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露萍,梁 波
(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杭州市胸科醫(yī)院·浙江 杭州 310000)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簡稱上感,是人類最常見的傳染病之一。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癥的總稱,包括急性咽炎、喉炎、皰疹性咽峽炎、扁桃體炎和普通感冒,病毒為主要病原體,約占80%,種類繁多,可混合感染。多發(fā)于冬春季,可在氣候突變時小規(guī)模流行[1]。常見臨床癥狀有發(fā)熱、咽痛、惡寒、鼻塞、咳嗽等,發(fā)病急,多數(shù)患者病程短、病情輕,預后良好;但有少數(shù)患者會合并急性鼻竇炎、中耳炎、氣管-支氣管炎、風濕熱、腎小球腎炎、病毒性心肌炎;因此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防治應給予重視。目前對于病毒尚無特效藥物,中醫(yī)藥治療有明顯優(yōu)勢[2]。清熱解肌顆粒協(xié)定方是本院自制中藥制劑,具有清熱抗病毒功效。本研究選取本院2021年11月—2022年7月收治的風熱犯表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觀察清熱解肌顆粒協(xié)定方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療效,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21年11月—2022年7月收治的風熱犯表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86例,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齡18~70歲,平均(36.35±9.05)歲;病程1~3 d,平均(1.58±0.35)d。對照組(43 例)男21例,女22 例;年齡18~68歲,平均(37.42±9.18)歲;病程1~2.5 d,平均(1.49±0.20)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符合《內科學》[3]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符合《中醫(yī)內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感冒”的診斷依據(jù)和風熱犯表證辨證,發(fā)熱、惡風、頭脹痛、鼻塞流黃涕、咽痛咽紅、咳嗽、舌邊尖紅、苔白或微黃、脈浮數(shù)。
1.3 納入標準 1)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和中醫(yī)風熱犯表證分型標準;2)年齡≥18 歲;3)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并同意參與。
1.4 排除標準 1)過敏性鼻炎、流行性感冒、急性氣管-支氣管炎、急性傳染病前驅癥狀患者;2)合并嚴重實質臟器疾病者;3)存在血液、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4)肝腎功能不全者;5)入組前使用過相關治療藥物者;6)妊娠、哺乳期女性;7)正在進行其他臨床試驗者;8)對使用藥物過敏者;9)有細菌感染證據(jù)者;10)體溫≥38.5 ℃。
2.1 治療方法 首先進行物理降溫,使用一貼涼、溫水擦浴等,主要是對患者頭面部四肢、頸部腋下、腹股溝等部位進行降溫。在以上常規(guī)干預基礎上對照組患者采用復方魚腥草顆粒(廣西邦琪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10131,規(guī)格:6 g×10 袋)口服,1 袋/次,3次/天,實際用量遵醫(yī)囑調整。觀察組采用本院清熱解肌顆粒協(xié)定方,藥方組成為:葛根10 g、金銀花15 g、石膏30 g、魚腥草15 g、蜜麻黃6 g、板藍根15 g、連翹15 g、苦杏仁10 g、牛蒡子10 g;若頭脹痛明顯加菊花、蔓荊子;咳嗽痰多加百部、桔梗、貝母;咳黃痰者加桑白皮、黃芩;咽痛明顯者加薄荷、蟬蛻;中藥顆粒劑均由浙江景岳堂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日1 劑分2 次開水沖服。
2.2 療效標準 參照文獻[4]的療效評定標準。治愈:用藥3 d發(fā)熱等癥狀均消失;好轉:用藥3 d發(fā)熱消失,其他臨床癥狀減輕;未愈:用藥3 d臨床癥狀無改變和加重。
2.3 觀察指標 1)癥狀評分:治療前、治療3 d對兩組患者發(fā)熱、惡風、頭脹痛、鼻塞流黃涕、咽痛咽紅、咳嗽等癥狀進行輕重程度評分,分別計0~6 分。2)退熱效果比較:記錄用藥3 d期間兩組患者退熱情況并比較退熱效果。3)癥狀消失時間。4)安全性觀察:治療期間觀察記錄兩組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情況。
3.1 清熱解肌顆粒協(xié)定方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療效 治療用藥3 d,對照組43 例,治愈5 例(11.6%),好轉26例(60.5%),未愈12 例(27.9%),總有效率為72.1%;觀察組43 例,治愈11 例(25.6%),好轉30 例(69.8%),未愈2 例(4.7%),總有效率為95.3%;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例(%)]
3.2 清熱解肌顆粒協(xié)定方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退熱效果 用藥24 h退熱:對照組3 例(7.0%)、觀察組7 例(16.3%);用藥48 h退熱:對照組23 例(53.5%),觀察組36 例(83.7%);用藥72 h退熱:對照組31例(72.1%),觀察組41 例(95.3%);兩組48 h、72 h之內退熱率差異明顯(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退熱效果比較(例)
3.3 清熱解肌顆粒協(xié)定方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風熱犯表癥狀的改善效果 用藥前,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發(fā)熱、惡風、頭脹痛、鼻塞流黃涕、咽痛咽紅、咳嗽等癥狀評分無顯著差異(均P>0.05);用藥3 d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上述癥狀評分明顯減低(均P<0.05);觀察組用藥3 d各項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3 d癥狀評分比較分)
3.4 清熱解肌顆粒協(xié)定方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風熱犯表癥狀消失時間的影響 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3.5 清熱解肌顆粒協(xié)定方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安全性觀察 復方魚腥草顆粒治療的對照組和清熱解肌顆粒協(xié)定方治療的觀察組治療期間均未出現(xiàn)不良反應。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呼吸科常見病,是由病原體(病毒、細菌)侵犯上呼吸道引起的急性炎癥的總稱,以病毒感染最為普遍。通常情況下呈散發(fā)狀態(tài),有一定的傳染性。目前尚無特異性治療藥物,西醫(yī)臨床根據(jù)癥狀給予退熱、鎮(zhèn)痛等藥物治療,必要時應用抗生素、抗病毒治療。由于西藥不規(guī)范的應用,給人們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隱患[5]。近年來,中醫(yī)藥抗呼吸道病毒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臨床因其良好的安全性接受度高[6]。中成藥因服用、攜帶方便,在呼吸道感染患者有廣泛使用,據(jù)統(tǒng)計呼吸道感染者中成藥使用率為62.76%,18~44 歲年齡段的患者使用率高達76.30%[7],兒科門診使用率在87.23%[8];但是存在種類繁多、藥證不符、不分地域、不辨體質用藥等問題,造成用藥不合理,中藥資源浪費[9]。而中藥配方顆粒劑彌補了中成藥的弊端,而且具有服用便捷、方便貯存、吸收效果佳、安全性高等優(yōu)勢,有著廣闊的發(fā)展前景[10]。復方魚腥草顆粒主要由魚腥草、金銀花、連翹、黃芩、板藍根等藥物組成,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功效,是治療上呼吸道感染常用中成藥[11-1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屬中醫(yī)“感冒”范疇,早在《素問·風論》就有“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指出感冒與外感風邪有關,有風寒、風熱之分;《丹溪心法》曰“傷風屬肺者多,宜辛溫或辛涼之劑散之”,指出感冒治療辛溫、辛涼兩大法則。該病發(fā)病為外邪侵襲人體,從口鼻、皮毛而入,肺衛(wèi)首先受邪,出現(xiàn)衛(wèi)表、鼻咽部癥狀。病在肺衛(wèi),屬表實證,因感邪性質分為風寒、風熱、暑濕。本文選取其中風熱犯表證,其主要病機為風熱犯表,熱郁肌腠,衛(wèi)表失和,肺失清肅。治療宜辛涼解表、疏散風熱、清宣肺氣。清熱解肌顆粒協(xié)定方中石膏辛寒解肌透熱,并善清肺經(jīng)實熱;葛根味甘辛性涼,清揚升散,解肌退熱,無論風寒還是風熱的外感表征均可應用;金銀花甘寒,芳香疏散,善清肺經(jīng)熱邪,透熱達表,治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魚腥草味辛,性微寒,主入肺經(jīng),以清解肺熱見長;蜜麻黃開腠理、宣肺氣、透毛竅、解表邪;板藍根清熱解毒、利咽散結,善治外感風熱之發(fā)熱、咽痛、頭痛;苦杏仁入肺經(jīng),除肺熱,祛喉痹;牛蒡子疏散風熱、清利咽喉、宣肺祛痰;上藥中金銀花、板藍根、魚腥草、葛根等清熱藥抗病毒作用確切[13-14]。
本文結果可見:觀察組清熱解肌顆粒協(xié)定方用藥3 d之內的退熱效果明顯好于復方魚腥草顆粒對照組,發(fā)熱、惡風、頭脹痛、鼻塞流黃涕、咽痛咽紅、咳嗽等風熱犯表癥狀改善效果明顯于對照組,上述癥狀消失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95.3%)優(yōu)于對照組(總有效率72.0%)。表明清熱解肌顆粒協(xié)定方是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風熱犯表證的有效方劑,而且具有攜帶方便、免于煎煮、組方辨證、靈活加減等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