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英,章小燕,閔 莉*
(1.福建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學院,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省中醫(yī)健康管理2011 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福建 福州 350122;3.中醫(yī)健康狀態(tài)辨識研究室,福建 福州 350122)
我國膽結石發(fā)病率逐年增多,其中膽囊膽固醇結石(cholesterol gallstones,CS)是臨床最常見的膽囊結石類型,故進一步研究CS 的發(fā)病機制對指導其臨床防治意義重大[1-2]。膽結石形成機制復雜且不完善,膽固醇代謝異常致使膽汁內(nèi)膽固醇過飽和是CS 發(fā)生的重要機制之一[3-5]。肝臟主司膽汁分泌,是膽固醇合成、吸收、外排的重要場所。研究發(fā)現(xiàn),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可能是致石性膽汁內(nèi)膽固醇的主要來源;B 類清道夫受體Ⅰ(scavenger receptor class-B typeⅠ,SRBI)是HDL-C 的重要受體,可將其逆轉(zhuǎn)運至肝臟,促使肝臟分泌的膽汁內(nèi)膽固醇增多,進而導致CS 的發(fā)生[6-8]。三磷酸腺苷結合盒轉(zhuǎn)運體G5/G8(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G5/G8,ABCG5/G8)促進肝臟內(nèi)膽固醇外排入膽囊,是誘發(fā)CS 的重要基因[9]。
中醫(yī)認為膽石癥常伴濕熱[10]。大柴胡湯源自《傷寒論》,具有清熱祛濕、利膽消石之效,是治療CS 濕熱證的常用藥與代表方[11-12];現(xiàn)代研究證實大柴胡湯具有保肝、利膽、降脂等作用[13]。大柴胡湯加減方(modified dachaihu decoction,MDD)為2020年膽石癥濕熱證的中醫(yī)診療指南中推薦用藥[12],可調(diào)節(jié)FXR/FGF15/FGFR4 通路,對CS 濕熱證小鼠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14]。據(jù)此,本次實驗擬通過構建CS 濕熱證小鼠模型,從肝臟膽固醇代謝相關基因SRBI、ABCG5/8 的表達差異,進一步探究MMD 治療濕熱型CS 的作用機制。
1.1 實驗動物 C57BL/6J 雄性小鼠24 只,體質(zhì)量(18±2)g,購自杭州子源實驗動物科技有限公司,實驗動物生產(chǎn)許可證號:SCXK(浙)2019-0004,在福建中醫(yī)藥大學實驗動物中心SPF 級動物實驗室適應性喂養(yǎng)1周,實驗動物使用許可證號:SYXK(閩)2020-0002。本實驗方案通過福建中醫(yī)藥大學實驗動物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審批號:FJTCM IACUC 2020071)。
1.2 實驗藥物及飼料 大柴胡湯加減方由柴胡15 g,黃芩10 g,茵陳15 g,郁金15 g,金錢草15 g,茯苓15 g,厚樸10 g,枳實10 g,生大黃6 g 和炙甘草6 g 組成,購自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yī)院中藥房。以上中藥水煎煮2 次、濃縮為含生藥1.17 g/mL 的大柴胡湯加減方藥液。熊去氧膽酸膠囊(Losan Pharma GmbH 公司,批號:L20182A)購自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yī)院西藥房,將膠囊打開用超純水溶解,配制成濃度為2.5 mg/mL 的熊去氧膽酸溶液。常規(guī)飼料由福建中醫(yī)藥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2%高膽固醇致石飼料(成分:全價飼料粉料82.5%、牛油15%、膽固醇2%、膽酸0.5%,批號:20210107)購自無錫帆泊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1.3 實驗試劑 小鼠總膽固醇(TC)、總膽汁酸(TBA)、磷脂(PL)、HDL 酶聯(lián)免疫吸附(ELISA)試劑盒均購自江蘇酶免實業(yè)有限公司,批號:M202101-18、M202101-45、M202101-32、M202110-26);蘇木素-伊紅(HE)染色試劑盒(上海源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號:J05N11Y130004);GAPDH 一抗(批號:10015666)、SRBI 一抗(批號:00091630)、鼠二抗(批號:20000261)、兔二抗(批號:20000250)均購自武漢三鷹生物技術有限公司;ABCG5/G8 一抗(美國Affinity Biosciences 公司,批號:88X7997、41W9164);逆轉(zhuǎn)錄試劑盒、SYBR 試劑盒均購自日本TAKARA公司,批號:AK71623A、AK41790A。
1.4 實驗儀器 人工氣候箱(韶關市泰宏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體視顯微鏡(重慶奧特光學儀器有限責任公司);生物組織包埋機、石蠟切片機(德國Leica 公司);多功能酶標儀(瑞士Tecan 公司);基因擴增儀、ABI 熒光定量PCR 儀(美國Applied Biosystems 公司);超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計(美國Thermo Scientific 公司);化學發(fā)光凝膠成像系統(tǒng)(美國Bio-Rad 公司)。
2.1 動物分組及造模 按照體質(zhì)量分層隨機分組法將適應性喂養(yǎng)1 周后的雄性小鼠24 只分為空白組、模型組、中藥組和西藥組,每組各6 只??瞻捉M常規(guī)飼養(yǎng);其余3 組小鼠采用“2%高膽固醇致石飼料+內(nèi)濕+外濕”的方法造模13 周,建立CS 濕熱證模型,即造模全周期始終予以2%高膽固醇致石飼料喂養(yǎng),第10~13 周每天增加10 h 的外部濕熱環(huán)境(人工氣候箱設置的溫度31~33 ℃、濕度95%的環(huán)境)影響,在處于濕熱環(huán)境的同時給予20%蔗糖水。若小鼠出現(xiàn)嗜臥懶動、精神不振、體質(zhì)量增長減緩、飲食減少、大便質(zhì)軟、小便短、皮毛油膩稀疏等表現(xiàn),經(jīng)解剖后觀察到膽囊結石即可判定為CS 濕熱證造模成功[14]。
2.2 藥物干預 造模成功后,所有小鼠按照體質(zhì)量0.02 mL/(g·d)計算灌胃量,根據(jù)課題組前期研究基礎及體質(zhì)量等效劑量換算公式[14-16],中藥組和西藥組小鼠分別給予1.17 g/mL 大柴胡湯加減方藥液和2.5 mg/mL 熊去氧膽酸溶液灌胃,空白組和模型組則予以生理鹽水灌胃,共干預4 周。
2.3 取材 末次干預結束后禁食不禁水12 h,采用摘眼球取血法,收集小鼠血液樣本,離心后取其血清至新的EP 管內(nèi)并做好標記。隨后將小鼠頸椎脫臼處死、解剖,摘取完整膽囊,并用生理鹽水洗凈后,置于體視顯微鏡下觀察、拍照記錄,隨后保存膽汁。最后摘取小鼠肝左葉,將其切成3 個方塊,1 塊置于4%多聚甲醛固定液中用于后續(xù)HE 染色觀察,另外2 塊置于EP 管內(nèi)凍存于-80 ℃冰箱用于后續(xù)mRNA 和蛋白表達量的檢測。
2.4 觀察指標
2.4.1 小鼠一般情況及膽囊結石觀察 參考課題組前期及他人研究[14,17],自造模起每周觀察記錄小鼠的精神狀態(tài)、活動度、體質(zhì)量、飲食[18-19]、皮毛、二便等變化情況,造模前后及干預后進行曠場實驗[20-21],即準備2 個同等規(guī)格的白色敞箱(50 cm×50 cm×50 cm,底面被劃分成大小均勻的25 個方格),夜間在黑暗的房間內(nèi)同時開始2 組小鼠實驗(每組4 名操作者),1 名操作者將小鼠放于敞箱中央,其余3 名操作者不被告知小鼠組別,并分別觀察記錄5 min 內(nèi)小鼠水平穿越格子數(shù)、直立次數(shù)和靜止時間,以輔助判斷4 組小鼠濕熱證候。解剖小鼠摘取其完整膽囊,觀察、記錄4 組小鼠膽囊結石情況。
2.4.2 膽汁成分與血清血脂含量測定 參考ELISA試劑盒說明書,設置標準孔、樣品孔與空白孔,依次加入不同濃度的標準品、樣本(膽汁/血清)、蒸餾水各50 μL,除空白孔外,各孔加入HRP 標記的檢測抗體100 μL,37 ℃溫育后重復洗滌5 次,再往所有孔加入底物A、B 各50 μL,37 ℃避光孵育后,加入終止液50 μL,在450 nm 波長處測定各孔的吸光值(OD 值),計算膽汁中TC、TBA、PL 和血清中TC、HDL 含量。
2.4.3 肝組織病理形態(tài)學 將肝組織石蠟標本切片(厚度約4 μm)、采用HE 染色,中性樹脂封片,光鏡下觀察肝組織病理形態(tài)學改變。
2.4.4 qPCR 檢測肝組織中SRBI、ABCG5/G8 mRNA相對表達水平 將肝組織研磨成漿,提取組織內(nèi)RNA 并測定其純度和濃度。在逆轉(zhuǎn)錄試劑盒說明書的指導下操作,去除基因組cDNA 并將提取的RNA 逆轉(zhuǎn)錄為cDNA。根據(jù)SYBR 試劑盒的說明,配置反應液與cDNA、所測目的基因引物(PCR 引物及內(nèi)參由福州瑞真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設計合成,見表1)混合加樣,依次進行預變性(95 ℃/30 s)、變性(95 ℃/5 s)、退火(60 ℃/30 s),共40 個循環(huán),完成PCR 擴增。以GAPDH 為內(nèi)參對照,根據(jù)各樣本的Ct 值,計算2-ΔΔCt代表SRBI、ABCG5/G8 的mRNA 相對表達量進行后續(xù)統(tǒng)計分析。
表1 引物序列
2.4.5 Western blot 檢測肝組織SRBI、ABCG5/G8 蛋白表達量 提取小鼠肝臟組織總蛋白并用BCA 法檢測濃度,配置10%PAGE 凝膠,往泳道內(nèi)依次加入Marker 和4 組蛋白樣品、電泳(濃縮膠30 V/30 min,分離膠90 V/90 min)后將蛋白條帶轉(zhuǎn)至PVDF 膜上(250 mA/60 min),再分別經(jīng)GAPDH、SRBI、ABCG5、ABCG8 一抗(1∶10 000、1∶800、1∶3 000、1∶3 000)4 ℃孵育過夜,洗滌后鼠、兔二抗(1∶5 000)孵育2 h,清洗干凈在ECL 避光條件下顯影、成像,以條帶上SRBI、ABCG5/G8 蛋白的灰度值/GAPDH 蛋白的灰度值,代表相應4 組SRBI、ABCG5/G8 蛋白相對表達量進行后續(xù)統(tǒng)計分析。
2.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0 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GraphPad Prism 8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圖片繪制。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s)表示,2 組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1 4組小鼠一般情況比較 空白組在整個造模與干預期間,精神狀態(tài)良好,好攀爬、較為活躍,平均飲食攝入量穩(wěn)定,體質(zhì)量逐步增長,二便正常,皮毛柔順無缺損。造模的3 組在造模1~9 周時,精神狀態(tài)尚好,少在籠內(nèi)走動、好聚堆,飲食量和體質(zhì)量增長均明顯高于空白組小鼠,皮毛油膩成綹,大便質(zhì)軟;在造模10~13 周時,3 組陸續(xù)出現(xiàn)精神萎靡、嗜臥懶動,常聚堆于角落或藏匿于墊料下方,飲食量明顯減少,體質(zhì)量下降,眵多,皮毛油膩稀疏且常因啃咬而出現(xiàn)皮毛塊狀缺損,小便色深黃味重,大便稀軟常不成形,表現(xiàn)出明顯的濕熱證候。干預后,中藥組精神狀態(tài)有所改善,常在籠內(nèi)走動、活動度增高,飲食量和體質(zhì)量增長有所恢復,小便淡黃,大便成形,皮毛柔順完整、眵少,濕熱證候明顯改善;模型組與西藥組無明顯變化。見圖1。
圖1 4 組小鼠一般情況比較
3.2 4 組小鼠膽囊結石情況比較 空白組膽囊體積適中,膽汁淡黃清澈、透光度高、無雜質(zhì)。與空白組相比,模型組膽囊內(nèi)肉眼可見沙粒樣結石沉淀,膽汁顏色變深呈棕褐色,膽囊體積增大。中藥組和西藥組膽囊體積較空白組均增大,膽汁顏色較深;與模型組比較,中藥組和西藥組膽囊內(nèi)結石消失,膽汁渾濁程度降低,以中藥組小鼠膽汁透明度更高。見圖2。
圖2 4 組小鼠膽囊結石情況
3.3 4組小鼠膽汁TC、TBA、PL含量比較 見表2。
表2 4 組小鼠膽汁TC、TBA、PL 含量比較(±s)
表2 4 組小鼠膽汁TC、TBA、PL 含量比較(±s)
注:與空白組比較,1) P<0.05;與模型組比較,2) P<0.05;與西藥組比較,3) P<0.05。
組別空白組模型組中藥組西藥組n 6 6 6 6 TC/(mmol/L)4.81±0.39 9.41±0.371)6.67±0.362)7.57±0.832)TBA/(μmol/L)19.62±0.45 12.86±1.251)16.72±0.722)15.86±0.982)PL/(ng/mL)194.56±8.31 104.68±13.921)164.39±13.492)3)144.19±14.722)
3.4 4組小鼠血清HDL-C、TC 含量比較 見表3。
表3 4 組小鼠血清中HDL-C、TC 含量比較(±s)
表3 4 組小鼠血清中HDL-C、TC 含量比較(±s)
注:與空白組比較,1) P<0.05;與模型組比較,2) P<0.05。
TC/(mmol/L)2.00±0.32 7.23±0.201)5.22±0.472)6.19±1.122)組別空白組模型組中藥組西藥組n6 6 6 6 HDL-C/(μmol/L)169.80±2.43 122.16±6.181)146.45±2.612)141.83±7.712)
3.5 4組小鼠肝組織病理學形態(tài) 空白組肝細胞形態(tài)結構正常,細胞核大而居中,細胞間排列緊密、有序;模型組肝細胞腫脹變形,胞質(zhì)內(nèi)充斥大量的脂滴空泡,細胞核多被擠至細胞邊緣,細胞間排列松散、混亂;中藥組、西藥組肝細胞內(nèi)脂滴空泡明顯減少、變小,肝組織脂肪樣變性明顯減輕,細胞間排列相對清楚,其中中藥組肝臟組織形態(tài)更趨近于正常組。見圖3。
圖3 4 組小鼠肝臟組織形態(tài)(HE 染色,×200)
3.6 4組小鼠肝組織SRBI、ABCG5/G8 mRNA 表達水平比較 見表4。
表4 4 組小鼠肝組織SRBI、ABCG5/G8 mRNA相對表達水平比較(±s)
表4 4 組小鼠肝組織SRBI、ABCG5/G8 mRNA相對表達水平比較(±s)
注:與空白組比較,1) P<0.05;與模型組比較,2) P<0.05。
ABCG8 1.01±0.02 2.18±0.101)1.50±0.442)1.93±0.38組別空白組模型組中藥組西藥組n6 6 6 6 SRBI 1.03±0.04 2.25±0.401)1.37±0.162)1.47±0.202)ABCG5 1.05±0.04 2.19±0.041)1.53±0.46 1.95±0.13
3.7 4組小鼠肝組織SRBI、ABCG5/G8 蛋白表達量比較 見圖4、表5。
圖4 4 組小鼠肝臟SRBI、ABCG5/G8 蛋白條帶圖
表5 4 組小鼠肝臟SRBI、ABCG5/G8蛋白表達量比較(±s)
表5 4 組小鼠肝臟SRBI、ABCG5/G8蛋白表達量比較(±s)
注:與空白組比較,1) P<0.05;與模型組比較,2) P<0.05。
ABCG8 0.18±0.05 0.41±0.022)0.30±0.032)0.24±0.022)組別空白組模型組中藥組西藥組n6 6 6 6 SRBI 0.29±0.02 0.52±0.191)0.40±0.07 0.49±0.08 ABCG5 0.10±0.04 0.24±0.12 0.21±0.13 0.23±0.10
CS 屬中醫(yī)學“膽脹”“脅痛”“黃疸”等范疇,因濕熱、痰瘀、氣郁、蟲毒、陰虛等多種病理因素相互作用、影響,膽汁排泌不暢,而日久淤滯成石。研究發(fā)現(xiàn),濕熱壅滯乃膽石癥關鍵病機及臨床常見證型[22-23];故采用清熱祛濕、利膽消石之法為主對CS進行治療,臨床亦常用大柴胡湯為基礎方隨癥加減治療CS 濕熱證且療效頗佳[24-26]。本次研究選用的大柴胡湯加減方源自膽石癥濕熱證中醫(yī)診療指南推薦用藥[12],在原方的基礎上,去半夏、白芍與姜棗,加郁金與柴胡共解肝膽之郁,配以茵陳、黃芩清利少陽、陽明之濕熱;厚樸與枳實相配,可強化燥濕行氣之效;輕用生大黃泄陽明壅滯之濕熱,重用金錢草加強清熱祛濕、利膽消石之效;茯苓利水濕、健脾胃,與炙甘草共為佐藥,可調(diào)和諸藥。全方以攻為主,滌壅滯之濕熱,疏肝膽之淤,又注意顧護脾胃,是清熱祛濕、利膽消石之佳劑。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膽汁中膽固醇過飽和是CS 發(fā)生的關鍵機制,也是其突出的病理表現(xiàn)[3-5]。膽汁中的成分主要有TC、TBA、PL,若膽汁成分比例異常,即TC 增多或TBA、PL 比例降低均會導致膽汁中膽固醇過飽和析出形成CS[5,27-28]。經(jīng)臨床及動物實驗發(fā)現(xiàn),CS 患者/小鼠血脂成分異常,血清中TC 含量異常升高而HDL-C 含量則明顯降低[29-30]。TC 的血清濃度可反映機體脂代謝情況,與飲食關系密切;HDL-C 與SRBI 特異性結合逆轉(zhuǎn)運膽固醇至肝臟被認為是CS 患者膽汁中膽固醇的主要來源[6-7,31]。ABCG5/G8 參與轉(zhuǎn)運肝臟內(nèi)膽固醇至膽囊,與CS 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9]。肝臟是膽固醇代謝的重要器官,若脂質(zhì)代謝異常,肝臟組織形態(tài)則可能發(fā)生異常。本次實驗中,模型組小鼠肝臟脂肪變性明顯,膽汁中TC 含量顯著增多、TBA和PL 含量顯著下降,血清TC 含量升高、HDL-C 則顯著降低,且肝臟中SRBI、ABCG5、ABCG8 mRNA與蛋白表達均有上調(diào)趨勢,與上述研究報道一致。
薛生白曰:“內(nèi)外相引,故病濕熱”,故本次實驗在濕熱模型制備時,兼顧了內(nèi)外濕熱因素的影響。造模的小鼠長期食用2%高膽固醇致石飼料,屬膏粱厚味,滋膩滯礙脾胃,使其運化無權,而生濕熱;同時,高膽固醇高脂飲食是誘發(fā)CS 的重要危險因素[32],通過長期飲食因素的干擾,既保證了CS 模型的建立又促使?jié)駸醿?nèi)生??禎嵑透弑陶洌?3]認為塑造病證結合動物模型,應該先確保“病”已形成后,再建立“證”模型,如此病癥模型才會穩(wěn)固。根據(jù)課題組前期研究結果,高膽固醇致石飼料喂養(yǎng)小鼠9周便可形成CS[15,34]。故本次實驗在造模10~13周增加外部濕熱環(huán)境因素的干擾,同時給予小鼠20%糖水進一步增加內(nèi)濕因素的影響。結果顯示,模型組小鼠膽囊內(nèi)出現(xiàn)肉眼可見的沙粒樣結石沉淀,膽汁顏色變深、膽囊體積增大,即CS 模型建立成功?,F(xiàn)階段關于動物濕熱證模型的評價尚無統(tǒng)一的規(guī)范化標準,所以本次研究中,以中醫(yī)學在臨床中人的濕熱證候表現(xiàn)為參照,來評判動物濕熱證模型建立是否成功。在造模10~13 周,造模的3 組小鼠均表現(xiàn)出精神萎靡,嗜臥懶動,飲食減少,體質(zhì)量增長遲緩,小便黃赤,大便稀軟,面垢眵多,皮毛油膩稀疏等表現(xiàn),與《脾胃論》中記載的濕熱證候表現(xiàn)“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于動作,胸滿氣促,肢節(jié)沉疼……小便黃而數(shù),大便溏而頻……不思飲食”高度契合,表明造模的3 組小鼠表現(xiàn)出明顯的濕熱證候。經(jīng)大柴胡湯加減復方干預后,小鼠的濕熱證候較模型組與西藥組明顯改善。
熊去氧膽酸是臨床治療膽結石的常用藥,具有調(diào)節(jié)脂質(zhì)代謝、利膽、消石之效[19,24]。因大柴胡湯加減方亦有上述功效[12-13],且更添清熱祛濕之用,故通過將中藥組與西藥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可以較為直觀地闡釋大柴胡湯加減方治療CS 的作用機制,并從方證對應的角度進一步驗證CS 模型小鼠的濕熱病理。故實驗結果顯示中藥組小鼠膽汁結石狀況、濕熱證候、肝臟脂肪病變程度、血脂含量、膽汁成分及SRBI、ABCG4/G8的mRNA與蛋白表達情況的改善程度整體上均優(yōu)于西藥組,且更趨近于空白組。以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能是由于樣本量較少的緣故。
綜上表明,SRBI、ABCG5/G8 表達異常升高可能是CS 濕熱證的分子生物學機制之一。大柴胡湯加減方能通過抑制SRBI、ABCG5/G8 的表達,調(diào)節(jié)膽固醇代謝,減少膽固醇過飽和膽汁的分泌,改善肝臟脂肪變性,發(fā)揮清熱祛濕、利膽消石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濕熱型膽石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