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凌宇 劉祥龍 李 燕
作者單位:450000 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yī)院
顱內(nèi)動脈瘤發(fā)病機制復雜,先天遺傳和后天不良生活習慣、動脈粥樣硬化、炎性刺激均為顱腦動脈瘤發(fā)生的重要因素之一[1]。有數(shù)據(jù)顯示,顱內(nèi)動脈瘤發(fā)生率為2%~3%,首次破裂死亡率8%~32%,患病兩年后死亡率約60%~85%[2-3]。因顱內(nèi)動脈瘤預后較差,及早診斷治療,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為該疾病臨床診斷的金標準,但有創(chuàng)操作、高輻射劑量,導致其應用受限。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為臨床常用輔助診斷方法各具優(yōu)勢,但也存在一定不足,明確這兩種影像技術的優(yōu)缺點,可結合患者自身情況選擇最佳檢查方法。MRA能有效觀察瘤體形態(tài)大小和瘤頸信息,并可觀察載瘤動脈特征,但在觀察復雜血流信息中存在一定不足。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可清晰觀察鄰近血管、血管解剖異常情況,能清晰顯示瘤頸幾何形態(tài)、血管分支形態(tài)和相關組織空間關系,隨MSCTA技術發(fā)展,其掃描速度 越來越快,且隨對比劑用量持續(xù)優(yōu)化,在機體血管多期掃描中也具有較高安全性。但若患者存在多發(fā)性動脈瘤出血,MSCTA無法進行判斷評估,且掃描參數(shù)、操作者專業(yè)技術也會對病灶顯示效果產(chǎn)生影響。本研究對我院93例疑似顱內(nèi)動脈瘤患者的臨床信息進行回顧性分析,進一步探討MSCTA的診斷價值。報告如下。
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我院疑似顱內(nèi)動脈瘤患者93例。男性54例,女性39例;年齡30~68歲,平均年齡(57.12±3.92)歲。納入標準:①存在短暫性意識障礙、癲癇、持續(xù)昏迷等癥狀,臨床檢查疑似為顱內(nèi)動脈瘤;②無其他精神疾病;③無惡性腫瘤。排除標準:①存在碘過敏史;②凝血功能障礙者;③肝腎等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者。
均行MSCTA、MRA、DSA診斷
1.2.1 MSCTA檢查 使用SOMATOM Definition Flash雙源螺旋CT機進行MSCTA檢查,管電壓100 kV,自動管電流,層厚為0.75 mm,螺距為1.1,準直寬度5.0 mm,球管旋轉時間0.28 s/r;遵循由上至下的順序,自頭部至主動脈弓水平實施掃描,自肘靜脈注入50 ml碘海醇,注入速度5 ml/s,注入完畢后使用40 ml氯化鈉注射液沖管;將檢測圖像上傳至工作站,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
1.2.2 MRA檢查 使用SIEMENS Skyra磁共振儀器進行檢查,使用標準頭部線圈,對患者行常規(guī)橫軸位及矢狀位T1WI和T2WI檢查;進行 3D-TOF MRA 檢查,參數(shù)設定:TR 20 ms,TE 3.69 ms,翻轉角18°,層厚0.6 mm,矩陣320×202,FOV 200 mm,采集圖像;使用MIP處理獲得腦血管圖像,對圖像進行分析。
1.2.3 DSA檢查 使用SIEMENS、PHILIPS 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機,以Seldinger法對右側股動脈進行穿刺,置入導管套鞘,完成全腦血管造影檢查,對頸內(nèi)動脈、椎動脈進行造影檢查,予以正、側、斜多體位投照,確保可充分、全面顯示病灶。
以DSA檢查結果為“金標準”,比較MSCTA、MRA檢查結果和診斷效能(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漏診率、誤診率)、診斷預測值(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不同部位病灶檢查符合率、圖像檢測質量、瘤體形態(tài)檢查情況(瘤體最大徑、瘤頸寬度)。圖像檢測質量分級為Ⅰ級、Ⅱ級、Ⅲ級、Ⅳ級,Ⅰ級為可清晰顯示4級以上分支和小血管,可清晰顯示小動脈瘤形態(tài)和大小;Ⅱ級為能較清晰顯示4級以上分支、小血管、動脈瘤;Ⅲ級為血管周圍具有偽影,但能準確診斷動脈瘤;Ⅳ級為血管周圍存在明顯偽影,無法完成診斷;分級越高,圖像質量和清晰度越低,對動脈瘤的診斷影響越大。
本組93例疑似顱內(nèi)動脈瘤患者,DSA檢查陽性64例,陰性29例;MSCTA檢測出陽性64例(真陽性62例、假陽性2例),陰性29例(真陰性27例、假陰性2例);MRA檢測出陽性60例(真陽性51例、假陽性9例),陰性33例(真陰性20例、假陰性13例)。見表1。
表1 診斷結果/例
MSCTA診斷靈敏度為96.88%、特異度為93.10%、準確度為95.70%,較MRA檢查(79.69%、68.97%、76.34%)高,漏診率(3.13%)和誤診率(6.90%)較MRA檢查(20.31%、31.03%)低(P<0.05),見表2。
表2 診斷效能/%
MSCTA檢查的陽性預測值為96.88%、陰性預測值為93.10%,均高于MRA檢查的85.00%、81.82%(P<0.05),見表3。
表3 診斷預測值/%
MSCTA對不同部位病灶檢查符合率(96.88%)高于MRA檢查(79.69%)(χ2=9.138,P=0.003)。見表4。
表4 不同部位病灶檢查符合率(例,%)
MSCTA圖像檢測質量優(yōu)于MRA(P<0.05)。見表5。
表5 圖像檢測質量(例,%)
MSCTA和MRA檢查在瘤體最大徑和瘤頸寬度方面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6。
表6 瘤體形態(tài)檢查情況
目前,顱內(nèi)動脈瘤在臨床具有常見性,聶見云[4]研究報道中指出,顱內(nèi)動脈瘤主要受高血壓、腦動脈硬化、腦動脈局部先天性缺陷、血管炎等因素影響,發(fā)病部位以頸內(nèi)動脈、前交通動靜脈、后交通動脈為主。顱內(nèi)動脈瘤易增加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風險,會加重病情,增加病死率和致殘風險,且首次出血后存活者3周內(nèi)再出血率可達40%,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較大威脅[5-7]。故早期診斷顱內(nèi)動脈瘤并及時治療,是保護患者生命安全、改善預后的關鍵。
DSA為目前診斷顱內(nèi)動脈瘤金標準,可清晰顯示動脈瘤數(shù)目、大小、位置,但DSA為極易引起出血,且無法有效分辨觀察動脈瘤空間形態(tài),在觀察動脈瘤三維關系中效果欠佳,采取一種最佳輔助檢查方法,是臨床研究新的重點。MRA檢查原理主要依靠血液流入增強效應,在該效應影響下射頻脈沖可激發(fā)血流質子,影像圖呈高信號,但MRA血管成像時間較長,湍流等因素易導致局部血流信號丟失,影響成像準確度和診斷效果。MSCTA掃描檢查便捷,掃描速度較快,且數(shù)據(jù)獲取速度較快,可縮短檢查時間,降低造影檢查風險;三維立體成像能獲得更全面的動脈瘤信息,獲得準確的空間定位結果;能通過多種重建技術,獲得顱內(nèi)血管解剖結果信息,有效觀察動脈瘤部位、形態(tài)大小、瘤頸情況[8-12]。同時,MSCTA經(jīng)外周靜脈注入造影劑,無需動脈穿刺,能最大程度減輕機體創(chuàng)傷,降低顱內(nèi)出血風險,并可有效避免發(fā)生神經(jīng)系統(tǒng)不良反應,具有檢查安全性[13-16]。且隨MSCTA技術發(fā)展和完善,MSCTA輻射劑量大、成像范圍小的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能通過一次曝光獲得多個層面數(shù)據(jù),檢查速度快,耗時短,可在確保有效造影獲取影像圖基礎上,減輕機體創(chuàng)傷,確保檢查安全。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MSCTA診斷靈敏度96.88%、特異度93.10%、準確度95.70%較MRA診斷79.69%、68.97%、76.34%高,漏診率3.13%、誤診率6.90%較MRA診斷20.31%、31.03%低(P<0.05),可見MSCTA診斷顱內(nèi)動脈瘤具有較好診斷效果。研究結果還表明,MSCTA診斷的陽性預測值為96.88%、陰性預測值為93.10%均高于MRA診斷的85.00%、81.82%(P<0.05),可見MSCTA對病灶性質鑒定的效果良好,可有效區(qū)分良性和惡性病灶。同時,MSCTA對不同部位病灶檢查符合率96.88%高于MRA診斷79.69%(P<0.05)。MSCTA不僅能有效觀察動脈瘤和鄰近組織空間關系,并能清晰顯示腔內(nèi)血栓情況,觀察瘤壁鈣化信息和周圍血管情況,充分顯示顱內(nèi)動脈瘤性狀、毗鄰關系,利于確認病變部位,提高不同部位病灶檢查符合率。
經(jīng)進一步研究,數(shù)據(jù)還顯示,MSCTA圖像檢測質量優(yōu)于MRA(P<0.05)。MRA通過流入增強效應、飽和效應,可顯示顱底Willis環(huán),但無法有效顯示血管腔內(nèi)結構,且檢測空間分辨率低,成像時間長,易形成偽影;同時若動脈瘤以血流較慢,或以湍流為主,MRA無法獲得有效的動脈瘤顯影結果。MSCTA具有多排寬探測器結構、球管,能同時獲取多層面數(shù)據(jù)信息,診斷圖像清晰度、圖像分辨率較高;通過VR和MIP圖像重建處理,可提高圖像空間立體感,清晰觀察病灶形態(tài)和空間關系,反應病灶密度、鄰近組織密度,利于進一步提高檢查圖像質量[17-18]。此外,MSCTA和MRA診斷在瘤體最大徑和瘤頸寬度中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可見MSCTA和MRI兩種檢查方法均可用于評估瘤體、瘤頸情況和顱內(nèi)動脈瘤形態(tài)大小。
綜上所述,MSCTA和MRI應用于顱內(nèi)動脈瘤診斷中,均可明確瘤體、瘤頸及與載瘤動脈之間的關系,但MSCTA診斷可獲得清晰、高質量影像圖征,具有較高診斷效能,在對于直徑較小、診斷難度大、易漏診的微小病灶診斷中,還應積極采用MSCTA檢查,對于存在病灶出血的患者可采用MRI檢查或聯(lián)合檢查,為臨床確診提供科學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