,保證修身的正確方向,這是《中庸》這段話的旨意所在。不僅如此,《中庸》作者認為,意誠是心正的前提,因此《中庸》還有一句話叫做“誠則明”,意為誠實無妄就能明白——明白如何把準方向,同時又明白如何去做。
“正心”,顯然是一個心理學概念;對讀書人而言,“正心”屬于“心態(tài)”范疇。讀書人要保持正確的心態(tài),這是讀書人能否讀成“正果”的前提條件。讀書人要立高尚、大公、長遠之志,就是讀書心態(tài)正確的表現(xiàn)。常言說“心態(tài)決定一切”,正指此意。朱熹說“心不公底人,讀書不得”[4]180。朱熹的這句話,道出了正心對于讀書的極端重要性。我們知道,在現(xiàn)實生活中,心不公或自私自利的讀書人大有人在;讀書的人并非都是善良之人、心公之人,讀書人當中也有不少不善良之人、心不公之人;反過來說,在那些沒有讀書或讀書不多的人當中,卻有很多善良之人。也就是說,能否讀書,并不取決于讀書人自己是否“心公”或“心不公”。既然如此,朱熹為何還說“心不公底人,讀書不得”?我們理解朱熹此話,應(yīng)從如下兩方面去理解:
一是心不公往往把讀書人引向狹隘之路。在心理上,心不公的典型表現(xiàn)就是心私。心不公或心私的人的心理特征是:一方面,什么事情都以自利為取舍標準,對自己有利可圖則取,對自己無利可圖則舍,而很少考慮他人或公共利益;另一方面,考慮什么事情總是患得患失,錙銖必較,思慮重重,缺乏廓然開朗的心態(tài)和風度。例如:為了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己有知識而讀書的心態(tài),與“腹有詩書氣自華”(蘇軾語)的讀書心態(tài)相比,顯然前者是狹隘的、膚淺的;為了將來得到高薪厚祿而讀書的心態(tài),與讀以明道的心態(tài)相比,顯然前者是自私的、淺陋的;只是為了拿到高學歷、高學位而讀書的心態(tài),與為了探索真理和民族大業(yè)而讀書的心態(tài)相比,顯然前者是短視的、卑微的;等等。
二是心不公往往使人無法虛心、誠心、專心讀書。毋庸置疑,心不公極易帶來心不虛、心不誠、心不專的結(jié)果。這里所言“心不誠”“心不?!敝x,很好理解,但“心不虛”之義,現(xiàn)代人可能不易理解。中國先賢們,尤其是宋明理學家們總是要求讀書人要“心虛”,其所言“心虛”,并非指謙虛,而是指心里空如無一物,即心里無成見、舊見。我們知道,人皆不可避免地有成見、舊見。中國先賢們所要求的“心虛”,實際上是一種假設(shè)性心態(tài),即把成見、舊見暫且懸置起來,使得成見、舊見似乎不存在,或者說,使成見、舊見的作用最小化,乃至將其化為烏有。讓人心虛的目的是為了“濯去舊見,以來新意”[6],即洗去舊見,是為了使新見(如新知)入腦而無礙。朱熹說“讀書且要虛心平氣,隨他文義體察,不可先立己意,……(若先立己意)則不見圣賢本意”[7]?!跋攘⒓阂狻本偷扔谀X海中已有了成見或舊見,新意(新知)就無法進入腦海中。
真正的讀書人,首先要有尋求真理(明道或求道)的志向及誠實、純潔的品格。對此,我國“紅學”專家周汝昌先生說過:“讀書治學,所為何事?要弄清楚。如果不是為了尋求真理,心境不是純真高潔,而一心為了找一個‘終南捷徑’,抓個‘熱門’題目,躁進浮夸,假學卑識,只為撈取個人的名位利祿,那就是另外一回事,與真正的學術(shù)沒有共同之處。為學要誠,用心要潔,品格要高,雖不能至,也必須‘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盵8]“為學要誠,用心要潔,品格要高”,這樣的心態(tài),才是讀書人應(yīng)該追求和確立的“正心誠意”的心態(tài)。反過來,不尋求真理而一心想找終南捷徑、抓熱門趕時髦、撈取名位利祿等,皆為心不正之表現(xiàn)。
一個人有了正確的讀書心態(tài),就要把它“定”下來,即要“定心”。在此意義上說,正心就是定心。由此可以說,“讀書須先正心”與“讀書須先定心”具有等價意義。朱熹說“心不定,故見理不得。今未要讀書,且先定其心,屏去許多閑思亂想,使心如止水,如明鏡”[7]164。受到朱熹這段話的啟發(fā),明末清初人李颙說:“學問之要,全在定心;學問得力,全在心定。心一定,靜而安,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廓然大公,物來順應(yīng),猶鏡之照,不迎不隨?!盵9]一個人定心達到“如止水,如明鏡”的程度,才能做到“感而遂通,廓然大公”,對私心雜念“不迎不隨”,這樣才能保證讀書時的專心致志。在此意義上說,李颙所言“學問之要,全在定心;學問得力,全在心定”,可謂讀書箴言!
一個想做學問的人,必須先定下“將學問進行到底”的決心,而且還要以堅韌的毅力保證這一決心“寂然不動”,對俗人俗欲、雜事雜務(wù)“不迎不隨”,堅守自己的獨立人格,以“風前莫作墻頭草,雪中應(yīng)學山上松”的傲骨心態(tài),堂堂正正做學問。對此,清初人湯斌有言:“今人為學,須持心堅牢,如鐵壁銅墻,一切毀譽是非,略不為其所動,乃可漸入。若有一毫為人的意思,未有不入于流俗者?!盵10]定心或正心為何如此重要?對此清代人張履祥說:“讀書先要正其心術(shù)。心術(shù)者,如木之根,谷之種。根先壞,千枝萬葉總無著處;種是稂莠,栽培滋養(yǎng),適為害耳?!盵11]其中的稂和莠,都是形狀像禾苗卻妨害禾苗生長的雜草。張履祥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心正與不正,如同樹木的根系或谷物的種子,如果根系已壞,枝葉就無法繁盛;如果種子是稂或莠,那么越是對其栽培養(yǎng)育,反倒越是對谷物成長有害。
讀書人確立“讀以明道”“為改造自己而學習”“讀書不忘報國,報國不忘讀書”(蔡元培語)的正確心態(tài),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語),才能戰(zhàn)勝患得患失的雜念干擾,從而做到專心致志、從一而終,把讀書進行到底。反觀今世一些人,由于心不定,在讀書學習過程中,遇到雜事纏身、讀不懂、成果難發(fā)表等困難便想回頭,灰心喪氣,最終半途而廢。因此,我們可以總結(jié)出這樣一句讀書勸言:讀書須心定,心不定者莫讀書。
概括地說,讀書有兩方面的價值,一是求知成才的價值,二是立德修身的價值。現(xiàn)代的人們大多把眼光只限于求知成才的價值,而忽視或忽略立德修身的價值。殊不知,立德修身是讀書的首要價值,缺失立德修身,就不能保證求知成才的“正能量”方向,極端情況下很可能走向“負能量”方向。這里所言“忽視或忽略立德修身”,其實就是讀書心態(tài)不正的表現(xiàn)。
對人的讀書學習而言,重求知本身無可厚非,但不應(yīng)由此輕做人。重求知和重做人并重,才是正確的讀書態(tài)度。1922年12月27日,梁啟超曾在蘇州做過題為《為學與做人》的演講。他在演講中說:“問諸君‘為什么進學校?’我想人人都會眾口一詞的答道:‘為的是求學問?!賳枺骸銥槭裁匆髮W問?’‘你想學些什么?’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來了。諸君啊!我替你們回答一句罷:‘為的是學做人?!阍趯W校里頭學的什么數(shù)學、幾何、物理、化學、生理、心理、歷史、地理、國文、英語,乃至什么哲學、文學、科學、政治、法律、經(jīng)濟、教育、農(nóng)業(yè)、工業(yè)、商業(yè)等等,不過是做人所需的一種手段,不能說??窟@些便達到做人的目的,任憑你把這些件件學的精通,你能夠成個人不成個人還是個問題。 ……你千萬別要以為得些斷片的智識,就算是有學問呀。我老實不客氣告訴你罷:你如果做成一個人,知識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個人,知識卻是越多越壞?!盵12]
法國學者蒙田在《論學究式教育》一文中說:“一個人不學善良做人的知識,其他一切知識對他都是有害的?!R是良藥,但是不管什么良藥,因藥罐保存的質(zhì)量差,都會變質(zhì)失效?!盵13]
上引梁啟超和蒙田的話,都是針對“求知”與“做人”的關(guān)系而言的,即都是針對為學態(tài)度而言的,其所言之理至今仍然適用。至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讀書勸言:讀書須先學做人,做人一關(guān)不過,求知亦無益。這里所言“讀書須先學做人”,就是指在讀書之前首先要正心,就是要端正讀書的宗旨與目的,這樣才能避免梁啟超所言的因“做不成一個人,知識卻是越多越壞”的結(jié)果,也才能避免蒙田所言因“不學善良做人的知識”而致使所學知識“變質(zhì)失效”的結(jié)果。這就是“讀書須先正心”的重要性所在。
3 結(jié)語
讀書須先立志,一旦立下正確之志,讀書就能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就能使你保持堅強的毅力,把讀書進行到底。墨子所言“志不強者,智不達”一語,準確地概括出了立志對于讀書所具有的重要意義。讀書須先正心,一旦正心,就能把準讀書的“正能量”方向。正心之后,還須定心,心定才能做到專心致志,持之以恒,學有所成。朱熹所言“心不公底人,讀書不得”一語,道出了保持正確的讀書心態(tài)對于讀書所具有的重要意義?!白x書須先立志”,解決的是讀書行為的動力不竭問題;“讀書須先正心”,解決的是讀書行為的方向正確問題。中國先賢們的這種讀書心態(tài)及其智慧,對當今的中國讀書人仍然具有歷久彌新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范并思.從閱讀到全民閱讀:圖書館閱讀推廣的理論邏輯[J].圖書館建設(shè),2022(6):44-52.
王守仁.王陽明全集[M].吳光,等,編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227.
張雙棣,張萬彬,段國光,等.呂氏春秋譯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 638.
黎靖德.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6:181.
薛瑄.薛瑄全集[M].孫玄常,等,點校.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1480.
張載.張載集[M].章錫琛,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78: 286.
張洪,齊熙.朱子讀書法[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6: 284.
楊耀文.我的書齋生活:文化名家談讀書[M].北京:京華出版社, 2005: 169.
楊軍.四書反身錄詳解[M].長春: 長春出版社,2022: 73.
湯斌.湯斌集[M].范志亭,等,輯校.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3: 6.
張履祥.楊園先生全集[M].陳祖武,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2002: 1006.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第五卷)[M].北京:中華書局, 1989:104-109.
米歇爾·德·蒙田.蒙田隨筆全集[M].馬振騁,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9:127-128.
蔣永福 黑龍江大學信息資源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谷 悅 黑龍江大學圖書館學專業(yè)在讀研究生。 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收稿日期:2023-03-31 編校:陳安琪,謝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