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jīng)濟社會迅速發(fā)展,我國經(jīng)濟和社會結構也在發(fā)生了深刻變革,各種思想、理念的產(chǎn)生與融合過程中,難免會發(fā)生沖突。在此背景下,對高職教育產(chǎn)生了一定沖擊,并對高職學生健康人格和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的塑造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為此,在高職思政課教學時,教師要發(fā)揮黨史學習資源的價值,以此為思政課提供豐富資源。文章主要結合高職思政課教學,進一步分析黨史學習在高職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價值,并提出了發(fā)揮黨史教育優(yōu)勢,為高職思政教學賦能的策略。
關鍵詞:黨史;高職學校;思政課
中圖分類號:G64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30-0043-04
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牢記初心使命以及促進社會發(fā)展的能量,能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高職思政課教學時,融入黨史資源,可以進一步引領廣大學生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同時,需要踐行社會主義理想信念,重視保持初心與使命,將民族復興及社會發(fā)展的任務扛在肩上,以學習為核心載體,全面促進學生厚植愛國情懷,堅定偉大的理想信念。
一、黨史學習教育賦能高職思政課教學的價值分析
(一)有利于促進學生科學歷史觀念的形成
科學歷史觀是以歷史唯物主義來研究人類社會歷史現(xiàn)象的基本觀念和方法論,高職學校在辦學和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幫助學生樹立自正確價值觀念的重要作用,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政治意識和歷史意識[1]。通過對歷史的客觀敘述,使學生認識歷史,對歷史進行客觀的評估,以歷史經(jīng)驗為指引,使學生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實現(xiàn)自身價值。
(二)有利于促進學生理想信念的形成
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人民精神的支柱和力量源泉,若想團結民族,必須要有共同理想信仰。引導學生深刻認識黨的光輝歷史、偉大貢獻、初心使命、理論成果、深厚精神和豐富的經(jīng)驗,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大學生思想觀念的發(fā)展,促使大學生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并且樹立更加堅定的理想。通過學習黨史,使高職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不斷發(fā)展,并令其在內心深處建立更加明確的奮斗目標。同時,有利于學生在思想上牢記基本國情,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樹立遠大的理想,對學生自覺努力、勇于承擔時代責任及實現(xiàn)自我價值均具有重要意義。
(三)有利于培養(yǎng)愛國愛黨意識
新時期,高校青年要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使命,不斷加深對黨熱愛和熱愛人民的感情,以奉獻國家和人民為己任,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奮斗終身。新時期高校大學生要想肩負起民族復興的重任,就應努力引導青年學子熱愛祖國,弘揚強國精神,踐行報國之道。
在百余年的黨史歷程中,涌現(xiàn)了眾多英雄豪杰以及光榮事跡。在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時,向學生滲透黨史知識,更有利于高職學子全面感受愛國情懷,并且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與個人發(fā)展進程,跟著黨的思想走,端正個人態(tài)度,致力于實現(xiàn)自我價值,為社會及國家發(fā)展貢獻強大力量。
二、黨史學習教育賦能高職思政課教學面臨的問題
(一)黨史學習教育賦能高中思政課教學設計有待完善
目前,黨史學習教育理論運用在內容上既不夠深入,又不能很好地適應各學科要求,導致教學效果不佳。一方面,高職思政課教師在進行學習教育時,未把歷史文獻資料與當?shù)貙嶋H情況結合起來,只是一種單調乏味的自言自語,導致造成學生對黨史學習教育興趣不高;另一方面,由于高職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沒有充分考慮到各學科特色,也未充分考慮到歷史知識運用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很難引起學生共鳴,對于學生要掌握和學習的知識卻未有明確的認知,致使所融合的黨史文獻資料喪失其完整性[2]。
(二)教師黨史文獻綜合運用能力有待提高
在高職思政課教學多年,一些教師依舊墨守成規(guī)。將黨史學習教育與高職思政課結合起來,最大問題在于教師力量薄弱,一些教師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缺乏,融入課程教學形式缺乏新意。許多高職思政課教師歷史理論整合教學存在諸多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教師在教學中缺乏創(chuàng)造性,從而影響整體教學成效,導致學生課堂表現(xiàn)和課堂參與度不高。一些思政課教師則認為,將黨史理論資源納入課堂教學,相當于在教室里講黨史故事,參觀愛國教育基地。完全沒有根據(jù),但在鑒別、建設和評價黨史理論資源方面,學生還不夠了解。這就使得學生難以將其思想資源融入高職思想課堂中,無法使其成為學生的“精神糧食”。
(三)高職學生對黨史的認知不足
當今的教育觀念呈現(xiàn)出以人為本的特點,在教育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和發(fā)展學生主體性。在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中,若將其有機地與歷史學習相結合,就要加強對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與運用。然而,在目前高職思政課教學過程中,部分思政課教師未充分挖掘黨史學習資源中的精髓內容,導致學生在思政課學習時的參與性明顯較低,且不注重綜合學習思政課內容和黨史文化,會影響思政課堂上黨史學習資源的滲透效果,無法發(fā)揮協(xié)同提高學生黨史意識及思政意識的作用。思政課教師在將歷史學習資源納入課堂教學時,若僅關注課堂授課,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主動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的主觀能動性不能完全發(fā)揮,不能很好地融入課堂,難以形成自主思維。在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主體差異。在大學階段,大學生是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其身體和心理發(fā)展都比較遲緩。教育工作者應充分認識到學生在性別、個性、學習能力等各方面的不同,才能更好地運用教育教學的方式,以減少這種有差別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負面影響。
三、黨史學習教育賦能高職思政課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豐富多元教學形式
一方面,要建立歷史文化基地,進行浸入式教學。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紅色革命遺址考察,多次強調紅色政權起源。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相比,高職思政課融入基地教育在形式和內容上更加突出,通過基地內的圖片、影像、歷史物品等,讓學生能深刻體會到黨在革命、改革、建設、發(fā)展的歷史印記。體驗式教學能使學生在體驗基地的過程中,與歷史建立起一種與歷史的聯(lián)系,使學生能感受到共產(chǎn)黨員的奉獻與犧牲,從而激發(fā)學生愛國熱情[3]。同時沉浸式學習可以讓學生在體驗黨史的過程中,通過對歷史人物的認識和扮演、回顧入黨誓詞及情景體驗等,喚醒主體感同身受的情感體驗,在感受黨史過程中實現(xiàn)生活實踐與理論知識的結合。
另一方面,組織黨史知識有關競賽活動,以促進學生價值意識發(fā)展。近幾年,為進一步深化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強化“四史”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應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不斷拓展和創(chuàng)新思政課教學形式,突出“鑄魂育人”作用,通過各類活動推動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進學生頭腦,真正將理論知識內化于心及外化于行。如今,在教育部的指導下,各地高職學校紛紛舉辦了“百年光輝之路 奮斗正進行”“我心中的思政課”等演講、情景劇、書法等競賽活動,提升黨史內容和思政課程的融合效果。通過比賽活動,可以增進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相互了解,加深學生對比賽的感受。同時,通過錄音、課堂講解等方式,使學生能更好地學習了解到中國共產(chǎn)黨的百年歷程[4]。又如,高職院校展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引進黨史學習內容。這也就意味著高職院校需要增加黨史學習教育實踐基地,使用當?shù)氐膶嵺`教育資源,依托革命紀念館、烈士陵園、遺址遺跡和陳列室等開展實踐教學工作,以保障廣大學子在實踐過程中能有機整合黨史理論內容,在實踐中真正深化黨史,加強對黨史學習內容的了解,不僅能充實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黨史學習意識,逐步提高高職學生思想道德水準。
(二)加強高職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
黨史教育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需要教師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黨性修養(yǎng)。首先,要加強對黨史的研究。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強對歷史的認識和把握,加強學習新政策、新理論。其次,對黨史學習教育進行了細致的設計[5]。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結合課程內容,不斷充實和擴展教學實例,把更多與學生的生活相聯(lián)系的內容,提高教學效果。最后,將黨史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尤其是在教學內容與主流社會取向存在矛盾和沖突、教學內容理論與實踐之間存在沖突、教學過程中學生與教師之間存在沖突等問題時,要根據(jù)現(xiàn)實狀況不斷尋求對策。例如,在學習過程中需意識到“怎樣認識中國共產(chǎn)黨在一百多年的發(fā)展歷程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怎樣正確地認識共產(chǎn)黨人在危難時刻站出來的政治品質?”要解決這些問題,則必須從加強自身黨性修養(yǎng)入手,合理地設計教學單元,在課堂前充分準備,樹立教學信心[6]。
(三)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建設網(wǎng)上學習教育基地
“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是當前科技不斷發(fā)展、網(wǎng)絡技術與教學領域緊密結合的一種新型教育方式,如今信息化技術已深入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在信息時代,互聯(lián)網(wǎng)以其高效、快捷、便捷的傳播特性,必將在高職教學中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化網(wǎng)絡平臺,可以更好地構建黨史文化,進一步完善和優(yōu)化高職思政課課堂教學內容,將其中內涵的紅色文化精神和力量有機融于大學生的靈魂深處[7]。各地區(qū)黨史文化網(wǎng)絡課程建設與高職思政課之間息息相關,應用互聯(lián)網(wǎng)手段打造宣傳高職思政課教育內容以及黨史文化的陣地,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傳播黨史文化故事,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黨史文化的熏陶。另外,也可以通過“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以及高職院校的專屬公眾號開創(chuàng)高職思政課新教育渠道,延伸課堂教學,拓寬學生學習視野,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體驗黨史學習內容,更好地落實思政課學習目標。除此之外,高職學校也要擴大媒體傳播平臺,充分利用媒體傳播的作用。把黨史融入思政課,拓寬教學平臺,突破以往以課堂為主戰(zhàn)場,教師為主講主體的單一溝通模式。在單一媒介時代,由于學生和學生的信息傳遞渠道相對單一,思政課被迫進入理論化、灌輸式教學模式。隨著新時期的來臨,信息傳播形態(tài)、傳播平臺、傳播渠道、接受手段等都發(fā)生了巨大改變,在意識形態(tài)和輿論領域,借助各種媒體平臺,發(fā)揮其引導作用[8]。
(四)強化黨史及思政課理論學習
首先,黨史與高職思政課融合中要有內涵、有步驟。思想政治課程教學內容應反映中國共產(chǎn)黨的發(fā)展歷程,可使學生了解其理論內涵。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與黨史教育相結合,必須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在實踐層面及理論層面上均要堅持“四個自信”,把學生培養(yǎng)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次,在思政課理論層面上要做到深入淺出,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在把黨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過程中,要使理論層面不斷深化,使其具有深厚的歷史意義,在講授的時候要做到深入淺出,使學生了解。學習黨史就是要以史明鑒及以史明志,從歷史和實踐的角度把握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人民為中華民族所做的偉大貢獻,不斷增強歷史自覺性,堅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以科學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9]。
(五)充分挖掘黨史學習教育本土特色資源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革命文化資源的發(fā)掘整理,對革命領袖、大型戰(zhàn)役紀念館等的建設十分重視。實質上,在黨史文化中存在大量革命精神,這些便需要高職思政課教師進行全面的挖掘,從中提煉高價值的內容,將其分別融入不同的高職思政課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通過精心收集黨史文化資源以及整理黨史文化資源,可在思政課教學時,將這些資源進行創(chuàng)造性應用[10]。例如,可以利用本地特色歷史文化資源,請有關專家、學者、老紅軍等為當?shù)貧v史文化提供系統(tǒng)的資料,并根據(jù)當?shù)氐慕?jīng)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具體情況,對其進行補充與創(chuàng)新,使之適應地方學校發(fā)展情況。同時,還可以組織編寫當?shù)丶t色文化的教學材料來促進本地黨史文化與思想政治理論融合課程的建設,也可以將其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內容,融入思政課教學內容。
(六)結合紅色文化進行黨史教育
自黨的二十大以來,全黨及全社會不斷深入地進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弘揚時代主旋律,加強青年黨員的黨史教育。青年黨員是青年中的中流砥柱和先進分子,在政治、思想成熟方面起到了極好的示范作用和引領作用。
中國共產(chǎn)黨一百多年的歷史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黨史教育資料。其中,黨史是最生動、最令人信服的教材,從黨的一百多年發(fā)展中吸取力量,把紅色基因植根于廣大黨員干部的心理,使學生在大是大非面前依靠理想信念堅定自己政治立場。加強學生的歷史學習意識是其主要目的之一,把馬克思主義理論錘煉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不斷增強學生的政治領悟力和執(zhí)行力,是增強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的重要手段。在后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教師要重視發(fā)揮黨史學習資源的作用,并且融入紅色文化,充實黨史教育體系內容,使學生在接受高職思政學習內容時能更主動地探究紅色文化和黨史資源,形成良好的人文修養(yǎng)及道德情懷[11]。
四、結語
綜上所述,黨史學習可為高職思政課教學賦能。然而,若想加強黨史學習教育效果,則需要保持實事求是的精神,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回顧歷史,不斷汲取黨百年奮斗的智慧和力量,不斷向前發(fā)展。要切實改善高職思政課教學現(xiàn)狀,需挖掘黨史學習資源,將其貫穿到思政課教學的全過程,以豐富高職思政課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積極參加思政課學習活動。在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時,讓學生接觸更多黨史資源,使其形成愛黨意識,并豐富學生思政課理論知識,使其在掌握基礎內容時形成良好的品德修養(yǎng),成為有道德、有內涵、有能力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莫曉靜. 廣西黨史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實踐探新——以廣西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J]. 教育觀察,2022,11(23):92-95.
[2] 查巧貞. 黨史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教學的若干思考[J]. 老區(qū)建設,2022(13):77-80.
[3] 陳衛(wèi)東,趙小青,袁璟瑾,等. “四個選擇”視域下黨史學習教育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路徑研究[J]. 珠江水運,2022(09):9-11.
[4] 張丹丹. 黨史學習教育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困難與路徑探究[J]. 北京財貿職業(yè)學院學報,2022,38(02):59-65.
[5] 侯玉,劉煥明. 黨史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教學的著力點探究[J]. 江南論壇,2021(12):54-55.
[6] 仉慧卿. “四史”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教學的邏輯理路和價值意蘊研究[J]. 江西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2,35(05):80-82.
[7] 徐艷姝. 美育融入高職思政課教學的價值及意義研究[J]. 秦智,2022(01):74-76.
[8] 王芬. 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效果提升研究[J]. 黑龍江教師發(fā)展學院學報,2021,40(12):54-56.
[9] 張國芳. 高職思政課專題化教學的應用價值與實施策略[J]. 教育科學論壇,2021(33):32-36.
[10] 陸玲,高峰. “四個自信”視域下增強新時代高職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研究[J]. 科教導刊,2021(17):87-89.
[11] 張露,周義明. 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三維向度:內涵、價值、路徑[J]. 中國多媒體與網(wǎng)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21(02):230-232.
(薦稿人:洪嘉,寧夏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莫唯然)
作者簡介:劉藝(1986—),女,回族,碩士,寧夏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