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鈴薯生產在東鄉(xiāng)縣的經濟作物生產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本文從機械化馬鈴薯黑膜覆土壟上微溝技術的各個具體實施方向介紹這一技術在東鄉(xiāng)縣的實施與應用,希望為相關從業(yè)者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幫助。
關鍵詞:東鄉(xiāng)縣;機械化;馬鈴薯;黑膜覆土;壟上微溝技術
隨著我國農業(yè)機械化發(fā)展的加速與提升,馬鈴薯這一農副產品在種植中也再不斷改進并且與機械化技術相結合。就本文東鄉(xiāng)縣所使用的馬鈴薯黑膜覆土壟上微溝機械化生產技術可以看出,馬鈴薯生產中已經可以實現(xiàn)在播種、施肥、起壟、覆膜、覆土等過程的一體化種植技術綜合應用,本文所介紹的馬鈴薯種植機械化手段在應用后受到廣大農民喜愛與肯定,此技術不僅僅節(jié)約種植所需生產勞動力,也可以提高種植效率與馬鈴薯品質,因此可以在東鄉(xiāng)縣加以研究與應用。
1 整地
在實施機械化黑膜覆土壟上微溝技術種植馬鈴薯的具體工作之前應該進行好土地的整理準備工作。所需要種植的馬鈴薯土地最好選擇土層較深、土質較為疏松且肥沃、地勢平坦、排水狀況良好的土地,種植馬鈴薯的土壤酸堿度最好處于pH值5.8~7.8。與馬鈴薯種植區(qū)域輪作的作物最好是豆類,尤其是前茬以大豆最好,要避免馬鈴薯種植前土地所種植的是茄科類植物。整地最先做的是前茬作物收獲后的清理工作并做好保墑處理。在馬鈴薯進行播種前的一周前就應該翻整土地,在翻整前要做好施肥工作,若想更好保證施肥量的均勻程度可以使用大型設備進行整體施肥,也可與玉米、小麥相互倒茬,忌連作重茬。
2 種薯處理
種薯要盡可能選擇優(yōu)質品種,在播種種薯前兩周內,依據(jù)馬鈴薯的種薯本身出芽狀態(tài)進行相應的出窖和攤放操作處理,攤放要使得室溫保持在15℃左右且避光直射,待種薯發(fā)芽長度達到1厘米左右就可以進行切塊。
一般要保障能夠在播種前4天進行切塊,但是切塊過程中應該注意施用工具的無菌處理,并且要盡可能在通風干凈的環(huán)境中,具體做法為切塊所使用的工具使用0.3%的高錳酸鉀溶液消毒或放在酒精燈火焰上灼燒。若在切塊中發(fā)現(xiàn)有已經霉變的馬鈴薯要及時遠離其他馬鈴薯的種薯進行處理并避免使用。
3 合理播種
種薯在黑膜壟上覆土栽培中選用的黑色聚乙烯地膜規(guī)格為厚0.01毫米、幅寬1.15~1.2米,起壟前應該使得坡地起壟方向與坡向垂直,此處理最好提前一周進行,并且若是使用機械化設備進行地膜起壟可提升這一過程整體效果。此過程中要保持起壟的壟面平整程度及土塊細碎程度,有效促進地膜與壟面的貼合度。播種時深耕土壤、旋耕、施肥、施藥、播種、起壟、開溝、覆膜、覆土一體化進行。施足基肥,一般選擇晴天,避免陰雨天氣,施入農家肥3~5方撒勻后深松耕,深松耕需打破犁底層,然后再旋耕確保土壤細軟;精肥一般用二銨15千克+過磷酸鈣60千克+馬鈴薯專用有機肥75千克+硫酸鉀20千克一次施入,不再追肥。
施肥同時起壟開溝、覆膜、覆土,標準為壟底寬度90厘米左右,壟溝底部的寬度在25厘米左右,壟本身的高度為25厘米左右,每個壟上種植2行馬鈴薯,株距28~30厘米、行距26厘米,密度4000~4200株/畝,微溝深5厘米,形成溝坡面,中心機械打孔,利于雨水下滲和防止膜上覆土滑落,缺乏土壤膜上正壓力而不利于出苗。鋪設好的地膜兩邊要埋進溝中,防止被風吹走吹破。后續(xù)進行壟上覆土選擇在溝內取土并保證覆土高度在2~3厘米。
4 強化田間管理
4.1 查苗放苗
在種薯種植覆土后20~28天,檢查出苗情況。川塬海拔1800米以下積溫高的區(qū)域播后20天以后檢查出苗,海拔2200米一般需要28天開始出苗,2400米出苗需30天以上。
一般早熟品種有出苗早的特點,比如隴薯9號、荷蘭15號等,存在品種差異。對于一些覆土不完全的部分要進行查苗,若是缺苗藥進行覆土、催芽與補苗。
4.2 晚疫病防治
馬鈴薯晚疫病是馬鈴薯常見疾病之一,廣泛存在于馬鈴薯種植產區(qū),具有極強的傳染性與毀滅性。根據(jù)東鄉(xiāng)縣的疫病調查發(fā)現(xiàn),東鄉(xiāng)縣的馬鈴薯晚疫病多是在7月份中下旬才開始發(fā)病傳播,若是無法采取科學的防治手段則會造成大面積的減產甚至絕產。因此,東鄉(xiāng)縣要根據(jù)當?shù)叵嚓P監(jiān)測部門的預報,結合降雨天氣變化及時進行前期預防。
根據(jù)馬鈴薯不同生長時期將馬鈴薯晚疫病防治分為團棵期、現(xiàn)蕾期、花期,團棵期預防具體措施為:在馬鈴薯幼苗長高至20厘米左右時,每畝可以使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2千克對水100千克進行噴施。
現(xiàn)蕾期預防具體措施為:每畝可以使用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1.5千克對水100千克進行噴施?;ㄆ陬A防具體措施為:每畝可以使用72.2%霜霉威水劑900毫升對水50千克進行噴施,可以每10天噴施一次,總共三次。若是在馬鈴薯田中發(fā)現(xiàn)中心病株則需要立刻將其拔除,并且在病株50米直徑范圍內噴施72%的杜邦克露可濕性粉劑,劑量為每畝1.5千克對水50千克噴施。
4.3 蟲害防治
馬鈴薯種植過程中容易受到蚜蟲、紅蜘蛛、瓢蟲等蟲害的侵襲。對于馬鈴薯蟲害的防治可與馬鈴薯晚疫病防治結合,盡可能做到“一噴三防”。
常用的殺蟲劑為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啶蟲脒等,其使用劑量為每畝215毫升對水50千克噴施,蟲害防治時期與病害防治時期一致,多在馬鈴薯的團棵期、現(xiàn)蕾期、花期三個時期進行。在蟲害與病害防治過程中可全程使用機械化設備,主要設備為飛機噴施或者是配置自動收縮噴射頭與噴射臂的噴灑裝備。
結論:東鄉(xiāng)縣在種植馬鈴薯過程中使用機械化黑膜覆土壟上微溝技術對于提升種植效率與馬鈴薯產量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其投入成本與整體經濟效益仍然需要不斷整合與改進,盡可能推動黑膜覆土機械化種植技術在東鄉(xiāng)縣的本土化應用與現(xiàn)實化應用,為東鄉(xiāng)縣馬鈴薯種植增添現(xiàn)代科技動力。
參考文獻
[1] 張毅,張建珍,白昕,戴治平,王延宏,郭智新,等.靖邊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的實踐與思考[J].農機科技推廣,2020(07).
[2] 馬廷新,張廣東.寧夏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生產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對策[J].當代農機,2019(11).
[3] 柳琪.馬鈴薯全程機械化裝備配備分析[J].農機科技推廣,2016(06).
[4] 曹建軍,張樹閣,程國彥,范希銓,等.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項目的啟示[J].農機科技推廣,2013(12).
作者簡介:
祁發(fā)菊(1978.10),女,甘肅東鄉(xiāng)人,漢族,本科,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技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