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邑鎮(zhèn)位于河北省武安城西部30公里,歷史上是太行重鎮(zhèn)、兵家必爭之地。抗日戰(zhàn)爭時期,陽邑鎮(zhèn)在敵后經濟戰(zhàn)中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被譽為太行抗日根據地的“小上?!薄?/p>
特殊形勢下的繁榮
河北省武安縣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東麓,晉冀兩省交界處。陽邑鎮(zhèn)位于武安城西部30公里處,歷史悠久,商業(yè)底蘊深厚。
歷史上的陽邑是山西、河南、河北貨物流通和貿易往來的一個重要“中轉站”,太行山盛產的很多山貨,以及購自平原和城市的物品,都是通過這里完成交換??箲?zhàn)全面爆發(fā)前,陽邑是個擁有3000余人口的大鎮(zhèn),在一條兩里多長的街道上,招牌林立,商貿繁榮,有信成店、和興永、大盛興等幾十家山貨經銷行。
1937年“七七事變”后不久,日軍占領了武安縣城。陽邑也建立起“維持會”,強迫群眾為日軍交糧捐錢。在日軍的眼里,陽邑是“皇軍”的地盤和“勢力范圍”,不在“三光”(殺光、燒光、搶光)之列。因此,我太行山抗日根據地黨、政、軍機關,以及情報部門以貨棧為掩護,像一個個楔子一樣,楔入陽邑鎮(zhèn)。而邯鄲、武安等城鎮(zhèn)的很多商人,以及日本洋行的代理商,也是見利就圖,紛紛擁入陽邑做生意。就這樣,在敵中有我、我中有敵,斗爭形勢異常復雜的情況下,陽邑鎮(zhèn)的商業(yè)因抗日機關的入駐,規(guī)模不斷壯大,貿易更加繁榮。
1940年后,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的工商、稅務、貿易等政府部門也在陽邑開辦了德慶隆、興記、裕太、福生祥、大豐棧等商鋪,輸出山貨,采購軍需民用物資,并加強貨物進出管理和征稅等工作。1940年5月,冀南銀行在陽邑設立漳北辦事處,1944年10月又改為冀南銀行太行區(qū)第六分行。
借助陽邑這個重點“中轉站”,根據地將太行山盛產的花椒、核桃、柿餅、杏仁、中藥材(黃芩、柴胡、連翹、甘草)、皮、毛等產品銷售到敵占區(qū),再換回根據地需要的食鹽、布匹、染料、紙張、堿面、糖、火柴等日用工業(yè)品。而集鎮(zhèn)市場的異常繁榮和重要的經濟地位,也讓陽邑得了個太行山“小上海”的美譽。
“西糧東運”之戰(zhàn)
自古以來,太行山區(qū)有“東人吃西米”之說。太行山西部白晉鐵路(山西晉中祁縣白圭鎮(zhèn)-晉城)沿線,長治、上黨盆地一帶,土地肥沃,糧食產量高,是重要的產糧區(qū);而太行山東部平漢鐵路(北平-漢口)沿線,地少人多,產糧量少,不夠本地人吃。因此,需要將糧食從太行山西部運到東部來彌補缺口,俗稱“西糧東運”。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軍戰(zhàn)線拉長,物資消耗加大,日軍在華北加緊了物資搶購和掠奪,糧食也成為敵我爭奪的重要戰(zhàn)略資源。在太行山西部,日軍實行嚴密的經濟封鎖和經濟統(tǒng)治,防止糧食流入根據地;而在太行山東部,日軍卻又放松貨物出入限制,并在少糧區(qū)大肆搶購和吸納糧食。
1942-1943年,太行山地區(qū)發(fā)生嚴重的旱災、蝗災,不少土地顆粒無收,加上日軍封鎖,根據地糧食極為缺乏,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饑餓像毒蛇一樣,吞噬著人們生存、生活的希望和信心。而在陽邑市場上,群眾中間也蔓延著一種絕望和悲哀的情緒,很多貧苦農民要錢沒錢、要糧沒糧,為了換一口飯吃,只得把家里的衣服、桌椅、箱柜等拿出來賤賣。
面對這種危急局勢,晉冀魯豫邊區(qū)政府提出了“不餓死一個人”的口號,采取廣泛募捐、以工代賑、減免糧款、節(jié)約糧食、推動生產、組織災民運輸和紡織等方式,全力度荒救災。陽邑鎮(zhèn)是調劑糧食、救濟群眾的重要基地,據當時統(tǒng)計,僅1943年,各根據地調運到陽邑的糧食就有400多萬斤;1942年10月至1943年1月,武安、沙河兩縣參加運輸的災民有13935人,賺腳價83455斤小米。
在敵我之間你死我活的糧食戰(zhàn)中,正是在邊區(qū)政府的有力領導下,很多群眾才絕處逢生,逃離死亡線,走出艱難的災荒時期,也讓根據地迎來了新的希望與轉機。
貨幣戰(zhàn)的重要戰(zhàn)場
在保衛(wèi)太行抗日根據地的斗爭中,陽邑鎮(zhèn)不僅是糧食戰(zhàn)的戰(zhàn)場,更關鍵的貨幣戰(zhàn)也在此展開。
晉冀魯豫邊區(qū)稅務總局派工作人員在陽邑一帶征收出入境貨物稅和煙產稅,組織緝私隊,查處走私糧食、牲畜、奢侈品、毒品、卷煙、白酒、迷信品等行為,維護正常的市場經營和交易秩序。
1940年5月,鑒于陽邑鎮(zhèn)在貿易和稅收中的重要地位,冀南銀行在陽邑設立漳北辦事處,下設武安、武南、偏城、涉縣、邢臺、沙河、磁縣7個支行,辦事處對外營業(yè)處為“和興永”貨棧。
為了擴大冀南銀行發(fā)行的冀鈔的流通范圍,在太行山西部白晉鐵路沿線,根據地用偽鈔(偽華北“中國聯合準備銀行”鈔票,俗稱“聯銀券”)購買冀鈔,使偽鈔貶值,冀鈔升值,進而用冀鈔購買更多的糧食。而在太行山東部平漢鐵路沿線敵占區(qū),根據地又用偽鈔高價購糧,促使糧價上漲,再在售糧時,只收冀鈔,并在保持一定利潤的情況下,逐步降低糧價,使冀鈔對偽鈔升值。為了購糧,民眾更傾向用偽鈔兌換冀鈔,從而擴大冀鈔流通范圍。
聚集在陽邑市場的商販來自周圍大小城鎮(zhèn),其中不乏一些日偽特務、漢奸混入其中,刺探消息。冀南銀行漳北辦事處每天都要收付大量鈔票,根據地這處重要的金融機構,自然也成為敵人偵察、襲擊和破壞的目標。為安全起見,平時工作人員將庫存現鈔分散攜帶,遇到敵情時,將不易攜帶的金銀銅幣、鈔票或埋入郊外地下,或藏于附近山洞中,從而確保了財物安全。
在敵我斗爭中,陽邑鎮(zhèn)的地下工作者在當地建立起可靠的群眾基礎。陽邑的“維持會”,明面上維護敵人,暗中卻聽從抗日政府的指揮,向八路軍通風報信。陽邑及附近的村莊都有可靠的“堡壘戶”,在陽邑工作的抗日人員一旦收到武安縣城、崗樓增兵或敵人突襲的情報,晚上便會分散居住到這些“堡壘戶”家中。
1941年初夏的一天下午,辦事處得到消息,武安縣城增兵,敵人有可能突襲陽邑。這天傍晚,貨棧對外營業(yè)結束,工作人員吃完晚飯,像往常一樣將款賬分別包好,每人攜帶一份,分散居住到陽邑“堡壘戶”家中。次日早晨,一位外出挑水的“堡壘戶”房東匆匆回到家,告訴辦事處人員,敵人已經包圍過來。由于消息獲得及時,辦事處人員大部分在敵人合圍前安全轉移,但辦事處警衛(wèi)班班長和一名警衛(wèi)戰(zhàn)士在突圍中遭遇敵人,壯烈犧牲。
在敵后經濟戰(zhàn)的敵我較量中,根據地有過慘痛的教訓,也增長了經驗。1942年,根據地錯誤地估計了抗戰(zhàn)形勢,預判日本可能很快會投降,糧食價格可能回落,認為應當用邊區(qū)存儲的糧食換取其他物資更為劃算。于是,邊區(qū)政府將根據地積蓄的30余萬石糧食儲備全部用于了“出口”,造成短時間根據地糧食短缺。而日軍乘機反攻,操縱市場提高了工業(yè)品價格,增加了邊區(qū)“進口”物資成本,使根據地遭受很大損失。1943年6月21日,中共太行分局召開高級干部會議,在會上作出了《關于太行區(qū)經濟建設工作的檢查和決定》,在肯定對敵經濟斗爭成績的同時,也直接批評了這一錯誤行動。
而今,抗戰(zhàn)的烽火已經銘刻在歷史的記憶中,當年的“小上?!标栆匾呀浥f貌換新顏,邁入一個新天地。行走在陽邑的街道和田野中,迎著習習清風,回憶那場雖不見硝煙卻處處刀光劍影的經濟戰(zhàn),歷史上的寶貴經驗就是一筆“巨額財富”,讓人倍覺珍視。
(摘自《檔案天地》張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