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穎(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qū)博文初級中學 26640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在第四學段(7~9年級)中的學業(yè)質量描述中提出:能提取、歸納、概括文本中的主要信息,把握信息之間的聯(lián)系,得出有意義的結論;能利用掌握的多種證據判斷信息的真實性與可信度,能運用文本信息解決具體問題;能就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收集資料、提取信息、概括觀點,確立學習活動主題。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應積極探究語文閱讀信息提取的多種路徑,講授學生提取信息的科學方法,并加強相關方面的訓練,以滿足新課標的要求。
根據新課標第四學段“閱讀與鑒賞”部分內容,教師要養(yǎng)成學生默讀的習慣,形成一定的閱讀速度,閱讀一般現(xiàn)代文,每分鐘不少于500字;學生應熟練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范圍。針對單篇課文,教師可指導學生審讀課文題目,思考預習要求,查閱作者資料;針對整本書閱讀,教師要求學生了解本書目錄、序言、作者介紹等。學生在此基礎上,應盡可能提高閱讀速度,一目數(shù)行掃視文段,迅速提取字里行間關鍵信息,把握文本主要內容。之后,學生可根據首尾段、首尾句,聯(lián)系主題與上下文,篩選所需信息,明確主要觀點和相關概念,以認識語篇結構類型。
以《語文》七年級上冊《濟南的冬天》為例,教師可先布置課前預習任務,要求學生基于教材中的預習指導內容,查閱關于老舍先生的資料,并注意體會課文中的景物描寫。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展示關于濟南冬天的風景圖,生動導入本課,并提出問題:本文描述了什么景觀? 第一段寫哪些方面?濟南的冬天有怎樣的特點? 學生能很容易回答第一問:描述了濟南冬天的景觀。對于第二問,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快速瀏覽課文明確第一段的主要內容,得出結論:和北平相比是無風聲,和倫敦相比是無重霧的寶地,和熱帶相比是無毒日。對于第三問,可以根據第一段的總結,結合后文對景物的描寫,明確濟南的冬天是溫靜的、秀氣的、淡雅的,因此,濟南冬天的總體特點是溫情的。
教師在指導學生提取語文閱讀信息時,還要引導學生運用簡潔明了的符號,對相關內容進行圈畫、標注、注釋、批注,包括關鍵字詞、重點語句、中心句子、名人名言等。圈畫是指圈出重點字詞,也可以圈出不理解的地方打上問號。標注是指用各類符號表示各類知識點所要掌握的程度,如用橫線標出重點句子,用波浪線標出精彩語句,用直線與問號標注疑問之處。注釋是指對于語文閱讀難點部分加上簡要的說明,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批注是指在文本旁邊寫上心得感悟、聯(lián)想、疑點等。對于語文閱讀信息提取,核心是提煉、概括、推導與確定關鍵信息。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圈標注批,使其整理內容要點,更好地提取信息。
以《語文》七年級上冊《雨的四季》為例,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在閱讀中圈畫出生字詞,如“花苞、彩棱鏡、姿容、靜謐、高邈”等,借助教材注釋或查閱詞典理解字詞含義。根據教材中的旁批,教師讓學生標注對應的語句,如春雨“洗淋”萬物,夏雨卻“澆灌”大地,準確寫出雨的不同特點,這從哪句話可看出來? 學生經過尋找,明確第三段后半部分“如果說,春雨給大地披上美麗的衣裳……”并對這句話進行旁批。關于注釋,教師根據當代初中生生活經驗,指導學生根據“戴斗笠”等內容,增加解釋性的語句。教師指導學生批注方法,可以讓學生學習課文中的旁批,尋找運用多感官描寫雨后世界的內容。教師引入第三段的最后一句“而荷葉鋪滿了河面……”指導學生學習批注:本句話從視覺、聽覺等角度描寫夏雨的特點,使人想象畫面,帶給我們全面的感受。
新課標提出“倡導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注重閱讀引導,培養(yǎng)讀書興趣,提高讀書品位”。在“雙減”政策下,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信息提取方法時,還要引入課外閱讀文本,介紹書籍內容,指導讀書方法,開展專題探究活動,布置信息提取任務,最后運用科學方法進行總結。
以《語文》八年級上冊名著導讀——《紅星照耀中國》紀實作品的閱讀為例。教師先引入胡愈之、白修德等對這本書的評語,提出問題:“你從本書名字看出本文描寫的是什么時代?”之后,借助圖文與短視頻介紹寫作背景,引領學生回顧20 世紀20~30年代的歷史,初步熟悉本書。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整本書的閱讀方法,重點講解梳理作品中事實的前因后果與發(fā)展線索,要基于信息提取的主題,開展專題探究活動:總結領袖人物與紅軍將領的人物形象。這需要學生根據已學方法進行閱讀探究,教師根據各組學生的展示情況,帶領學生提取語篇中的關鍵信息,借助思維導圖進行總結。
通過研讀近幾年的中考語文信息提取題,可以明確主要題型分為三類:一是基于題干要求從原文直接提取信息;二是基于段落內容概括信息;三是基于要求在文中找對應點。對于這類題目,教師指導學生認真審題,明確其中主要要求,準確捕捉對應材料的關鍵信息,提取其中的關鍵詞或語句解答問題。教師先引入對應的題目,要求學生限時答題,之后引入答案與解析題目內容。
例如,教師可以引入這樣一則中考信息提取題:《光明日報》8月20日電,在當?shù)貢r間20日晚結束的里約奧運會女子排球決賽中,中國女排以3比1戰(zhàn)勝塞爾維亞隊,時隔12年再次捧得奧運會冠軍。拼字當頭……問題是:根據上述新聞擬寫標題,要求在11字以內。教師要求學生在5分鐘以內擬寫標題,之后引出參考答案:女排再次捧得奧運會冠軍。這道題明顯考查學生的信息提取能力,需要學生整體感知材料內容,認識新聞導語,是基于人物、事件、結果的邏輯概括。
許多信息提取題目較為綜合,引入多段材料共同敘述同一主題,或幾段材料之間具有邏輯關系。對于這類分層提取信息的題目,教師需要根據具體題目準確定位,找出題干指定段落范圍,讓學生分析比較語篇材料,找出其中的共性,探究其中的邏輯關系,從因果關系等視角入手,逐步概括主要內容。
例如,教師可以先引入中考信息提取題的三段材料:一是冰心《談生命》中的語段:“宇宙是一個大生命,我們是宇宙大氣中之一……”;二是嚴春友《敬畏自然》中的語段:“在宇宙中,一定存在著遠比我們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三是朱長超《月亮上的足跡》中的語段:“一到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馬上開始了緊張的工作……”問題是:說一說自己的感想,用一句話表述。學生需要提取這三段材料的關鍵信息,找出其中的共性。根據學生展示,教師給出參考答案:宇宙廣闊無垠,我們要懷著敬畏之心去探索。這道題考查學生材料分析、信息提取、總結概括的能力,其中第一段材料基于空間視角指出人與宇宙的關系,第二段材料基于時間視角提出人與宇宙的關系,第三段材料涉及人類探索宇宙,因此可以得出以上回答。
教師應根據中考語文信息提取題總結不同類型的信息提取方法,包括記敘性、說明性、議論性等語段,以此提高學生的信息提取能力。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工具,結合電子資源,提高總結的效果,還可以適當實施針對性的訓練。
例如,記敘性語段,需要點出被陳述對象,加上陳述的事實(人物+事件);說明性語段,要明確說明對象,認識說明對象的特點,通過下定義方式來表述,如“被定義事物+具有哪些特點+所從屬類別”;議論性語段,先明確事件主題,再認識作者觀點,最后用恰當?shù)年P聯(lián)詞表述這一關系,結構是“議論對象+作者結論”。根據不同體材的文章,教師針對性地引入相應的訓練題目,指導學生運用相關的方法進行解題。最后還要根據學生的解答情況,進行點撥,給予鼓勵性質的評價。
針對初中語文信息提取的教學,教師在指導學生多種路徑之后,還要引入針對性信息提取題目,要求學生進行限時訓練,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運用。例如,教師可以引入《光明日報》的一則材料:類似“腦殘”“矮矬窮”這樣不雅的詞語,經由互聯(lián)網傳播,已經滲透進民眾的日常生活中。隨著手機和平板電腦等語言傳播設備的普及,網民接受新詞且被新詞浸染的速度異常快。同傳統(tǒng)媒體對新詞有篩選和冷卻的過程相比,新媒體則顯得原始而粗放得多。問題:根據材料說出傳統(tǒng)媒體少有不雅之詞的原因。教師要求學生認真閱讀后快速解答,根據解答情況總結:基于題干中“傳統(tǒng)媒體”,排除新媒體;再根據題干含義,再在材料中快速定位到最后一句,因此總結為:傳統(tǒng)媒體對新詞有篩選和冷卻的過程。本題答案只要突出“傳統(tǒng)媒體、新詞、篩選和冷卻”的關鍵詞即可。教師還需要指導學生重視課外閱讀,不僅僅局限在書面閱讀,還能夠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課外閱讀資源或閱讀途徑,將其推送到班級群等平臺上,定期檢測學生的自主閱讀情況,明確學生信息提取效果,進行科學評價。
在初中語文信息提取的教學中,教師應根據課文與整本書的內容,指導學生信息提取的基本方法,并根據中考相關題型,引導學生分析和探究材料內容,加強相關訓練,以此提高學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因為學生的語文基礎、學習能力和生活經驗存在較大差異,教師需要認真分析學生學情,運用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達到新課標相關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