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艷 房新輝 張 楠
作者單位:450000 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yī)院
結腸黏膜腫瘤是一類起源在黏膜上皮層以下組織的消化道疾病,發(fā)生率高,病理類型復雜[1-2]。管狀腺瘤、混合狀腺瘤等為臨床常見結腸黏膜腫瘤,其中神經內分泌瘤(NETs)存在惡變傾向,脂肪瘤會逐步增大,對鄰近臟器形成一定的壓迫,臨床需盡早采取手術治療,以控制病情發(fā)展[3-4]。近年隨著醫(yī)學技術的持續(xù)進步,消化道病變內鏡下治療技術越發(fā)規(guī)范,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等逐漸廣泛應用于結腸黏膜腫瘤外科治療中[5-6]。但關于結腸黏膜腫瘤的病理特征及內鏡下切除術治療的效果研究報道較為缺乏,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诖?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于該院行內鏡下切除術診治的70例結腸黏膜腫瘤患者病歷資料,對結腸黏膜腫瘤臨床病理特征與內鏡下切除術治療效果進行探討。
回顧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于該院行內鏡下切除術的70例結腸黏膜腫瘤患者病歷資料。納入標準:患者均經病理檢查明確病情;患者病歷有關資料齊全。排除標準:存有手術禁忌癥者;存在精神疾患者;伴有免疫系統(tǒng)功能異常者;凝血功能障礙者;意識障礙,難以進行正常交流者;存有酒精、藥物依賴史者;存有其他惡性腫瘤者;合并血液系統(tǒng)病癥者;存有嚴重的腦器質性疾病者;合并全身性感染者。所有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32例;年齡41~75歲,平均年齡(60.73±2.48)歲;體重指數18.7~26.9 kg/m2,平均體重指數(23.75±0.83)kg/m2。
手術方式:手術之前常規(guī)檢查心肺功能、凝血功能與肝腎功能等,排除手術有關禁忌癥;嚴格依據檢查與病變的起源部位與大小選取不同的內鏡切除術式;對于手術之前診斷為起源黏膜基層,直徑<15 mm的病變組織選擇EMR;直徑>20 mm或黏膜下層病變及固有肌層淺層選用ESD術。全部手術均在全麻下完成,在去除病變組織后,以高頻電凝止血鉗治療創(chuàng)面可見的小血管,必要時可以金屬止血夾縫合創(chuàng)面,所有患者均于手術治療后隨訪6個月,統(tǒng)計腫瘤殘留與復發(fā)情況。手術標本離體后即刻行病理檢查,以此統(tǒng)計分析所有患者的結腸黏膜腫瘤類型、發(fā)生部位、大小臨床病理特征;同時統(tǒng)計對比內鏡下切除不同術式的治療情況。
①結腸黏膜腫瘤類型。②結腸黏膜腫瘤發(fā)生部位。③結腸黏膜腫瘤直徑大小。④不同內鏡下切除術治療結腸黏膜腫瘤的手術情況對比。
腸黏膜腫瘤中以炎性息肉最為多見,占比57.14%(40/70),其次為管狀腺瘤[18.57%(13/70)]、混合狀腺瘤[11.43%(8/70)]、鋸齒狀腺瘤[7.14%(5/70)]、絨毛狀腺瘤[4.29%(3/70)]、神經內分泌瘤[1.43%(1/70)]。
70例結腸黏膜腫瘤患者,發(fā)生于左半結腸的有50例,占比71.43%(50/70),發(fā)生于右半結腸的有20例,占比28.57%(20/70);炎性息肉瘤以左半結腸最為多見,共31例(44.29%),管狀腺瘤、混合狀腺瘤多見于左半結腸,分別為8例(11.43%)、6例(8.57%),鋸齒狀腺瘤多見于右半結腸,共3例(4.29%)。見表1。
表1 結腸黏膜腫瘤發(fā)生部位(例,%)
70例結腸黏膜腫瘤直徑<10 mm的最多,占比54.29%(38/70),10~20 mm占比28.57%(20/70),>20 mm占比17.14%(12/70)。見表2。
表2 結腸黏膜腫瘤直徑大小(例,%)
70例結腸黏膜腫瘤患者采用EMR 45例(64.29%),ESD 25例(35.71%);行ESD患者切除腫瘤直徑大于EMR患者,手術時間長于EMR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種手術方式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相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病變均完整切除,術后隨訪6個月,均無腫瘤殘留與復發(fā),見表3。
表3 不同內鏡下切除術治療結腸黏膜腫瘤的情況對比
結腸黏膜腫瘤發(fā)病早期無明顯癥狀,僅有極少數患者可有便血、腸梗阻等表現,通常在結腸鏡檢查時發(fā)現[7-8]。由于結腸黏膜腫瘤內鏡下普通活檢獲得病理診斷較為困難,而管狀腺瘤等又存在癌變傾向,故臨床多主張采用外科手術治療。但傳統(tǒng)開放手術創(chuàng)傷大、并發(fā)癥多,且患者術后恢復較為緩慢,延長其住院時間,加劇其身心負擔,因而極大程度限制其在臨床的運用。隨著內鏡技術的發(fā)展,EMR、ESD等微創(chuàng)術式得以在臨床治療結腸黏膜患者中廣泛應用,然而結腸黏膜腫瘤的病理特征較為復雜,需及時明晰不同患者的病理特征,以施行更具針對性的治療措施,從而最大程度改善患者預后。
本研究結果顯示,炎性息肉是結腸黏膜腫瘤最為常見的腫瘤類型,其原因為結腸黏膜腫瘤多為良性腫瘤,而炎性息肉為長期慢性炎癥的刺激下,從黏膜表面突出而形成的異常增生組織,其在臨床較為多見,為良性病變黏膜組織的慢性炎癥。本研究結果顯示,左半結腸為結腸黏膜腫瘤的多發(fā)部位,可作為結腸鏡檢查的重點部位,如若在左半結腸內發(fā)現結腸黏膜腫瘤需考慮為炎性息肉的可能。臨床對于結腸黏膜腫瘤的治療適應癥尚未完全明晰,特別是對于瘤體較小、無明顯臨床表現的患者是否治療仍存在較多爭議。然而,管狀腺瘤等存在惡性潛能,且定期的內鏡隨訪無疑會增加患者的經濟與心理負擔,部分患者會因心理壓力而產生焦慮癥狀,及時切除瘤體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心理壓力,臨床有必要盡早予以有效治療。內鏡下切除治療為現階段臨床治療結腸黏膜腫瘤的常用方法,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等特點,手術方式包括EMR、ESD等,EMR適用于較淺、較小、位于黏膜肌層的病變,手術時間短[9-10]。ESD主要用在切除黏膜肌層較大腫瘤、黏膜下層及固有肌層淺層腫瘤[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行ESD患者切除腫瘤直徑大于EMR患者,手術時間長于EMR患者。其原因為ESD術中切除與取出體積較大的瘤體較為困難,故手術時間較長[13-14]。本研究結果表明,兩種手術方式僅有少量并發(fā)癥發(fā)生,且兩種術式相比較無差異,表明兩種術式均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本研究結果顯示,所有患者病變均完整切除,術后隨訪6個月均無腫瘤殘留與復發(fā),提示內鏡下手術治療結腸黏膜腫瘤遠期療效確切[15]。
綜上所述,結腸黏膜腫瘤多為良性腫瘤,類型多樣,多在左半結腸發(fā)生;內鏡下切除術的手術方式較多,臨床根據患者腫瘤的性質、部位等選擇合適術式,以此獲得確切療效,最大程度的去除患者的瘤體,繼而有效的延長其生存周期,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