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蘭 易繼平 鄧麗娟 唐吳穎萱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三區(qū),郴州,423000)
失眠癥(insomnia)表現(xiàn)為入睡困難或睡眠維持困難,癥狀持續(xù)至少3個月同時每周至少3晚,伴隨日間功能損害和情緒異常[1]。據(jù)統(tǒng)計,約10%~30%的人群被失眠癥的癥狀所困擾[2-3]。約6%的人群符合失眠癥的診斷標準[4]。
失眠癥屬于常見睡眠障礙之一,易增加人們發(fā)生精神疾病、內分泌疾病等風險,不僅會影響到人們正常生活,同時還會給其帶來經(jīng)濟負擔[5]。現(xiàn)階段治療失眠癥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其中藥物治療雖然具備見效快、療效確切等優(yōu)勢,然而易增加患者發(fā)生不良反應風險,且長期用藥會導致患者對藥物產生依賴性和耐藥性。非藥物治療包括體育鍛煉、生物反饋療法與刺激控制療法等,相較于藥物治療長期療效更為理想[6]。在眾多的非藥物治療方法中,失眠的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被認為是最全面、最有效的失眠治療方法,因此,CBT-I得到了失眠治療的推薦[7-8]。
CBT-I的概念是由Spielman于1987年首次提出的[8]。研究表明,CBT-I不僅對單純失眠癥患者有效,而且對合并其他軀體及心理疾病的失眠癥患者也有良好的治療效果[9-11]。盡管如此,CBT-I在臨床應用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主要原因包括治療費用昂貴、治療技師缺乏、治療時間及治療途徑限制等[12-14]。
為了應對CBT-I在臨床應用上困難,我們?yōu)槭甙Y患者研發(fā)了一種新的非藥物治療方法,命名為作息鍛煉治療(Schedule Exercise Therapy,SET)。SET法繼承了CBT-I方法中的部分核心內容,包括刺激控制、睡眠限制和時間治療[9],同時SET法還融入了身體鍛煉的治療內容。與CBT-I以及其他非藥物治療方法不同的是,SET方法將基本治療要素整合成了一張簡單扼要的表格,這種治療方案的呈現(xiàn)方式不僅便于患者執(zhí)行,還便于醫(yī)生對患者進行檢驗,同時費用低廉。
因此,本研究采用作息鍛煉治療失眠癥40例,觀察臨床療效及對患者睡眠質量和情緒狀態(tài)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失眠癥患者302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145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n=73)和對照組(n=72),最終完成隨訪的觀察組60例和對照組58例。觀察組中男36例,女24例,年齡25~70歲,平均年齡(46.15±6.46)歲,病程2~24個月,平均病程(9.51±2.47)個月。對照組中男30例,女28例,年齡24~68歲,平均年齡(45.78±6.32)歲,病程2~24個月,平均病程(9.48±2.41)個月。2組一般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批。
1.2 納入標準 1)符合失眠癥診斷標準[15],均為中重度失眠癥患者。多表現(xiàn)為:a.入睡困難。b.早醒、醒后無法再入睡。c.睡過之后精力沒有恢復。d.不能熟睡,睡眠時間減少。e.發(fā)病時間可長可短,短者數(shù)天可好轉,長者持續(xù)數(shù)日難以恢復。f.容易被驚醒,有的對聲音敏感,有的對燈光敏感。g.頻頻從噩夢中驚醒,自感整夜都在做噩夢。h.很多失眠的患者喜歡胡思亂想。2)病程>2個月。3)整體依從性較為良好。4)意識清晰且精神狀態(tài)正常。
1.3 排除標準 1)因肢體殘疾、身體虛弱等原因無法配合作息鍛煉。2)無法按照要求堅持作息鍛煉。3)中途因其他原因無法繼續(xù)配合試驗而退出。
1.4 研究方法
1.4.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療法,主要包括,1)藥物療法:給予患者口服鎮(zhèn)靜安眠藥物。2)合理飲食:指導患者進食一些清淡、富含營養(yǎng)類食物,如雞蛋、牛奶等,每日定時定量進食,在睡覺前不可飲用可樂、濃茶等飲料。3)心理干預:指導患者維持樂觀心態(tài),以積極態(tài)度配合臨床治療工作開展。連續(xù)觀察12周。
1.4.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實施作息鍛煉,連續(xù)觀察12周。具體流程見表1。
表1 作息鍛煉治療流程(CZ-1806-01)
1.5 具體過程 2組患者每間隔2周分別應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量表(PSQI)、失眠嚴重程度指數(shù)量表(ISI)、Epworth嗜睡量表(ESS)、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患者各個階段的睡眠狀態(tài)和情緒狀態(tài),連續(xù)觀察12周。研究技術路線圖見圖1。
圖1 技術路線圖
1.6 睡眠狀況評分及療效判定標準
1.6.1 睡眠狀況 PSQI評分,包括: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質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0~3分為單項指標評分,總分0~21分,數(shù)值越高睡眠質量越差。
1.6.2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癥狀基本緩解或者消失,停止使用安眠藥,睡眠質量尚可;有效,癥狀明顯得到改善,存在睡眠困難,但安眠藥用量降低3/4或者基本停止服用安眠藥;無效:癥狀并未得到改善,存在嚴重睡眠障礙,且需使用安眠藥來維持睡眠[16]。
2.1 12周內睡眠和情緒的量表評分和動態(tài)變化 見表2、圖2。
圖2 12周內睡眠和情緒量表評分的動態(tài)變化
表2 12周內睡眠和情緒的量表評分分)
2.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95.00%(57/60),對照組總有效率77.50%(45/58),觀察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3 2組患者PSQI評分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PSQI各單項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PSQI評分比較分)
失眠癥是指在適宜睡眠機會和睡眠環(huán)境下,睡眠時間和睡眠質量仍不理想,并且影響到日間社會功能,屬于一種睡眠障礙,其發(fā)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如軀體疾病、精神障礙、心理因素及生理因素等,若未及時得到有效干預,易影響到患者正常生活及生命質量[17]。作息鍛煉屬于我們規(guī)律健康的生活方式,通過作息鍛煉,可對機體情緒狀態(tài)進行調整,最終實現(xiàn)改善患者睡眠質量及提升其睡眠效率的目的,且作息鍛煉治療對失眠癥患者無不良反應,費用少,容易堅持,可顯著提升患者生命質量,還能在基層醫(yī)院推廣運用。所以,很多長期頭暈頭痛、日間精力不夠、反復日間瞌睡、焦慮抑郁等患者都是中重度失眠的潛在人群,都有該項目的適應證。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95.00%,高于對照組77.50%,且觀察組在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質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以及日間功能各項睡眠指標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以作息鍛煉實施治療,有利于改善患者睡眠質量,對改善其生命質量有著積極意義,具備較高有效性及可靠性,臨床借鑒價值較高。
綜上所述,作息鍛煉治療失眠癥患者臨床療效明顯高于常規(guī)療法,值得推廣。
利益沖突聲明: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