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峰旻 艾蓮
一直以來,灘涂都是我寫作的母體、傾訴的對象,它總能給我某種啟發(fā),讓我順著故鄉(xiāng)的灘涂、黃海濕地,以及村莊、老屋、小河、大?!呦蜃鎳拇蠛煤由?,走向生活的細節(jié)與縱深。
在東臺沿海濕地成為世界遺產(chǎn)地之后,我的40萬字的長篇紀實文學(xué)作品《紅灘涂》也出爐了,這是我創(chuàng)作的第二部長篇紀實文學(xué)作品,是生于斯長于斯的沿海灘涂人生活的日常,也是一部值得回味的地方編年史。
我生長在黃海之濱的東臺,春天,灘涂裸露著身體,無聲地接納風雨和薄霧。秋天,在溝壑或平地,茂盛的蘆葦叢和茅草或通紅通紅的,或雪白雪白的,或金黃金黃的,一片片,一簇簇,一叢叢,成了大灘涂最為瑰麗最為原始的調(diào)色筆。在南黃海之濱一望無際的灘涂濕地上,我看到了生命最自然本真的美好姿態(tài),塵世煙火里的灘涂牧歌,讓我從心底生出一種別樣的欣喜,更成就了我前行的動機。
在寫作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灘涂濡濕了我們的生命根須。在它的面前,我學(xué)會了眼睛向下,心靈向上,怎樣對現(xiàn)實生活去強烈關(guān)注和深刻反映,讓筆下人物鮮明的性格和濃厚的時代氣息充分顯現(xiàn)。我學(xué)會了努力排除外界的干擾,學(xué)會了對所有的一切淡然一笑。
《紅灘涂》是一部時間跨度較大的紀實文學(xué)作品,我描寫了從1921年到2021年這100年間,作為革命老區(qū)的東臺大地發(fā)生的真實故事。這部作品以主人公裕貞和趙又廷為坐標圓點,沿著鹽文化脈絡(luò)發(fā)散開來,一路演繹鹽民裕光祖與棉英夫婦、組織派來的趙天問與蔡彌夫婦,以及他們的兒女裕貞和趙又廷,兩家四代人的悲歡離合,錯綜復(fù)雜的家庭矛盾,凄厲悲壯的愛情糾葛,波瀾壯闊的曲折人生。
作品中具體講述了主人公裕貞與趙又廷自幼青梅竹馬,卻遭遇殷家搶親的故事。裕貞嫁給殷國禮后,沖破家庭束縛,毅然走上革命道路,為新四軍送情報、征公糧、做棉衣,出生入死。趙又廷與裕貞在戰(zhàn)火中,始終將個人的感情深藏在心中,建立起一份不斷升華的純真情愫。
新中國成立后,在紅色精神的影響下,裕貞和趙又廷的兒女們傳承革命精神,扎根灘涂,開荒種林,治鹽改堿,建起人工森林,讓灘涂變成了綠洲,成為生態(tài)綠色長廊。他們錯綜復(fù)雜的人物命運故事,是從小我到大我的個人成長史和英雄成長史,是大海變?yōu)┩?、灘涂變綠洲的一部人生勵志劇。
在一個個重要歷史事件中,一代代東臺人與困苦的環(huán)境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無論是與壓迫窮苦人民的地主豪紳,還是罪惡滔天的日本侵略者,抑或手段狠辣的國民黨反動派。歷經(jīng)20余年的磨難,東臺人民終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有了穩(wěn)定的生活。人們開始利用家鄉(xiāng)水土的豐厚條件,改良土壤,發(fā)展鹽土農(nóng)業(yè),通過科技種植,還將家鄉(xiāng)的“海蓬子”種植到北方地區(qū)治理風沙,改善環(huán)境。
《紅灘涂》從最初的創(chuàng)作動機到作品的產(chǎn)生,經(jīng)歷了一個艱難曲折的過程。記得那一年的那一天,瓦藍的天空,大雁像風帆一樣滑行、翱翔,留下一串串音符,為天空畫上一個個詩意的標點。一位叫玉珍的老人來我家串門,她和我母親面對面坐在桌前,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家常。這樣一幅畫面,就像一盞紅紅的燈籠,一直高掛于我記憶的枝頭,定格在腦海中,讓作為旁觀者的我,有了一種不吐不快的感覺,從而產(chǎn)生了寫作的動機。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這種動機與愛好無關(guān),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它時常從腦海里跑出來,敲我一下,戳我一下。于是,我準備將積攢多年的動機付諸行動。之后,在每個午后黃昏或夜深人靜時,坐在電腦前,思想的火花在字里行間閃爍,時常不知不覺中,鍵盤就敲破了午夜。
曾聽過畢飛宇老師一場讀書分享課,他說加繆在《局外人》中打了7個釘。而我想我在這部書中打了多少根釘呢?我自己也不清楚。我想這部作品中的釘,是由各種材質(zhì)做成的,有鹽做的,有水做的,有泥做的,有鐵做的,有血做的,還有肉做的??傊?,這部作品是由無數(shù)個鮮活個體,組成紅灘涂宏大壯闊的萬千景象。每當寫作遇到阻力時,這些釘戳得我靈魂生痛,火花迸發(fā)。
這些釘發(fā)散了我的寫作思維,激發(fā)了我的寫作動機。寫作過程很痛苦,但也是一次清洗自己靈魂的過程。寫作前,我查閱參考了有關(guān)資料,還做了大量的采訪。采訪過程中,有時聽著聽著,眼淚就像斷了線的珠子,忍不住往下淌。幾次寫著寫著,一種痛感油然而生,幾次擱筆,寫不下去。于是,我再去采訪,再去考證。采訪、考證的過程,也是一次梳理的過程、補充的過程。從春天到冬天,從小樹抽芽到葉落,標題,正文,梳理,打磨,細處改,大段刪。寫這本書,讓我對家鄉(xiāng)東臺的歷史有了一個更直觀的感受,多了一種特殊的熱愛。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所幸在特定的維度和尺度下,我們大多時候?qū)W會了站在哲學(xué)的尺度下看世界、看問題。在我看來,文字是一座鄉(xiāng)間的小屋,疼痛是夜晚孤獨的快樂,寧靜是窗外漫天的星辰,我要學(xué)會用紙作舟、筆當槳,去打撈出生活的內(nèi)在本質(zhì)。
(摘自《中國婦女報》)(責任編輯 張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