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飛
眾所周知,諸葛亮是《三國演義》里最智慧的人物,但書里智慧的人多的是,和諸葛亮一個等級的也不少。然而,他的身上,有一種其余人物都沒有的東西。小時候看這部小說,看到五丈原諸葛亮去世,傷心得一塌糊涂。其實,《三國演義》里有名有姓的人物,不知死了多少,為什么諸葛亮去世讓人如此傷心?因為,諸葛亮的故事是一場巨大的悲劇。
魯迅先生說過,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在《三國演義》這部書里,諸葛亮智慧、儒雅、忠誠,還是個美男子,沒有比這個形象更美好的了。既然美好,就不會輕易展現(xiàn)。作者用了整整三回書,給他安排了氣派的出場。先是劉備躍馬檀溪,無意中走到司馬徽家,知道了諸葛亮。再就是徐庶向劉備推薦,然后劉備就開始了三顧茅廬。
等到三顧茅廬,諸葛亮總該出現(xiàn)了,卻又在屋里午睡。等到他睡醒了,卻又不出來,在屋里吟詩。吟完詩又更衣,直到關(guān)羽、張飛實在不耐煩,讀者也不耐煩的時候,他才走出來迎客,“綸巾羽扇,身衣鶴氅,素履皂絳,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長八尺,飄飄然有神仙之概”,作者把能想到的最好的形象、最好的氣質(zhì),都加在他身上了。但是,悲劇就埋藏在這隆重的開幕式中。司馬徽來拜見劉備:
玄德曰:“元直臨行,薦南陽諸葛亮,其人若何?”……徽出門仰天大笑曰:“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言罷,飄然而去。(第三十七回)
從司馬徽的口中,就已經(jīng)預示了諸葛亮的下場不會太美妙。“雖得其主,不得其時”,似乎已經(jīng)給諸葛亮的一生下了結(jié)論。以后,諸葛亮無論怎樣努力,也擺脫不了命運的安排。
此后,《三國演義》的作者開始寫諸葛亮的各種智慧。他一出山,就博望燒屯、白河用水,大大地出了一把風頭、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曹操大兵壓境,他在劉備危難之際前往東吳,說服孫權(quán)聯(lián)合抗曹。面對東吳主張投降的儒生,他舌戰(zhàn)群儒。孫劉聯(lián)盟建立之后,諸葛亮又上演了一出草船借箭,奇跡般地從曹兵那里借來了十萬支箭,徹底讓周瑜服輸。破曹軍需要火攻,但是冬天沒有東南風,諸葛亮又筑起七星壇,借來了東風。這時的諸葛亮,幾乎是無所不能的神了。
其實,歷史上的諸葛亮,雖然也是因為劉備三顧茅廬,加入了劉備的隊伍,但他出山時才二十六歲,畢竟是個年輕人。博望燒屯是劉備干的。赤壁之戰(zhàn)時,諸葛亮除了到東吳游說之外,也沒有施展什么特別的本領(lǐng),借東風的故事是虛構(gòu)的。而草船借箭的故事,雖然歷史上曾經(jīng)發(fā)生過,但主角卻是孫權(quán)。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是蜀國人,對諸葛亮應該比較熟悉,評價他“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yōu)于將略”。意思是諸葛亮管理內(nèi)政很有本領(lǐng),打仗卻不擅長。但是《三國演義》的作者偏偏不寫諸葛亮的內(nèi)政才能,而大寫特寫諸葛亮的用兵智慧,寫他神機妙算,甚至呼風喚雨,不惜把別人的故事挪過來加在他的身上。這無疑是要把這個智慧形象塑造得更完美、更可貴。他最后的“出師未捷身先死”,更加令人悲愴。然而,正因為令人悲愴,諸葛亮這個文學形象才真正地發(fā)出光彩。
諸葛亮的人生末路,在七擒孟獲的最后一場戰(zhàn)斗時已經(jīng)顯露。諸葛亮派人將兀突骨的藤甲兵誘進一座山谷中,放火燒他們:
將兀突骨并三萬藤甲軍,燒得互相擁抱,死于盤蛇谷中??酌髟谏缴贤驴磿r,只見蠻兵被火燒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鐵炮打的頭臉粉碎,皆死于谷中,臭不可聞??酌鞔箿I而嘆曰:“吾雖有功于社稷,必損壽矣!”左右將士,無不感嘆。(第九十回)
這不是《三國演義》的作者宣揚封建迷信,而是借火燒藤甲兵預示諸葛亮的結(jié)局。接下來,諸葛亮發(fā)兵北伐,然而每次都無功而返。其中,諸葛亮給后主劉禪上了一道重要的奏章,這就是《后出師表》。奏章說:
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yè)亦亡。唯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意思是說,北伐固然是以弱敵強,但不北伐也是滅亡。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大打一場。接著諸葛亮又說,這幾年來,我們死了幾十位將領(lǐng),一千多精銳部隊,如果不北伐,只能眼看著他們損失殆盡,到那時就沒有辦法與魏國抗衡了。
這時的諸葛亮,幾乎是在無可奈何中說出這些話。悲劇的氣氛已經(jīng)在整個蜀漢上空彌漫了!
如果說此前的諸葛亮只是神機妙算,那他不過是一個優(yōu)秀的謀士。此時,他從一個智慧的謀士,躍升到了蜀漢的頂梁柱。當然,躍升為蜀漢的頂梁柱,也沒什么大不了。魏蜀吳三個政權(quán)都不缺頂梁柱。司馬懿是曹魏的頂梁柱,周瑜是東吳的頂梁柱。諸葛亮比他們突出在什么地方?
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是不是感動人心,不是看他的身份和地位,而是看他的人性。
諸葛亮這個頂梁柱的意義,是明知道北伐前景渺茫,還是要堅決完成振興漢室、克復中原的大志。
曹魏是強大的,蜀漢是弱小的。但是敢以弱小去挑戰(zhàn)強大,哪怕是明知道必敗也要前行,這才是諸葛亮的可歌可泣之處。所以,諸葛亮那句流傳后世的名言,也是在《后出師表》里說出來的: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諸葛亮有什么辦法嗎?沒有。他只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盡一切可能去做。不回頭,不止步,做到死,才算完。這難道不是一場悲壯的征程嗎?
諸葛亮故事的高潮,發(fā)生在“秋風五丈原”。
諸葛亮第六次北伐,得了重病,通過夜觀天象,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于是想到了一種“禳星之法”,試圖延長自己的壽命。
諸葛亮叫姜維帶四十九名士兵,各舉黑旗,穿黑衣,環(huán)繞帳外,自己在帳中擺下祈禳用的燈火。如果七日內(nèi)主燈不滅,諸葛亮的壽命就可以延長十二年;如果燈滅,諸葛亮必死。誰知道這個時候,魏將夏侯霸帶兵來襲。這個故事是《三國演義》虛構(gòu)的。實際上,這是諸葛亮面對命運的最后一次抗爭。他與周瑜抗爭,與孟獲抗爭,與曹魏抗爭,一次比一次升級。如今,他要直接抗爭命運!這個抗爭已經(jīng)到了人的極點。
這個故事中還蘊含著一個極大的悲劇,那就是魏延闖帳。眼看禳星已經(jīng)六天六夜,即將大功告成,魏延突然闖入帳中,竟將主燈撲滅。
你會拍著大腿深深嘆息,唉,要是魏延不闖進來,該有多好!要是魏延腳步稍輕些,不就成功了嗎?可是,那是不可能的。命運的悲劇注定了禳星必敗。這件事越是功敗垂成,越說明命運這條惡龍的強大與殘酷。
所以,諸葛亮形象的偉大,并不在于他的智慧、他的儒雅甚至他的忠誠。重要的是,他的一生,都在與一個不可能戰(zhàn)勝的力量作戰(zhàn),在作戰(zhàn)中,他樹立了他的人格。這斗爭力度之強,豈不高過了關(guān)羽、張飛等英雄?所以人們無不感慨他“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終身遺憾,感慨這場流傳千古的巨大悲劇。
(摘自《為孩子解讀〈三國演義〉》,天天出版社,本刊有刪節(jié),德德德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