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思琪
痛苦不是什么肉眼可視之物,而是深藏于人心的感受。在時間長河中,不同時代、不同境遇下的人的痛苦各不相同。在名為“痛苦”的不可計數(shù)的記憶碎片中,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家國哀嘆,有“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的滄桑苦澀,也有“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的人生失意。
曾經(jīng)閃耀的生命在須臾一生中所承擔的一樁樁痛與苦,大多散佚于時間的深流。像你我這般后來者,被時空隔絕在無形的墻外,只能偶然聽到一聲幽幽的嘆息或低泣。而在這世界上,能夠為人類遙遠的哭聲與嘆息敞開門扉、供它們穿行而過的,是語言和文字所建構(gòu)的特殊空間。
悲劇中的矛盾與痛苦往往是引人注目的。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面對謀害父親、篡奪王位的叔叔克勞狄斯與背叛父親的母親喬特魯?shù)?,背負王室的責任與父親的遺愿,即便看到了美好生活背后的骯臟,也無法忽略親情帶來的羈絆。在重重矛盾之下,難以抉擇的王子陷入了漫長的“延宕”。他一再拖延本應履行的復仇行動,一再催促、拷問、懷疑自己,在痛苦中久久掙扎。這痛苦,緣于他善良天真的天性,又因莎翁的著力刻畫而變得深刻。人們逐漸理解他的延宕從何而來,感同身受他的痛苦,與他共同思考命運的難題。
與“生存,還是毀滅”那般擲地有聲的詰問不同,有一些痛苦就像蟄伏在水底的巨獸,沉默不語,卻暗含巨大的破壞力。它會藏在讓駱駝祥子燃起生活希望的洋車里,也會慢慢壓彎他原本挺拔的背脊、高昂的頭顱。它會藏在城南院子墻邊盛開的夾竹桃里,也會暗暗催促花朵的零落、親人的離別……這些如深流一般隱秘的痛苦常常在暗處醞釀力量。人世的不公、時代的不幸、永恒的遺憾、死亡的訣別……痛苦成為這一切的匯聚之地,同時也成為文學作品中最打動人的部分。
人們對于痛苦的感知,或是基于自身經(jīng)驗,又或是通過參照和模仿他人。盡管無法闡明詳細過程,但目前可以確信的是,人類天生就具有同樣的情緒感知能力。人類在襁褓時期就能通過身邊人臉上的表情,辨別出開心或者悲傷的情緒。隨后,嬰兒逐漸成長,閱歷增長,在直接或間接的學習過程中,體驗和辨識更為復雜、細膩的情感。文學就是其中一種方法。我們通過魯迅的筆觸,看到“吃人的社會”下小人物悲切的一生;通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字,看到拉斯科爾尼科夫內(nèi)心痛苦的懺悔;也通過李白與杜甫的詩篇,看到一個王朝、一個時代在呻吟聲中的崩塌與陷落。人們所讀到和領(lǐng)會到的,不是停留在紙張上的虛幻影像,而是影像之下直擊心靈的悲戚與共的時刻。
人們總是祈愿青春永駐、幸福長存,于是在事與愿違之時更感到人力微小、世態(tài)炎涼??粗?jīng)滿載歡聲笑語的大觀園內(nèi)荒草叢生,望著時光如江水東流一去不復返,照見鏡中年邁蒼老的眼神失去昨日的光彩,這些悔恨、遺憾與離別,都是滋生痛苦的溫床。有的人歸于塵土,有的人歌頌往昔,斑駁的記憶織就詩篇,也將痛苦銘刻其中。
人類的情感具有一致性或者說共通性,因而文學可以記錄和傳達它們,并引發(fā)更多人的共鳴。借由文學的記載與創(chuàng)造,人們可以領(lǐng)略到世間無數(shù)的痛苦,這些痛苦是如此的豐富,小到一根針引發(fā)的瞬間痛感,大到現(xiàn)代社會里人的“異化”所帶來的分裂之痛。人類的痛覺體驗錯綜復雜,一時間難以尋覓真正的源頭,但文學總會坦誠地、不假思索地將它呈現(xiàn)出來。這些有關(guān)痛苦的表達將隨著生活閱歷的豐富而變得可以理解。閱讀那些片斷,就如同與知己促膝長談,因為文學所記述的是無數(shù)人類生活的一個個切片,是全人類共同的喜樂悲歡。
當然,文學并非為了讓人感受到痛苦而存在。文學所提供的,是一種理解世界的可能性,一種對于世界的體驗。當人們理解痛苦的同時,他們也將理解歡愉的可貴;當人們看清痛苦的來處,也將看到幸福的去向。正如王國維先生在評“紅樓夢之精神”時所言:“在描寫人生之苦痛與其解脫之道,而使吾儕馮生之徒,于此桎梏之世界中,離此生活之欲之爭斗,而得其暫時之平和?!币患埣t樓寫盡了悲酸苦楚,集合了人世間許多的苦痛煩憂,似乎人生的本質(zhì)也充滿了悲觀色彩,但文學的任務,或者說藝術(shù)的任務,恰恰是提供一種無關(guān)利害的體驗。
我常記得蘇東坡的《定風波》。當我一籌莫展,深陷困境的時候,會借著這些詞句,想象自己披一蓑衣,持一竹杖,又如堂吉訶德般騎著一匹瘦馬,向著前路義無反顧飛奔的模樣。如此滑稽的場面,能令我暫時忘卻痛苦和煩憂。
今朝所受之痛苦,昨日之人也必然經(jīng)歷,而昨日之種種,也早已有達觀豁達者付之一笑。有時候,當我讀著那些或真實或虛構(gòu)的故事,會感到前人的月光靜靜照在眉前,悠悠訴說它的歲月。我以詞語為橋,通達彼岸,跳脫出當下一時一刻的個人的痛苦,然后真正地意識到,書中所寫下的諸多痛苦,都不過是人生的常態(tài)。
文學豐富的痛苦之況味并非閱讀體驗的盡頭,而是在以另一種方式告訴我們:屬于你我的人生故事,還有許多的可能性等待我們親筆寫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