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龍
(貴州六盤水市盤州市農廣校,貴州六盤水 553000)
獼猴桃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維生素E、膳食纖維等成分,對人體健康有著重要的作用。獼猴桃的產量直接關系到農民的收益,種植技術的好壞對產量有很大影響。采用科學合理的種植技術,如合理的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措施,使獼猴桃的口感更好,味道更加鮮美,提高市場競爭力,還可以提高獼猴桃的產量和品質,從而提高農民的收益。然而,獼猴桃種植過程中,常常會受到各種病蟲害的威脅,從而影響產量和品質。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獼猴桃病蟲害,提高產量和品質,成為獼猴桃種植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選擇平整、排水良好、無積水的土地,避免選擇低洼或多石的地形;獼猴桃生長適宜的土壤為疏松、肥沃、透氣性好的壤土或砂質壤土,避免選擇重黏土或砂質貧瘠土地;選擇附近有充足水源供應的地區(qū),避免水源不足的干旱地區(qū);獼猴桃適宜生長的溫度范圍為15℃~28℃,避免選擇高溫多雨或寒冷多雪的地區(qū)。例如,在貴州六盤水地區(qū),研究人員進行了獼猴桃選址的實地考察和土壤分析,發(fā)現(xiàn)該地區(qū)地勢平坦、土質疏松、水源充足、氣候適宜,非常適合獼猴桃的種植。從而確定了具體的獼猴桃種植地點,并獲得了較好的產量和品質。
獼猴桃偏好pH 為5.5~6.5 的土壤,過低或過高的pH都會影響獼猴桃的生長和產量。在施肥前可以利用pH 試紙或pH 計測試土壤的酸堿度,以確定土壤是否適合獼猴桃的生長,并根據(jù)測試結果選擇合適的酸性或堿性肥料進行施用,如果土壤pH 不適宜,可以添加石灰或硫酸銨等化學物質進行調節(jié)。采用土壤肥力檢測儀器或送樣到專業(yè)檢測機構進行檢測,以確定土壤養(yǎng)分是否充足,如果土壤肥力不足,可以添加有機肥或化肥進行補充。通過土壤滲透試驗或使用滲透計等儀器進行測試,以確定土壤通透性是否良好,如果土壤通透性不好,可以通過調整土壤結構或施用有機物等方法進行改善。在選址過程中應注意場地是否易澇或排水不良,通過觀察地勢和水流情況,以及進行排水試驗等方法進行判斷。
在獼猴桃栽培中,基礎肥料通常選擇有機肥、磷酸二銨、硫酸鉀等,其施用量和時期要根據(jù)不同地區(qū)、不同土壤類型和樹況而定。例如,在山東省臨沂市,施用有機肥一般在3 月上旬進行,每株用量約為20 kg;磷酸二銨一般在5 月中旬施用,每株用量約為0.5 kg,硫酸鉀一般在6月上旬施用,每株用量約為0.3 kg。獼猴桃樹在果實膨大期需要大量的養(yǎng)分支持,因此需要進行追肥。追肥一般分為2 次,第1 次在花后1 個月進行,第2 次在第1 次追肥后1 個月進行。追肥主要使用氮肥和鉀肥,施用量和時期要根據(jù)不同地區(qū)、不同土壤類型和樹況而定。例如,在江蘇省鹽城市,第1 次追肥一般使用尿素,每株用量為0.5 kg;第2 次追肥一般使用硫酸鉀,每株用量為0.3 kg;葉面噴肥是指將肥料溶液噴灑在獼猴桃葉片表面,讓其通過葉片吸收,以達到補充養(yǎng)分的目的。葉面噴肥一般在早晨或傍晚進行,可以與農藥噴霧同時進行。噴肥時,應注意肥料的濃度和pH,避免對葉片造成傷害。比如,貴州六盤水地區(qū)種植獼猴桃的優(yōu)質高產肥效指標可以根據(jù)土壤肥力狀況、獼猴桃品種、氣候條件等多方面因素進行綜合考慮。有機質是土壤中重要的營養(yǎng)物質,對于提高獼猴桃品質和增加產量具有重要作用。在種植前可以采用土壤分析儀等工具測試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并通過施用有機肥等方式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獼猴桃對氮、磷、鉀等營養(yǎng)元素的需求較高,因此在施肥時需要根據(jù)土壤測試結果和獼猴桃生長期的不同需求進行施用。一般來說,在生長初期適量施用氮肥可以促進獼猴桃的生長和分枝;在花芽分化期適量施用磷肥可以促進花芽分化和果實發(fā)育;在果實膨大期適量施用鉀肥可以促進果實的生長和甜度的提高。獼猴桃的營養(yǎng)需要達到均衡,否則會影響果實的品質和產量,在施肥時需要注意各種肥料的施用量和比例,避免單一肥料過量或缺乏。獼猴桃生長過程中需要不同時間段進行施肥,通常采用基肥和追肥相結合的方法。基肥在獼猴桃成苗期施用,追肥根據(jù)生長期和土壤狀況進行施用。在施肥時需要注意施肥量、時間和方式,避免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
獼猴桃的灌溉應遵循“見干見濕,見濕不見水”的原則,具體灌溉量可根據(jù)土壤類型、氣候條件和獼猴桃品種等因素進行調整。在獼猴桃幼苗期,應注意控制灌水量和灌水頻率,避免過多灌溉造成根系浸泡,影響幼苗的生長發(fā)育;為保持獼猴桃的土壤濕潤度,可以采取覆蓋材料或植物間作等方式。植物間作是指在獼猴桃樹下種植其他作物,如草本植物、矮生果樹等,可有效地減少水分的蒸發(fā),增加土壤水分含量。以某獼猴桃種植基地為例,該基地采用滴灌技術進行水分管理,每株獼猴桃樹每天灌溉量為2.5~3.5 L,結果期灌水量適當增加至4.5~5.5 L。同時,在獼猴桃樹下種植了草本植物,有效地減少了土壤水分的蒸發(fā)。在此情況下,該基地獼猴桃的產量明顯提高,平均每公頃產量達到了約37.5 t。
修剪獼猴桃樹應在冬季和早春進行。在獼猴桃樹成長的前幾年,應該適當?shù)匦藜魳涔冢龠M樹冠分枝,控制枝條生長的方向,以避免過度生長的枝條影響獼猴桃的品質和產量;對于老齡獼猴桃樹,需要采用“重修”方法進行修剪。具體做法是先將整個樹冠的枝條全部削去,然后逐個修剪樹枝,讓新的枝條在較好的角度上生長。這樣能夠讓老齡獼猴桃樹煥發(fā)新的生機,提高獼猴桃的產量和品質。以河北省為例,采用適當?shù)男藜艄芾矸椒?,可以使獼猴桃的產量每公頃提高33.33 kg 以上,品質得到明顯提高。同時,修剪后的獼猴桃樹生長勢旺盛,抗病蟲害能力增強,能夠為果農帶來更豐厚的經濟效益[1]。
選用抗病品種,提高抗病能力。選用具有良好抗病性的品種進行栽培,如‘金絲猴’‘煙臺金絲猴’‘六盤水獼猴桃’等,可大大降低病害的發(fā)生率。合理施肥,增強植株的免疫力。通過施用有機肥、復合肥等,使土壤富含養(yǎng)分,提高植株的免疫力,從而減輕病害的發(fā)生。病害綜合治理是指在病害發(fā)生的整個生長期內,采用多種措施聯(lián)合施用,如藥物防治、生物防治、農業(yè)措施等手段相結合,減輕病害的發(fā)生。例如,治療潰瘍病時,可用氫氧化銅、喹啉銅、噻菌銅、抗生素類藥劑等;對于已發(fā)病的及時刮除病部,涂抹氫氧化銅、噻霉酮等,嚴重發(fā)病的清除或嫁接抗病品種;治療褐斑病時,可選擇代森錳鋅、丙森鋅等,發(fā)病初期可使用苯醚甲環(huán)唑、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等。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可知,采用綜合治理措施可以有效地減輕獼猴桃病害的發(fā)生,提高獼猴桃的產量和品質[2]。
生物防治:采用天敵和寄生性昆蟲等,例如,可以使用瓢蟲、蚜繭蜂、蜘蛛等天敵控制桃蚜的數(shù)量,或使用天敵對桃蚜進行寄生和捕食,達到控制桃蚜數(shù)量的目的。物理防治:使用黃板、藍板等進行粘蟲、誘捕,或使用紫外線燈殺死害蟲,例如,在貴州六盤水地區(qū),種植戶使用1.5%吡蟲啉乳油防治桃蚜,噴灑2~3 次后桃蚜數(shù)量得到有效控制,產量明顯提高[3]。
獼猴桃的高營養(yǎng)價值使其成為人們健康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栽培管理技術可以有效提高獼猴桃產量和品質,滿足人們對健康食品的需求,還可以幫助解決果樹病蟲害問題,提高生產效率,減少農藥的使用,促進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隨著人們對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斷增加,獼猴桃栽培管理技術的研究將更加深入。該文通過對獼猴桃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策略的詳細分析,可以幫助種植戶有效地提高獼猴桃的產量和品質,增加種植者的收益。未來的研究將更加注重獼猴桃的品質和風味,通過栽培技術的改進,進一步提高糖度、口感和色澤。隨著氣候變化的影響,研究獼猴桃的適應性和抗逆性也將成為重要方向,以保障獼猴桃產業(yè)的穩(wěn)定發(fā)展。應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如無人機、遙感技術等,也有望為獼猴桃栽培管理帶來創(chuàng)新,提高生產效率和精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