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淺秀 蔣佳逸 吳 晶(紹興文理學院大腦、心智與教育研究中心,紹興 312000)
小學生正處于行為、性格、智力快速發(fā)展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他們的身體和心理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影響[1]。心理學家埃里克森在心理發(fā)展理論中提出,兒童期 (6~11 歲)是個體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基礎階段,是保證成年后心理健康的關鍵[2]。如果這個時期沒有好好塑造小學生的品格和心理,極有可能對他們未來發(fā)展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一般將人的心理分為正常心理和異常心理兩種類型,其中正常心理又包括兩個方面: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3]。本研究所述的心理健康問題是指在心理不健康的情況下表現(xiàn)出的各種行為。在小學生成長過程中,社會、家庭、學校等多種因素可能會對其造成一定的心理創(chuàng)傷,從而出現(xiàn)一些心理沖突、困惑、挫折、煩惱等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進而產生一系列不適應生活、社會或學習的現(xiàn)象[4]。
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目前對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度有所增加,但是人們對中學生和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程度高于對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程度,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充分的關注[5]。近幾年來,心理健康問題已逐漸從成人、職業(yè)群體擴展延伸至大中小學生群體,并呈現(xiàn)“低齡化”發(fā)展趨勢[6]。
研究者們對小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了大量的調查與研究,發(fā)現(xiàn)心理健康問題在小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根據(jù)北京師范大學課題組發(fā)布的一項研究,小組對北京、重慶、河南、新疆和浙江這五個地區(qū)的16472名中小學生進行抽樣調查,結果表明,其中有20.6%的小學生存在異常心理問題傾向或嚴重心理行為問題[7]。俞國良[8]發(fā)表的一項調查稱,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包括學習(30%)、自我(20%)、人際關系(30%)和社會適應能力(20%)等方面。邊玉芳、鄭艷球[9]對浙江省杭州市327名小學生進行了MHT調查,結果顯示,當?shù)匦W生中存在明顯心理健康問題的比率為9.5%。
然而已有研究還存在兩點不足,第一,研究對象過于寬泛,現(xiàn)有研究大多以“中小學生”“青少年”為研究對象,極少關注不同教育階段的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差異,針對高年級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非常缺乏[10]。第二,疫情暴發(fā)以來,高年級小學生面對的學習壓力增加,心理健康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然而現(xiàn)有研究沒有很好結合疫情的社會背景對其心理健康進行分析。
為解決現(xiàn)有研究存在的問題,本研究旨在通過華東師范大學周步成[11]修訂后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ental Health Test,MHT),有針對性地對高年級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調查分析,從而解決以下三方面問題:第一,加深對高年級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認識;第二,進一步探究影響高年級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尤其要結合當前疫情下的背景進行探究;第三,根據(jù)存在的問題、影響因素及所得問卷數(shù)據(jù),探尋對應的解決高年級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有效策略。
采用整群取樣法,選取浙江省紹興市北海小學五、六年級的400名小學生為研究對象,每個年級抽取200名。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集體測驗,強調作答真實性及個人信息保密性。共發(fā)出問卷400份,將 MHT 中效度量表得分在7分及以上的問卷剔除,最后得到有效問卷372份。其中,六年級184人,五年級188人;男生181人,女生191人。
本研究采用MHT對高年級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全面的分析。MHT 由 8 個內容量表和 1 個效度量表構成,共計100個項目。內容量表包括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和沖動傾向。除效度量表10 個項目外,其余 90 個項目得分相加為 MHT 總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心理健康問題越嚴重。將量表總分≥65 分,或者分量表>8 分,作為心理健康問題陽性的檢測標準。
表1 高年級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總檢出率
研究結果顯示,在372名小學生中,總量表得分≤55分者有308人,占所有被試的82.80%,35名學生的總量表得分在55分與65分之間,總量表得分≥65分者有29人。從總體上看,我國高年級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較好,但也有部分學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見表1)
表2顯示出高年級小學生在MHT八個量表中出現(xiàn)心理健康問題的檢出情況,從高到低依次為:過敏傾向(60.48%),學習焦慮(48.92%),自責傾向(44.09%),對人焦慮(42.47%),恐怖傾向(30.91%),身體癥狀(28.23%),沖動傾向(22.85%),孤獨傾向(17.74%)。其中,占比最高的過敏傾向達到60.48%,這與以往認為的高年級小學生面臨最大壓力來自學習有所不同,可見疫情給孩子們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導致他們的心理變得更加敏感。學習方面的焦慮僅次于過敏傾向,因此高年級小學生學習方面的問題還是重中之重。
表2 高年級小學生MHT各量表的心理問題檢出率
從表3可得,平均得分最大的是過敏傾向,標準差也比較大;孤獨傾向是平均得分最低的因子,孤獨傾向也是標準差最小的因子。其他各因子中,學習焦慮、自責傾向、對人焦慮、恐怖傾向、身體癥狀、沖動傾向的平均得分依次降低,而自責傾向、恐怖傾向、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身體癥狀、沖動傾向的標準差依次降低。結果表明,高年級小學生在過敏傾向方面的問題比較嚴重,其焦慮程度比較高;另外,這個階段的學生普遍體驗到較少的孤獨感。
表3 高年級小學生各因子平均分及總平均分
由表4可以看出,不同性別的高年級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存在一定差異。在過敏傾向、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自責傾向、身體癥狀幾個方面的得分上,女生得分顯著高于男生。男生和女生之間的總分也具有顯著差異,女生得分略高。本研究認為,過敏傾向得分的性別差異可能受男女生的性格影響,女生較男生更細膩和敏感。焦慮、自責等方面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他人期望和自我意識有關,不同性別可能會受到外界不同的對待,進一步影響他們的自我認識和焦慮水平,導致不同性別在學習焦慮與對人焦慮方面的得分有顯著差異。與以往對高年級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所得結論有所不同的是,以往的研究大多認為男女生在恐怖傾向上存在較大差異。
表4 高年級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在性別上的差異
表5表明,五、六年級的學生在學習焦慮和身體癥狀及總分上具有顯著差異,在對人焦慮、過敏傾向和孤獨傾向等因子上也具有顯著差異。從表5中五、六年級的平均數(shù)來看,六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整體略好于五年級學生,雖然在不同因子上表現(xiàn)有好有壞。這與我們普遍的認識有差異,人們一般會認為面對升學的壓力,六年級學生可能心理健康狀況更差,因此也需要特別關注五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
表5 高年級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在年級上的差異
根據(jù)以往研究結果,結合調查結果分析,本研究發(fā)現(xiàn),高年級小學生主要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
1.個性心理問題
結果顯示,高年級小學生在過敏傾向上的檢出率高達60.48%,這個比例遠遠超過以往研究中過敏傾向的檢出率。由此推測,近年來的疫情對小學生的心理產生了極大影響。過敏傾向主要指小學生過于敏感,容易為一些小事而煩惱或被一些小事吸引注意[12]。自責傾向對高年級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危害也較大,恐怖傾向在高年級小學生個性心理問題中也占較高比例。問卷結果反映出,大部分小學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脾氣,表現(xiàn)出較多的沖動傾向。大家常常認為,那是極少數(shù)學生的行為,然而調查結果顯示,有很大一部分學生都產生過類似的想法,這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2.學習方面的問題
學習問題在高年級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中表現(xiàn)嚴重,僅次于過敏傾向。高年級小學生與低年級小學生最大的差異在于,學業(yè)難度加大,學習任務加重,主要表現(xiàn)為知識點變得晦澀難懂,作業(yè)量增大等,為此他們需要投入更多時間在學習方面[13]。課堂上老師的提問、課后作業(yè)的完成、考試成績的好壞,都會給他們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壓力,從而顯現(xiàn)出一系列問題,如學習壓力大、考試焦慮等。
3.人際關系方面的問題
人是社會的一員,與別人的接觸和溝通是無法避免的。對于高年級小學生來說,他們會遇到更多不同類型的同學和老師,這時往往容易暴露出他們在人際關系方面的問題。對人焦慮的心理問題比較突出,并且女生比男生的焦慮感更強。
4.身體發(fā)育的問題
到了小學高年級階段,小學生的體型會有很大的改變,除了身高和體重外,其他器官都會慢慢發(fā)育,特別是性器官的發(fā)育,會使學生們感到迷惑和羞澀。尤其是女生,發(fā)育相較于同齡男生早一些,她們會開始注重自身的形象與外貌,在意異性對自己的評價。
1.社會因素
社會競爭帶來很大的壓力,父母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給孩子規(guī)劃學習方案,規(guī)定學習時長,還給孩子布置一堆額外的練習。許多學生提到,上了高年級之后,連雙休日都沒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了。高年級小學生正處于性格和三觀尚未成熟的階段,容易受到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如孩子會沉迷網(wǎng)絡游戲,電子設備的輻射會導致孩子脫發(fā)、失眠與近視等問題。現(xiàn)代科技是一把雙刃劍,教師和家長應引導他們正確應用現(xiàn)代科技[14]。
2.學校因素
學業(yè)壓力過重,數(shù)據(jù)顯示,有40.92%的學生患有學習焦慮,即便是雙減政策發(fā)布以后,學生的學業(yè)壓力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緩解。學生學習壓力大,容易出現(xiàn)厭學、考試焦慮,甚至抑郁等心理問題。壓力容易導致人際關系緊張,生生和師生之間的關系好壞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重要影響。
3.家庭因素
父母有過高的期望與溺愛,中國父母普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適當?shù)钠谕梢约詈凸奈韬⒆?,使他們處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tài),一旦父母的期望過高,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范圍,會給孩子的內心帶來極大的壓力。很多家庭的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常見的家庭教育方式可以分為專制型、放縱型、忽視型和權威型,其中權威型家庭教育方式是最為理想的一種教育方式[15]。
4.個人因素
小學生進入高年級以后,身體和心理發(fā)展不平衡。身體的迅速成長會讓學生們覺得自己是個成年人,但他們的心理還沒有完全成熟,很容易做出不符合他們這個年齡的事情。
高年級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很多,需要引起足夠的關注。而它的影響因素也錯綜復雜,本研究結合問卷結果提出相應的策略,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預防或解決其心理健康問題。
1.社會方面
首先,提高重視度,從宏觀入手,由國家教育行政部門頒布相關文件,提高人們對高年級小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調查得知,紹興市內只有市中心幾所小學有專門的心理輔導室,而鎮(zhèn)上的小學還未建立輔導室,因此應該給予重視,在有條件的學校盡力建立專門的心理輔導室。其次,加強組織領導,目前沒有專門的委員會負責高年級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導致許多教育研究都是自發(fā)性的,沒有組織,應該成立專門組織負責。
2.學校方面
首先,完善師資隊伍。研究表明,師生關系可以正向預測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16]。教師的素質和心理健康對學生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為此,學校需要完善師資隊伍,引進專業(yè)的心理人才,同時積極組織全體教師學習心理健康相關知識。還應注重創(chuàng)造師生、生生間的和諧氛圍。老師要在班級中營造融洽、友愛、互助、團結的班風,使同學們在溫馨的集體氣氛中消除對周遭環(huán)境的憂慮與不安??梢蚤_展相應的活動來幫助他們緩解這些問題,在實踐中掌握面對心理問題的方法。
3.家庭方面
家長應發(fā)揮榜樣作用,以身作則?!案改甘呛⒆拥牡谝蝗卫蠋煛保翢o疑問,家長對子女的影響最大。所以,父母要做好孩子的表率,有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及積極樂觀、進取的生活態(tài)度。多關注孩子,做好家校合作,父母與教師主動交流,實現(xiàn)家庭與學校的協(xié)同教育。家長要時刻關注孩子的情況,及時和老師反映并聯(lián)合起來解決問題[17]。
4.個人方面
引導孩子正確、客觀地認識自我,敢于直面自己的缺點,不卑不亢。學會把自己與別人的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更好地了解自己。學會排解情緒,要學會給自己的情緒充電。學會尋求幫助,認識到尋求他人幫助并不丟人,在我們無法開導自己的時候,可以嘗試敞開心扉和家人或者朋友交談。
基于以上的調研和分析,本研究可以得出如下四方面結論。
第一,高年級小學生總體上有較好的心理健康狀況,但也有一些學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在這些問題中,最嚴重的是過敏傾向方面的問題。
第二,高年級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包括學習問題、人際交往問題、個性心理問題和成長發(fā)育中的問題。
第三,問卷結果顯示,在性別差異方面,男女生在過敏傾向、學習焦慮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在年級差異上,五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略低于六年級學生。
第四,高年級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主要與社會、學校、家庭、個人四方面因素有關,據(jù)此對癥下藥,可以從這四個方面提出預防或解決高年級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