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政 趙 恒 肖 珍
常德學院 湖南 常德 415000
某城市立交橋全長391m,共3聯(lián),為(3×35)m+(4×45)m+(3×35)m預應力混凝土先簡支后連續(xù)T型梁橋,橫斷面形式為3.0m人行道+6.5m(非機動車道+單位車輛進出車道)+11.5m機動車道+0.5m防撞墻+0.5m花槽=22m。橋梁照片、立面布置及第二聯(lián)橫斷面布置圖如圖1-3所示。
圖1 橋梁照片
圖2 立面布置圖(從上至下依次為第一、二、三聯(lián))
圖3 第二聯(lián)橫斷面布置圖
選擇該立交橋第二聯(lián)4×45m連續(xù)T梁中的一片45mT梁(第4跨左幅4#梁)進行靜載試驗,試驗梁屬邊跨(第4跨)中梁,為裸梁,試驗時按連續(xù)梁考慮。
(1)理論計算設計內力
根據(jù)《城市橋梁設計規(guī)范》(CJJ 11-2011)可知[1],該橋梁汽車荷載按城-A級;人群荷載為3.6kPa。對試驗梁進行理論計算可知梁設計彎矩如表1所示。
表1 試驗梁跨中截面設計荷載彎矩值
(2)試驗荷載
本次靜載試驗采用堆載鋼筋方式進行模擬試驗加載,擬采用1/2跨徑布載方案。根據(jù)彎矩等效的原則,計算加載集度為q=32M/ (3L2)=30.9kN/m,則需要鋼筋的重量為G=qL=680kN,即需要68噸鋼筋。按每捆鋼筋重2.3噸,則需要鋼筋捆數(shù)30捆。
(3)加載效率
根據(jù)《公路橋梁荷載試驗規(guī)程》(JTG/T J21-01-2015)的要求[2],橋梁的靜力試驗按荷載效率來確定試驗的最大荷載。在試驗荷載作用下,試驗梁控制截面的內力值及加載效率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由此可見,試驗梁加載效率滿足規(guī)范要求。
(1)變形測點:在兩邊支座及L/4、L/2、3L/4處兩側布置,共10個,變形測點布置詳見圖4所示,變形采用百分表量測。
圖4 T梁變形測點布置圖
(2)應變測點:沿跨中截面的腹板布置,共4個,詳見應變測點布置圖5所示。
圖5 應變測點布置示意圖
(3)裂縫測點:試驗前對各聯(lián)各跨梁進行了全面詳細的檢查,未發(fā)現(xiàn)有明顯裂縫存在。在整個靜載試驗過程中,應對試驗梁的裂縫情況進行仔細觀測,觀測各級荷載作用下T梁裂縫情況。
本次靜載試驗采用鋼筋作為配重分三級進行加載。第一級加載,跨中20m長度內均勻加載16捆鋼筋,2層布置;第二級加載,跨中20m長度內繼續(xù)加載6捆鋼筋,2層布置;第三級加載,跨中20m長度內繼續(xù)加載6捆鋼筋,3層布置,靜載試驗加載如圖6-7所示。
圖6 45m跨徑T梁布載結構圖
圖7 試驗梁加載示意圖(單位:cm)
經計算試驗梁在各級荷載作用下,試驗T梁在L/4、跨中、3L/4截面處變形及跨中梁底應變的理論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控制截面變形及應力理論計算值
每施加一級荷載,持荷20分鐘,記錄各測點變形及應變;當荷載加至最大試驗荷載后,持荷30分鐘或梁體下?lián)喜怀^0.1mm/min,記錄各測點的變形及應變,并檢查梁體是否有裂縫發(fā)生。
當試驗過程中發(fā)生下列情況應中途停止加載[3-4]:
(1)控制測點應力、變形(或撓度)已達到或超過計算的控制值時;
(2)結構裂縫的長度或縫寬急劇增加,新裂縫大量出現(xiàn)或縫寬超過允許值的裂縫大量增多時;
(3)橋梁沿跨長方向的實測變形曲線分布規(guī)律與計算結果相差過大時;
(4)發(fā)生其它影響橋梁承載能力或正常使用的損壞時。
試驗梁跨中截面腹板在不同荷載工況下的應力值,詳見表4,試驗梁的應變及變形實測值均小于理論值,且分布規(guī)律與理論計算一致。
表4 各應變測點微應變理論值與實測值
通過靜載試驗,并考慮支座沉降的影響,可得到試驗梁測點在各級荷載作用下的實測變形值,可知各點的實測變形值均小于理論計算值。各測點變形檢測結果如表5所示。橋梁各測點的實測變形曲線與理論計算曲線一致(如圖8所示)。
表5 各測點變形實測值和理論值比較表
圖8 截面變形測試值與理論值比較圖
在整個加載、卸載過程中,未見試驗梁參數(shù)開裂現(xiàn)象。
通過對該立交橋進行靜載試驗,可得到以下結論:
(1)該橋梁的試驗加載效率為98.3%,滿足規(guī)范的要求。
(2)跨中截面腹板測點最大理論微應變值為210με,實測最大微應變?yōu)?63變形,檢校效率為0.776,其它各點的實測微應變值均小于理論計算值,各點的殘余應變均小于20%,應變滿足規(guī)范的要求。
(3)跨中截面最大理論計算變形值為29.49mm,實測最大變形為22.54mm,檢校效率為0.764,其它各點的實測變形值均小于理論計算值,滿足規(guī)范的要求。
(4)試驗梁在試驗荷載作用下梁體均未開裂,滿足規(guī)范及設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