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嘉玲
【摘要】為了落實新課改的教育理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以更豐富的教學方式進行呈現。在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的今天,加快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是大勢所趨,能夠為學生的課堂學習帶來更多、更新穎的體驗。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以信息技術作為輔助,全面優(yōu)化課堂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信息技術;語文課堂;閱讀教學
小學語文教師應重點拓展課堂中信息技術的應用范圍,以全新的教育理念開展閱讀教學,同時要發(fā)揮出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構建更精彩的閱讀課堂。教師應以信息技術手段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讓學生真正地體會閱讀,愛上閱讀,在閱讀中思考,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yǎng)閱讀素養(yǎng)。
一、信息技術在課前階段的應用
(一)整合教學資源,豐富課堂內容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任何興趣,依靠強迫維持的學習會扼殺學生的學習精神,這種學習是不會長久的。”在小學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大教學難點。特別是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學生需要閱讀陌生的文本內容,并深入體會文本的內在含義,這對于部分基礎閱讀能力較差、尚未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來說是比較枯燥的。教師應在課堂中引入多樣的教育資源,構建更活潑、立體的語文課堂,這樣既能活躍教學氛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前,教師可以圍繞課堂的主要教學內容,在互聯(lián)網平臺搜集相關的拓展資源,并將其整合到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中,利用多樣性的教學資源,開闊學生眼界、豐富課堂內容,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讓閱讀課堂更新穎,以此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1]。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梅花魂》一課借“梅花”這個意象,以“梅花魂”喻“中國魂”,抒發(fā)了作者一家對祖國的思念之情,其中也飽含了其外祖父對祖國的眷戀與愛。在課前準備階段,教師可在互聯(lián)網平臺中搜集幾首贊美梅花的現代詩歌,如《梅花頌》《梅花贊》《當梅花開放的時候》《雪夜梅花吟》《一枝梅花的背影》,下載這幾首詩歌的朗誦音頻,以朗誦音頻作為背景音樂,以冬梅盛放的美景等作為主要畫面,將其制作成多媒體課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情緒飽滿、昂揚的朗誦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內心情感,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帶動學生閱讀。
教師巧妙地利用信息技術,將課外教育資源引入小學語文課堂之中,能夠豐富課堂教學素材,更新知識呈現方式。課外教育資源與信息化設備的結合,可以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沉浸在相應的氛圍中,進而提升教學成果。
(二)設計預習任務,引導自主學習
小學時期是學生汲取各種信息的重要階段。小學閱讀教學不僅是為了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知識面,為小學生認識世界開辟一條新的道路。為了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及自主學習習慣,教師可以設置相應的預習任務,讓學生在課前進行自主預習。預習任務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提前了解即將學習的內容,有助于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效率[2]。
教師既可以在線上平臺發(fā)布預習作業(yè),讓學生自行完成預習,也可以根據學生目前的學習水平及認知發(fā)展情況,給學生設計使用互聯(lián)網平臺收集資料的預習作業(yè),或者將預習重點和預習任務制作成微課,讓學生觀看微課,并跟隨微課中的步驟完成預習??傊?,教師需要巧妙地使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預習,提升小學語文閱讀課堂的教學質量。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故宮博物院》一課時,課前,筆者提前錄制了微課視頻,并將其上傳至線上平臺,要求學生自行觀看。學生進入線上平臺,點開微課視頻學習時,系統(tǒng)后臺會自動開始計時,統(tǒng)計學生的預習總時長以及觀看微課視頻的次數,這有利于教師對學生的課前預習作出評價。在微課視頻中,筆者展示了這節(jié)課的生字詞,要求學生在閱讀完全文后,使用字典查閱這些生字詞的讀音及含義。同時,筆者還布置了預習任務,要求學生使用生字詞造句,并將造好的句子輸入線上平臺對應的答題處,提交作業(yè)。此外,學生還需要自行在互聯(lián)網平臺中搜集與故宮博物院有關的小故事,以圖文報告的形式一并在線上平臺中提交。
教師使用信息技術及線上學習平臺為學生布置預習任務,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自行規(guī)劃自己的課后學習時間,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律能力、使用互聯(lián)網學習以及在互聯(lián)網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信息技術在課中階段的應用
(一)以多媒體展示,引發(fā)情感共鳴
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沉浸在閱讀過程中,并進行思考,開闊思維。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與創(chuàng)作者之間產生一定的情感共鳴,引發(fā)學生深層次的思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升閱讀課堂的教學成效。
在閱讀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閱讀文本中的重點內容,將文字以圖片或視頻的形式更立體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視覺、聽覺上的刺激,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加深學生對于重點內容的記憶,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領會文字所描繪的場景,在閱讀思考中拓展想象空間,有利于學生產生更深層的閱讀感悟[3]。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時,教師可以在網絡上搜集以第三視角看待地球的紀錄片,讓學生感受宇宙的魅力與地球的珍貴。部分小學生珍惜地球資源的意識并不強,無法深刻地領會課文所表達的深層含義。這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相關的紀錄片,如人類胡亂揮霍自然資源,大面積砍伐樹木,造成了可怕的沙塵暴、霧霾;人類不加節(jié)制地應用能源,引發(fā)全球變暖,致使南、北極冰川融化,毀壞當地動物的生存環(huán)境等。
教師以更直觀的視頻呈現課文相關內容,能夠促使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的思考及感悟,在刺激學生多重感官的同時,引發(fā)學生深層次的情感共鳴,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強化學生的閱讀思考能力與理解能力,進而達到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
(二)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感悟創(chuàng)作背景
在閱讀課堂中,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合適的閱讀情境,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對于文本內容的理解能力,讓學生快速沉浸在閱讀之中,進入深層閱讀,領會文章的內在含義。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有著一定的時代背景,而小學生的生活經驗較少,往往難以理解,也就沒法深入領會文章的精神內核。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立體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感悟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入文章的意境之中。這種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提升閱讀的教學成效,也能鍛煉學生在情境中思考的能力[4]。
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先是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象,而后描述了圓明園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學生可能無法體會到當時英法聯(lián)軍焚毀圓明園對我國造成的打擊,以及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圓明園之于我國的深遠意義。因此,教師可以結合相關的歷史資料,搜集圓明園的模擬復原視頻與圖片,在課堂中為學生進行展示,帶領學生回到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讓學生感受當時的時代背景。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不僅能讓學生了解到本文的深層含義,還能激發(fā)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培養(yǎng)學生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與守護我國文化瑰寶的決心。
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合適的課堂閱讀情境,帶領學生在情境中感知文章中的含義,在情境中思考,以立體化的閱讀情境構建帶動沉浸式的閱讀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深層閱讀能力,為學生帶來更好的閱讀課堂體驗。
三、信息技術在課后階段的應用
(一)布置課后作業(yè),檢驗學習成果
課后作業(yè)是鞏固課堂教學成果的最佳手段。學生在做作業(yè)的過程中,可以復習課上所學的知識,應用課上學習的知識解決問題。作業(yè)是促進知識內化、吸收、遷移的有效手段。教師可以通過課后作業(yè)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作業(yè)大多以書面或口頭作業(yè)為主,作業(yè)形式相對單一,無法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并且這類作業(yè)教師檢查起來也有一定難度,導致教師很難真正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將信息技術融入語文課堂后,教師可以在線上學習平臺布置課后作業(yè),學生完成作業(yè)的情況會被平臺系統(tǒng)詳細地記錄。在大數據的處理下,教師能夠直觀地了解學生的階段性學習狀況及本次作業(yè)的完成程度。另外,將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后作業(yè)中,還可以有效避免小學生之間互相抄襲作業(yè)的問題。
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白樺》一課的課后作業(yè)設計中,筆者在線上平臺上傳了一份課后練習題,要求學生自主登錄線上平臺一次性做完。習題包括對這節(jié)課生字詞的理解、對詩歌中心主旨的理解和對詩歌的鑒賞,即生字拼寫、生詞造句、佳句賞析等。平臺會記錄學生的作業(yè)完成總時長,因此教師能直觀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另外,筆者還設計了挑戰(zhàn)類作業(yè)和趣味性作業(yè)。挑戰(zhàn)類作業(yè)中有一組大興安嶺一年四季的風景照,附帶一首現代詩,其中有幾句空白,要求學生讀圖后填寫,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趣味性作業(yè)為詩歌朗誦,筆者提供了葉賽寧的《已是傍晚,蕁麻上……》,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并錄制朗誦視頻上傳至線上平臺。
線上學習平臺可以記錄學生做作業(yè)的時長,也可以借助大數據技術,自動分析出學生目前的能力發(fā)展情況,有助于教師掌握學情。因此,信息技術能讓課后作業(yè)成為語文課堂的有效延伸,突出了作業(yè)的知識鞏固功能和促學功能。
(二)設計實踐作業(yè),培養(yǎng)綜合能力
在“雙減”政策持續(xù)深化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語文作業(yè)設計思路,減輕學生的課后作業(yè)負擔,盡可能少地布置習題類作業(yè),而是要利用少而精的作業(yè)構建減負增效的語文課堂?;诖?,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趣味類作業(yè)、實踐性作業(yè)、項目式作業(yè)等,利用多樣的作業(yè)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信息技術為“雙減”政策下的小學語文作業(yè)設計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在線上學習平臺的輔助下,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線上+線下”的混合式實踐性作業(yè)。學生可以在課余時間參與社會實踐、生活實踐,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yè)內容,隨后將整個實踐的過程或本次實踐的成果上傳至線上平臺,供教師查閱。這種融合了信息技術的實踐活動趣味性強,能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提升,是幫助學生鞏固知識能力的有效舉措[5]。
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這一課的作業(yè)設計中,筆者圍繞“金秋之美”這一主題,為學生設計了實踐性作業(yè),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本次作業(yè)。作業(yè)要求學生在課后觀察并拍攝下生活中與秋日相關的美景,結合照片內容,寫下自己在發(fā)掘秋日美景過程中生成的感悟。同組的學生可以在線上平臺中,以視頻或語音電話的形式進行討論、溝通,共同制作一份電子手抄報。手抄報要以圖文結合的形式進行呈現,其中既要有美景圖片,又要有學生收集秋日美景的過程及相應的感悟。這個實踐性作業(yè)既突出了語文要素,又融合了信息技術學科的知識,以融合式實踐作業(yè)的形式,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實踐類作業(yè)具有較強的趣味性,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改變學生對傳統(tǒng)語文作業(yè)的刻板印象,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
結語
總之,信息技術下的語文閱讀課堂能夠帶給學生不一樣的課堂感受,從根本上提升學生參與語文閱讀課堂的積極性。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深度閱讀的良好學習習慣,教師應結合“以生為本”的基礎教育理念,在良好的閱讀氣氛與閱讀情境中開展閱讀教學,以學生為閱讀課堂的主體,構建更加生動、多元化的語文閱讀課堂。
【參考文獻】
[1]孫婷婷,莊瑞鵬.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小學電教:綜合,2021(10):34-35.
[2]王麗雯.信息化時代下的教學探究: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融合[J].基礎教育論壇,2021(31):99-100.
[3]許軍善.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途徑探索[J].學周刊,2021(34):191-192.
[4]章碧月.淺談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信息技術的綜合運用[J].試題與研究,2021(34):17-18.
[5]馬峰.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途徑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1(35):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